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无惭无愧通相及别相什么意思

Posted 等分

篇首语: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无惭无愧通相及别相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无惭无愧通相及别相

成唯识论六卷十七页云:不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不耻为二别相;则应此二、体无差别。由斯二法、应不俱生。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此二、实而别起;复违论说俱遍恶心。不善心时,随缘何境,皆有轻拒善,及崇重恶义。故此二法、俱遍恶心。所缘不异,无别起失。然诸圣教、说不顾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间、名他。或即此中拒善崇恶,于己益损,名自他故。而论说为贪等分者;是彼等流。非即彼性。

相关参考

佛教 无惭无愧什么意思

无惭无愧瑜伽六十二卷一页云: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或复观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词违诤。二解 瑜伽六十四卷十七页云: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无惭无愧。一、于染污现行,无有羞

佛教 无惭无愧什么意思

无惭无愧瑜伽六十二卷一页云: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或复观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词违诤。二解 瑜伽六十四卷十七页云: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无惭无愧。一、于染污现行,无有羞

佛教 无惭无愧差别什么意思

无惭无愧差别俱舍论四卷十页云:论曰:此中无惭无愧别者,于诸功德、及有德者,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敌对法,为诸善士所诃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怖畏;说名无愧。有余师说:

佛教 无惭无愧差别什么意思

无惭无愧差别俱舍论四卷十页云:论曰:此中无惭无愧别者,于诸功德、及有德者,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敌对法,为诸善士所诃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怖畏;说名无愧。有余师说:

佛教 三种三观什么意思

意思为:别相三观、通相三观、一心三观。别相三观是于别途观三谛;通相三观是于一观之中圆通三谛;一心三观是于一心之中观三谛。

佛教 佛教词语无愧什么意思

意思为:与无惭同。

佛教 无惭什么意思

 (术语)梵语曰阿纥里Ahrīkatā,言作恶自心无耻也。唯识论六曰:「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俱舍论四曰:「于所造罪自观无耻,名曰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

佛教 无惭什么意思

 (术语)梵语曰阿纥里Ahrīkatā,言作恶自心无耻也。唯识论六曰:「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俱舍论四曰:「于所造罪自观无耻,名曰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

佛教 无惭什么意思

 (术语)梵语曰阿纥里Ahrīkatā,言作恶自心无耻也。唯识论六曰:「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俱舍论四曰:「于所造罪自观无耻,名曰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

佛教 无惭什么意思

 (术语)梵语曰阿纥里Ahrīkatā,言作恶自心无耻也。唯识论六曰:「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俱舍论四曰:「于所造罪自观无耻,名曰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