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五戒得戒时节什么意思

Posted 时节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五戒得戒时节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亦名:五戒正纳戒体、五戒纳受戒体处、三归纳体, 子题:优婆塞、近事男、优婆夷 、前三归誓正发戒缘、三法才竟即纳戒体、后三归结是嘱非体,行事钞‧导俗化方篇:「作法者:『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资持记释云:「作法中,初科。词句分五:一﹑陈己名。二﹑归三宝,回向境界。三﹑尽形等,显所期。文举尽寿,或一日夜,或月或年,随时自改。四﹑为五戒者,正立誓也。且举满分,或一分、二分,亦在临机。优婆塞,古翻清信士,亦云近事男,女云优婆夷。五﹑如来等,结归正本也。以三宝名,通九十六种,后须显正,非同前滥,由此胜号,外道无故。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佛也;至真者,体悟无邪也;等正觉者,道同三世也;此实我归,余非敬者,故云是我世尊。此并撮略,业疏释之,余广如彼。前三归誓正发戒缘三法才竟即纳戒体后三归结是嘱非体。」(事钞记卷三九‧一九‧一七),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初三归誓,发戒之缘。后三归结,是嘱非体。」济缘记释云:「前誓是缘,正发戒体。后结为嘱,意使坚持。」(业疏记卷一○‧二八‧一一),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告令戒体者,令知得时节。不比由来说后戒相,方云受戒也。」济缘记释云:「发戒时节中,初科,初示意。不下,遮非。多论云,有言三归竟说一不杀戒,尔时得戒,以势分相著,本意受五故;有言说五戒竟得戒。恐有执此,故特拣之。彼论自云,诸说中受三归已得者,此是定义,即今所取也。」(业疏记卷一○‧三一‧三)

相关参考

佛教 五戒不受三归不得戒什么意思

亦名:不受三归不得五戒,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多论问曰:『不受三归,得五戒不?』答:『不得也。要先授归,方得戒矣。所以说戒名者,欲使知名,令护行故。后三结者,付嘱也。八戒十戒,例亦同此。如具戒法,要用

佛教 授戒什么意思

梵语śīlasamādhāna。即授制戒,令受者受持之意。就能授而言,称为授戒;就所授而言,则称受戒。受戒得戒体,称为得戒。授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仪式,称为戒仪。(参阅「受戒」3101)p4587

佛教 授戒什么意思

梵语śīlasamādhāna。即授制戒,令受者受持之意。就能授而言,称为授戒;就所授而言,则称受戒。受戒得戒体,称为得戒。授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仪式,称为戒仪。(参阅「受戒」3101)p4587

佛教 授戒什么意思

梵语śīlasamādhāna。即授制戒,令受者受持之意。就能授而言,称为授戒;就所授而言,则称受戒。受戒得戒体,称为得戒。授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仪式,称为戒仪。(参阅「受戒」3101)p4587

佛教 授戒什么意思

梵语śīlasamādhāna。即授制戒,令受者受持之意。就能授而言,称为授戒;就所授而言,则称受戒。受戒得戒体,称为得戒。授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仪式,称为戒仪。(参阅「受戒」3101)p4587

佛教 得戒什么意思

 (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

佛教 得戒什么意思

 (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

佛教 得戒什么意思

 (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

佛教 得戒什么意思

 (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

佛教 得戒沙弥什么意思

 (杂语)此是比丘犯重,即时发露,无覆藏心。众僧白四羯磨与学戒法。即非比丘,又不舍离袈裟,仍同大僧共住,故名得戒沙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