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十八不共佛法什么意思

Posted 阿罗汉

篇首语: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十八不共佛法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十八不共佛法

瑜伽七十九卷六页云:问:如先所说百四十不共佛法,余经复说十八不共佛法。如是佛法,云何安立?几种所摄?答:谓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方入聚落游行乞食,或于一时,与诸恶象恶马恶牛及恶狗等,共路而行。或入稠林,履践棘围,或齐双足,踰越坑堑。或入如是非法舍宅,为诸母邑非理招引。或阿练若,弃舍正道,行邪恶径。或与盗贼师子猛兽豺狼豹等,共路而游。如是等类,诸阿罗汉所有误失,如来于此,一切永无。又阿罗汉,或于一时,游阿练若大树林中,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扬声大叫,呼噪远闻。或复因于习气过失,无染污心,骞唇露齿,逌尔而笑。如是等类,诸阿罗汉所有暴音,如来于此永无所有。又阿罗汉,或于一时,由忘念故。于所作事,而有丧失。如来于此永无所有。又阿罗汉,于有余依,生死界中。一向发起厌背之想;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向发起寂静之想。如来于彼有依涅槃,无差别想;安住第一平等舍故。又阿罗汉,若入等至,即名为定。若出等至;即不名定。如来遍于一切位中,无不定心。又阿罗汉,不善思择,而便弃舍利众生事。如是等类,如来于此不善思择而便弃舍,永无所有。又阿罗汉,依所知障净,由未得退,退失于欲、精进、念、定、慧、及解脱、解脱知见。如是七种退失之法,如来永无。又阿罗汉,或于一时,善身业转;或于一时,无记业转。如于身业,语业、意业、当知亦尔。如来三业智前行故。智随转故。无无记业。智所起故;名智前行。智俱行故;名智随转。又阿罗汉,遍于三世所知事中,不能率尔作意便解;是故智见,说名有着。不能一切无余正解;是故智见,说名有碍。如来遍于三世境界,率尔作意,便能正解一切所知境事差别。是故说此十八种,名不共佛法。此中初四,是无忘失法,及拔除习气、所摄。次一、是大悲所摄。所余、当知是一切种妙智所摄。

二解 显扬四卷十页云:佛不共德法者:谓十八不共佛法。广说如经。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故,彼建立应知。一、如来无误失业。谓无不染污误犯失故。二、无卒暴音。谓无不染污高笑暴音故。三、无忘失念。谓无不染污久作久说不随念故。四、无不定心。谓于一切威仪行住等中,作意等持,恒随转故。五、无种种想。谓于流转寂灭中,证得无分别无差别智故。六、无不择已舍。谓究竟不舍有情事故。七、欲无退。谓得所知障清净故。如欲无退;如是。八、正勤无退,九、念无退,十、等持无退,十一、慧无退,十二、解脱解脱智见无退,应知。十三、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谓欲作意顷,一切种知故。如于过去;如是。十四、于未来。十五、于现在,无著无碍智,应知。十六、如来一切身业,智为导首,随智而行。谓由智发起,摄受于一切时善方便故。如身业;如是。十七、语业,十八、意业应知。

三解 无性释九卷三十一曰: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于一切三乘,最胜者;归礼。释曰:此显十八不共佛法。言由行者:此说行时一切事业。即是如来无有误失,乃至无有不择而舍。及由证者:即是住时六种无退。谓欲无退,乃至第六解脱无退。言由智者:谓于三世无著无碍智见而转。及由业者:即是如来身语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一切三乘最胜者者:此显佛于一切声闻及独觉乘,最为殊胜。由与十八不共功德具相应故。又二十一页云:十八不共佛法者:谓不同义,是不共义。即诸如来无有误失。如阿罗汉,虽尽诸漏,为乞食故;出游城邑。或于一时,与恶象恶马恶牛恶狗等,共同游止。或于一时,足践丛刺诸恶蛇等;齐足跳踯。或于一时,入如是舍;与诸母邑,不依正理而作语言。或于林野,舍弃好道而行恶路。或与怨贼师子猛兽,及他妻等,同共游止。如是等类,诸阿罗汉所有误失,诸佛皆无。又诸如来,无卒暴音。如阿罗汉。或于一时游行林野,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扬声叫唤发大暴音。或因不染习气过失,聚唇露齿而现大笑。如是等类。诸阿罗汉卒暴音声,诸佛皆无。又诸如来,无忘失念。如阿罗汉有,不染污久远所作久远所说诸忘失念。诸佛皆无。又诸如来,无种种想。如阿罗汉,于有余生死。一向起极厌逆想。于无余涅槃。一向起极寂静想。如来于彼有余生死,无余涅槃。无差别想;住最胜舍。又诸如来,无不定心。如阿罗汉,歛心方定,出即不定。如来于彼一切分位,无不定心。又诸如来,无不择舍。如阿罗汉,不以智慧简择有情诸利乐事,而便弃舍。如来无有如是等类不择而舍。又诸如来无有欲等六种退失。如阿罗汉,于能永净所知障中。有未得退。谓志欲退、精进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脱退。如是六退诸佛皆无。又诸如来,身语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如阿罗汉,或于一时,善身业转;或于一时,无记业转。语业意业,当知亦尔。如来三业,智前导故。随智转故;无有无记。智等起故;名智前导。智俱行故;名随智转。又诸如来,于三世境,若知若见,无著无碍。如阿罗汉,于三世事,非暂起心即能解故;知见有着。不能一切悉了知故;知见有碍。如来于彼三世事中,暂起心时,即遍解知一切境界。是故知见无著无碍。由是因缘,此十八种,一一皆名不共佛法。

四解 杂集论十四卷九页云:不共佛法者:即十八不共佛法。彼复云何?谓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十八?如经言: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念无退。定无退。慧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知过去世无著无碍。知未来世无著无碍。知现在世无著无碍。建立彼相如经广说。如来无有误失者:谓阿罗汉比丘,虽漏已尽;为乞食故;出游城邑。或于一时,与恶象恶马恶牛恶狗等共为游止。或于一时,践蹑丛刺,齐足越坑。或于一时,入女人家,不依正理而作语言。或于林野,舍弃正道而行邪径。或与盗贼猛恶兽等,共为游止。如是等误失事,阿罗汉犹有。如来永无。无卒暴音者:谓阿罗汉,或于一时游行林野,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扬声叫唤,发大暴音。因不染污习气过失聚,露唇齿而现大笑。如是等卒暴音,阿罗汉犹有。如来永无。无忘失念者:谓阿罗汉,犹有不染污久远所作久远所说忘失忆念。如来永无。无不定心者:谓阿罗汉,敛心方定;出即不定。如来于一切位,无不定心。无种种想者:谓阿罗汉,于有余生死,起违逆想;于无余涅槃,起寂静想。如来于生死涅槃,无差别想。由住第一大舍故。无不择舍者:谓阿罗汉,不以智慧简择,弃舍有情利益事。如来无此等事故,无不择舍。又阿罗汉,于所知障净,有未得退。谓志欲退、精进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脱退。如是六退,如来永无。又阿罗汉,或于一时,善身业转。或于一时,无记身业转。语业、意业亦尔。如来三业,智为前导故;随智而转故;无有无记。智为前导者:智所等起故。随智而转者:与智俱行故。又阿罗汉比丘,于三世所知事,不能起心即解故;智见有着。不能一切悉解故;智见有碍。如来于三世境,暂起心时,即遍知一切;是故智见无著无碍。十八中前六,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无有误失,依身清净说。无卒暴音,依语业清净说。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此四依意业清净说。志欲无退,乃至解脱无退。此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所依、谓志欲;果、谓解脱。根、谓精进等一切身语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此三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知去来今无著无碍。此三于不共智住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又云:不共佛法作何业?谓由身语意业清净,以得不退若行若住。映蔽一切声闻独觉。如此诸句,依前所说,于不共三业清净具足等相。如应配释。

相关参考

佛教 小乘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

佛教 小乘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

佛教 小乘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

佛教 小乘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

佛教 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佛教 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佛教 不共法什么意思

意思为: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见十八不共法条。

佛教 大乘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名数)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禅定也;六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舍离之,而不执著也;七欲无减,欲度诸众生而心无厌

佛教 大乘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名数)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禅定也;六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舍离之,而不执著也;七欲无减,欲度诸众生而心无厌

佛教 大乘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名数)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禅定也;六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舍离之,而不执著也;七欲无减,欲度诸众生而心无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