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愧什么意思
Posted 羞耻
篇首语:与其降低你的开支,不如去尝试增加你的收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愧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愧
显扬一卷五页云:愧者:谓依世增上,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愧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愧为业。如经说:愧于所愧;乃至广说。二解 集论一卷六页云:何等为愧?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业如惭说。
三解 成唯识论六卷二页云: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恶业。
四解 五蕴论三页云:何为愧?谓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
五解 广五蕴论五页云:云何愧?谓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他增上者:谓怖畏责罚。及讥论等所有罪失,羞耻于他。业如惭说。
六解 大毗婆沙论三十五卷二页云:云何愧?答:诸有愧、有所愧、有异愧、有耻、有所耻、有异耻、于诸罪中有怖有畏,深见怖畏,是谓愧。如彼广释。
七解 集异门论一卷十一页云:愧云何?答:如世尊说:诸有愧者、于可愧法而生于愧。可愧法者:谓诸恶不善法、乃至顺当来生老死。彼于如是恶不善法生时,有愧、有所愧、有别愧,有耻、有所耻、有别耻,于诸罪中、有怖有畏。能见怖畏;是谓愧。
八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七页云:愧、谓修习功德为行先,违痴等流,诃毁劣法。由此势力,于罪见怖。
九解 发智论二卷八页云:云何愧?答:诸有愧、有所愧、有异愧,有耻、有所耻、有异耻,于诸罪中、有怖有畏,是谓愧。
十解 品类足论三卷一页云:愧云何?谓愧、等愧、各别愧,耻、等耻、各别耻,厌、等厌、各别厌,毁、等毁、各别毁,怖罪、惧罪、于罪见怖,是名为愧。
相关参考
梵语apatrāpya。心所之名。「无愧」之对称。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怖畏己过,且引以为耻之精神作用。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以之为善法之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俱舍论卷四、
梵语apatrāpya。心所之名。「无愧」之对称。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怖畏己过,且引以为耻之精神作用。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以之为善法之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俱舍论卷四、
谓惭与愧二者。以能光洁一切诸行,故称白法。(参阅「白法」2088)p223
谓惭与愧二者。以能光洁一切诸行,故称白法。(参阅「白法」2088)p223
意思为: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有的心所,起此念,则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为善。善心所有十一种,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若五识心王,任运起善,则此十一善心
指本质即善之法。四种善之一。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不待相应及其余之等起,其体性本善,犹如良药,故称为自性善。此为俱舍、法相等家所立。(参阅「三性」563)p2526
指本质即善之法。四种善之一。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不待相应及其余之等起,其体性本善,犹如良药,故称为自性善。此为俱舍、法相等家所立。(参阅「三性」563)p2526
指本质即善之法。四种善之一。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不待相应及其余之等起,其体性本善,犹如良药,故称为自性善。此为俱舍、法相等家所立。(参阅「三性」563)p2526
指本质即善之法。四种善之一。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不待相应及其余之等起,其体性本善,犹如良药,故称为自性善。此为俱舍、法相等家所立。(参阅「三性」563)p2526
意思为:圣人的财产。大宝积经说:「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圣财。彼诸众生,不获此故,名极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