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什么意思

Posted 异性

篇首语: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

瑜伽一百卷十二页云:云何建立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谓若略说,有三种有。一者、实有,二者、假有,三者、胜义有。云何实有?谓诸诠表法,有名可得,有事可得。此名,于事,无碍而转;非或时转,或时不转。当知是名略说实有。如于色等诸法聚中,建立墉室军林草木衣食等相。此相唯于此聚随转;于余退还。色等诸相,于一切处,皆悉随转。是故此相,所诠实有。当知余相,所诠假有。又此假有,略有六种。一、聚集假有,二、因假有,三、果假有,四、所行假有,五、分位假有,六、观待假有。聚集假有者:谓为随顺世间言说,易解了故;于五蕴等,总相建立我及有情补特伽罗众生等想。此想唯能显了此聚;是故说名聚集假有。因假有者:谓未来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虽非实有;而有其因,当可生故,名因假有。果假有者:所谓择灭。是道果故;不可说无。然非实有。唯约已断一切烦恼,于当来世,毕竟不生,而假立故。所行假有者:谓过去世已灭诸行,唯作现前念所行境;是故说名所行假有。已谢灭故,而非实有。分位假有者:谓生等诸心不相应行。如前意地,已标辩释。即于诸行,由依前后,有及非有,同类异类,相续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离诸行外,有真实体,而别可得。观待假有者:谓虚空非择灭等虚空无为,待诸色趣而假建立。若于是处,色趣非有;假说虚空。非离色无所显法外,别有虚空实体可得。非无所显,得名实有。观待诸行,不俱生起,于未来世不生法中,立非择灭。无生所显,假说为有。非无生所显,可说为实有。云何胜义有?谓于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设,皆悉永断,离诸戏论,离诸分别;善权方便,说为法性,真如、实际、空无我等。如菩萨地真实义品第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应知其相。与上相违,当知非有。又由四种别无别故;应知建立异不异性。一、由所因别无别故,二、由所依别无别故,三、由作用别无别故,四、由时分别无别故。若所因等诸法异相,差别可得;此异于余。若无异相差别可得;此前及后,与现无异。时分别者,谓一切行,唯刹那住。即此自体,还望自体,说为不异。过刹那后,说名为异。由彼为种,而此得生,说为所因。若由眼等及大种等为依,而转;说名所依。若一切行,别别功能,说名作用。如是名为建立第一有非有异非异性品类差别。

相关参考

佛教 五事有异熟非有异熟分别什么意思

五事有异熟非有异熟分别瑜伽七十二卷十三页云:问:如是五事,几是异熟?几非有异熟?答:相、通二种。名、非有异熟。分别、通二种。真如、俱非二种。正智、定非有异熟。

佛教 五事有异熟非有异熟分别什么意思

五事有异熟非有异熟分别瑜伽七十二卷十三页云:问:如是五事,几是异熟?几非有异熟?答:相、通二种。名、非有异熟。分别、通二种。真如、俱非二种。正智、定非有异熟。

佛教 非有异熟法什么意思

非有异熟法品类足论六卷八页云:非有异熟法云何?谓声处,及非有异熟十一处少分。

佛教 异品有非有什么意思

因明用语。有非有,部分有、部分无之意。因明中,宗异品部分具有「能立法」之义,部分不具「能立法」之义者,称为异品有非有。例如胜论师对声论师立「声为勤勇无间所发(宗,命题),无常性故(因,理由)」之论式,

佛教 异品有非有什么意思

因明用语。有非有,部分有、部分无之意。因明中,宗异品部分具有「能立法」之义,部分不具「能立法」之义者,称为异品有非有。例如胜论师对声论师立「声为勤勇无间所发(宗,命题),无常性故(因,理由)」之论式,

佛教 异品有非有什么意思

因明用语。有非有,部分有、部分无之意。因明中,宗异品部分具有「能立法」之义,部分不具「能立法」之义者,称为异品有非有。例如胜论师对声论师立「声为勤勇无间所发(宗,命题),无常性故(因,理由)」之论式,

佛教 异品有非有什么意思

因明用语。有非有,部分有、部分无之意。因明中,宗异品部分具有「能立法」之义,部分不具「能立法」之义者,称为异品有非有。例如胜论师对声论师立「声为勤勇无间所发(宗,命题),无常性故(因,理由)」之论式,

佛教 非有非空什么意思

乃唯识论所谈之中道。一切诸法有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其中,徧计为空而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亦即心外之法(徧计)为非有,心内之法(依他、圆成)为非空。非有非空即中道,依唯识论所说中道之义

佛教 非有非空什么意思

乃唯识论所谈之中道。一切诸法有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其中,徧计为空而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亦即心外之法(徧计)为非有,心内之法(依他、圆成)为非空。非有非空即中道,依唯识论所说中道之义

佛教 非有非空什么意思

乃唯识论所谈之中道。一切诸法有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其中,徧计为空而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亦即心外之法(徧计)为非有,心内之法(依他、圆成)为非空。非有非空即中道,依唯识论所说中道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