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戒与威仪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戒与威仪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行事钞‧篇聚名报篇:「戒与威仪,通别互举。通则戒戒并非威仪,皆名犯戒也。若据别以论,上之三篇,过相麤著,能治名戒也;下四过轻,能治之行,名曰威仪。」,资持记释云:「释戒仪中,初二句总示。通下,别释,先释通者。即律戒缘,佛并诃云,汝所为非,非威仪;又云,如此痴人,多种有漏,最初犯戒。戒戒皆尔,故知一切并兼二名;以上篇重戒,亦是乖仪,下聚威仪,无非禁恶故也。若下,释别。如上所分,正从别也。」(事钞记卷一四‧二四‧一八)相关参考
依诸条件之不同,戒律可二分为如下十一种。(一)性戒与遮戒。前者戒性罪,后者戒遮罪。以之产生种种异名,称旧戒与新戒、主戒与客戒、性重戒与息世讥嫌戒、性重戒与离恶戒、性戒与离戒。〔南本涅槃经卷十一、正法念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问:『与前骂戒(行骂戒)何异而重明者?』答:『有四异:一﹑前是汎僧;此僧知事。二﹑前戒不问虚实;此说实不犯。三﹑骂词不同,如文所列。四﹑前非知事,见闻互离者轻;此敬护重,互离犯提
威仪路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八页云:处处说威仪路及起威仪路。威仪路者:谓色香味触、四处为体。起威仪路者:谓能起彼、意法二处为体。眼鼻舌身四识,是威仪路加行;非起威仪路。意识、是威仪加行;亦是起威仪路
威仪路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八页云:处处说威仪路及起威仪路。威仪路者:谓色香味触、四处为体。起威仪路者:谓能起彼、意法二处为体。眼鼻舌身四识,是威仪路加行;非起威仪路。意识、是威仪加行;亦是起威仪路
意思为:如三聚戒与十善戒等叫做总相戒,如二百五十戒与十戒等则叫做别相戒。
威仪寂静如寂静而语中说。二解 佛地经论二卷十三页云:威仪寂静者:一切威仪,正知住故。
威仪寂静如寂静而语中说。二解 佛地经论二卷十三页云:威仪寂静者:一切威仪,正知住故。
(一)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
(一)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
(一)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