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煖顶忍差别什么意思

Posted 差别

篇首语:你要学会努力奔跑,别被世俗跌得一塌糊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煖顶忍差别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煖顶忍差别

大毗婆沙论五卷十三页云:问:因论生论,何故此忍、独名顺谛;非煖顶耶?答:亦应说顺谛煖,顺谛顶;而不说者,当知此是有余之说。义皆有故。复次言顺谛者,谓极随顺圣谛现观忍,极随顺圣谛现观。煖顶不尔,故遍说忍。复次忍邻近见道。煖顶不尔故。复次忍与见道相似。煖顶不尔故。谓见道位,唯法念住,恒现在前。忍位亦尔。煖、顶、不然。谓彼初位、虽但起法念住;而增进位、亦得起余三念住故。复次忍位、必有不出意乐,趣入圣道。煖顶不尔故。复次修观行者、于忍位中,乐别观谛。于顶位中,乐别观宝。于煖位中,乐别观蕴故。复次煖、止缘谛下愚;顶、止缘谛中愚。忍、止缘谛上愚故。复次煖、止缘谛粗愚;顶、止缘谛中愚;忍、止缘谛细愚故。复次煖、起缘谛下明;顶、起缘谛中明;忍、起缘谛上明故。复次煖、起缘谛粗明;顶、起缘谛中明;忍、起缘谛细明故。复次煖、得缘谛下信;顶、得缘谛中信;忍、得缘谛上信故。复次煖、得缘谛粗信;顶、得缘谛中信;忍、得缘谛细信故。复次以忍位中,或时以十六行相、观察圣谛;或时以十二行相、观察圣谛;或时以八行相、观察圣谛;或时以四行相、观察圣谛。煖顶位中,但以十六行相、观察圣谛故。复次以忍位中,无杂作意。煖顶位中,有杂作意故。谓煖顶位、数数复起欲界善心、观欲界苦。为间杂已;复能引此善根现前。忍位不尔。复次以忍位中,唯别作意、别观诸谛。煖顶位中,不如是故。谓煖顶位、虽别作意,别观诸谛;而于中间、修总行相,总观诸谛。谓观一切有漏皆苦;观一切行、皆是无常;观一切法、皆空无我;唯观涅槃、是真寂静。复次以忍位中,有时相续、有一刹那、观察圣谛。煖顶位中,唯有相续观圣谛故。复次以忍位中,渐略观谛,极能随顺趣向涅槃。如适他方,以多贸少。煖顶位中、不如是故。以如是等种种因缘,忍、名顺谛;煖、顶、不尔。

相关参考

佛教 未知当知根什么意思

未知当知根成唯识论七卷二十页云: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除后刹那。无所未知可当知故。二、加行位。谓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

佛教 未知当知根什么意思

未知当知根成唯识论七卷二十页云: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除后刹那。无所未知可当知故。二、加行位。谓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

佛教 世俗正见什么意思

世俗正见大毗婆沙论九十七卷九页云:云何世俗正见?答:意识相应有漏善慧。此有三种。一、加行得。二、离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谓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差别,有不净观持息念等,及诸念住,并煖顶

佛教 世俗正见什么意思

世俗正见大毗婆沙论九十七卷九页云:云何世俗正见?答:意识相应有漏善慧。此有三种。一、加行得。二、离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谓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差别,有不净观持息念等,及诸念住,并煖顶

佛教 现观方便道什么意思

现观方便道杂集论九卷十四页云:现观方便道者:谓信等五根。如是修治三摩地已;为欲证得无漏圣道;勤修增上缘煖顶方便故。

佛教 现观方便道什么意思

现观方便道杂集论九卷十四页云:现观方便道者:谓信等五根。如是修治三摩地已;为欲证得无漏圣道;勤修增上缘煖顶方便故。

佛教 七众溺水什么意思

 (名数)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于三

佛教 七众溺水什么意思

 (名数)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于三

佛教 三品四善根什么意思

 (名数)声闻,独觉,佛三乘之善根也。此中声闻与部行独觉之二者,转于煗,顶,二善根已生之位,而得无上正觉也。彼若得忍,则无成佛之理,何则,彼已超脱恶趣故不能为利物化生往于恶趣也。煗顶忍之三者,转得为独

佛教 三品四善根什么意思

 (名数)声闻,独觉,佛三乘之善根也。此中声闻与部行独觉之二者,转于煗,顶,二善根已生之位,而得无上正觉也。彼若得忍,则无成佛之理,何则,彼已超脱恶趣故不能为利物化生往于恶趣也。煗顶忍之三者,转得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