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医子喻什么意思
Posted 诸子
篇首语: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医子喻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法华经所说七种譬喻之一。又作医师喻。某良医因事至他国,其诸子误饮毒药;迨父还,取好药济诸子,诸子有尚未失心者,服之而愈,已失心者,则拒不敢服;父便往他国,诈言死。诸子闻之,哀切之余,乃醒悟而服好药,悉除病毒,父乃归来相见。此系以良医比喻如来,以诸子比喻三乘人。三乘之人信受权教,未得正道;如来以方便力,使服大乘法药,速离苦恼。〔法华经如来寿量品〕 p6628相关参考
(譬喻)法华经七喻之一。譬本门之开近显远者。有良医为事用到他国。诸子后余毒药,闷绝宛转。是时父还,诸子欢喜乞救疗,父即与色香味具足之好药草。诸子中不失心者,服之病尽愈。其失心者,毒气深入于身不敢服。
(譬喻)法华经七喻之一。譬本门之开近显远者。有良医为事用到他国。诸子后余毒药,闷绝宛转。是时父还,诸子欢喜乞救疗,父即与色香味具足之好药草。诸子中不失心者,服之病尽愈。其失心者,毒气深入于身不敢服。
出自法华经信解品,为法华七喻之一。有一长者之子,幼年即离家,生活贫穷。某日徘徊于长者家附近,长者得知为己子,乃遣家人追回,然其子恐惧而逃。长者遂用计,雇之为佣,并逐渐重用之,最后始告以实情,且给予万贯
出自法华经信解品,为法华七喻之一。有一长者之子,幼年即离家,生活贫穷。某日徘徊于长者家附近,长者得知为己子,乃遣家人追回,然其子恐惧而逃。长者遂用计,雇之为佣,并逐渐重用之,最后始告以实情,且给予万贯
出自法华经信解品,为法华七喻之一。有一长者之子,幼年即离家,生活贫穷。某日徘徊于长者家附近,长者得知为己子,乃遣家人追回,然其子恐惧而逃。长者遂用计,雇之为佣,并逐渐重用之,最后始告以实情,且给予万贯
出自法华经信解品,为法华七喻之一。有一长者之子,幼年即离家,生活贫穷。某日徘徊于长者家附近,长者得知为己子,乃遣家人追回,然其子恐惧而逃。长者遂用计,雇之为佣,并逐渐重用之,最后始告以实情,且给予万贯
(杂语)客于他家作业之贱人也。是法华经穷子喻中之语,穷子已还父家,虽受种种厚遇,尚自谓客作之贱人,无高尚之志。以喻须菩提等声闻,虽耳闻大乘之法,尚未发大乘心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尔时穷子,虽欣此遇,
(杂语)客于他家作业之贱人也。是法华经穷子喻中之语,穷子已还父家,虽受种种厚遇,尚自谓客作之贱人,无高尚之志。以喻须菩提等声闻,虽耳闻大乘之法,尚未发大乘心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尔时穷子,虽欣此遇,
(杂语)客于他家作业之贱人也。是法华经穷子喻中之语,穷子已还父家,虽受种种厚遇,尚自谓客作之贱人,无高尚之志。以喻须菩提等声闻,虽耳闻大乘之法,尚未发大乘心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尔时穷子,虽欣此遇,
(杂语)客于他家作业之贱人也。是法华经穷子喻中之语,穷子已还父家,虽受种种厚遇,尚自谓客作之贱人,无高尚之志。以喻须菩提等声闻,虽耳闻大乘之法,尚未发大乘心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尔时穷子,虽欣此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