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波罗夷犯者戒之有无什么意思

Posted 比丘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波罗夷犯者戒之有无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亦名:犯初篇已戒之有无, 子题:比丘犯四重已不名比丘、 四种比丘、比丘四种、毕竟到道、示道、受道、污道、犯初众罪、舍律仪、别解脱律仪是比丘、无漏律仪非比丘,行事钞‧篇聚名报篇:「问:『上言若犯此法,名为断头。准此而言,必无重犯,戒亦非有。』答:『戒之有无,此入诤论。杂心中解,有戒非无。』」资持记释云:「问词为二,初蹑前。准下,正问有二,一﹑问重犯,二﹑问有无。初答中,上二句示不定,下二句从有而立。入诤论者,涅槃诤论品云,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若有比丘犯四重已不名比丘,不复能生善芽种子,譬如焦种,不生果实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重禁已,失比丘戒。此执无也。善男子,我于经中,为纯陀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到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凡,四﹑者污道地。犯四重者,即是污道。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能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四重已,不失禁戒。此执有也。问:『经中但云不解我意,佛意如何?』答:『尚非菩萨二乘境界,况凡鄙乎?然虽叵测,亦须略示。当知佛说,有则必有,无则定无。何以然耶?如来如实见诸众生,善恶业性,随宜而说,如实不虚。古记妄出佛意云,受体仍在名比丘,但无力用,故如焦种;此则还成有执,何名佛意?杂心解者,彼云,有说犯初众罪众即是篇,名舍律仪;此则不然;若舍律仪者,犯根本罪已还俗,应得更出家,已舍律仪故。又云,于别解脱律仪是比丘;于无漏律非比丘。又云,但是犯戒,非舍戒。』彼文问:『此还计有,应成诤论?』答:『在彼为诤,于今非诤。何以故?知时合宜,深解佛意,非执计故。是以僧网明畜猫犬,及随相中畜八不净,并断失戒;人不见此,故多迟虑。』」(事钞记卷一四‧一○‧一一)

相关参考

佛教 有资生具不施求者戒什么意思

有资生具不施求者戒瑜伽四十一卷十六页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希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

佛教 四重八重什么意思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重罪:(一)摩触,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于腋以下至膝以上部分相互摩触。(二)八事成重

佛教 四重八重什么意思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重罪:(一)摩触,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于腋以下至膝以上部分相互摩触。(二)八事成重

佛教 四重八重什么意思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重罪:(一)摩触,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于腋以下至膝以上部分相互摩触。(二)八事成重

佛教 四重八重什么意思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重罪:(一)摩触,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于腋以下至膝以上部分相互摩触。(二)八事成重

佛教 讥诃教授者戒缘起什么意思

亦名:讥诃教尼人戒缘起、讥教尼人戒缘起,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尼闻教授师来,出迎供给,六群生嫉,云彼无实,但为食故教授尼也。比丘以过白佛,因而制戒。」(含注戒本卷中‧九‧六)

佛教 讥诃教授者戒开缘什么意思

亦名:讥诃教尼人戒开缘、讥教尼人戒开缘,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不犯者,其事实尔,为供养故,教授诵经受经若问;若戏,若错;一切不犯。」资持记释云:「不犯中,初至若问,并约事实;为供养字贯通下四。戏错二种

佛教 讥诃教授者戒制意什么意思

亦名:讥诃教尼人戒制意、讥教尼人戒制意,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讥诃教尼人戒二十三。然备德被差,慈心教授,情存为法,不悕厚味。今见他获利,内生嫉妒,发言讥诃,恼乱贤善。脱由斯败,事绝兼济。损处

佛教 波罗夷四喻什么意思

 (名数)佛就比丘波罗夷特说四喻戒之。五分律一曰:「犯婬者,如针鼻缺不可复用,如人命尽不可复活,如石破不可复合,如断多罗树心不可复生。」

佛教 波罗夷四喻什么意思

 (名数)佛就比丘波罗夷特说四喻戒之。五分律一曰:「犯婬者,如针鼻缺不可复用,如人命尽不可复活,如石破不可复合,如断多罗树心不可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