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十恶业道作及增长四句差别什么意思
Posted 差别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十恶业道作及增长四句差别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十恶业道作及增长四句差别
瑜伽六十卷四页云:复次杀生所引不善诸业,或有是作,而非增长;或有增长,而非是作;或有亦作,亦复增长;或有非作,亦非增长。初句、谓无识别,童稚所作;或梦所作;或不思而作;或自无欲,他逼令作;或有暂作,续即还起猛利悔心,及厌患心,恳责远离,正受律仪,令彼微薄;未与果报,便起世间离欲之道,损彼种子;次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令无有余。增长而非作者:谓如有一,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伺。由此因缘,彼遂增长杀生所引恶不善法。然不能作杀生之业。亦作亦增长者:谓除先所作作非增长增长非作;所余一切杀生业相。非作非增长者:谓除上尔所相。如是所余不与取等,乃至绮语,随其所应,如杀应知。于贪欲瞋恚邪见中,无有第二增长而非作句。于初句中,无有不思而作,及他逼令作。余如前说。相关参考
十恶业道自性差别瑜伽五十九卷十二页云:复次若广建立十恶业道自性差别,复由五相。何等为五?一、事,二、想,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事者:一一业道,各别决定所依处事。或有情数,或非有情数。随其所
十恶业道自性差别瑜伽五十九卷十二页云:复次若广建立十恶业道自性差别,复由五相。何等为五?一、事,二、想,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事者:一一业道,各别决定所依处事。或有情数,或非有情数。随其所
十恶业道起处瑜伽六十卷十页云:复次杀生,邪行,妄语,离间,麤语,瞋恚,此六业道,有情处起,不与而取,贪欲业道,资财处起,绮语业道,名身处起,邪见业道,诸行处起。
十恶业道各有三种瑜伽六十卷六页云:复次如世尊言:杀有三种。谓贪瞋痴之所生起。乃至邪见,亦复如是。如彼卷六页至十页广释。
十恶业道各有三种瑜伽六十卷六页云:复次如世尊言:杀有三种。谓贪瞋痴之所生起。乃至邪见,亦复如是。如彼卷六页至十页广释。
三业与十业道相摄四句分别发智论十一卷一页云:三业,十业道,为三摄十,十摄三耶?答:应作四句。有业,非业道。谓业道所不摄身语业及意业。有业道,非业。谓后三业道。有业,亦业道。谓前七业道。有非业,非业道。
三业与十业道相摄四句分别发智论十一卷一页云:三业,十业道,为三摄十,十摄三耶?答:应作四句。有业,非业道。谓业道所不摄身语业及意业。有业道,非业。谓后三业道。有业,亦业道。谓前七业道。有非业,非业道。
梵语karma-mārga。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能通之义)。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小乘说一切有部以「所行之义」来解释业道,认为十善、十恶之中,属于身、
梵语karma-mārga。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能通之义)。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小乘说一切有部以「所行之义」来解释业道,认为十善、十恶之中,属于身、
十善即十善业,梵语daśakuśala-karmā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梵daś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