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妄语翻名审定什么意思
Posted 语言
篇首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妄语翻名审定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子题:妄语以声相分业道、七处 、语言,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古来翻经,约业显相,多云身口。今时正译,审定名体,不滥境心。故以声所从者,并为语业。故经云,正语是也。所以然者,人之面门,名之为口,口是顽色,但知吐纳;至于所损,约从身摄。论妄语四,出虽在口,必以声相,用分业道。然其声发,岂止于口?七处无壅,方成语言。余且略之。」行宗记释云:「翻名中,初示古翻。汉魏秦晋已来,所译皆尔。今下,次明唐翻,故云今时。文有二段,初显今两得。语即业体,则名体相符;语对耳根,故境心不滥。下引经证。古明三业,并标为口,及列八正,乃云正语。故还引八正,证今得实。所下,次叙古两失,先明口所属。论下,正陈失相。语既从声,为耳所得;口属身色,自为眼见,则心境滥矣。又依声发语,遂成业行;口是顽色,本非善恶,则名体乖矣。然下,潜通外难。恐谓声出于口,从具彰名,义有何失,而见指斥?故此防之,明非通摄。七处者,智论云,如人欲语,口中风入至[(ㄇ@(人*人))/齐](脐),触[(ㄇ@(人*人))/齐]响出,响出之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偈云:『风名忧陀那,触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项及龂齿肩,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于此应辨语业体相,音曲名句,依止于声,即声为体,方彰古译,名义全乖。此不委明,故云且略。」(戒疏记卷七‧三九‧五)相关参考
(术语)妄语戒有二,大妄语戒是四波罗夷罪之第四,小妄语戒是九十堕罪之第一。见妄语戒条。
(术语)妄语戒有二,大妄语戒是四波罗夷罪之第四,小妄语戒是九十堕罪之第一。见妄语戒条。
(术语)妄语戒有二,大妄语戒是四波罗夷罪之第四,小妄语戒是九十堕罪之第一。见妄语戒条。
(术语)妄语戒有二,大妄语戒是四波罗夷罪之第四,小妄语戒是九十堕罪之第一。见妄语戒条。
妄语罪瑜伽五十九卷十七页云:复次若自因故,而说妄语;或他因故,或因怖畏,或因财利,而说妄语:皆名妄语。若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或见闻觉知,言不见闻觉知;皆名妄语。若书陈说,或以嘿然表忍斯义,或动支体
妄语罪瑜伽五十九卷十七页云:复次若自因故,而说妄语;或他因故,或因怖畏,或因财利,而说妄语:皆名妄语。若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或见闻觉知,言不见闻觉知;皆名妄语。若书陈说,或以嘿然表忍斯义,或动支体
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
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
妄语有三种瑜伽六十卷八页云:复次若为利养而说妄语;或怖畏他损己财物,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说妄语;如是一切,名贪所生妄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妄语;名瞋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心:为诸尊长,或复为牛
妄语有三种瑜伽六十卷八页云:复次若为利养而说妄语;或怖畏他损己财物,或为称誉,或为安乐,而说妄语;如是一切,名贪所生妄语业道。若有依止九恼害事,而说妄语;名瞋所生妄语业道。若作是心:为诸尊长,或复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