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名义二法更互为客什么意思
Posted 又名
篇首语:当你毫无保留地信任一个人,最终只会有这两种结果,不是生命中的那个人,就是生命中的一堂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名义二法更互为客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名义二法更互为客
显扬十六卷五页云:问:云何应知此是邪执?答:以二更互为客故。所以者何?以名于义,非称体故;说之为客。义亦如名,无所有故;说之为客。云何知然?颂曰:于名前,无觉;多名及不定。于有义无义,转非理义成。论曰:若义自体,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觉于义,应先已有。又名多故;一义应有多种自体。又名不定故;义之自体,亦应不定。何以故?即此一名,于所余义,亦施设故。又复此名,为于有义转?为于无义转耶?若于有义转者;不应道理。即前所说三因缘故。若于无义转者;即前所说二互为客,道理成就。相关参考
阿赖耶识与杂染法更互为因摄论一卷八页云: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燄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
(一)又称俱有法、俱有。即指同时存在之法。俱舍论卷六(大二九‧三○中):「若法更互为士用果,彼法更互为俱有因,其相云何?如四大种,更互相望,为俱有因。」具体而言,即指如地、水、火、风之四大种,或如本法
(一)又称俱有法、俱有。即指同时存在之法。俱舍论卷六(大二九‧三○中):「若法更互为士用果,彼法更互为俱有因,其相云何?如四大种,更互相望,为俱有因。」具体而言,即指如地、水、火、风之四大种,或如本法
(一)又称俱有法、俱有。即指同时存在之法。俱舍论卷六(大二九‧三○中):「若法更互为士用果,彼法更互为俱有因,其相云何?如四大种,更互相望,为俱有因。」具体而言,即指如地、水、火、风之四大种,或如本法
(一)又称俱有法、俱有。即指同时存在之法。俱舍论卷六(大二九‧三○中):「若法更互为士用果,彼法更互为俱有因,其相云何?如四大种,更互相望,为俱有因。」具体而言,即指如地、水、火、风之四大种,或如本法
(术语)呼召体者为名,为名所诠之实物为体,世间一切之事物,名不即于体,体不即于名,名体各别,是曰名体互为客。若佛菩萨之名号及真言陀罗尼等,名即于体,体即于名,是谓之名体不离。见名义条。
(术语)呼召体者为名,为名所诠之实物为体,世间一切之事物,名不即于体,体不即于名,名体各别,是曰名体互为客。若佛菩萨之名号及真言陀罗尼等,名即于体,体即于名,是谓之名体不离。见名义条。
名色与识更互为缘证成唯识论三卷二十一页云: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谓彼经中,自作是释: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此二与
名色与识更互为缘证成唯识论三卷二十一页云: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谓彼经中,自作是释: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此二与
又作四熏习。为大乘起信论之法门。薰习,谓吾人之身、语、意三业之势力薰附残留于吾人心识上之作用。四薰习,即无明薰习、妄心薰习、妄境界薰习、净法薰习;系就染、净二法互为薰习不断而立者。其中,前三者为染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