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共不共学处殊胜什么意思
Posted 菩萨
篇首语:为寻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总是比不担风险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共不共学处殊胜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共不共学处殊胜
摄论三卷四页云: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世亲释八卷二页云:共不共中,一切性罪,谓杀生等。说名为共。相似遮罪,谓掘生地,断生草等。说名不共。于此学处者:谓后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者:如两安居,观益有情,辄行经宿。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者:谓观有益而故不行。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者:谓唯内起欲等寻思,菩萨成犯;非声闻等。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者:谓能饶益而无有罪,如是三业,菩萨应修。或虽饶益而非无罪;如以女等非法之物,授与他人。为遮此事,故说无罪。相关参考
意思为: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五乘法,不共法是大乘菩萨法,独一微妙,不与人天声闻缘觉四乘相共。
所化有情有共不共佛地经论七卷十七页云:一切如来所化有情,为共不共?有义、皆共。以一一佛,皆能化度一切有情;福德智慧,一切平等。三无数劫,勤修行愿,同为拔济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说一佛所化有情,即一切佛
所化有情有共不共佛地经论七卷十七页云:一切如来所化有情,为共不共?有义、皆共。以一一佛,皆能化度一切有情;福德智慧,一切平等。三无数劫,勤修行愿,同为拔济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说一佛所化有情,即一切佛
据宗镜录卷四十九载,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等相,依共业、不共业之所感,可分为四种,即:(一)不共中不共变,如眼等五根之胜义根,乃自己第八识中最初之一念,于托生时变现,称为不共变;而出生之后,此等根亦唯
据宗镜录卷四十九载,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等相,依共业、不共业之所感,可分为四种,即:(一)不共中不共变,如眼等五根之胜义根,乃自己第八识中最初之一念,于托生时变现,称为不共变;而出生之后,此等根亦唯
据宗镜录卷四十九载,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等相,依共业、不共业之所感,可分为四种,即:(一)不共中不共变,如眼等五根之胜义根,乃自己第八识中最初之一念,于托生时变现,称为不共变;而出生之后,此等根亦唯
据宗镜录卷四十九载,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等相,依共业、不共业之所感,可分为四种,即:(一)不共中不共变,如眼等五根之胜义根,乃自己第八识中最初之一念,于托生时变现,称为不共变;而出生之后,此等根亦唯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瑜伽三十七卷十八页云:云何诸佛菩萨威力,与声闻独觉,有共不共?略由三相,应知不共。一者、微细故,二者、品类故,三者、界故。诸佛菩萨,于无量无数诸有情类,及无量无数威力方便,如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瑜伽三十七卷十八页云:云何诸佛菩萨威力,与声闻独觉,有共不共?略由三相,应知不共。一者、微细故,二者、品类故,三者、界故。诸佛菩萨,于无量无数诸有情类,及无量无数威力方便,如
广大殊胜摄论三卷四页云: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世亲释八卷二页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