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十想行相什么意思
Posted 无常
篇首语:人无常识,百事难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十想行相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十想行相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十六卷五页云:行相者:无常想,作无常行相。无常苦想,作苦行相。苦无我想,作无我行相。不净想,作不净行相。厌食想,作厌逆行相。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作不可乐行相。死想、作死行相。断想、作断行相。离想、作离行相。灭想、作灭行相。有说:后三、一切皆作灭静妙离四种行相。相关参考
乃指十思想或十种观想。即:(一)无常想,观一切有为法皆新新生灭,无常变坏。(二)苦想,观一切有为法无常,常受三苦、八苦所逼迫。(三)无我想,观想一切法为苦,亦不自在;皆由因缘所生而无自性,故无我。(四
迦菩言。世尊。如佛所。竟者即是涅。如是涅何可得。善男子。若菩摩诃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能修十想。知是人能得涅。何十。一者常想。二者苦想。三者我想。四者食想。五者一切世不可想。六者死想。七者多罪想。八者
迦菩言。世尊。如佛所。竟者即是涅。如是涅何可得。善男子。若菩摩诃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能修十想。知是人能得涅。何十。一者常想。二者苦想。三者我想。四者食想。五者一切世不可想。六者死想。七者多罪想。八者
受想行识取蕴品类足论二卷十五页云:受想行识取蕴云何?谓若诸受想行识,有漏有取;于此诸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或欲、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应生时生;是名受想行识取蕴。
受想行识取蕴品类足论二卷十五页云:受想行识取蕴云何?谓若诸受想行识,有漏有取;于此诸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或欲、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应生时生;是名受想行识取蕴。
意思为: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为心、心所之异称。以心王、心所皆具有行相,故称有行相。行相,谓心、心所法向于色境或声境等,则色、声之影像浮现于自体上,并加以分别之。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二一下):「或名有行相,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
为心、心所之异称。以心王、心所皆具有行相,故称有行相。行相,谓心、心所法向于色境或声境等,则色、声之影像浮现于自体上,并加以分别之。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二一下):「或名有行相,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
为心、心所之异称。以心王、心所皆具有行相,故称有行相。行相,谓心、心所法向于色境或声境等,则色、声之影像浮现于自体上,并加以分别之。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二一下):「或名有行相,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
为心、心所之异称。以心王、心所皆具有行相,故称有行相。行相,谓心、心所法向于色境或声境等,则色、声之影像浮现于自体上,并加以分别之。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二一下):「或名有行相,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