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五部见解有异什么意思

Posted 见解

篇首语: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五部见解有异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亦名:五师与根本部, 子题:昙摩鞠多、法正、四分律 、萨婆谛婆、十诵律、迦叶毗、解脱戒本、弥沙塞、五分律、婆麤富罗部、根本部、摩诃僧祇律、大众部,戒本疏‧解今题目:「(一、引示)(一﹑第一师)大集云,梦[叠*毛] 一段,后分为五。佛告长者,我灭度后,有诸弟子,颠倒解义,及以说法,覆隐法藏。名昙摩鞠多,此云法正,律名四分。凡解行法,先果后因。此就化仪,说相明显,故倒解之,如四谛法,苦初道后,覆彼常途,因先义也。(二﹑第二师)二、彼经云,受有三世及以内外,善能论议,破坏外道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难问,善能答对。名萨婆谛,此云有也,法名十诵。然异道所计,诛恶人畜,道路女人陵皆无罪。此部难言但杀得罪,何简善恶?戒出离因,要身器净,非一切性悉得受故。(三﹑第三师)三、者,经云,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名迦叶毗,此云重空观,法名解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四﹑第四师)四、者,经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名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五﹑第五师)五、者,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名婆麤富罗,此云著有行,不传其法。(六﹑根本部)又云,广博遍览五部经典。是故名曰摩诃僧祇,此云大众,此有其律。(二、问答)(一﹑问古师传滥)问:『古师多谓僧祇本律,即婆麤富罗所执,今如何分?』答:『非敢茍分,大集明异。若合婆麤,文不应云遍览五部。』(二﹑问经赞有无)问:『二部五部同是后分,如何经赞唯在五部?』答:『二部是本,义通五见,不虑后疑。五部支生,各怀异相,多起诤竞,恐不传持,故偏牒五,不妨法界。』(三﹑问本末次第)问:『如上所列五部在初,僧祇应后,以遍览故。』『今解云,僧祇实先,灭后便有,以广博故,通含五意,故是总也,如上经说。』」,行宗记释云:「初师中,初通叙诸计。颠倒下,正示初师,初总叙见解人法名号。倒解约自见,倒说约化他。凡下,别释见解,初二句标示。且举果因,余皆类此。有本作先因后果误。此下,正释。谓是此师化物仪式,先示果相,后推其因;苦集世间果因,灭道出世果因;若从次第,合云集苦道灭;欲使知苦断集,为灭修道,先解后修,教行易识。若据四谛,本是佛说,而言昙摩者,佛作倒说,本为随宜,昙摩计此,用为常度故也。由倒解故,即是覆隐。次师中,先明见等,亦同上科。受即执计。三世约竖论。内外就横说,通收三界系法,该上三世,五尘四大,并有内外,即情非情二种世间。彼计诸法名字是空,法体皆实。然下,别释见解。引破外计,释上善能论议等。初破婬杀拣境。外云,人畜善者,杀则有罪,居家妇女,陵方有过。此下,难破。但破杀义,婬戒类准。戒下,次破受戒不简。彼计有情皆可受戒,杂报净秽,俱无所择;前文已出外计,故此直破。第三﹑中,我即所计倒本,受是能执妄情;凡谓实有,遂生执著,我既本无,执将何附?下翻重空,义在此也。转诸烦恼者,显观功深,断证易故;三界见思,故云诸也。是可厌弃,故如死尸。法名解脱,良由于此。下示戒本,广律未传。第四﹑中,经举六大,摄尽世间色心等法;上四大通内外色法,识即心法,虚空即非二法。不作六相者,不著有也;存此六故,不著无也。下翻人名,正从此义。第五﹑中,彼计有我,遍该五蕴等法,故云皆说。智非深远,故喻小儿。问:『此与外道何别?』答:『外道妄谓蕴中别有神我;此约观行,推析我蕴非一非异,知是虚妄,计妄为有,可得悟道,故不同也。』问:『此与第二师所见何异?』答:『引前比校,其异可见。』已上五师,得名有三:初从解为名,下云明慧卓朗,除邪倒故;二从计得名;后三从观行为名。又小乘宗计不出四门:初是空门;二、五即有门;第三双亦;四即双非。或可总归二宗:一、四皆空宗;二、三、五并有宗。六﹑僧祇中,不偏一见,摄机斯足,故云广博;悬观五计,集法无遗,故云遍览。初问中,古师谓者,如前已示。答中,初示所据;若下,显古违文。次问,经中但云五部虽异,不妨诸佛法界涅槃,不言僧祇,故有此问。据经止有僧祇,而言二部者,欲显本部亦分,经中合赞故也。答中,上明本部不须意;下示五部须意。第三问,以僧祇根本,理合在前;而经云遍览,则显居后;故须通之。答中,古师执前三藏所传,以僧祇为五部,恐据遍览之语谓是后分,故须问决;此中不叙,故直标今解。初示次第。既云广博,显是根。通含总摄,故是遍览。」(戒疏记卷一‧五九‧三)(请参阅附录二『律学之派别略述』八七页)

相关参考

佛教 五事有异熟非有异熟分别什么意思

五事有异熟非有异熟分别瑜伽七十二卷十三页云:问:如是五事,几是异熟?几非有异熟?答:相、通二种。名、非有异熟。分别、通二种。真如、俱非二种。正智、定非有异熟。

佛教 非有异熟法什么意思

非有异熟法品类足论六卷八页云:非有异熟法云何?谓声处,及非有异熟十一处少分。

佛教 有异熟法什么意思

有异熟法瑜伽六十六卷五页云:略说有异熟法,谓漏及有漏。彼要有力,不被损害,受用未尽;当知是名有异熟法。于诸漏中,若不善者;说名有力。有覆无记,说名无力。于有漏中,若善不善;说名有力。余名无力。若漏有漏

佛教 有异熟法什么意思

有异熟法瑜伽六十六卷五页云:略说有异熟法,谓漏及有漏。彼要有力,不被损害,受用未尽;当知是名有异熟法。于诸漏中,若不善者;说名有力。有覆无记,说名无力。于有漏中,若善不善;说名有力。余名无力。若漏有漏

佛教 有异门记别什么意思

有异门记别瑜伽九十四卷四页云:有异门记别者:谓如有一,或他请问或复自然为欲令他于佛圣教多起恭敬;故如是记:我于今者,无一疑惑。

佛教 有异门记别什么意思

有异门记别瑜伽九十四卷四页云:有异门记别者:谓如有一,或他请问或复自然为欲令他于佛圣教多起恭敬;故如是记:我于今者,无一疑惑。

佛教 二十二根有异熟无异熟分别什么意思

二十二根有异熟无异熟分别俱舍论三卷十一页云:二十二根中,几有异熟,几无异熟?颂曰:忧定有异熟。前八后三无。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论曰:如前所诤忧根,当知定有异熟。依唯越义,颂说定声。谓显忧根,唯有异

佛教 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什么意思

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瑜伽一百卷十二页云:云何建立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谓若略说,有三种有。一者、实有,二者、假有,三者、胜义有。云何实有?谓诸诠表法,有名可得,有事可得。此名,于事,无碍而转;非或时转,或

佛教 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什么意思

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瑜伽一百卷十二页云:云何建立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谓若略说,有三种有。一者、实有,二者、假有,三者、胜义有。云何实有?谓诸诠表法,有名可得,有事可得。此名,于事,无碍而转;非或时转,或

佛教 有异熟什么意思

梵语sa-vipāka。为「无异熟」之对称。指能招感当来异熟之果者。据俱舍论卷三载,于二十二根中,忧根为有异熟,因其性为或善或恶之有记性,又为有漏法,故能招感当来异熟之果。眼、耳、鼻、舌、身五根,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