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心所法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要做哪些事来改善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心所法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所法
品类足论一卷一页云:心所法云何?谓若法、心相应。此复云何?谓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慧,信、勤、寻、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诸所有智、诸所有见、诸所有现观。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相应,总名心所法。二解 品类足论六卷四页云:心所法云何?谓若法、与心相应。此复云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
三解 五事毗婆沙论下十九页云:何谓心所法?如何知别有?答:所有受等、名心所法。经为量故;知别有体。如世尊说:眼色二缘,生于眼识。三和合故触。与触俱起,有受想思。乃至广说。萨他筏底契经中言:复有思惟诸心所法,依心而起,系属于心。又舍利子问俱胝罗,何故想思说名意行?俱胝罗言:此二心所法、依心起属心。乃至广说。由如是等无量契经,知心所法,定别有体。又心所法,若无别体;则奢摩他、毘钵舍那、善根、识住、诸食、念住、诸蕴、六六觉支道支、诸结、学法、及有支等,契经应减。又不应立大地法等。然经所说法门无减;大地法等、实可建立。故知别有诸心所法。
相关参考
梵语cetanā,或cint。心所之名。为造作之义。为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对境审虑而引起心、心所造作之精神作用。近于现代语所谓之「思想」、「意志」等。思,在俱舍宗为十大地法之一,恒与一切之心相应
梵语cetanā,或cint。心所之名。为造作之义。为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对境审虑而引起心、心所造作之精神作用。近于现代语所谓之「思想」、「意志」等。思,在俱舍宗为十大地法之一,恒与一切之心相应
(名数)周徧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成唯识论第三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
(名数)周徧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成唯识论第三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
(名数)周徧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成唯识论第三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
(名数)周徧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成唯识论第三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
阿赖耶识恒与五遍行心所相应成唯识论三卷一页云: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中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世音菩、地藏王菩、文殊菩和普菩的化道。四大菩身分著不同的法物,些不同的法物分代表著不同的佛教意,就四大菩身法物不同的表法意作要介: 一、大悲世音菩 世音菩是民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