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戒为身足喻止持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戒为身足喻止持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子题:戒足、譬如人毁足、不堪 有所涉、戒律不出二义,含注戒本‧皈敬偈:「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含注戒本卷上‧一‧九),戒本疏‧释皈敬偈:「以为身,喻止持也。一形所托,必凭足而游涉,万行所资,要藉戒而成立。如经所明,若无此戒,功德不生也。……次释前喻,喻分两偈。初约止犯之损,令观过生厌;后约作持之益,举乐果生欣。就初分二,上喻下法。释文云,毁行之士,名曰如人;内无明略(谓智谋),外有愆失,名为毁足。戒品既坏,世乐(即人天)尚亏,何况道果而有登趣?故曰不堪有所涉也。就法合中。两对相晓,依文可解。次解作持偈文。上半明人天两果,举劝修因;下半明胜果所克,必假良因,义须守护。文相甚易,未劳解也。问:『上云戒兴存道,本非为福;今偈所劝,反彼何耶?』答:『上已略开,今重广叙。元制为道,诚如圣言。但为闻教之机,时含利钝。钝者引以世报,权示化城。利者以慧资成,便至宝所。斯并随机设化,当寻本据。若执戒为真道,道则戒结所收。唯戒极高,复是见取所摄。为乐持戒,翻成秽染。如百论中难陀之事,至时长引,取悟于心。』上解止犯作持竟。问:『上云身之所假,足喻止持,及释文中,乃论止犯,斯则持犯同门,如何分判?』答:『持犯止作,事通前后。望戒全者名止持,无心摄护名止犯,励意防慎名作持,具缘造非名作犯。据此以论,随事(即戒)始终皆二持犯(即止作四行)。』」行宗记释云:「身足喻止持者,此约义科,据下附文,则前偈喻止犯,后偈喻作持耳。……答中,大论戒律不出二义:一﹑本如来出世之意,三归五戒,下至微善,无非为道而作弄引;过分而谈,二乘圣果,尚非本怀,岂以世乐而评圣旨?此约教本也。二﹑者二乘圣道,必由戒克;人天两报,戒见二取,秽污谄诈,持奉多途。此约机缘也。若了斯意,则教门同异,无不会通。初二句指前标后。元下二句通前兴意。既云元制,即教本义;圣言者,即指前引为调三毒等文。但下,正释今文。而云利钝,即约机义。应知今序且被钝根,下流通中利钝双被。化城宝所,出法华经,彼明如来施权说小,如以化城暂令止息,至后显实,喻至宝所大获珍奇;今借彼喻,会通今教,凡圣两报。言同意别,思之可见。斯下,双结。上句结成今意,下句指归前意。若下,明背道过失,初即二种利使。为乐下,即明污心。百论者,彼云乐报有二:一﹑者生天,二﹑人中富贵。若持戒为求生天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受五欲乐,乃至引阿难语难陀偈云,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羊[斗@斲]欲前而退,羝音低,牯羊也。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持戒如将前,为欲如更却。身随能持戒,心为欲所牵,斯业不清净,何用是戒为?」(戒疏记卷二‧三九‧五)

相关参考

佛教 止持门什么意思

 (术语)见止持条。

佛教 止持门什么意思

 (术语)见止持条。

佛教 止持门什么意思

 (术语)见止持条。

佛教 止持戒什么意思

意思为:制止罪恶行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佛教 持犯成就处所什么意思

子题:对心明止持、止持对心以明、就治行明止持、止持就治行以明、就业明持犯相、身止持、身作持、口止持、口作持、身作犯、身止犯、口作犯、口止犯,戒本疏‧持犯方轨:「持犯成就处所。心行对业,三门分别。(一,

佛教 识身足论→什么意思

请参阅阿毘达磨识身足论

佛教 识身足论→什么意思

请参阅阿毘达磨识身足论

佛教 止持制门中制作事法什么意思

亦名:制作事法,子题:可学事制作、可学法制作、衣以布绢为体、钵以泥铁为体,戒本疏‧持犯方轨:「就止持,对制门可学事中,制必作者,如衣钵体量也。言可学法者,制必须作,如三羯磨等。问:『此止持中,但得守戒

佛教 止持分二种什么意思

行宗记‧释持犯方轨:「止分二种:一﹑断恶门止,正摄止持;二﹑修善门止,旁收作持。作唯有一,但局修门。又复止恶局前,作善定后。作中之止,则通两门,在止则离过不殊;在作则同由善事。约此以分,止作无滥。」(

佛教 识身足论什么意思

 (书名)阿毘达磨识身足论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