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心境想疑诸部不同什么意思
Posted 心境
篇首语:没有理想,那些所谓的奋斗都是空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心境想疑诸部不同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行事钞‧诸部别行篇:「心境不同:(一、本宗)四分,心境想疑,如持犯方轨中。(二、他部)(一﹑五分约无疑心)五分,无疑心;以疑通是非,故有犯结正;彼律云,是女疑、虫疑、草木疑,皆随犯残提。想是决彻,若境心不相当者,不犯。如四分,破僧、婬戒、受戒,不开知疑;余则通开,余如随相。(二﹑僧祇约罪遮性)僧祇,性恶罪上,无疑想故;彼云,女作黄门想触,僧残;悉从境制。若遮恶罪上,得有想疑;故文云,生非生想,非生疑,吉罗。(三﹑十诵约前方便)十诵,若前有方便心者,具除想疑,并结正罪;彼云,有主物,无主想及疑,皆重;亦不问前境遮性。若前无方便心者,具有想疑,结罪。且引大途,非无五三不同者。」资持记释云:「四分,指上,即五句中疑想二心,可学不开;不可学,皆分轻降。五分无疑。引云女疑、摩触二麤等,对下犯残;杀虫、坏草,对下犯提。下引四分相比。破僧婬酒,并不开疑想,对下『疑』字;受戒,知师犯戒,虽受不得,对下『知』字。或约师疑受者年不满事。僧祇,遮性两别。十诵,方便有无。各引文据,在文可解。结中,不举细碎,趣言其数,故五三不同也。」(事钞记卷四二‧四○‧七)相关参考
亦名:受日法诸部不同,子题:受七夜法、七夜法、受三十九夜法、三十九夜法、雨安居、四分受日日没法谢、十诵受日夜尽方失,资持记‧释安居篇:「问:『诸律立法,差别何相?』答:『五分三品则同四分;十诵有二:一
亦名:单堕戒条诸部不同,戒本疏‧九十单提法:「(一、十诵)十诵九十一堕。无此不受谏戒。别立不敬说法人戒、说戒时轻僧浪语戒。似此触恼,而彼自有不随问答戒。(二、五分)五分九十一堕中。无此不受谏;用虫水、
亦名:用诸部文意,子题:持律六师、六师,行事钞‧序:「第四,用诸部文意。(一,叙律分宗)(一、本同计异)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二、随计分宗)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釆大众
戒本疏‧解今题目:「问:『上列四种异执不同(二部、五部、十八部、五百部),既是一化所宗,俱会圣道;何得更执,岂曰达人?』答:『(一﹑约义答)理本一也。悟有浅深;由机涉明昧,计有利钝。故入观也,人法俱亡
意思为: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
(书名)陀罗尼门诸部要目之略名。
(书名)陀罗尼门诸部要目之略名。
亦名:与欲诸部通塞,行事钞‧诸部别行篇:「僧祇,不听与欲人多,坐僧少者不成。五分,听多人集,少持欲来。僧祇,转欲即失。」资持记释云:「与欲中,僧祇五分,不许欲多;四分约缘,不可抑塞;十诵多处展转与欲,
资持记‧释钞序:「义钞云,如来始于鹿苑,终至鹤林,随根制戒,乃有万差,良由众生根器不同,乐闻有异,故令圣制轻重不等,缓急有殊,诸部轻重乃有无量。虽复不同,各称根性,皆有奉行之益。」(事钞记卷一‧三九‧
亦名:突吉罗篇诸部同异,戒本疏‧百众学法:「僧祇六十六戒,有十八戒四分无。十诵中一百七戒,四十七戒四分无。五分一百戒,四十四戒四分无。解脱九十六戒,五十三戒四分无。」(戒疏记卷一六‧一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