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惭愧什么意思
Posted 羞耻
篇首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讲不吝千万言,时时做不惧千万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惭愧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惭(梵 hrī)与愧(梵 apatrāpya)之并称。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又作有惭有愧。为「无惭无愧」之对称。俱舍论卷四对惭、愧举出二释,第一释谓崇敬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为「惭」,怖罪之心为「愧」;第二释为有余师之说,谓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之心为「惭」,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为「愧」,此说即以惭、愧皆为羞耻之心,但由对自己与对他人而分别为二。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载,「惭」即自己不造罪,「愧」为不教他人造罪;「惭」为在自心中感觉羞耻,「愧」为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觉羞耻;「惭」为对人之羞耻心,「愧」为对天之羞耻心。此说相当于俱舍论之第二释。成唯识论卷六则并取俱舍论之二释,认为「惭」为先尊重自身,而后崇重贤者与圣者,并崇重法;「愧」系由世间之力,即由于他人之讥谤或律法之制裁,而轻拒暴恶。即主张羞耻为惭、愧二者之通相,崇善与拒恶则分别为惭、愧之别相。相关参考
二种惭愧如惭愧中说。
四种惭愧依处如惭愧中说。
四种惭愧依处如惭愧中说。
意思为: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惭愧二法通相别相成唯识论六卷二页云: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羞耻为二别相;应惭与愧、体无差别。则此二法、定不相应。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惭愧
惭愧二法通相别相成唯识论六卷二页云: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羞耻为二别相;应惭与愧、体无差别。则此二法、定不相应。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惭愧
即有惭愧心之意。亦即对自己之所做所为,产生反省、惭愧之心。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一中):「有愧之人,则有善法。」如此方能不断的纠正自己之言行,以求新、求进步。p2451
即有惭愧心之意。亦即对自己之所做所为,产生反省、惭愧之心。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一中):「有愧之人,则有善法。」如此方能不断的纠正自己之言行,以求新、求进步。p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