文史百科 史学鼻祖左丘明
Posted 孔子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史学鼻祖左丘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史学鼻祖左丘明
左丘明是姜子牙的后裔,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齐国,按身份也算是公族,只是他这一支已经是旁支的旁支,只能算是最低层的贵族。
齐国发生内乱,为避祸,这个家族徙居楚国。他的祖父倚相在楚国当了左史官,因为知识渊博,直言敢谏,很受楚王的尊重,被誉为国宝级人物。左丘明在祖父的熏陶下,养成了博学广记,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楚国太嚣张了,在诸侯国间弄得是神憎鬼厌。诸侯们在周室的带领下,进攻楚国。楚军大败,楚王出逃。倚相从容收拾了楚国的典籍,装了几大车,然后带着家人一起撒丫子了(这种行为属于趁火打劫吗?)。
历尽千辛万苦,一家人来到鲁国,定居下来。倚相把这些典籍献给朝廷,得到了鲁公的赏识,提拔他儿子为鲁国的太史。左丘明长大后,接了他父亲的班。
左丘明这个人身上其实有不少疑点,就好像最简单的,他姓什么?到今天都没个定论。
出自姜姓这是没问题的,关键是他后来姓什么,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姓“左”,名“丘明”。这种说法历代支持的人很多,他的后裔中确实有一支是姓左的。
第二种说法是复姓“左丘”,名“明”。也有道理,我们都知道魏晋以前的古人取名爱用单字,只是这说法没有证据支持。
第三种说法是姓“丘”,“左”是指他的官职(太史又叫左史)。这是目前最主流的说法,我看主要是由于他的丘姓后裔众多,人多势众,把这说法硬给定下了,实际未必靠得住。
左丘明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他的年纪稍长于孔子。他的思想观念偏向于儒家,讲究长幼尊卑,重视宗法伦理。正因为如此,俩人的关系相当铁,人前人后都互相吹捧。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谦虚的把自己比成小跟班,以此说明两人的道德观是一样的。他还在不同场合多次赞扬左丘明是“君子”,道德高尚。
左丘明对孔子也是赞誉有加,明里暗里帮着他说话。一次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鲁桓公的三支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望族)商量,先来征求左丘明的意见。
左丘明说:“孔子自然是大大的人才,只是你去找三桓商量,这事就黄了。”
鲁定公大惊,说:“这怎么可能?”
左丘明说:“古代有个人喜欢裘皮大衣,他去跟狐狸商量:把你的皮给我好吗?狐狸听完跑山里去了;他想办一场隆重的祭祀,去跟羊商量:把你的肉给我好吗?羊听完跑树林里去了。过了五年,大衣也没做成;过了十年,祭祀也没办上。这是因为他找错了商量的对象。现在情况也是这样,孔子如果执政必定会对三桓不利,他们怎么可能会支持呢?”
于是鲁定公打消了跟三桓商量的念头,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
孔子执政以后,左丘明以实际行动表示对他的支持。孔子的“毁三都”计划当中,经常可以看到左丘明活跃的身影。
只是两个书呆子怎么能干得成事呢?后来“毁三都”行动失败,孔子被迫下野,最后出国流亡,周游列国。而左丘明也不再多嘴,低调再低调的夹着尾巴做人。
光阴似箭,树叶绿了又黄,青丝变成了白发。疲惫的孔子回到家乡,俩老头相见,一时唏嘘,竟无语凝噎。
孔子说:“我不折腾了,准备静下心来修咱鲁国的国史。”左丘明毫不犹豫的说:“我支持你。”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孔子拖着左丘明去周室国家图书馆查资料,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千里来回奔波,丝毫不以为苦。回来后孔子专心修《春秋》,左丘明为他整理材料。
过了几年,《春秋》基本修成。孔子在受到丧子、丧徒等一连串打击后,心灰意冷,停止了修《春秋》,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孔子在时左丘明不好意思说,孔子编的《春秋》是有瑕疵的,就是太过简略。可能是孔子年纪大了,怕这样的重任在有生之年难以完成,在修的过程中有点赶;还有就是老夫子个人主观主义比较严重,对一些贤人、他尊敬的人或者他的亲戚祖先的一些不合适的行为或事迹,他本着“避讳”的原则,故意不写,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这种恶劣行为导致的后果就是后人有可能对书中的记载产生歧义,这违背了孔子修书的初衷。
修史讲究的是“秉笔直书”(见《第十节,史官的气节》),我看孔子不是来修史的,是上史学界故意捣乱的。
最了解《春秋》的无疑是左丘明,他是全程参与了修书过程的。为了把老朋友的思想明明白白的告诉后人,左丘明着手写一本书来解释《春秋》,这就是后来的《左传》,又叫《左氏春秋传》。
修书可不是个轻松活,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对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实在是没有精力兼顾其他了。这时候左丘明的眼睛也出了问题,视力越来越差(估计是白内障)。他就借口年老辞官,回到家乡,潜心修书。
《左传》本是为了解释《春秋》而作,但在成书以后,无论是史料价值上还是文学艺术上都要远远超过《春秋》。没办法,人有才,藏都藏不住。
个人认为,左丘明的学识水平都要超过孔子,只是他没有孔子的觉悟,广收弟子,把自己的思想传下去,以致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远远低于孔子。清雍正年间,朝廷甚至逼着他的后裔把姓从“丘”改为“邱”,说是要避孔子的讳,真真叫人气破了肚皮。还好一部《左传》让我们见识到了他的真正水平,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左传》的叙事方式和《春秋》相同,采用编年体,就是以时间顺序来叙述。它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这说明史学界压根就没把老夫子的《春秋》当回事,哈哈)。《左传》记叙的年代与《春秋》基本相当,但是后面要比《春秋》多记载了17年,这就是活得久的好处。
因为左丘明本身是个文学家,所以《左传》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它不仅是史书,你也可以拿来当诗歌散文来读。它描写战争尤其生动,被称为“相砍书”,你甚至可以拿它当睡前小说看。
《左传》引用的史料相当丰富,内容天文地理风俗人情社会生活等无所不包,叙述内容也不只是鲁国,对各国的经济政治都作了记录。当然也不乏巫卜、鬼神之说等糟粕,但绝大部分都很靠得住,所以它被后代著名史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修史时大量引用。
我们现在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都来自《左传》,如东道主,退避三舍,言归于好,鞭长莫及等等很多很多。
编完《左传》后,左丘明已经很老很老,眼睛也完全失明了。可是他肚子里还有不少料,如果这些都随他入土的话,那就太可惜了。于是由他口述,他的子孙笔录,又编了一部国别体(分国家记载,一共记载了八国)史书《国语》。
《左传》的作者虽有争议,但是史学大家司马迁、班固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作,而今天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国语》通常都认为不是左丘明一人所作,而是有多个作者,由后人编撰而成。
《左传》不管是艺术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要远超《春秋》,但它能成为十三经之一,却是因为解释《春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不过我想左丘明和孔子是这么好的朋友,这点小事大概不会计较吧。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春秋左传》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记》班彪(3年~54年),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之父。班固(32年~92年),《汉书》陈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春秋左传》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记》班彪(3年~54年),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之父。班固(32年~92年),《汉书》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老子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老子,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之一,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同时期的孔子齐名,与同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并称为老庄。在政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老子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老子,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之一,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同时期的孔子齐名,与同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并称为老庄。在政治
传统文化 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中古自由学派鼻祖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府人,汉族。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户部员外郎,云南
传统文化 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中古自由学派鼻祖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府人,汉族。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户部员外郎,云南
传统文化 左丘姓 左丘氏家谱 左丘姓起源 左丘姓名人 左丘姓的来源 左丘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左丘(Zuǒqi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时鲁国左丘明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载:“齐国临淄县有左丘。”又据《氏族博考》载:“左丘明居左丘,为左丘氏。”左丘,在古时是地名,
传统文化 左丘姓 左丘氏家谱 左丘姓起源 左丘姓名人 左丘姓的来源 左丘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左丘(Zuǒqi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时鲁国左丘明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载:“齐国临淄县有左丘。”又据《氏族博考》载:“左丘明居左丘,为左丘氏。”左丘,在古时是地名,
曹刿论战的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曹刿论战的出处为《左传·庄公十年》。1、左丘明左丘明,生卒年不详,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姓丘名明。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任鲁国左史官,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