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妄语两分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妄语两分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亦名:圣法起妄心境俱差、凡法明妄但以心虚不问境虚实, 子题:圣法妄语四句、凡法但使 心虚皆成妄语、自三根、他三根,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明圣法起妄,必以心境俱差;凡法明妄,但以心虚,不问境之虚实者。(一、圣法)凡论妄语四句分之:初心境俱虚;二﹑心境俱实;三﹑心虚境实;四﹑境虚心实。即以分之:初句犯夷。第二﹑犯堕。第三﹑境实,不名为犯,以心虚故;今解不尔,如后小妄,违想而说,即犯堕也。第四﹑句者,增上慢也,由心实故,开前大妄;由境虚故,开后得道。(二、凡法)后以世法诳者,以境虽是事,通于内外,加谤得残。自三根为内,他三根为外;亦可意有见想为内,见闻觉知为外。皆非圣法,不据前境;但使心虚皆成妄语。故文云,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虽复着实,不那心虚?结残可知。」行宗记释云:「圣法中,前列四句。即下,举事配释。初句,正犯此戒。第二﹑堕者,即实得道,向未具说。第三﹑上引他解;下示今解,即准小妄为例。言境实者,若实证圣,岂有心虚?然有下凡,得不净观,或感天供,想心谓非。违心而说,可例小妄,而结重夷。据此论犯,不必俱虚。第四﹑如文自显。开后得道,谓不犯提也。凡法中,初通标。以下,别释,有二,前示二谤。言境是事者,对前圣法,境通理故。据论境事,止合局外;然今谤妄,境通内外。自三根者,亲见闻疑也;他三根者,从他传也。如后二谤注文所列。亦可等者,上解唯局二谤,此义兼通谤妄。言见想者,谓内心虚起,非实见闻也。见闻等为外者,根尘触对也。皆下,总示成犯。前虽实犯,净想而谤,亦犯僧残。又如实见,作不见想,向人云见,亦成提罪。故下,引证,可解。那字去呼。」(戒疏记卷七‧四七‧一一)

相关参考

佛教 妄语什么意思

意思为:说虚假不真实的话。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分别,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我已得圣道,或者说我有工夫受天龙鬼神的供养等等;小妄语就是一切不真实的说话。

佛教 小妄语戒什么意思

 (术语)妄语戒有二,大妄语戒是四波罗夷罪之第四,小妄语戒是九十堕罪之第一。见妄语戒条。

佛教 小妄语戒什么意思

 (术语)妄语戒有二,大妄语戒是四波罗夷罪之第四,小妄语戒是九十堕罪之第一。见妄语戒条。

佛教 小妄语戒什么意思

 (术语)妄语戒有二,大妄语戒是四波罗夷罪之第四,小妄语戒是九十堕罪之第一。见妄语戒条。

佛教 小妄语戒什么意思

 (术语)妄语戒有二,大妄语戒是四波罗夷罪之第四,小妄语戒是九十堕罪之第一。见妄语戒条。

佛教 妄语罪什么意思

妄语罪瑜伽五十九卷十七页云:复次若自因故,而说妄语;或他因故,或因怖畏,或因财利,而说妄语:皆名妄语。若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或见闻觉知,言不见闻觉知;皆名妄语。若书陈说,或以嘿然表忍斯义,或动支体

佛教 妄语罪什么意思

妄语罪瑜伽五十九卷十七页云:复次若自因故,而说妄语;或他因故,或因怖畏,或因财利,而说妄语:皆名妄语。若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或见闻觉知,言不见闻觉知;皆名妄语。若书陈说,或以嘿然表忍斯义,或动支体

佛教 妄语什么意思

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

佛教 妄语什么意思

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

佛教 妄语有三种什么意思

妄语有三种瑜伽六十卷八页云:复次若为利养而说妄语;或怖畏他损己财物,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说妄语;如是一切,名贪所生妄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妄语;名瞋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心:为诸尊长,或复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