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尼受戒法五种什么意思

Posted 僧尼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尼受戒法五种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亦名:尼中五受、比丘尼受戒法五种、受比丘尼戒法五种, 子题:八敬受具、二十众受具、 遣信受具、小年曾归受具、边方义立十众受具、瑰、善来受具通二众、破结受具通二众,随机羯磨‧诸戒受法篇:「授比丘尼戒法。佛言,有八敬比丘尼、善来比丘尼、破结使比丘尼;羯磨受中,有遣信比丘尼、十岁曾归比丘尼、十八童女二岁学戒二十众比丘尼、边方义立十众比丘尼。前二唯局佛世;后五通于像末。」(随机羯磨卷上‧三二‧一○),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就尼众中,列数有五:初明八敬〔受具〕者,女人机发,深厌生死,求佛出家。以无弘道远化益故,抑而不许。后还舍卫,便自剃发披衣,倚僧坊立,祈听受戒。时为三请,便授敬法,必具依行,即感具戒,故因名也。第二﹑二十众受〔受具〕者,为明女报惑深智浅,喜生慢怠,必欲受具,僧尼各十,方发胜心,因二众为名也。第三﹑遣信〔受具〕者,姿貌瑰逸,素染俗心,出寺诣僧,恐成陵染。故开差使诣僧乞受,如常作法,返告便获。因使感戒,即以为名。第四﹑小年曾归〔受具〕者,既已事人,深闲仪礼,便耐恼辱,有持戒能。故减八年,得行具戒,因其时缘而得名也。第五﹑边方义立十众〔受具〕者,大僧边邑,僧少便开。尼脱有缘,依僧亦五,从此具十,义应得受。……以此五受,兼通善、破,则七受也。」,济缘记释云:「尼受,明五受中,初科,初叙机发。即大爱道同五百女也。以下,次明佛不许度。女性鄙弱,人少敬信,故无弘化之益,反更毁辱,正法减半。后下,三明尼自剃染。由佛不许,却还城中,辄自变形;复至祇桓,倚门而住。祈,求也。时下,四明阿难代请。佛令传教,能行八敬,即与出家。爱道等闻,即发具戒。二﹑中,惑深故多滞,智浅故少信,喜慢故不敬。僧尼各十,心随境胜也。三﹑中,,公回反,美也;逸谓轻逸。染俗心者,有诸贼等伺其出故。差使,即遣信也。四﹑中,妇人谓嫁为归。十二得受,望前二十,故减八年。因时缘者,小年是时,曾嫁是缘。五﹑中,初科,今立中,据律无文,取僧为例;由是开教,接物生善,故云义立。……七受中,善来〔受具〕破结〔受具〕该两众故。据局唯五,兼通有七。」(业疏记卷一二‧七‧一八)

相关参考

佛教 菩萨听法五种想什么意思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供养亲近无量品举出,菩萨于听法时,应作五种想念,即:(一)宝想,即当念正法尊贵,希有难得。(二)眼想,即当念正法如眼,开己昏暗以生智慧。(三)明想,即当念正法如日之光明,平等光照一

佛教 菩萨听法五种想什么意思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供养亲近无量品举出,菩萨于听法时,应作五种想念,即:(一)宝想,即当念正法尊贵,希有难得。(二)眼想,即当念正法如眼,开己昏暗以生智慧。(三)明想,即当念正法如日之光明,平等光照一

佛教 菩萨听法五种想什么意思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供养亲近无量品举出,菩萨于听法时,应作五种想念,即:(一)宝想,即当念正法尊贵,希有难得。(二)眼想,即当念正法如眼,开己昏暗以生智慧。(三)明想,即当念正法如日之光明,平等光照一

佛教 尼受戒法什么意思

亦名:比丘尼受戒法、二部僧受戒法、授比丘尼戒法、受比丘尼戒法,子题:请得戒和尚尼法、安受尼戒者所在、差尼教授师法、尼教授师出众问法、唤受尼戒者入众法、乞比丘尼戒法、尼戒师白和法、尼戒师对众问法、尼中正

佛教 尼受戒法中四法不可合受什么意思

亦名:[木*圂]朴戒,子题:都卢,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亦有一师,当白四法,都卢成就;谓沙弥尼、六法、本法及大戒也;相共召之,名[木*圂]朴戒。不知何出,此复何论。」济缘记释云:「尼中四法,一白四受,

佛教 尼坛什么意思

指比丘尼受戒之坛。据宋朝会要载,出家二众受戒,初本僧尼同坛,至北宋太祖不许尼众往僧中受戒,故于开宝五年(972)二月设立尼受戒坛。大宋僧史略卷上(大五四.二三八下):「建武中,江北诸尼乃往僧寺受戒,累

佛教 尼坛什么意思

指比丘尼受戒之坛。据宋朝会要载,出家二众受戒,初本僧尼同坛,至北宋太祖不许尼众往僧中受戒,故于开宝五年(972)二月设立尼受戒坛。大宋僧史略卷上(大五四.二三八下):「建武中,江北诸尼乃往僧寺受戒,累

佛教 尼坛什么意思

指比丘尼受戒之坛。据宋朝会要载,出家二众受戒,初本僧尼同坛,至北宋太祖不许尼众往僧中受戒,故于开宝五年(972)二月设立尼受戒坛。大宋僧史略卷上(大五四.二三八下):「建武中,江北诸尼乃往僧寺受戒,累

佛教 尼坛什么意思

指比丘尼受戒之坛。据宋朝会要载,出家二众受戒,初本僧尼同坛,至北宋太祖不许尼众往僧中受戒,故于开宝五年(972)二月设立尼受戒坛。大宋僧史略卷上(大五四.二三八下):「建武中,江北诸尼乃往僧寺受戒,累

佛教 乞法五仪什么意思

亦名:从僧乞法五仪,资持记‧释足数篇:「律中凡从僧乞法,并列五仪云,应至僧中,偏露右肩、脱屣、礼僧足、右膝着地、合掌。」(事钞记卷四‧四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