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拒劝学戒制意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拒劝学戒制意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拒劝学戒七十一。凡行不自成,必须训导,方能策进修善,有趣道之益。善知识者,梵行正缘,若不依仰,无由自励。然含识有心,略分三位。上达不假缘成,堪为物轨;下流劝亦难从,为存俗习;中品之徒,事须友接,率则清升,任之鄙吝。然今痴心懒惰,不肯修学,闻他谏劝,拒而不受,内无自进之心,外无从善之志,故违圣教,过重故制。」行宗记释云:「制意中,初,叙为行须假师友又三:初、叙依之成益。善知下,次、明不依有损。善知识者,谓德业为人所知,容仪为人所识。梵行由立,故是正缘。然下,三、明根性不同。识依色中,故云含识,名通六道,且局人伦。上达下流,禀性各定,中人不定,随缘善恶,故须假他。率而诱之则从善,故曰清升;任而纵之则为恶,故云鄙吝。即论语云,性相近也言不异也;习相远也言不同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习以成性,至不可改,则知中人之性,宜乎务学。然下,次,明拒劝以兴圣制。内无自进心者,谓不能自立;外无从善志者,谓不禀他教。」(戒疏记卷一五‧五五‧八)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