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大善地法什么意思
Posted 善心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大善地法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善地法
俱舍论四卷四页云:已说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谓法、恒于诸善心有。彼法是何?颂曰: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论曰:如是诸法,唯遍善心。此中信者:令心澄净。有说:于谛实业果中,现前忍许;故名为信。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复何名修?谓此于善,专注为性。余部经中,有如是释:能守护心,名不放逸。轻安者:谓心堪任性。岂无经亦说有身轻安耶?虽非无说;此如身受,应知亦尔。如何可立此为觉支?应知此中身轻安者,身堪任性。复如何说此为觉支?能顺觉支,故无有失。以身轻安,能引觉支心轻安故。于余亦见有是说耶?有如经说:喜、及顺喜法,名喜觉支。瞋、及瞋因缘,名瞋恚盖。正见,正思惟,正勤,名慧蕴。思惟及勤,虽非慧性;随顺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轻安,顺觉支故;得名无失。心平等性,无警觉性,说名为舍。如何可说于一心中,有警觉性,无警觉性,作意与舍,二相应起?岂不前说诸心心所,其相微细,难可了知。有虽难了,由审推度,而复可知。此最难知。谓相违背而不乖反。此有警觉;于余则无。二既悬殊;有何乖反。若尔;不应同缘一境。或应一切皆互相应。如是种类所余诸法,此中应求如彼理趣。今于此中,应知亦尔。惭愧二种,如后当释。二根者:谓无贪无瞋。无痴善根,慧为性故。前已说在大地法中,不重说为大善地法。言不害者,谓无损恼。勤、谓令心勇悍为性。二解 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八页云:大善地法,有十种。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轻安。八、舍。九、不放逸。十、不害。若法、唯在一切善心中可得;名大善地法。谓若有漏,若无漏,若生得善,若加行善,若三界系,若不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若在意地,若五识身,一切善心皆可得故;名大善地法。
相关参考
(术语)大善地法之一。又十一善心所之一。心所名。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之精神作用也。
(术语)大善地法之一。又十一善心所之一。心所名。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之精神作用也。
(术语)大善地法之一。又十一善心所之一。心所名。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之精神作用也。
(术语)大善地法之一。又十一善心所之一。心所名。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之精神作用也。
梵语prasrabdhi,巴利语passaddhi。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列为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列为善心所之
梵语prasrabdhi,巴利语passaddhi。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列为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列为善心所之
梵语vihijsā。为心所之一。指欲损害他人之心,属有部小烦恼地法之一,法相宗随烦恼之一。与此相反之心,称为不害(梵ahijsā),即不损害他人之心,属大善地法之一。(参阅「不害」983)p4083
梵语vihijsā。为心所之一。指欲损害他人之心,属有部小烦恼地法之一,法相宗随烦恼之一。与此相反之心,称为不害(梵ahijsā),即不损害他人之心,属大善地法之一。(参阅「不害」983)p4083
梵语vihijsā。为心所之一。指欲损害他人之心,属有部小烦恼地法之一,法相宗随烦恼之一。与此相反之心,称为不害(梵ahijsā),即不损害他人之心,属大善地法之一。(参阅「不害」983)p4083
梵语vihijsā。为心所之一。指欲损害他人之心,属有部小烦恼地法之一,法相宗随烦恼之一。与此相反之心,称为不害(梵ahijsā),即不损害他人之心,属大善地法之一。(参阅「不害」983)p4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