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六波罗蜜多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Posted 波罗蜜

篇首语:好人的天生欲望是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六波罗蜜多各有三种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波罗蜜多各有三种

瑜伽七十八卷八页云:世尊!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几种品类差别?善男子、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戒三种者:一者、转舍不善戒。二者、转生善戒。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精进三种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静虑三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

二解 摄论二卷二十六页云: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三解 世亲释七卷九页云:于此宣说波罗蜜多品差别中,显示体性,各三差别。此中何故说法施等三种差别?谓由法施故;资他善根。由财施故;资益他身。由无畏施故;资益他心。以是因缘,故说三施。三种戒中,律仪戒者:是依持戒。为欲建立其余二戒;是故安住。所以者何?住律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佛法,证大菩提。复能建立益有情戒。由此故能成熟有情。三种忍中,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饶益有情事时,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转。安受苦忍,能正忍受所遭众苦。由此忍力,于生死中,虽受众苦;而不退转。谛察法忍,堪能审谛观察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三精进中,其体差别,即薄伽梵契经中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彼经五句,即是此中三精进体之所解释。由被甲精进故;最初有势。由加行精进故;于加行时,能有精勤。由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故;如其次第,于此后时,有勇、坚猛、不舍善轭。故由此三,释彼五句。所以者何?或有最初、为求无上正等菩提;虽有势力;而加行时,不能策励。故说有勤。虽复有勤;心或怯弱。为对治彼;故说有勇。由有勇故;心无退屈。应知怯弱、即是退屈。心虽无怯;逢生死苦,心或退转。由此退失所求佛果。为对治彼;立无退转。无转退者;即是坚猛。故无退转、显示坚猛。由坚猛故;逢苦不退。有虽逢苦能不退转;而得少善、便生喜足。由此不证无上菩提。是故次须说无喜足。是不得少生喜足义。此即显示不舍善轭。由是义故;说三精进。三静虑中、安住静虑者:由此能安现法乐住。引发静虑者:由此引发六种神通。成所作事静虑者:谓依此故;成立所作利有情事。是故说名成所作事。由此义故;静虑有三。安立慧体有三种中、其义易了。

相关参考

佛教 十恶业道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十恶业道各有三种瑜伽六十卷六页云:复次如世尊言:杀有三种。谓贪瞋痴之所生起。乃至邪见,亦复如是。如彼卷六页至十页广释。

佛教 十恶业道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十恶业道各有三种瑜伽六十卷六页云:复次如世尊言:杀有三种。谓贪瞋痴之所生起。乃至邪见,亦复如是。如彼卷六页至十页广释。

佛教 四谛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四谛各有三种如因果真实中说。

佛教 四谛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四谛各有三种如因果真实中说。

佛教 修诸念住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修诸念住各有三种显扬十九卷十九页云:修差别有三种者:修诸念住、各有三种。谓于内外俱身等随观。又复于身、或唯观影像;或以影像、比类于身;或复和合、总观。如于身三种,如是乃至于法亦尔。

佛教 修诸念住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修诸念住各有三种显扬十九卷十九页云:修差别有三种者:修诸念住、各有三种。谓于内外俱身等随观。又复于身、或唯观影像;或以影像、比类于身;或复和合、总观。如于身三种,如是乃至于法亦尔。

佛教 二谛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二谛各有三种辩中边论中卷四页云:论曰:世俗谛有三种。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此三世俗,如其次第,依三根本真实建立。胜义谛亦三种。一、义胜义。谓真如。胜智之境名胜义故。二、得胜义。谓涅槃。

佛教 色香味触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色香味触各有三种大毗婆沙论十三卷五页云:色有三种。谓异熟生,长养,等流。如色、香、味、触、亦尔。

佛教 欲色界中各有三种作意什么意思

欲色界中各有三种作意俱舍论七卷十五页云:于欲界中、有三作意。一、闻所成,二、思所成,三、生所得。色界亦有三种作意。一、闻所成,二、修所成,三、生所得。无思所成。举心思时,即入定故。

佛教 非得与所不得法各有三种什么意思

非得与所不得法各有三种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八卷五页云:一切非得,总有三种。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后,三、在彼法前后及俱。所不得法,亦有三种。一、有所不得法,惟有彼前非得。谓未来情数毕竟不生法,及入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