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智与所知什么意思

Posted 所知

篇首语: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孩子需要教师的爱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智与所知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智与所知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卷五页云:问:何故名智?答:能知所知,故名为智。问:何故名所知?答:是智所知,故名所知。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能量故名智。所量故名所知。能称所称、能度所度、应知亦尔。胁尊者言:能知故名智。若法、是智所行所缘所取境事;说名所知。智与所知、相对建立。故无有智、不知所知;亦无所知、非智所知。无智、无所知;无所知、无智。

相关参考

佛教 声闻等智与菩萨智五相差别什么意思

声闻等智与菩萨智五相差别摄论三卷十一页云: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由五种相,应知差别。一、由无分别差别。谓于蕴等法,无分别故。二、由非少分差别。谓于通达真如,入一切种所知境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

佛教 智与慧四句分别什么意思

智与慧四句分别发智论七卷四页云:诸智是慧耶?答:诸智皆是慧;有慧非智。谓无漏忍。见摄智,智摄见耶?答:应作四句。有见非智摄。谓眼根、及无漏忍。有智非见摄。谓五识相应慧;尽无生智;除五见及世俗正见,余意

佛教 智与慧四句分别什么意思

智与慧四句分别发智论七卷四页云:诸智是慧耶?答:诸智皆是慧;有慧非智。谓无漏忍。见摄智,智摄见耶?答:应作四句。有见非智摄。谓眼根、及无漏忍。有智非见摄。谓五识相应慧;尽无生智;除五见及世俗正见,余意

佛教 法智与类智差别什么意思

法智与类智差别俱舍论二十三卷十页云: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以后随前而证境故。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二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卷四页云:

佛教 法智与类智差别什么意思

法智与类智差别俱舍论二十三卷十页云: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以后随前而证境故。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二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卷四页云:

佛教 法住智与涅槃智什么意思

法住智与涅槃智大毗婆沙论一百十卷十八页云:如世尊说:苏尸摩当知,先有法住智,后有涅槃智。问:此中何者是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有作是说:知集智、是法住智。知灭智、是涅槃智。有余复说:知苦集智、是法住智

佛教 法住智与涅槃智什么意思

法住智与涅槃智大毗婆沙论一百十卷十八页云:如世尊说:苏尸摩当知,先有法住智,后有涅槃智。问:此中何者是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有作是说:知集智、是法住智。知灭智、是涅槃智。有余复说:知苦集智、是法住智

佛教 根本智与后得智譬喻差别什么意思

根本智与后得智譬喻差别世亲释八卷二十页云:次当显示根本后得譬喻差别。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目;后得智亦尔。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色像,后得智亦尔。初颂显示二智差别,其相可知。如虚空者

佛教 根本智与后得智譬喻差别什么意思

根本智与后得智譬喻差别世亲释八卷二十页云:次当显示根本后得譬喻差别。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目;后得智亦尔。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色像,后得智亦尔。初颂显示二智差别,其相可知。如虚空者

佛教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什么意思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发智论七卷五页云:诸正智、是择法觉支耶?答:应作四句。有正智非择法觉支。谓世俗正智。有择法觉支非正智。谓无漏忍。有正智亦择法觉支。谓除无漏忍,余无漏慧。有非正智亦非择法觉支。谓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