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识非识住什么意思

Posted 王座

篇首语: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识非识住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识非识住

瑜伽五十四卷三页云: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是故唯识不立识住。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七卷五页云;问:何故识非识住?答:为识故立识住。如为王故立王座。如王座,王床、王路、亦尔。如王非路,路非王,是王所行,故名王路。如是识非识住,识住非识,是识所止,故名识住。是故识非识住。有说:若法、识所乘御,如像马船,人所乘御;彼法立识住。非识乘御于识,故识非识住。复次若法、与识俱生俱灭,于识有用,立为识住。识于识不尔。有说:识住法尔与识俱在现在、是识所住。非识与识,得有此事。问:自识他识,俱在现在;何不展转立识住耶?答:自识于自识,非识住故。于他识亦非。无异相故。复次于自识亲,尚非识住;况于疏远。有说:若法与识,三和合生,互有作用;立为识住。非识与识三和合生互有作用,故非识住。由自分识,于中住故;自分诸蕴,得识住名。谓欲界蕴、欲界识所住。色界蕴、色界识所住。无色界蕴,无色界识所住。初静虑蕴,初静虑识所住。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蕴,非想非非想识所住。

相关参考

佛教 四识住与七识住差别什么意思

四识住与七识住差别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七卷九页云:问:何故四识住中,识非识住;七识住中,识是识住?答:由别因故,立四识住。由别因故,立七识住。谓若有法,识所乘御,与识俱行,亲近和合;立四识住。识望于识,

佛教 识住什么意思

识住俱舍论八卷九页云:此中何法名为识住?谓彼所系五蕴四蕴,如其所应,是名识住。所余何故非识住耶?于余处皆有损坏识法故。余处者何?谓诸恶处、第四静虑、及与有顶。所以者何?由彼处有损坏识法,故非识住。何等

佛教 无漏法不立识住什么意思

无漏法不立识住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七卷四页云:问:何故无漏法不立识住?答:诸无漏法、无识住相故。复次若法,能增益有,能摄受有,能住持有,立为识住。诸无漏法,能损减有,能违害有,能破坏有,故非识住。复次若

佛教 无漏法不立识住什么意思

无漏法不立识住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七卷四页云:问:何故无漏法不立识住?答:诸无漏法、无识住相故。复次若法,能增益有,能摄受有,能住持有,立为识住。诸无漏法,能损减有,能违害有,能破坏有,故非识住。复次若

佛教 唯识非境什么意思

唯识非境成唯识论十卷十九页云: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内境与识,

佛教 唯识非境什么意思

唯识非境成唯识论十卷十九页云: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内境与识,

佛教 四识住什么意思

梵语catasrovijñāna-sthitayah,巴利语catassoviññāna-tthitiyo。又作四识处。谓「识」攀缘于色、受、想、行等四蕴而依住之;分别称为: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

佛教 四识住什么意思

梵语catasrovijñāna-sthitayah,巴利语catassoviññāna-tthitiyo。又作四识处。谓「识」攀缘于色、受、想、行等四蕴而依住之;分别称为: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

佛教 四识住什么意思

梵语catasrovijñāna-sthitayah,巴利语catassoviññāna-tthitiyo。又作四识处。谓「识」攀缘于色、受、想、行等四蕴而依住之;分别称为: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

佛教 四识住什么意思

梵语catasrovijñāna-sthitayah,巴利语catassoviññāna-tthitiyo。又作四识处。谓「识」攀缘于色、受、想、行等四蕴而依住之;分别称为: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