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心与心所取相差别什么意思
Posted 乐事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心与心所取相差别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与心所取相差别
成唯识论五卷十三页云: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模填彩。故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诸心所所取别相。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故作意等名心所法。此表心所亦缘总相。余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串习事相。定慧亦了德失等相。由此于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相关参考
心与心所必定俱生俱舍论四卷二页云:心心所必俱,诸行相或得。论曰:心与心所,必定俱生。随阙一时,余则不起。诸行即是一切有为。谓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前必俱言,流至于此。谓色心等诸行生时,必与有为四相
心与心所必定俱生俱舍论四卷二页云:心心所必俱,诸行相或得。论曰:心与心所,必定俱生。随阙一时,余则不起。诸行即是一切有为。谓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前必俱言,流至于此。谓色心等诸行生时,必与有为四相
为心、心所产生作用时,所须依靠的三种缘之一。系法相宗讨论有关心与心所彼此间依存的关系时所立之名相。又称开避法、开导根、等无间缘依(梵samanantara-pratyaya)、等无间依。心,又作心王,
为心、心所产生作用时,所须依靠的三种缘之一。系法相宗讨论有关心与心所彼此间依存的关系时所立之名相。又称开避法、开导根、等无间缘依(梵samanantara-pratyaya)、等无间依。心,又作心王,
为心、心所产生作用时,所须依靠的三种缘之一。系法相宗讨论有关心与心所彼此间依存的关系时所立之名相。又称开避法、开导根、等无间缘依(梵samanantara-pratyaya)、等无间依。心,又作心王,
为心、心所产生作用时,所须依靠的三种缘之一。系法相宗讨论有关心与心所彼此间依存的关系时所立之名相。又称开避法、开导根、等无间缘依(梵samanantara-pratyaya)、等无间依。心,又作心王,
心所与心相应五事毗婆沙论下二十页云:问:宁知心所与心相应?答:经为量故。如世尊说:见为根信,证智相应。故知心所有相应义。
心所与心相应五事毗婆沙论下二十页云:问:宁知心所与心相应?答:经为量故。如世尊说:见为根信,证智相应。故知心所有相应义。
略称俱生。即同时并生起而不相离之法。依俱舍论卷四谓,诸法中有决定俱生者。在欲界,极微聚最少,犹与八事(能造之四大种和所造之色、香、味、触四尘)俱生,乃至与九事、十事俱生。于无色界,就心等论之,心与心所
略称俱生。即同时并生起而不相离之法。依俱舍论卷四谓,诸法中有决定俱生者。在欲界,极微聚最少,犹与八事(能造之四大种和所造之色、香、味、触四尘)俱生,乃至与九事、十事俱生。于无色界,就心等论之,心与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