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断乐断苦先喜懮没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断乐断苦先喜懮没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断乐断苦先喜懮没

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二页云:断乐者:问:得第四静虑时,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何故但说断乐耶?答:以乐为上首,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故偏说乐。复次以乐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偏说之。复次以乐多诸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以乐、离第三静虑染时,极为障碍,系缚,留难,如暴狱卒;故偏说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对治乐故,修第四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厌乐故,总离第三静虑;故偏说之。复次乐上地无;余法容有。故偏说乐。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说断乐。断苦者:问:离欲染时,修观行者、已断苦根;何故今离第三静虑染时,乃说断苦?答:此于已断、说名为断。谓于远事而说近声。如已来者、亦说今来。如说大王从何处来。如已解脱,说解脱声。如说由此知见,心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离欲染时,心已解脱欲漏。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时,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如于已入而说入声。如说菩萨入正性离生,得现观边世俗智。如于已受而说受声。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无有自知现在受者。故知已受而说受声。此中亦尔。已断、说断。谓于远事而说近声。复次依双法尽,俱说断声。言双法者,谓苦与乐。离欲染时,虽苦已尽;而乐未尽。今离第三静虑染已,苦乐俱尽;俱说断声。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断彼相应心心所法。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断第三静虑入出息。诸贤圣者、于入出息,生于苦想;过诸异生于无间狱所起苦想。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即断彼乐根。如说无常故苦。先喜忧没者:离欲染时,忧根已没。离第二静虑染时,喜根已复没。是故今说先喜忧没。

相关参考

佛教 第四天道什么意思

第四天道此即第四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二页云:复次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断乐者:问:得第四静虑时,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何故但说断乐耶?答:以乐为

佛教 厌离言教什么意思

厌离言教瑜伽八十九卷四页云:云何厌离言教?谓依三种令增少欲喜足言教,及依乐断乐修令离愦闹言教。

佛教 厌离言教什么意思

厌离言教瑜伽八十九卷四页云:云何厌离言教?谓依三种令增少欲喜足言教,及依乐断乐修令离愦闹言教。

佛教 可乐知什么意思

可乐知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一卷十页云:云何名可乐知?答:此四是智者所乐,智者所知;故名可乐知。有说:佛知此四、皆能资助乐断乐修;故名可乐知。有说:佛知此四、是于昼夜各三时中,智者随应爱乐安住而无懈倦;故

佛教 可乐知什么意思

可乐知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一卷十页云:云何名可乐知?答:此四是智者所乐,智者所知;故名可乐知。有说:佛知此四、皆能资助乐断乐修;故名可乐知。有说:佛知此四、是于昼夜各三时中,智者随应爱乐安住而无懈倦;故

佛教 四种欢喜什么意思

四种欢喜瑜伽七十卷十一页云:复次有四种欢喜:一俭素欢喜,二积习梵行欢喜,三无悔欢喜,四乐断乐修欢喜。第一欢喜能引少欲乐,第二欢喜能引远离乐,第三欢喜能引三摩地乐,第四欢喜能引三菩提乐。

佛教 四种欢喜什么意思

四种欢喜瑜伽七十卷十一页云:复次有四种欢喜:一俭素欢喜,二积习梵行欢喜,三无悔欢喜,四乐断乐修欢喜。第一欢喜能引少欲乐,第二欢喜能引远离乐,第三欢喜能引三摩地乐,第四欢喜能引三菩提乐。

佛教 观察作意什么意思

观察作意瑜伽三十三卷六页云;彼由如是乐断乐修正修加行善品任持,欲界所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便作是念:我今为有于诸欲中贪欲烦恼、不觉知耶?为无有耶?为审观察如是事故;随于一种可爱净相,作意思惟

佛教 加行究竟作意什么意思

加行究竟作意瑜伽三十三卷六页云:从此倍更乐断乐修,修奢摩他、毘钵舍那。郑重观察,修习对治。时时观察先所已断。由是因缘,从欲界系一切烦恼,心得离系。此由暂时伏断方便,非是毕竟永害种子。当于尔时,初静虑地

佛教 加行究竟作意什么意思

加行究竟作意瑜伽三十三卷六页云:从此倍更乐断乐修,修奢摩他、毘钵舍那。郑重观察,修习对治。时时观察先所已断。由是因缘,从欲界系一切烦恼,心得离系。此由暂时伏断方便,非是毕竟永害种子。当于尔时,初静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