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摈出羯磨什么意思

Posted 比丘

篇首语: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摈出羯磨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亦名:驱摈羯磨、治摈出法,行事钞‧僧网大纲篇:「摈出者,谓对俗人倒说四事,广如律文;又如随戒中污家恶行。倒乱佛法,污他俗人净善之心,以非为是。故须遣出本处,折伏治之。使世俗识非达正,无复疑惑。此之过罪,人多有之。特须禁断。若论治法随顺及以解辞,略同上〔诃责〕法。然初摈中,牒其过已,离此住处为异。律本委具。」资持记释云:「摈出者,佛在羁离那国,因阿溼卑、富那婆娑二比丘污家恶行为缘故制羯磨罚已,驱出当界,故得名也。出过中,初指所出。上句简滥。指四事者,亦即遮法,如前不异;须知倒说四事,通于七九;但约对道对俗,有信无信,以分异耳。次指随戒,即本缘起;律文广列,此不繁引,故指如后。倒下,显过。故下,明治。使下,彰益。此下,劝依。治法中,前总指四种。治法字中,义兼夺行。然夺行随顺,诸治并同;初治及解,随过乃异。然下,略示初法。下指律本,今略引之。律云:『大德僧听。此阿溼卑、富那婆娑比丘,于羁离那国污他家,行恶行,俱有见闻。若僧时到,僧忍听。为阿溼卑、富那婆娑作摈,汝污他家,行恶行,俱有见闻,汝可离此住处去,不须此处住。白如是。羯磨准知,以此为法,随过牒称。』解中亦先三乞;其乞辞及解法一同前〔诃责〕文,但改诸诃责字为摈字耳,后诸治罚亦然,此处知之,下更不点也。」(事钞记卷七‧二一‧三)(请参阅『诃责羯磨』九三二上)

相关参考

佛教 摈出什么意思

 (术语)又曰驱遣,驱摈。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为折伏恶比丘摈出本处也。若随顺忏悔而乞解,则许还来。其摈出时僧众相集,行白四之羯磨,谓之摈出羯磨。见行事钞上之二。

佛教 摈出什么意思

 (术语)又曰驱遣,驱摈。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为折伏恶比丘摈出本处也。若随顺忏悔而乞解,则许还来。其摈出时僧众相集,行白四之羯磨,谓之摈出羯磨。见行事钞上之二。

佛教 摈出什么意思

 (术语)又曰驱遣,驱摈。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为折伏恶比丘摈出本处也。若随顺忏悔而乞解,则许还来。其摈出时僧众相集,行白四之羯磨,谓之摈出羯磨。见行事钞上之二。

佛教 七治什么意思

济缘记‧释集法篇:「七治,即四羯磨及三举也。」(业疏记卷六‧二五‧二○),羯磨随讲别录:「四羯磨人:一﹑诃责羯磨,对道众倒说四事。二﹑摈出羯磨,对俗人倒说四事、污家恶行。三﹑依止羯磨,对道俗倒说四事,

佛教 七羯磨什么意思

羯磨,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谓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即诃责、摈出、依止、不至白家、不见举、不忏举、恶见不舍举等七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二〕p120

佛教 七羯磨什么意思

羯磨,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谓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即诃责、摈出、依止、不至白家、不见举、不忏举、恶见不舍举等七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二〕p120

佛教 七羯磨什么意思

 (名数)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一诃责,二摈出,三依止,四不至白家,五不见举,六不忏举,七恶见不舍举也。后三者谓之三举,举弃于僧外也。见行事钞上二。巴Kammavācā。

佛教 七羯磨什么意思

 (名数)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一诃责,二摈出,三依止,四不至白家,五不见举,六不忏举,七恶见不舍举也。后三者谓之三举,举弃于僧外也。见行事钞上二。巴Kammavācā。

佛教 治法七种什么意思

亦名:七种治法,子题:诃责、摈出、依止、遮不至白衣家、不见罪、不忏罪、说欲不障道、三举、降伏羯磨,行事钞‧僧网大纲篇:「言七法者,一﹑谓诃责,二﹑谓摈出,三﹑者依止,四﹑者遮不至白衣家,五﹑者不见罪,

佛教 应灭摈什么意思

梵语pravāsanīya。略称应摈。义同于摈出。系戒律中对犯重罪之僧众所行之刑罚。如比丘犯四波罗夷罪者,应当灭除僧籍而摈逐于僧团之外。〔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四〕(参阅「摈出」6440)p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