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执受及非执受差别什么意思

Posted 心心

篇首语: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执受及非执受差别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执受及非执受差别

瑜伽六十六卷十页云:复次略由五相,建立执受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初唯色,说名执受。当知此言,遮心心所法。彼非执受故。又于色中所有内根,根所依属,说名执受。当知此言,遮外不属根色。彼非执受故。又心心所,任持不舍,说名执受。当知此言,遮依属根发毛爪等,及遮死后所有内身。彼非执受故。又执受色,由四因缘之所变异故;名执受。何等为四?一、由外色所逼触故;二、由内界相违,平等,所引发故;三、由贪瞋等诸烦恼缠,多现行故;四、由审虑所缘境故。谓由外色能损恼者,现前逼恼;有执受色,即便生苦,生悲,生恼。若有外色,能饶益者,现前触对;有执受色,即便生乐,安隐,饶益。若有内界更互相违;便生苦恼。彼若平等;安乐摄受。又若贪等烦恼所恼;即便生苦,愤发炽然。又邪审虑所缘境故,或正审虑所缘境故;便起轻安喜乐摄受。又为损害,或为饶益,故名变异。如是若色,若内,若心心所任持不舍,若如是缘令成变异,是名执受诸法差别。与此相违,当知是名非执受法。

相关参考

佛教 十八界执受非执受分别什么意思

十八界执受非执受分别瑜伽五十六卷十页云:问:几执受?几非执受?答:五、执受;五、执受非执受。所余、一向非执受。何以故?以离于彼,余能执受,执受于彼,不可得故。

佛教 十八界执受非执受分别什么意思

十八界执受非执受分别瑜伽五十六卷十页云:问:几执受?几非执受?答:五、执受;五、执受非执受。所余、一向非执受。何以故?以离于彼,余能执受,执受于彼,不可得故。

佛教 执受非执受法什么意思

执受非执受法瑜伽一百卷十六页云:执受法者:谓诸色法,为心心所之所执持。由托彼故,心心所转;安危事同。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其色不断,不坏,不烂。即由如是所执受色,或时衰损,或时摄益,其心心所,

佛教 执受非执受法什么意思

执受非执受法瑜伽一百卷十六页云:执受法者:谓诸色法,为心心所之所执持。由托彼故,心心所转;安危事同。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其色不断,不坏,不烂。即由如是所执受色,或时衰损,或时摄益,其心心所,

佛教 非执受色什么意思

非执受色如执受色中说。

佛教 品分差别什么意思

品分差别瑜伽一百卷十五页云:云何建立品分差别?当知建立所治能治二品差别。谓染、不染法,下劣、胜妙法,麤、细法,执受、非执受法,有色、无色法,有见、无见法,有对、无对法,有为、无为法,有漏、无漏法,有诤

佛教 品分差别什么意思

品分差别瑜伽一百卷十五页云:云何建立品分差别?当知建立所治能治二品差别。谓染、不染法,下劣、胜妙法,麤、细法,执受、非执受法,有色、无色法,有见、无见法,有对、无对法,有为、无为法,有漏、无漏法,有诤

佛教 无执受什么意思

梵语anupātta。又作非执受。为「有执受」之对称。执受,感觉之意。无执受,即对外境无有执著觉受者。如眼等五根及色香味触四境,于现在位堕有情处是有执受;于过去未来为无执受。总之,无感觉者即无执受。〔

佛教 无执受什么意思

梵语anupātta。又作非执受。为「有执受」之对称。执受,感觉之意。无执受,即对外境无有执著觉受者。如眼等五根及色香味触四境,于现在位堕有情处是有执受;于过去未来为无执受。总之,无感觉者即无执受。〔

佛教 无执受什么意思

梵语anupātta。又作非执受。为「有执受」之对称。执受,感觉之意。无执受,即对外境无有执著觉受者。如眼等五根及色香味触四境,于现在位堕有情处是有执受;于过去未来为无执受。总之,无感觉者即无执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