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不正知什么意思
Posted 语意
篇首语: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不正知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正知
显扬一卷九页云:不正知者:谓于身语意行,不正了住,染污慧为体。能障正知为业。乃至增长不正知为业。如经说:有失念者,住不正知;乃至广说二解 成唯识论六卷二十页云: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有义,不正知,慧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慧故。有义,不正知,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有义,不正知,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论复说此遍染心故。
三解 杂集论一卷十八页云:不正知者: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犯所依为业。不正知身语心行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观察。以不了知应作不应作故,多所毁犯。
四解 五蕴论五页云:云何不正知?谓于身语意现前行中,不正依住为性。
五解 广五蕴论十二页云:云何不正知?谓烦恼相应慧,能起不正身语意行为性。违犯律行所依为业。谓于去来等,不正观察故;而不能知应作不应作,致犯律仪。
六解 大毗婆沙论四十三卷四页云:云何不正知?答:非理所引慧。问:此中何故问少答多?谓不正知,唯染污慧。非理所引慧,通染及不染。云何知然?如业蕴说:诸意恶行,皆是非理所引意业。有是非理所引意业,非意恶行。谓一切有覆无记意业,及一分无覆无记意业。故知非理所引慧,名通染不染。答:此中非理所引慧者,应知唯摄诸染污慧。所以者何?非理所引,略有二种。一者、世俗。二者、胜义。今说胜义非理所引,故知唯摄诸染污慧。唯染污法,名为胜义非理所引。无覆无记,但由世俗得彼名故。如彼卷四页至七页广辩。
七解 品类足论三卷二页云:不正知云何?谓非理所引慧。
八解 界身足论上三页云:不正知云何?谓非理所引慧。
相关参考
四种入胎瑜伽二卷十九页云:云何四种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谓轮王,二谓独觉,三谓菩萨,四谓所余有情。二解 俱舍诸九卷六页云:前说倒心入母
四种入胎瑜伽二卷十九页云:云何四种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谓轮王,二谓独觉,三谓菩萨,四谓所余有情。二解 俱舍诸九卷六页云:前说倒心入母
正知修习杂集论十卷三页云:正知修习者:谓为对治毁犯追悔随烦恼。毁犯追悔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知而行。先越学处,后生悔恼。
正知修习杂集论十卷三页云:正知修习者:谓为对治毁犯追悔随烦恼。毁犯追悔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知而行。先越学处,后生悔恼。
意思为: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
五种不正取义显扬二十卷六页云:复有五种不正取义。谓补特伽罗不正取,法不正取,变异不正取,损减不正取,差别不正取。
五种不正取义显扬二十卷六页云:复有五种不正取义。谓补特伽罗不正取,法不正取,变异不正取,损减不正取,差别不正取。
正不正俱舍论一卷六页云:此中正者:谓形平等。形不平等,名为不正。
正不正俱舍论一卷六页云:此中正者:谓形平等。形不平等,名为不正。
不正成业论二页云:即于和合诸聚色中,见面参差,起不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