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第四天道什么意思
Posted 天道
篇首语: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第四天道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四天道
此即第四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二页云:复次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断乐者:问:得第四静虑时,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何故但说断乐耶?答:以乐为上首,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故偏说乐。复次以乐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偏说之。复次以乐多诸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以乐离第三静虑染时,极为障碍系缚留难,如暴狱卒;故偏说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对治乐故,修第四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厌乐故;总离第三静虑;故偏说之。复次乐、上地无;余法、容有。故偏说乐。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说断乐。断苦者:问:离欲染时,修观行者、已断苦根;何故今离第三静虑染时,乃说断苦?答:此于已断、说名为断。谓于远事而说近声。如已来者,亦说今来。如说:大王从何处来。如已解脱、说解脱声。如说:由此知见,心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离欲染时,心已解脱欲漏。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时,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如于已入而说入声。如说:菩萨入正性离生,得现观边世俗智。如于已受而说受声。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无有自知现在受者。故知已受而说受声。此中亦尔。已断、说断。谓于远事而说近声。复次依双法尽,俱说断声。言双法者,谓苦与乐。离欲染时,虽苦已尽;而乐未尽。今离第三静虑染已,苦乐俱尽;俱说断声。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断彼相应心心所法。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断第三静虑入出息。诸贤圣者、于入出息,生于苦想,过诸异生于无间狱所起苦想。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即断彼乐根。如说无常故苦。先喜忧没者:离欲染时,忧根已没。离第二静虑染时,喜根已复没。是故说今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者:谓不苦不乐受。舍清净者:谓行舍。念清净者:谓善念。问:下地亦有无漏舍念,何故但说第四静虑舍念清净?答:第四静虑舍念俱离八扰乱事,故名清净。苦、乐、忧、喜、入息、出息、寻、伺、名为八扰乱事。此中皆无,独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无内外灾,故名清净。下三静虑、有内外灾,不名清净。谓初静虑、内有寻伺火故,外为火灾所烧。第二静虑、内有极喜水故,外为水灾烂。第三静虑、内有出入息风故,外为风灾飘。第四静虑、无此三灾,故说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所依身器、三灾不及。念无忘失,舍无諠杂,非如下地,故说清净。复次第四静虑、离诸烦恼及随烦恼,故说舍念清净;非余。谓有舍念、离诸烦恼,非随烦恼。谓下三静虑无漏舍念。或有舍念、离随烦恼,非诸烦恼。谓第四静虑有漏舍念。或有舍念、离诸烦恼,及随烦恼。谓第四静虑无漏舍念。或有舍念、非离烦恼及随烦恼。谓下三静虑有漏舍念、及欲界一切舍念。应知此中随烦恼者:即上所说八扰乱事。复次第四静虑所依色身、澄洁明净,譬如灯光。舍念依彼,故亦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是圆满依。诸依中胜。是究竟地。诸地中尊。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定名不动。定之势力、遍所依身。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是七依定齐。下上俱有三无漏定故。由此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有二事广。一处所广,二善根广。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过殑伽沙菩萨、依之入正性离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三瑜伽师、依之得入正性离生,得果尽漏。谓佛、独觉、及诸声闻。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第四静虑、大种、造色、显色、形色、皆极胜妙;故彼舍念、亦名清净。复次依第四静虑宿住随念智、能缘欲界及四静虑诸宿住事。故彼舍念、亦名清净。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第四静虑所有舍念、独名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者:谓得获成就第四静虑善五蕴。得获成就名具足住。相关参考
四种天道此即四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四页云:云何名为四种天道?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十七页云:复次,寻伺灭、内等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
第二天道此即第二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七页云:复次寻伺灭、内等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寻伺灭者:问:得第二静虑时,总灭初静虑一切法;何故但说寻伺灭耶?答:以寻
第一天道此即初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四页云: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离欲恶不善法者:问:得初静虑时,总离欲界一切法;何故但说离欲恶不善法耶?答:恶不善法以为
意思为: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楼注曰:「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论云:业天所
(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楼注曰:「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论云:业天所
(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楼注曰:「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论云:业天所
(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楼注曰:「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论云:业天所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