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四句答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四句答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句答
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四句者,谓于所问作四句答。如有问言:若成就眼根,亦耳根耶?设成就耳根,亦眼根耶?应四句答:初句,谓聋者眼根已生不舍;第二句,谓盲者耳根已生不舍;第三句,谓眼耳根已生不舍;第四句,除上尔所相。二解 大毗婆娑论六卷十页云:即彼经中,世尊先告马师、井宿二苾刍言:吾当为汝说四句法。汝欲知不?当恣汝意!二苾刍言:我今何用知尊法为?问:此中何者是四句法?有说四圣谛是,所以者何?彼不见谛,造恶行故。有说四念住是,所以者何?彼由颠倒,造恶行故。有说四正断是,所以者何?彼由懈怠,造恶行故。有说四神足是,所以者何?彼阙胜德,造恶行故。有说四圣种是,所以者何?彼贪利养,造恶行故。有说四沙门果是,所以者何?彼实未得四沙门果,而称我得,造恶行故。有说四无量是,所以者何?彼由贪瞋嫉妒增上,造恶行故。有说四静虑是,所以者何?彼由欲界烦恼增上,造恶行故。有说四善巧是,谓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所以者何?彼愚因果造恶行故。有说即四种顺决择分善根是,所以者何?佛说彼二人无少分暖故。有说即增一阿笈摩中四法迹是,一无贪法迹,二无瞋法迹,三正念法迹,四正定法迹。有说即杂阿笈摩中四句法是,如彼颂言:贤圣法中善言最,二常爱言远不爱,三常实言离虚诳,四常法言远非法。如是说者,四圣谛是彼愚谛理,背圣教故。
相关参考
三句答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三句者:谓于所问,唯三句答。如有问言:若蕴数,亦处数耶?设处数,亦蕴数耶?此应三句答。或蕴数,非处数。谓色蕴。或处数,非蕴数。谓法处。或蕴数,亦处数。谓识蕴意处。俱非数者:
三句答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三句者:谓于所问,唯三句答。如有问言:若蕴数,亦处数耶?设处数,亦蕴数耶?此应三句答。或蕴数,非处数。谓色蕴。或处数,非蕴数。谓法处。或蕴数,亦处数。谓识蕴意处。俱非数者:
二句答杂集论十五卷十页云:谓于所问应二句答。不得有余。如有依蕴建立,依界建立,而发问言:若蕴数,亦界数耶?设界数,亦蕴数耶?此应作二句答。或蕴数非界数。谓色蕴识蕴。何以故?无有一界全摄色蕴相,或全摄识
因明用语。据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七载,因明对论法中,对诸种质问答辩之种类有七种情形,即对于「A是B,或B是A否」之质问,其答辩有如下七种:(一)顺前句答(梵pūrvapādaka),即顺应前句,且仅肯定
因明用语。据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七载,因明对论法中,对诸种质问答辩之种类有七种情形,即对于「A是B,或B是A否」之质问,其答辩有如下七种:(一)顺前句答(梵pūrvapādaka),即顺应前句,且仅肯定
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语cātuskotika。即由一种标准(A),或二种标准(A与B),把诸法分类为下列四种(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
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语cātuskotika。即由一种标准(A),或二种标准(A与B),把诸法分类为下列四种(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
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语cātuskotika。即由一种标准(A),或二种标准(A与B),把诸法分类为下列四种(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
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语cātuskotika。即由一种标准(A),或二种标准(A与B),把诸法分类为下列四种(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
(名数)就持戒与闻法之缓急,为四句分别。以别机类也。见戒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