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千年文章,八种智慧!

Posted 智慧

篇首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千年文章,八种智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文观止》所选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基本上均为历代传诵名篇,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

【大意】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欣然忘食。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夸奖的语言。这句话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

【大意】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明之后,才著成《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才撰写《兵法》;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英雄气概流传千古,表现出了他坚守理想,坚韧不屈的精神。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

【大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作者:苏轼)

【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大意】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表现出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

【大意】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大意】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意志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王勃看望父亲路过滕王阁,都督宴请群僚于阁上,王勃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虽遭挫折,仍思进取的可贵志向。《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

【大意】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刿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七‧春夜宴桃李园序

古文观止卷七‧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七‧春夜宴桃李园序

古文观止卷七‧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八‧师说

古文观止卷八‧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四‧卜居

古文观止卷四‧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鄣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八‧师说

古文观止卷八‧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四‧卜居

古文观止卷四‧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鄣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八‧讳辩

古文观止卷八‧讳辩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八‧讳辩

古文观止卷八‧讳辩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七‧原毁

古文观止卷七‧原毁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文史百科 古文观止 卷七‧原毁

古文观止卷七‧原毁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