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巴尔扎克传

Posted 巴尔扎克

篇首语: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巴尔扎克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巴尔扎克传

  第一章一个小说家的最初时光

  第一节家庭和学校

  一个天才,一个象巴尔扎克这样的天才,蕴涵着无穷的想象力,让他得 以建筑一座属于他自己创造的世界,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患得患失地去计较 私生活中那些无关痛痒的所谓事件的真相。他非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纳入于他 那创造意志的专制范畴之内。并且最可以看出他本性来的,乃是从他的世俗 生活之中,对各种事件的近乎变态的专横,在一件一般市民看来几乎无法更 改的事情中开始显现了出来——也就是说,关于他的姓氏问题。在他三十岁 左右的一天,他公然宣布,说他的姓名并不是叫巴尔扎克·奥瑞利,而是德·巴 尔扎克·奥瑙利;1他还宣布说自己从来就拥有这个高贵门第的全部特权和名 份,但事实上这只是他父亲偶然开过的一次小小玩笑,且仅仅局限于他最熟 悉的几个家族亲戚的范围内,似乎说他和古代骑士德·昂特拉格尔·巴尔扎 克有点儿沾亲带故。但是他儿子却展开富有力量的幻想,毫不犹豫地将这不 经意的一次吹牛,夸大到一个无庸置疑的不容分辨的真实地步。他在他的往 来信件和著作中都认真地签署:“德·巴尔扎克”的姓氏,同时,把德·昂 特拉格家族的纹章漆绘在马车上,甚至乘上这辆引人注目的马车去维也纳旅 行。每当那些知道真相的同行,揶榆他的这种妄自尊大时,他总是毫不脸红 地告诉他们,早在他出世之前,他父亲就在政府的文书上明确表明了他的贵 族身世,神情坦然自若。所以从他的出生证明书上所看到的关于他高贵门第 的证明,其真实可信的程度和蒙田或孟德斯鸠的出生证明不相上下。

  令人不幸的是,在我们这个缺乏同情心的世界,所有对事实不苟言笑的

  文书,全有着一种十分可恶的性质,即对于由诗人创造和想象出来的极富炫 耀性的传奇故事,显示出不屑一顾的敌意。这对于巴尔扎克这样一个时常被 人们赞誉为信仰真理的人而言,尤其是个尴尬,因为那份被他堂而皇之地称 引着的出生证明书,至今仍旧躺在杜尔城市中的公文档案室里。显而易见的 是其中根本没有一点贵族姓氏“德”的痕迹。在“一七九九年五月二十一日” 这一天下面,杜尔的一个小村吏用淡漠的口吻记载得一清二楚:

  “当天,法兰西共和国七年旧历第九月(牧月)初二,市民巴尔扎克:

  伯纳—佛兰苏,当事人,本城居民,住意大利军街,沙杜南地段二十五号, 来到此间,向本人——都威·彼得·约克,出生、婚嫁、死亡注册者的签署 人。——呈报产一子。上述之巴尔扎克声称,此子所承受之姓名为巴尔扎克·奥 瑙利,为本日晨十一时,出生于家中。”

  另外一些和他有关系的证件,例如关于他父亲的死亡,抑或他妹妹婚嫁 的文书上,都丝毫不能提供有关贵族家世的证明,因而他的出身,及其所有 出自巴尔扎克之口的有关谱系的言论和证明,都只是这位伟大的编谎者因为 内心那渴慕的念头而臆造出来的东西罢了。

  种种文件的证明,就严谨的法律字句来说,显然可以使它们的官司知赢 巴尔扎克,但是他自己的威权的念头——那如熊熊烈焰燃烧着的,极富创造 性的念头——终于战胜了现实,而获得羊皮纸上严峻的胜利。显然有不少事

  1 ①德(de):贵族的表征。

  后的更正为了铁面般的真理而产生,但毕竟“诗”永远战胜了“历史”。尽 管从来不曾有一个法国国王会把贵族的纹章赐与他或他以往的哪位祖先身 上,可是当后人被问到这位最伟大的法国小说家的全名时,他们都自觉地遵 从了他的愿望,回答说是“德·巴尔扎克·奥瑙利”,而下是“巴尔扎克·奥 瑙利”,至于巴尔萨·奥瑙利,却简直不曾被人提起过。

  但是千真万确,“巴尔萨”,(既非“巴尔扎克”,更非什么“德·巴 尔扎克”了。)才是他祖先的真实姓名。他们毫无可资炫耀的饰品来为他们 生性卓绝的这位后裔带来光荣。他们也从来没有穿上闪亮的胄甲驰骋疆场, 或是体验过罗曼谛克似的决斗。他们不过将羊群赶进牧场,或是做些苦力活 儿,去耕种郎格多克地方上的田地罢了。巴尔扎克的父亲,伯纳——佛兰苏, 在一七四六年六月二十二日出世,生在靠近康奈扎克的奴该瑞耶村落的一间 简陋的小石屋内。那里住着许多巴尔萨氏的人,他们中间始终没有涌现过出 名的人物,倘若有可能为获得荣誉寻找到一个惟一的托词,它的性质恐怕也 是极端不可靠的。一八一九年,也即奥瑙利离开大学时,他家乡的一名孕妇 被人暗害了,做为嫌疑犯被逮捕的是他父亲的一位五十岁的兄弟。经过一次 闻所未闻的审讯,在第二年被送上了断头台。这可能是巴尔扎克一个心愿的 源头:希望在自己和自己那位臭名远扬的叔父的遗名之间,拉开一段近可能 远一点儿的距离。由于这个愿望,他自小就在内心暗暗发誓:要给自己的姓 氏冠上一个贵族衔头,并且给自己重新虚构一段另外的家世。

  伯纳一佛兰苏,十一个孩子中的老大,早被他的父亲,一个平常种地的

  苦工命定为教会中的人物。村里的教士帮他识字读书,和最基本的一些拉丁 文。但是这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野心勃勃的年青人,却毫无立志于剃度 出家及独慎其身的打算。有一段时间,他在自己家乡的村落随意漂流,为本 地的录事官帮忙做书记,或在葡萄园里做短工,或帮人种地。二十岁以后, 他开始不干了。以乡下人那种特有的固执和不屈不饶的劲头,——这些经历 后来都成为了他儿子的小说素材,而被多次描写过——他也竟然混进了巴黎 的生活圈子,而且渐渐如鱼得水,对巴黎的生活游刃有余。刚开始,他只是 不引人注目地消逝于不可胜数的青年人中间,(这些人都是满怀理想来到巴 黎,但却对未来并不清晰,同时心中也没想到什么确定的职业)。许多年以 后,当他已经成为本省小有名气的人士之后,他才谎说自己曾在路易十六手 下干过王家议院的秘书,还出任过王家法律顾问。这假面具其实不堪一击, 只是这位富于虚荣心的老谎言家兴之所至的玩笑罢了。因为在王家纪历上从 来就不曾记录过任何一个姓巴尔扎克或是姓巴尔萨的人担任过这样重要的职 位。

  正象不少和他同类型的人们一样,这个外省的乡下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 被推上了浪尖,并在巴黎的革命市参议会上获得一席之地,尽管对于自己平 生最特殊的时期,他已经习惯于保持一种谨慎的沉默。但却使他拥有了许多 有用的关系,加上他的那种谁有钱就朝谁那儿钻营的与生俱来的本领,竟然 使他得以进入军队的一个部门。该部门是利润和油水都十分丰厚的地方,说 得明白些,那儿是战时供应处和军粮处。很自然地,致富的途径从军粮处仿 佛金色长线直直地伸向放债人和银行家的帐房里去了。在这种形迹可疑的谋 生方式之下,生活了三十年以后,某一天,伯纳一佛兰苏又突然变换了一种 活法,投入于另一种新的环境,给巴黎的杜麦尔·丹尼耶银行去做主任秘书。 五十岁知天命,老巴尔扎克总算完成了其一生最重要的转变——正象他

  儿子屡屡描写的——从一个一文不名,可却终日忙碌且野心勃勃的小伙子, 终于成为了一个高尚的,受人尊敬的市民,“上流社会”中的堂堂正正的一 员。直到此时,有了金钱和地位,总算到达人生一个久已期待的阶段;在此 阶段,他又采取了次一种主要步骤;即:在达到最终的,也是他最渴望的结 果——成为一位有私产的绅士——之前,他可以自小资产阶级转入更高一筹 的资产阶级里去。他给自己找一位大太,一位有着良好的嫁妆,和高贵的布 尔乔亚血统的太太,在他五十一岁时,身心仍很健康,仪态优雅,谈吐动人 并是一位风流场中的老手,他看上了他的一位银行上司的女儿。萨郎比那·罗 尔·莎洛特·安娜比她的求婚者小三十二岁,还有一些罗曼谛克的富于冲动 的激情,但也是一位有着良好教养并十分有孝心的女儿。她顺从了父母亲的 劝说,他们认为老巴尔扎克是一块肥肉。在他们的思想中,认为最重要的是 他理财的本能很健全,尽管他的年龄比之他们的女儿相差甚殊。

  到结婚的时候,老巴尔扎克感到再继续为人作嫁未免有失身份。至于他 并不十分上算,就权不去说了。由于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拿破仑的手上,人们 的收入有可能因战事而增加,供给方面也会更快更丰富,因此他利用原来的 关系,再加上他太太的嫁妆做为后盾,使他在即使危机来临时也无后顾之忧, 于是又官复原职,移驻至杜尔城的军队,成为军粮处第二十二师的师部监督。 他的长子奥瑙利在此期间生了出来,巴尔扎克一家正处兴旺之际,杜尔 城的有钱人都把其当作和他们同等的令人尊敬的人士加以厚待。他的军粮处 的税收,可以提供给伯纳—佛兰苏一笔极其可观的收入,同时,因为家里花 销很省,又富于投机,因此现在可以摆起谱儿来了。奥瑙利出生不久,他们 就从狭小的意大利军街搬到一所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直到一八一四年,当 拿破仑战役最紧张的时代,他们都过着比一般外省人更奢侈的生活:拥有一 辆自用马车,和许多仆人、随从。最上流的人物,包括贵族,都和这位充当 过巴黎参议会过激派议员的田舍翁之子过从甚密——在他们中间,有上议员 德·瑞·克莱芒,(他那神秘的被绑架事件,后来被巴尔扎克详细地写于《一 桩可怕的事情》中。还有德·庞眉若男爵和德·马尔冈先生,后者在许多年 后,在这位拼命挣扎的作家走投无路时,曾帮过他的忙。老巴尔扎克也经常 应邀去参加一些市政活动,每遇重大决定,他的意见时常被垂询,不管他有 着如何卑微的家世,和贫贱的出身,在这个瞬息万变,全面更新的时代,终

  于上升到一个不再让那些都会中的知名人物所诟骂的地位。

  德高众望的老巴尔扎克,是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的。他是个乐天派, 体格魁梧,对自己,对别人,尤其是对自己的成功,无一感到得意。虽然有 时有些粗俗像个骑兵,谈吐也没有太多贵族腔调,而且喜欢说一些妙趣横生 的掌故——他儿子的《笑林》很有可能来源于此——他还是个喜欢编笑话的 老手,老实话里也时常混杂着吹牛,并且永远兴高采烈。尤其在这动荡的岁 月里,他的精明强干的性格,决定了他必须以一种破釜沉舟的气概去义无反 顾地支持任何一方——国王,皇帝,或是革命——的勾当。虽然没有接受过 健全的教育,但他却有着一种并不狭隘的兴趣,读书的口味也是多角度的, 因此积累了不少包罗万象的知识,这批丰富的积累,帮助他应付一切。他竟 然还写过一两本小书,用《偷窃及被杀之防范方法备忘录》及《有关被抛弃 和被欺骗之少女的伤风败俗丑闻回忆录》这种荒唐的名称作书名。当然这种 作品是不能和他那伟大的儿子的那些作品相提并论的,就象老歌德的《意大 利日记》不能与服尔夫刚·约翰(大文豪歌德)的《意大利旅行记》相提并

  论一样。 由于精力充沛,加上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欢愉的事情,他决定自己要活到

  一百岁。在他六十岁之后,他除了四个嫡出的孩子以外,又多了好几个私生 子。更在八十岁那年,因为使一个不检点的少女怀孕,而受到应负责任的控 诉。医生很少是因为要履行职责而跨进他的家门。另外,他要比他同时代的 人活得更长的决心,来源于一件使他更坚定自己想法的事实——他成为了所 谓“拉发惹养老金”里的一个年金受领人。该年金法规定:当别的年金领受 人死去,他的年金可按比例增加。那种和他儿子同样的法力,对于他儿子, 是用来描绘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之内色彩缤纷的典型;而对于父亲,却是 以此来全力以赴自己肉身寿命的延长。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他已经越过了 所有的“拉发惹养老年金”的受领人,一年可以得到八千法郎;也就在那一 年,他竟死于一次愚蠢的非命。否则,和他儿子一样集中整个的意志,兴许 可以实现那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望呢?

  倘若说奥瑙利在讲述故事方面的生动和愉快,是从父亲身上继承而来 的,那么他在感觉上的敏锐,却是从母亲那儿承继来的。他的母亲是如此年 轻,婚姻也说不上不美满,但总有一种红颜薄命的忧郁。他丈夫从来是踏踏 实实,无烦无愁地过着日子,他不能容忍妻子吵吵闹闹、胡思乱想总怀疑自 己有病的神情。影响了他从容若定的脾气。相反,巴尔扎克·罗尔·莎洛特·安 娜仍是那种使人厌恶的典型:从各种各样突然爆发出来的歇斯底里的大喊大 叫中,透露出她那总象是受到伤害的感觉。她感到自己并没有得到家里所有 人百分之百的喜爱、恭敬和抬举。她总是没完没了地抱怨孩子们,对她伟大 的自我奉献精神并没有感恩戴德。一直到她死去,她也从未放弃过用她“善 意的”忠告,和满眶盈盈的泪水,去感化和苦恼那已经举世闻名的儿子。但 她并非缺乏智慧和教育。在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就曾被银行家杜麦尔先生 的女儿选为最好的闺中伴侣。这种体验使她从小就向往罗曼谛克。那些年, 她对纯文学充满了一种浓烈的热情,乃至晚年,她对瑞登堡和其他一些玄学 作家的作品依然一往情深。

  但是,她那稍稍的唯心主义的气息,不过多久便被一种充满铜臭味的料

  理钱财的意志给掩没了。对于出身在典型的巴黎小布尔乔亚家庭的她来说, 从一个小铁器作坊行业,一文一文的钱积累起来,结婚以后,也把她那个阶 级特有的固执而狭隘的本能带了过来,尤其是那种假充阔绰其实小家子气的 贪婪,和她丈夫的对大量投资及盈利的投机的饕餮渴望同气相投。照她的主 张,教养儿女就是教他们知道花钱就是罪恶,只有挣钱才是所有美德中的美 德。一开始,她就鼓励他们应该为自己的长远打算,谋求稳固的“地位”, 或者,倘若是女孩子,就找一个好配偶。她从来不愿意他们有过多的个人自 由,并且总是时刻监视着他们一举一动。由于她的横加干涉和粗暴的苛责, 以及她的近乎变态的热心,(那是所谓对孩子未来毫无边际的幸福着想的热 心。)尽管她是出自所谓好心,但她所能做到的胜利,只是适得其反,使全 家陷于瘫痪麻目的境地。一直到若干年后当巴尔扎克早已长大成人很久,他 还是会时不时想到小时候的情景:一但听见母亲的声音,总会立即吓一大跳。 被她这位脾气不好又禁忌甚多的母亲——她曾冷酷地拒绝了孩子们的任 何情爱的表示——强加到巴尔扎克身上的痛苦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他的一封 信中的哀鸣里推测出来,他说:“我从来不曾有过母亲。”事隔多年,我们 已经很难寻找到什么是促使巴尔扎克·罗尔·莎洛特·安娜本能地对两个更

  大一点的孩子——奥瑙利和罗尔——冷淡的原因,尽管她对最小的两个孩 子,劳伦斯和亨利,却又非常的宠爱。这可能是对她丈夫的一种退居守势的 反动力。但不管怎么说,这总是毫无疑问的:很少有别的母亲象她那样对自 己的孩子表示无关痛痒和缺乏怜爱。她的长子刚一出世,她就要人立刻将他 从家里送走,仿佛他是个麻疯病人。那时他还没有满月。后来这个婴儿交给 一个奶母——一个宪兵的妻子——看护着,直到四岁时他还和她同住一块 儿。甚至在那时,尽管他父母的宅院是那么阔绰,但他的父母却不许他回家 来,只允许每个星期天,才可以回家探视一次,仿佛是他们的远房亲戚。父 母从来不让他和较小的孩子一起玩,他从来没有自己的玩具,也没有得到过 任何礼物。生病时亲生母亲从来不在身边,也从来不曾在她的口中听到一个 有关慈爱的字眼儿。每当他试图亲昵地靠近她的膝头,想要拥抱她的时候, 一声严厉的呵叱声,便毫不犹豫地打断这种亲热的尝试,就象是有碍观瞻似 的。七岁那年,这个没人要的孩子,便被强行送到王多姆的一个寄宿学校去。 他母亲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他离她更远一点儿,远到另外一座城市。又过 了六年,当这个孩子几乎不堪忍受的教育终于告一段落之后,他才得以回到 他父母亲的宅院中去,她母亲又使他的生活再次感到痛苦,(用他自己的话: “Laviesidure”)于是在他年满十八岁之后,他就发自内心地,毅然决然地 离开了那个再也无法忍受的家庭而逃跑了。

  不管他的心性多么温顺——这是他生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直到

  长大,他还是设法从过去所尝受到的苦痛中摆脱出来。过了很长时间,甚至 他已经将他孩提时代折磨他的人接到自己的家中居住,但他的头发已经白 了,他还是无法在思想上,将许多年前由于她拒绝给予他的爱而对他施加的 种种行为驱除殆尽。而且,在一种可怕的无能为力的呼唤声中,他曾对德·韩 斯迎夫人倾诉过他的积愫:

  “你真是无法知道我的母亲是怎样的一种人!她是一个可怕的妖精,同

  时又是妖精般的怪人。现在,在摧垮了我可怜的劳伦斯和祖母之后,她正在 把魔爪伸向我的妹妹。她有许许多多的理由仇视我,甚至在我还没有来到人 世之前就仇视我。我和她已到达决裂的边缘,这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但是我 情愿继续忍受。那是一种无法治好的伤口。我们知道她肯定疯了,还请了一 位和她打了三十二年交道的医生来诊断。但是他否认说:‘不,她并没有疯, 她只是居心不良’??我母亲就是带给我生命一切灾难的根源。”

  这些话,被他在很久以后突然地吐露出来,就意味着是他所身受的无数

  隐痛的答案。那些隐痛,是在他发育期间最敏感的时期,被他唯一的,从自 然律上来说,应该是他最亲近的,向他表示最慈爱的专一的人,所赋予他的。 但在事实上,她正是那使他承受痛苦打击的唯一的不可原谅的人。那痛苦, 正象他自己所言:是“所有人的命运中从不曾遇见的最恐怖的童年。”

  王多姆时期的巴尔扎克,仿佛消磨在精神监狱——欧瑞多教会学校—— 里的六年光阴,是写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文件上的:一种是学校注册课上刻板 的官样文章;另一种是文学上名为《蓝柏尔·路易》的伟大名著。学校当局 仅仅是如下这样枯燥严肃的记载:

  “第四百六十号,巴尔扎克·奥瑙利,八岁零一个月。出过天花,但不 曾留下残疾。体质是充血性的,有高血压倾向,体温往往上升。一八零七年 六月二十日入学,一八一三年八月二十二日离校。信件寄其父亲巴尔扎克先 生,住杜尔城。”

  他的同学们只记得他是一个胖乎乎、脸蛋通红的大孩子。有关他那时候 的情况,他们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参考,仅仅是他的外表,和几件不太准确的 逸事。所以,那本具有自传性质的《蓝柏尔·路易》的小说就更为动人了。 那本书把一个有着天才气息的孩子的悲剧性的内心生活泄露给我们,同时, 由于他是天才的原因,使得他具有双倍的痛苦。

  巴尔扎克选用了双重描写的手法,来描述自己成长的历程。他自己既是 诗人蓝柏尔·路易,又是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正象少年歌德的个性存在于浮 士德和曼斐斯脱菲斯的轮廊里一样,他将他的个性也分析开来,把他天才中 孪生的两种基本形态,组合在两种不同的特性中。这两个基本形态一个是创 造的要素,它依据以人间世界为参照的典范,形成了种种世相;另一个是支 配的要素,它把要表现的日常生活的伟大舞台上的规律显示了出来。实际上, 以真实性而论,蓝柏尔·路易之为巴尔扎克的小影,要比毕达哥拉斯真确得 多。至少,这个看上去不太真实的人物的外在体验,就是他自己的体验。一 些影射他自己的人物——象《驴皮记》中的拉发埃尔,《幻灭》中的阿尔太 斯,《十三的故事》里的蒙泰若将军等等——都不象这个小孩的故事这样全 面地、明确地,充满了他个人的体验。这孩子的命运,是被抛弃于一个教会 所办的寄宿学校的斯巴达式校规之下的。

  这所有着黝黑的高楼和厚大的墙垣的学校,位于王多姆的市中心,小罗

  瓦尔河从身边流过,从外表看,与其说是一所教育的建筑,不如说它更象监 狱。从开学那天起,二三百名学生就开始经受严峻的苦修的训练。在那里没 有放假日,家长只能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获准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在整个 的那些日子里,巴尔扎克似乎从来没有回家,为了加强故事情节,以谋求和 自己童年的体验相同,他把蓝柏尔·路易写成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学校的 花费还算便宜,不但学费,连吃用的费用也包括在内。但孩子们常连最低限 度的供应品都过分地缺乏。那些父母不给捎手套,和暖和的内衣给孩子们—

  —多谢巴尔扎克母亲的漠不关心。他既然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也就只好不

  使用这些舒服的东西了——于是手指冻裂,脚生冻疮,蜡曲着度过漫长的冬 季。特别是巴尔扎克—蓝柏尔,他的肉体和精神一样敏感,因此他与他的那 些乡下同学相比,一开始就分外受罪:

  “他熟悉乡下的空气,熟悉了顺乎自然的自由教育,熟悉了被一个最爱

  他的老年人慈祥的照料,熟悉了在日光下躺着冥思,从而对服从校规,随行 逐队的走路,生活于一间四面高墙的房子里,(房子里有八十个少年人默坐 在木凳上,每人面前一张书桌。)他感到非常难受。他全身的各种感官,都 有一种敏锐的感觉程度,因而养成了它们脆弱的敏感,同时,身上的每一根 纤维,在这种群居生活的重负之下,都异常地痛苦。那种连空气都中毒的臭 气,混杂着总是秽恶的教室的味道,在教室里还零散地堆着孩子们剩下的食 物,使他的嗅觉感到震傈。——而一个人的嗅觉,相对于其他的感觉,无疑 和大脑组织联系的最密切,因而一旦损害加到它上面,势必就影响到思维的 正常结构,虽然这种影响外人是无法洞悉的——除了多方面的影响,使空气 混浊之外,还有那些从抽屉里散发出来的味道。抽屉是我们每人存放自己小 宝贝的地方,仿佛因为节日而宰杀的鸽子,或者是从食堂里偷偷弄来的吃食, 都藏在这里面。还有一大块石头,上面老是盛放着两个装水的水桶,作成了 一种水槽,我们每天清晨,都要一个挨一个,在教师的监视之下,到那个地 方去洗头洗脸。从那里我们再到一张桌子前,那里有女人为我们梳头抹粉。

  我们的宿舍,除了在每天早上起床之前打扫一次以外,其他时间都是脏的, 尽管有许多窗户和高高的门洞,但是从洗脸的地方,从我们梳头的角落,从 那些抽屉,从凡是每个孩子所占据的一千处领域,最后——但不会最少—— 还有我们八十个身体群聚到一块儿而生的臭气,使空气永远是混浊的??由 于郊外那种干净新鲜空气的缺乏——他一直住在郊外,——和习惯的变化, 还有严格的操练,这一切都使蓝柏尔充满了忧伤。他用左手托腮,臂肘趴在 书桌上,以眺望天井里的绿树和天空里的云彩来排遣他在教室里的时间。他 外表似乎是在专心用功,但是每当教师发现他的笔并没有动静,面前仍是一 张白纸时,他就会大喊道:‘蓝柏尔,你又愉懒了!,”

  教师们下意识地发觉,当他们试图对他加以引导时,他内心仿佛有一种 抵触他们的情绪。但他们却没有用正常的方法去体会他内心的特殊变化,只 知道他不会用心去读书和学习。他们觉得他是笨拙或者懒惰的,刚愎自用或 是富于幻想,因为他不同于其他的孩子,只带着那种迟钝缓慢的步伐。他时 而落在大家后面,时而一狠劲又把他们超过。不管怎样,反正再没有一个孩 子比他挨打挨得更厉害了。他总是不断面临惩罚,所以他几乎没有游戏或闲 暇的时间。没完没了的申斥,而且时常被禁锢起来,以致在某一个两年的时 期里,他没有一星期以上的自由日子。更频繁也更残忍的乃是体罚,——这 是他那残忍的老师的最后手腕,也是这位最伟大的天才在当时所感受到的: “这个孩子,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他尝够了身心两方面的痛苦。 像古代船上的奴隶似的。他被拴在书桌上,忍受着鞭子的抽打,经历着疾病 的折磨,所有官能都遇到过迫害,对他来说周遭事物都令人讨厌,仿佛一支 老虎钳子紧紧钳住他。他被迫将自己的身体放弃,听凭它去承受学校的种种 虐刑暴政,他简直己无法再过问自己的肉体了。我们肉体上全部的最剧烈的 痛苦,无疑得算是经受皮鞭的抽打了。皮鞭约有两指厚,教师用全身心的力 量和暴躁,狠命地朝我们伸出来的掌心飕飕抽下。为了迎接这种惩罚,“犯 人”从凳子上站起来之后,心须在同学们好奇的,并且经常带些侮辱的众目 睽睽之下,来到教师的书桌跟前,而后在教室中间跪下。对于精神过份敏感 的人来说,这样的开始,会更使他们感到痛苦。就象往日从囚牢中走向断头 台去的前进行列,使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增加他的恐惧一样。许多人在挨打 前后,都会有几声尖叫和啼哭的眼泪,另外一些人则按照每人不同的人性, 用一种咬紧于关面不变色的表情来承受这份痛苦;但是,不管这孩子的意志 多么强大,当他在等待第一声抽打的时候,他也不能镇压住他脸上的阵阵痉

  挛的抽搐。

  “不知有过多少次的殴打,蓝柏尔·路易每次都被单独地挑出来。这些 殴打乃是因为在他的天性中,有一种他自己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特质所致。当 他从自己的幻梦中,被他先生“蓝柏尔,你又偷懒了”的叫声中突然惊吓, 他经常会对这位向他插嘴的人瞥上一眼,在这含有轻视的不驯服的目光下, 贮藏着苦干隐秘的思想,正象蓄电瓶里贮蓄着电一样。这种交换的眼光,肯 定给他先生一阵不快的感觉,同时由于他学生眼中缄默的侮弄而使他生出怨 恨,使他急着想要矫正这孩子的习性。当这位教士,首次感受到这轻视的眼 光,仿佛闪电一样瞄准他的方向而来之时,他就说出了下面的警告,——正 是我永身不忘的话——‘你要还这样子瞧着我,蓝柏尔,你可就要挨揍了!’” 整整这几年,这些严格的教士,在察觉巴尔扎克的内心秘密这一方面, 是没有一个人做到了的。他们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对拉丁文,或是生字的知识,

  比别人更差的学生;而对他可能顿悟一些未经充分阐释的事物的天才,毫无 发现。他们觉得他既懒怠而又漫不经意,实际上,他们却没有看穿他之所以 被功课弄得焦头烂额,是由于功课太简单了;而他外表的游手好闲,只是由 于各种各样的念头太多而使他精疲力尽。他的先生们并不知道这个面团团一 样的孩子,早已被智慧的翅膀带走,飞到那不通风的教室之外的王国中去。 在那些更小的学生中间,他是唯一在暗地里度着双重生活的人。

  在他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他把书籍的世界看作了他真正归宿的另外一 个世界。有一个给他补习数学的工艺学院图书馆员,(这也是巴尔扎克一生 之所以有一个最坏的算学头脑的原因,可能整个文艺界中,不论何处,也找 不到像他这样糟糕透顶的算学头脑了。)曾答应他,允许他把课余喜欢读的 所有书籍都借出来,尽管他没有想过这个对书籍胃口很大的少年读者是如何 无限度地利用他的承诺。这些书是巴尔扎克的救星。它们减缓了这些年在学 校里始终压抑着他的私有苦难和耻辱。“倘若我们不可以从图书馆里得到书 读,——只有读书才可以维持我们的头脑存活——这种体制将彻底摧翻我们 的生命。”他在教室里或广场上的实际的生活显然渐渐黯然失色,而他的书 本正将他导向一个对他而言的唯一的真实世界。

  “从这一刻开始,”他讲述着他的化身蓝柏尔·路易的情形,“他在吞 食每一类书籍的时候,仿佛养成了一种不可抑制的无餍的饥饿。他用历史、 哲学、科学、神学的作品来填满肚子。”在他上学时这些暗中读书的时间里, 为他以后的无所不知奠定了深厚基础。无数的事实与繁琐,由于若有天助的 机敏和快速的记忆力,都紧紧牢记在他的心里。他在描写蓝柏尔·路易暗中 读书的纵情的欢乐时,就十分清晰地表明了巴尔扎克悟性的无双奇迹:

  “由于阅读而使意念融会于体,在他,已达到非凡的高度。他一目可下

  七、八行,他的心,以一种可与他的目光的敏锐相匹配的速度。即时抓住书 里的意义。一个单字常常就可以使他对整句话的意思了然。他的记忆力是太 惊人了。他可以真切地把阅读所获得的意念牢牢记住,并不下于记住那些他 自己悟出来的或谈话时所倾听到的意念。说白了,他的记忆力并不是单一型 的而是百型皆备——对于地域的记忆力,姓名的,说话的,事物的,以及表 像的。不单是他可以记住他所要记住的任何东西,并且可以用他内在的视觉, 把那些曾经真实呈现在面前的形态,姿式,色彩,全都触摸一遍。甚至于有 关他理解能力方面的不可思议的发展过程,他也具有同等的奇才。用他自己 的话说,他的记忆力在回顾方面具有一种令人无法置信的力量,用以回顾他 的心灵所走过的不同道路,并且可以回顾到曾贡献给他心灵以完整意念的整 个活动过程——从进到他内心的最初思想到他心灵所获得的最近的意念,有 最丰富的,也有最单一的。他的大脑,从早年就熟悉了这种可以把人类能量 集中起来的复杂功能,目前便从那个富庶的贮藏所里吸取了一大堆丰富的思 想,——它们是如此的清晰和新鲜——来组成他心灵正在活跃地沉思时的一 种滋养剂。十二岁时,他的想像力,因为不断使用的刺激,已发展到了顶峰, 让他把所有仅从书本上得到的事物的概念,拟构得非常真确,以至于那些事 物的影响呈现于心中,即使在事实上真看见了它们,也不见得会清楚。他可 能会由举一反三而理解,或是天赐予他一种“天眼通”的本领,让他理解了 大自然全部的奥秘。

  “‘当我看到有关奥斯特里兹战役的描写时,’有一天他向我说道,‘我 看见了所有发生过的事。连珠炮声和士兵的呐喊冲杀声震荡着我的耳鼓,一

  直打动了我的心田深处。我能闻到火药味,听见马的疾驰,还有士兵们的各 种声音。我注目着两个武装民族正在酣战着的平原,就象我在散登山上伫立, 看到出现于我眼前的场景,仿佛读了默示录中的一节那样触目惊心。’”

  “当他身上每一根纤维都集中于自己所读的书籍上面,就仿佛已把肉体 存在的知觉失掉了似的,只任凭着他的内在智慧而活着,他这内慧的领域如 此广阔。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简直‘遗世而忘我’了!”

  可是在他如此茫乎若迷地神游于永恒世界之后,偕带着精神狂欢之后的 疲惫,这个困倦不堪的孩子仍然要穿上自己深恶痛绝的僧侣服饰与那些村童 们为伍。(他们愚蠢的脑子,正在吃力地孜孜从事着追随的老师的讲道,正 像他们尾随着犁耙。)在他的心灵依旧被自己个人问题兴奋着的时候,他早 已被人期待着保持他的注意力,使之限定在“mensa,mensam,mensal”的语 尾变化和拉丁文法的规则上了。凭着他卓越的才识,他只要通读一遍就可以 把一页课文记住,他就可以不用费神去听老师的多余功课,就可以回到自己 的世界去寻找书里的意念了。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具体的物质世界表示 轻谩,这种轻谩使他花费了一笔巨大的代价:

  “我们的记忆力真是太好不过了,所以我们从不为我们要准备的功课发 愁。我们往往只要听同学们背诵法文或拉丁文的片段,或者背一背文法规则, 就可以让我们去照样背下来了。但如果运气不好,有时候老师一念之下心血 来潮,把经常叫号的顺序给更换了,不是先让别的同学来读,而是先把我们 叫起来,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常常连功课是什么都一无所知。最巧妙的借口 也抵挡不住迎面而来的呵斥,但是倘若这种呵斥不是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最后 一刹那,我们是一般不太会去注意它的。如果有一本我们就快要读完的书, 或者让我们自己消失于幻想之中的时候,这场呵斥就会被遗忘,但是这样就 又会弄出更多的受处分的功课来。”

  这个早慧的孩子一直有增无减地受到苛刻的惩罚,待到最后,竟然连木

  袴这样一种中古时代的枷架,是李尔王用来惩罚善良的坎特的家伙——都没 有将他饶恕过去。一直到他的精神崩溃——这一使他以僧院式的学校里逃离 苦海的病情,始终没有被人察觉——才促使他离开了他童年时代的监狱。在 那儿,所有身心两方面所遭受到的苦难,他都一一未能幸免。

  在他的精神奴役尚未解放之前,在蓝柏尔·路易的“智慧史”上,曾有

  一段小插曲,此事极有可能确有其事。巴尔扎克描写他的第二个自我,这想 像中的蓝柏尔·路易,在十二岁时就写下过一篇《意志论》。这是一篇有关 “心理与肉体之间的关联”的哲学论文。有一些喜欢恶作剧的同学,因为对 他那种“贵族化的沉默”怀有忌恨,就从他手中把论文抢走了。所有教师之 中最令人害怕也最铁面无私的人——可怕的奥古尔神父,是他少年时代的太 岁星——听到了喧哗,便把这份手稿缴了过去,交给了收购废纸的小贩,而 “根本无法知道这科学宝藏的重要性,就这样将胚胎小产消灭在无知的手 中。”这一幕的详细过程,是写得很生动而且很真实的,还描写了这个受气 的孩子无力的愤怒,看上去不可能是全部虚构的。但是,到底是巴尔扎克在 童年的创作尝试里,曾经领教过这一体验呢?还是在他那样的小小年纪,真 的写过这么一篇《意志论》,将里面的意念和法则阐述得如此详尽呢?还是 他对作品的产生是如此早悟,以致于在那时,就敢着手于这一类的著作呢? 到底是巴尔扎克,真有其人的那个称之为巴尔扎克的孩子,写出了这篇论文 呢?或者只是他想像中的精神上的弟兄,那个虚构的蓝柏尔·路易写出来的

  呢?

  这一切如今都已无法寻找到圆满确实的答案。但可以断言的是,在巴尔 扎克的小时候——因为一个思想家基本意念的焦点,一般都是在他发育的年 纪就可以看出的——他的确想过要撰写这样一篇论文。那是在他把自己的《人 间喜剧》里的人物所描写的人类意志之组成以及强烈的冲动力的无数状态, 给予定型之前的事情。否则,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驴皮记》里,也有一位全 力以赴地写作《意志论》的主人公,就实在太巧合了。这个想要发现“将使 我自己获得荣誉的一般法则之定律”的计划,肯定是支配巴尔扎克小时候的 中心意念。而且我们只能靠比猜测更肯定的道理来设定它,他之所以要从事 研究“精神物理学”在身心之间有所关系的第一个刺激力,也许就是在他上 学时一开始就碰到的。

  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的一个叫做戴赛因的先生,对于麦斯梅与高 勒那种曲解的学说的魅力,十分倾倒。他是一本名为《建立在才能与身体组 织的基础上,对精神人之探究》一书的作者。他时常将自己对该问题的意念 告诉给他的学生们,并且把班上唯一有天赋的孩子试图成为一个心理学家的 理想给唤醒了。那时流行一种“权威的有动能的物质”概念,是为了适应他 要发现一个规律的不自觉的追求的。而这个规律,是处于表面上处于无序状 态的宇宙背后的。巴尔扎克的一生,被无法遏止的无穷的心理现象搞得非常 困惑,他在写作《人间喜剧》的很久以前,就试图将这个庞大的浑浊世界变 为外表有秩序的制度,并将它的法则与成分编制成表格,用来把那些作为精 神活动的基础的状态树立起来,仿佛居维尔所作的有关野兽的比较解剖学上 的分类一样。但对于他是不是在这样小的令人无法相信的年龄,就已经决定 了写作的志向,我们当然不能证实。因为在蓝柏尔·路易的《意志论》里所 指出的那些令人费解的原理,并不是十二岁的巴尔扎克所说的那些原理,却 已被事实证明:原先这一段东西是这本小说的初版(一八三二年印)里所没 有的,只有后来再印时,才以一种临时增加的方式插写了进去而已。

  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目睹他父母的家庭,是在他十四岁突然离开学校

  之后。以前,他的父母亲只有在偶尔探省时才接见他,但现在突然发现不论 外表和内心他都彻底改变了。一个胖乎乎的,健壮的,脾气开朗的“又肥又 大的孩子”,在经历六年多僧院式的苦修训练之后,竟成了一个形容枯槁, 敏感而紧张的少年,有着一双大而惊惧的眼眸。他回到家中的神情仿佛一个 受过一场怕人的而且一言难尽的经验,他的妹妹后来回忆他的举止,说他仿 佛一个怔忡的梦游之人,在茫然的凝视中朝前摸索着行走。有人向他说话, 他也似乎听不见,只是一如懵懂之人坐在那儿。由于他的这种将自己隐秘的 优越感躲藏起来的拘束态度,使得他母亲极为恼火。可是,正象他一生之中 所有的关健时刻一样,终于他在遗传上所获得的蓬勃生气,又一次占了上风。 这样他就又重新成为了一个快乐而健谈的人,但是由于在事实上未免快乐而 健谈得太过份了,使得他母亲还是大为恼火。

  为了弥补他所受到的教育上的不够,他又去了杜尔的一所中学,直到一 八一四年底,他的家庭从杜尔搬到巴黎,他就又转进了黎毕德先生的寄宿学 校。黎毕德先生,是巴尔扎克父亲的朋友,当年大革命时代的同志,那时老 巴尔扎克是巴黎过激派市参议会的参议员。而这位先生在历史上还有一定地 位,他是当年设法从巴黎的公西那惹利监狱里搭救玛利·安他涅特王后的领 导者之一。如今他只是一个教育机构的不负众望的首脑,致力于帮助青年学

  子们通过他们的考试工作。在这个寄宿学校里,同样没有人对这孩子惠予他 所渴望的爱怜,他就又一次被这种摈逐与弃绝的感觉给纠缠住了。他在《驴 皮记》里将下面的话由另一个影射自己的人物拉发埃尔的口中吐出:

  “在家里,我处于家人之间,和在学校所遭遇的痛苦,如今,当我寄宿 于黎毕德学校的时候,在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下,又一次感受到了。我的父 亲从来不给我零花钱。我的父母亲,以为我有吃有穿,脑子里堆满拉丁文与 希腊文,他们就可以心满意足了。住在寄宿学校,我结识了很多同学,但我 怎么都想不起来有谁象我这样,有着一对从来不关心自己孩子的父母亲。” 在这所学校,巴尔扎克依然无法使自己出类拨萃,做为一个“好学生”, 这当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叛逆结果。没办法,他的伤神的父母又将他转到 另外一所学校,在那里,他的成绩依然如故。一个班约有三十五个学生,他 的拉丁文考试排在第三十二位,他母亲原先就疑心他是个废物,有可能成为 一个无用之辈,现在她的疑心被证实。于是她对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孩子,使 用一种泪眼婆裟的,感怀伤命的语调,(这语调一直使他心灰意冷,那怕他

  到了五十岁时还这样。)写了一封“十分标准的尺犊”给他: “亲爱的奥瑙利: 我实在无法寻找更有份量的语言来表达因为你而给我造成的阴郁。你真

  是太不懂事了,尽管我为我所有的孩子耗尽了我所能作到的一切,而且我是

  多么渴望你们可以使我欣慰一些的! 那位令人尊敬的,善良的让赛尔先生对我说,你的拉丁文翻译课竟然降

  到第三十二名了!!!??他还说这些日子你还是很捣蛋。所以,全部的本

  来有所指望你带给我的未来的快乐,如今都将毁掉了?? 本可以明天八点钟我们见见面。一起吃午饭和晚饭,而且可以认真地谈

  一谈,双方讲讲各自的事情。但你如此个思上进,毫不检点,荒芜学业,使

  得我只能任你去承受你自己应得的惩罚吧。我的内心如今是这样的空虚啊! 我的生命旅程看上去又是多么遥远啊!你在学校有着如此不好的名声,可我 至今还在瞒着你的父亲,如果他一旦知道,你星期一就不太可能出得来,尽 管你离开学校是为了一个有益的目的,但决不是只为了你个人的快活。教跳 舞的先生明天四点半来,我会派人去接你,只要学完跳舞再送你回去。倘若 我不这样对待你,我就算是对你不尽责了,这责任是由于爱我的孩子而加到 我自己身上的。”

  但是,下管他母亲有多少不好的预感,不管她怎么样把呵斥堆到他身上,

  他却竟然可以差强人意地应付功课了。一八一六年十一月四日,他以一个法 学系学生的资格进入了大学。这一天,一八一六年十一月四日,自然算是代 表这位年青的大学生奴役期满,与透出了自由曙光的日子。他将可以用一种 自主的意志去努力奋读,而且把余暇用在他所喜欢的事情上。但他的父母亲 却颇有另一番想法,以为年轻人是不应该有空余时间的。在他的时间里,没 有一分钟可以当作空闲的时间,他应该去挣钱。白天在大学里偶而听听课, 晚上读读六法全书,已经足足有余了,白天他应该再找个职业做做。为了应 付未来的生存,是一点点时间也不可以浪费的,一文不必要的钱也不要乱花。 从此,他便边上课,边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去做苦差事,当一个书记。这位律 师,他的第一个雇主,德·麦尔维耶·居扬奈先生,却是一个令他满心佩服 的人,也就是后来在巴尔扎克的笔下,把他写成戴尔维耶那样永垂不朽的人 物。这是由于这位律师知道这位书记性格的才智,并巨慨然地和这位年青人

  建立了友情的原因。 两年之后,巴尔扎克被人介绍到一个叫做巴赛的录事那儿去。(他是巴

  尔扎克家人的故友)在此为他将来成为一个遵循守法的公民作准备,看上去 一点问题也没有。一月四日那一天,奥瑙利总算如释重负,取得了学位。于 是他马上要去担任这位才德孚望的律师的助手职务,一旦主人巴赛退休或去 世,他的青年助手将可独揽此职。那样他还可以结婚,——当然,对偶必须 是一个有优越地位的阔人家——最后就可以给他多疑的母亲,所有巴尔扎克 和萨郎比那两家家族,还有他的所有亲眷等等,都加添光彩。在他的传记里 的一些事情,作为一个惯常的资产阶级的表率人物,是决非弗罗拜尔不能写 的。他也许会成为弗罗拜尔笔下的布瓦尔先生或白居晒先生第二了。

  但是,这么多年来始终抑制着和压制着的反动的火焰,在巴尔扎克心中 熊熊燃烧起来。一八一九年春天,有一天,他猛然从律师事务所的凳子上跳 起来,将所有摊在桌上尘封的案卷全部弃捐不顾。对于没有一天自由和快乐 生活的日子,他已经过够了。第一次在有生以来他昂起了头,毅然用他的意 志去反抗家庭的意志,毫不费劲地宣布他不管怎样,都不打算再当一个录事, 律师,审判官,或接受任何机关的职位;事实上,他已经不想再从事任何资 产阶级的职业了。他决心要成为一名作家;而且靠着他将来的伟大著作,去 得到他的独立自主,财产,与荣誉了。

  第二节对命运过早的追问

  “忧患足以催化人的衰老!??你是无法想像我从出生直到二十二岁时 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的!”——一八二八年致德·葛朗台公爵夫人书。

  奥瑙利突然宣布他想当一个作家而不是去做律师,这一下沉重地打击了 他的家庭。他竟然要扔掉一个有足够保障的职业!一个巴尔扎克家族的子孙, 一个受人无限尊崇的萨郎比耶家族的外孙,居然要倾全力于写作——一个永 远没有保障的手艺?他能从哪儿获得一笔安定的、可信的收入?文学!诗! 这可以是夏多勃里昂子爵沉溺其中的无用废物,因为他在布列塔尼有美妙的 房产;或者德·拉马丁先生或是雨果将军的后裔也可以从事这项工作;可是 这绝不应该成为一个中产家庭的平常子孙的工作!无论如何,这个不肖子孙 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显示出一丁点哪怕是珠丝马迹那样的文学方面的才具? 又有谁读过他发表的简洁的文章?地方报纸上可曾见过他的诗?不,从来没 有,在他上过的任何一个学校,他的名次永远在垃圾堆中,拉丁文考个三十 二名,至于数学的成绩根本拿不上桌面,更何况数学还是每一个愿意诚心干 活的人所必须拥有的至关重要的——太重要了——学问!

  同时,这个声明也生不逢时,因为老巴尔扎克正陷于连他自己也纠缠不

  消楚的财务危机中。波旁王朝的复辟使欧洲战争暂告中止;因此在整个拿破 仑时代大发战争财的小吸血鬼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被荡涤干净。对他们来说, 这实在不是什么好日子。老巴尔扎克八千法郎的丰厚薪水被削减为极其微薄 的低薪。杜麦银行清算事件,加上其他投机的失败,使他益发窘迫。但这个 家庭生活得依然还够舒服的。而且,如后所闻,还有好几千款子是以备不虞 的。但是,在小资产阶级中间他们严格遵守着一条超于任何国家法律之上的 不成文法:“当任何一笔收入减少时,必须立即以加倍的俭省来夺回他。” 因此,巴尔扎克家放弃了巴黎住所,搬到维尔巴的西——一个距巴黎约二十 公里的小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尽量不显眼地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但这 唯一的时机,居然被他们毫无头脑的儿子选中。他们本来希望他从此能够独 立生活,但他现在居然使人大吃一惊,宣称他不仅要成为一个作家,还要求 父母保障他这种游手好闲的作家生活。

  那肯定不能迁就,这一点,他的父母是完全一致的,并且还联合了他们

  所有的亲戚朋友来支持这一举动——当然,那些人也同样一致地公开对这个 废物少爷出格狂想。老巴尔扎克算是对此最心平气和的一位了,他不喜欢被 家庭琐事所困,所以他只是嘟吹了一声“什么不是随他”而已。他本人就是 一位老牌冒险家,也是一个出奇制胜的人,他的职业走马灯似地变换了十几 回,直到晚年,他才安居在布尔乔亚的舒坦生活中,所以他无法由这个特立 独行的儿子和他的狂想上引起丝毫愤怒,奥瑙利最钟爱的妹妹罗尔也悄悄地 站到他这边来。她罗曼谛克地仰慕着诗歌,而且认为如果她拥有一位名人哥 哥,其虚荣心就会得到满足。虽然女儿的梦中以此为荣,但在那位俗气的母 亲看来这却是一件垢深莫大的耻事。一旦她的娘家人听到这个该死的消息, 说是出于萨郎比那家族的巴尔扎克夫人的公子成了一个作家或是某报撰稿人 了,那她如何在人前仰起那并不——从不低贱的头颅?资产阶级普遍地深深 厌恶任何缺乏安定根基的生活方式,她正是带着这种念头加入争执中。不成! 绝对不成!这个慵懒的下流种子,在学校里就是不成才的坯子,坚决不能允

  许他沉面于这种无法填饱肚子的痴人怪梦中!决不能把血汗换来的金钱白白 支付他学法律的学费,从现在起一切荒唐无稽之谈都结束,并且永不再提! 但是这时,她居然也第一回碰到了阻力,她无法想像她忠厚而慵懒的儿 子身上竟会爆发出如此大的抵抗力——这种百折不挠,无法动摇的,为德·巴 尔扎克·奥瑙利所特有的毅力!既然拿破仑皇帝已流放海外,那么在欧罗巴 大地上就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对手,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他巴尔扎克要做,那 么这件事的唯一道路就是成为他面前的现实。一旦他下定决心,任何不可能 的事都可以做到。哭诉也罢,劝导也罢,哀求也罢,山崩地裂的震怒也罢, 一切都不可能使他改变主意,他已决定成为一位大作家而决不是律师——那

  么,世界就是实现自己欲望的证人。 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后,这个家庭达成了小资产阶级独特的拆衷。这是一

  个建立在完备基础上的很好尝试。奥瑙利可以走他的路。他们愿意测试一下 他的才干,看他是否能如他所想成为一个名声大噪而有深刻内涵的作家。但 这条路怎么走法完全是他自己的事。家庭对这项前途未卜的投机生意只能下 一个极小的赌注。父母可以在未来两年内向他未经证实的能力付一点补贴, 倘若两年期满他未能如愿,那就请他毫不迟疑地回到律师事务所中去。不然 的话,他们肯定会掐断这个浪荡子的生活来源——尽管很少。

  父子们签订了奇特的合同。经过周密的计算,按最低生活标准,父母同

  意每月提供一百二十法郎即一天四法郎,作为他们儿子在未来跋涉中的给 养。这应该是老巴尔扎克一生最得意的买卖,它比他曾经签订的任何军需合 同或投机生意得利都要多的好事。

  在比自己更为坚强的毅力面前,固执的母亲第一次被迫让步,我们可以

  想像她在作出这一让步时的巨大失望,因为她十二万分地认定儿子正把自己 的一生往一辆奔向悬崖的马车上拴,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令人尊敬的萨郎 比那家族隐瞒了奥瑙利丢弃高贵的职业而妄想自食其力的愚蠢事件,为了掩 盖她将去巴黎的事实,她告诉亲戚们,出于健康的考虑,他已到南方和一个 表兄弟暂住。她热切地希望他很快把这荒唐岁月当作过眼云烟轻轻抛却;或 者,她的不肖于会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这就不必使任何人知道他的 出走——这实在是一次可能损毁他的名节,影响他的终身大事,并会失掉律 师事务主顾的出走。

  为了预防万一,她悄悄地执行她的计划。因为爱抚与哀求,都无法阻止

  她的犟儿子专心于这项有辱门风的手艺,一切都归于无效,所以她必须用狡 黠与毅力来制服他,她必须使他忍饥受冻然后改变他的宗旨,使他体会到家 庭的温馨逸乐而律师事务所的火炉又是如何的温暖,一旦他在巴黎揭不开 锅,他狂妄计划的大厦很快就会土崩瓦解,当顶楼寒冷空气冻麻他手指的时 候,他立刻会停止那胡思乱想的所谓创作。于是,借口保护他的福利,她帮 他在巴黎租了一间房子。正是她租的这间屋子,是全巴黎所有窄街狭巷中最 破、最旧、最糟糕的住处。她明显的是要软化他的决定、摧垮他的毅力。

  莱斯堤居尔街九号的房子很早就被拆除了。这是一件极其遗憾的事,在 巴黎再也没有更好的纪念物能比得上这凄苦的顶楼,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

  —在纪念狂热的自我牺牲方面。在《驴皮记》的描写中还能找出它的影子。 一间黑窟隆咚、充满怪味的楼梯间,爬过五层楼梯来到一扇早已朽坏,用几 块木板拼成的门前。进门后,在黑暗中摸进一间冬寒夏热的低矮阁楼,没有 任何人愿意住在这种“洞”里,尽管房东太太只要象征性的租金——五法郎

  一个月,一天才三个苏。但是,未来作家的母亲为了使儿子厌恶他的职业, 恰恰看中了“这间足以与威尼斯铅顶屋子相媲美的洞窟”。

  “没有东西比这顶楼和它又脏又黄直冒穷酸气的墙皮更令人讨厌了。—

  —屋顶差一点斜压在地板上,穿过这瓦缝就能清楚地看见天。??这破地方 一天住掉我三个苏,而夜间的灯又烧掉另三个苏。我必须自己整理房间,因 为洗衣一天要花两个苏,实在无法支付,所以只穿法兰绒衬衣。因为用煤升 火;按一年煤钱平均计算,一天大约要烧掉两个苏??上述开支总计不超过 十八苏,留两苏以备不虞。我不记得在寄居阿特斯桥的漫长的艰难时日中曾 付过用水的钱。清晨,我从圣米切尔广场把水弄来。??在开头十个月的苦 修生活中,我就这么在贫苦而孤独的生活中求活,我兼为自己的主人与奴仆, 正是用无法描述的勇气,我过着戴俄金①式的生活。”

  巴尔扎克的母亲胸有成竹,当然不会把这间小屋布置得更为舒服,她巴 不得这种艰难生活能在转瞬之间把她的儿子赶回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她只 是向巴尔扎克提供最低限度的必需品来充实他的顶楼,这都是些从杂物堆中 淘出来的:一张平板硬床,“像个哀怨的支架。”一张盖着破烂皮革的橡木 桌子,外加两把椅子。仅此而已。睡觉躺床上,工作坐桌旁,剩下的就那一 点坐的地方,他最希望得到的是允许他租一架小钢琴,但遭到拒绝,几天之 后,他只得向家中乞求袜子和手帕。但当他搞到一件雕刻和一面镀金的方镜 时,他母亲就致信罗尔,要她责备哥哥的铺张行径。

  然而,巴尔扎克的想像力却超过现实上千倍,他把强烈的观照聚焦到外

  观最不美妙的事物上,并且提高一切可嫌恶的事物的身价。乃至于他从“洞” 中见到的凄凉的巴黎景色都能使他大感欣慰。我们不妨再看一看《驴皮记》。 “我想起,我高兴地把面包在牛奶碗中蘸着,那时我在窗前自由地呼吸 着新鲜空气,在我面前展现着一幅由那些覆盖着绿或淡黄苔藓的棕色,红色, 浅灰色的瓦或石板的屋顶所造成的风景,首先投入我眼中的远景是如此单 调,然而我还是很快发现了这当中蕴含的美,余辉闪烁的黄昏和不合扇的百 叶窗勾勒成一个个黑洞留在奇特的风景中,或者路灯闪着无力的微光,穿过 雾纱,把一丛丛凹凸的屋顶投影在便道上,画出一片建筑物垒出的隐隐的海。 在这膝陇原野的中央不时浮现出几个独异的人影。我看见在一个屋顶花园的 花间映着一个正在洗菜的伛楼老妇人瘦削的身影,一个正在梳洗的少女的剪 影出现了,她大概没有想到会有人隔着一户顶楼破碎的窗根在注视着她吧。 我只能隐约看见她美丽的前额,和动人的长辫于,它正被修长的玉臂引入亮 处。我高兴地凝神注视着那些屋顶上旦生夕死的植物,那些只要一阵大风就 被吹得这么高的乱草,我研究了那些苔藓和它们被雨滋润后的颜色,它们在 阳光下变得象带着怪异阴影的干棕色天鹅绒:到了最后,那些充满诗意的, 转眼即逝的,书中的印象,烟云的哀愁,日影的实现,夜色平静的变化,日 出的神秘,屋顶的炊烟——所有的存在,一切自然界中奇妙变幻的事物,最 终都为我熟悉使我欣喜,我居然爱上这囚室了。我之所以住了下来是因为我 高兴,巴黎的荒原就这么由这些枯燥的屋顶构成,它伸展在生命的渊潭之上,

  它是浩渺无垠的原野一直伸进我灵魂深处,与我的玄思在空中共舞。” 在晴天,他允许自己顺着布尔东大马路向圣·昂特纳镇踱去,自由呼吸

  新鲜空气,因为这是不必花钱的,并且是他唯一的快乐。这短暂的徜徉成了

  ① 古希腊苦修哲学家。

  一剂活跃剂,也是一种精神放松。在《卡因·法西诺》中,他写道: “只有一种热情能把我从研究工作中拉出来——但这不恰好也是研究的

  一部分吗?我开始观察城镇的行动,它的住户,它的角色。我象当地工人一 样穿着破破烂烂,毫不在意自己的外表。这样混迹其中与他们打成一片,他 们不向我隐瞒任何行动,我可以参加他们的组织,看他们购物,听他们茶余 饭后的闲聊,很快我养成了观察的直觉,我把握住了她们的脉搏,这并不影 响我观察他们的外表,或者干脆说,我完全掌握他们的外表,以至于我可以 从内心把他们看清,我可以分享每一个被我研究着的人的生活,就如同我正 像他们那样过着日子,这是观察赋予我的才能。这样,我就能轻易地立身于 他人的地位,这就象《天方夜谭》中的托钵僧人一样,对谁一念咒语,他就 可以从外貌到内心完全变成那个人。

  “我理解这些人的行为,我偏护他们的生活方式,我感到肩头披着他们 的破衣,脚上穿着他们的破鞋走路;他们的欲望与苦难渗入我的灵魂,或者 说我的灵魂走进他们的欲望与苦难中,这就像一场白日梦。我象他们一样对 虐待他们的雇主勃然大怒,或者对那种恶劣的手段大发脾气——那是强迫他 们付出若干倍于工资的代价的手段。我放弃自己的习惯而用狂热的精神力量 把自己的性质变换为他人的,并且象做游戏一样随意玩弄这一切——我这样 来娱悦自己,是谁给了我这样的天才?是“开天眼”呀?还是那种一旦被滥 用就近乎疯狂的气质?我只是占有这种力量而且充分利用它,而从不考虑其 来源。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把许多错综复杂的集群——

  所谓的“人民大众”——的若干因素分解而成众多成分。我分解他们,作出 对他们气质好坏的判断。我很清楚这个镇子对我的重要性,这个革命的蕴蓄 地的一切都陷于忧患之中,无论它的英雄,发现者,有实际经验有智慧的人, 无赖与罪犯,美德与恶行,统统为贫困所压倒,沉溺于酒精中毁灭在白兰地 里,你是无法想像在这苦难的城市里,有多少数也数不清的奇闻轶事自生自 灭而未曾被人发觉!有多少被人转眼忘却的戏剧!空想是永远无法洞悉这些 隐藏人间而极少被发觉的事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巴尔扎克名言

巴尔扎克名言  巴尔扎克的经典励志名言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

文史百科 巴尔扎克简介

巴尔扎克简介  巴尔扎克——(HonoredeBalzac。1799——1850)  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

文史百科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

文章大全 巴尔扎克名言人生

1、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尔扎克2、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巴尔扎克3、苦难对于人生

文章大全 以苦为乐的巴尔扎克

励志故事:以苦为乐的巴尔扎克励志感悟:巴尔扎克曾自诩要超过拿破仑,“他的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能完成。”他的确做到了,可惜他只活了五十岁,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作品,成为全人类巨大的损失。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

文史百科 巴尔扎克的代表作

巴尔扎克的代表作  巴尔扎克一生的杰作就是包含了共96部作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其中有许多佳作:  《驴皮记》带有一定浪漫色彩  《舒昂党人》是他正式进入现实主义的一个标志  而真正称之为代表作的

文史百科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思考导学】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重点是把握“虚构

文章大全 法国巴尔扎克的名言

1、谀媚从来不会出自伟大的心灵,而是小人的伎俩,他们卑躬屈膝,把自己尽量地缩小,以便钻进他们趋附的人的生活核心。——巴尔扎克2、我惟一能信赖的,是我的狮子般的勇气和不可战胜的从事劳动的精力。——巴尔扎

文章大全 巴尔扎克爱情名言

1、凡是可怜的,遭难的女子,她的心等于一块极需要爱情的海棉,只消一滴感情,立即膨胀。——巴尔扎克2、你是被奴役的土地的儿女,你是爱情的天使,你是异想天开的精灵,你是诚实的孩童,你是经验丰富的老者,你是

文章大全 巴尔扎克英文名言

1、在你这种地位的年轻人,忍耐和顺从可能是最好的美德。Patienceandobediencemaybethebestvirtuesforyoungpeopleinyourposition.2、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