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诸法实相什么意思

Posted 中道

篇首语: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诸法实相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术语)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于中谛,频唱法界,天台约于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谛,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谛,独限于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为十界因果之法,天台约之于三世间十界十如,而谓为三千诸法。实相者言离本来虚妄之相,而相相皆实也。其诸法之实相,法华经方便品解之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为三千之诸法,法位为三谛圆融之法位。抑世间之法,视为生灭无常者,为见空谛一边之小乘偏见,其无常之处,具不变之性,是为假谛。譬如花之落,空谛也。而具开于落处之性,是假谛也。更案具开于落处之性者,并具落于开处之性。此二相即为不二,则是中谛也。此中谛谓之中道实相。此中道实相,一切诸法之相也。故天台止观谓之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然则花虽落。而具此中道实相,柳虽枯,而亦有此中道之实相。实相为常住之异名,故为中道实相,散也枯也。皆常住也。是即诸法之实相也。然吾等牛羊之眼,迷执诸法为实我实法(是凡夫之见),不能见无常生灭之世相(是二乘之见)者,如何能彻见中道实相之妙理乎?非除无明,开佛慧,则不能也。故法华经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悉名为魔。」同十曰:「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同十七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然此诸法实相之语,弥满诸经,乃至外道之经书亦说之。各以其义解之。或以诸法皆空为诸法实相,或以涅槃为诸法实相,或以苦空无常无我为诸法实相,又净土门以弥陀之名号为诸法实相,真言宗以阿字不生为诸法实相,华严宗以一真法界为诸法实相,法相宗以圆成实性为诸法实相,三论宗以八不中道为诸法实相,成实宗以皆空为诸法实相,有部宗以苦空无常无我为诸法实相。今所明者,乃天台一家之诸法实相也。智度论十八曰:「一切世间经书及九十六种出家经中,皆说有诸法实相,又声闻三藏中亦有诸法实相。」又曰:「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答曰:众人各说诸法实相以自为是,此中实相不可破坏常住不异。」同七十九曰:「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或说般若波罗蜜,或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经法供养品曰:「依于诸法实相,明定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思益经二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佛藏经上曰:「何等名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相关参考

佛教 佛教词语诸法实相什么意思

意思为:又名真如、法性、实际等,即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佛教 诸法实相什么意思

诸法,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实相,其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为大乘佛教之表记,相对于小乘之三法印而称大乘一法印。根据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说,

佛教 诸法实相什么意思

诸法,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实相,其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为大乘佛教之表记,相对于小乘之三法印而称大乘一法印。根据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说,

佛教 实相涅槃什么意思

即以诸法实相为涅槃。特别为中观学派所提倡。中论卷四观涅槃品(大三○‧三六中):「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意谓世间诸法之实相即是毕竟空,

佛教 实相涅槃什么意思

即以诸法实相为涅槃。特别为中观学派所提倡。中论卷四观涅槃品(大三○‧三六中):「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意谓世间诸法之实相即是毕竟空,

佛教 一法印什么意思

指大乘教所示诸法实相义理之信印。又作实相印、一实相印。与小乘教之三法印相对称。法印乃教法之信印。大乘教以说诸法实相之义理为本,故谓诸法实相之义理为大乘教之信印。离开此种说法之其他一切法,大乘教皆称之为

佛教 一法印什么意思

指大乘教所示诸法实相义理之信印。又作实相印、一实相印。与小乘教之三法印相对称。法印乃教法之信印。大乘教以说诸法实相之义理为本,故谓诸法实相之义理为大乘教之信印。离开此种说法之其他一切法,大乘教皆称之为

佛教 三千实相什么意思

意思为:诸法实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称一切诸法之语,亦是很多的意思。

佛教 一相智什么意思

即证悟诸法实相之智。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七中):「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罣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p58

佛教 一相智什么意思

即证悟诸法实相之智。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七中):「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罣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