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正念正定为定蕴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正念正定为定蕴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正念正定为定蕴
瑜伽六十八卷二页云:问:何因缘故,正念、正定、说为定蕴?答:二因缘故。一、由自性故。二、由所依故。由自性者:谓三摩地。由所依者:四因缘故,念于此定,能作所依。一、系所缘故。谓于四念住,系摄其心。二、随顺定故。谓由此念,于守护根门,正知而住,顺欢喜处,随念作意中,能随顺定。三、能断盖故。谓于各别不净观等,诸盖对治作意中,能断诸盖。四、极多修习相作意故。谓远离者,于止举舍相,无间殷重加行中,能多修习。是故此念、为定所依。相关参考
住舍正念正慧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一页云:住舍正念正慧者:舍、谓行舍。正念,谓胜善念。正慧,谓胜善慧。
住舍正念正慧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一页云:住舍正念正慧者:舍、谓行舍。正念,谓胜善念。正慧,谓胜善慧。
最胜正念正知瑜伽九十二卷一页云:当知此中于四念住善住心者、或于行时,境界现前,若不取相、及与随好;如实了知受生住灭。若取其相、及与随好;如实了知想生住灭。或于住时,如实了知彼因寻思、生住与灭。由如是相
最胜正念正知瑜伽九十二卷一页云:当知此中于四念住善住心者、或于行时,境界现前,若不取相、及与随好;如实了知受生住灭。若取其相、及与随好;如实了知想生住灭。或于住时,如实了知彼因寻思、生住与灭。由如是相
意思为: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
梵语trtīyadhyāna,巴利语tatiya-jjhāna。新译作第三静虑。为四禅之第三。具有行舍、正念、正慧(又作正知)、受乐、心一境性等五支。于此禅定中,已离脱二禅之喜乐,住于正念正知,进一步
梵语trtīyadhyāna,巴利语tatiya-jjhāna。新译作第三静虑。为四禅之第三。具有行舍、正念、正慧(又作正知)、受乐、心一境性等五支。于此禅定中,已离脱二禅之喜乐,住于正念正知,进一步
梵语trtīyadhyāna,巴利语tatiya-jjhāna。新译作第三静虑。为四禅之第三。具有行舍、正念、正慧(又作正知)、受乐、心一境性等五支。于此禅定中,已离脱二禅之喜乐,住于正念正知,进一步
梵语trtīyadhyāna,巴利语tatiya-jjhāna。新译作第三静虑。为四禅之第三。具有行舍、正念、正慧(又作正知)、受乐、心一境性等五支。于此禅定中,已离脱二禅之喜乐,住于正念正知,进一步
为「不动定」之对称。于色界四定中,前三定为有动,第四定为不动。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前三定有八灾患,即:寻、伺、四受(喜、乐、苦、忧)、入息、出息,此八灾患如风般之扰动定水,故称有动;而第四定中无此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