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钵之失受相什么意思

Posted 比丘

篇首语:与其积攒满箱子的金银,不如积攒满肚子的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钵之失受相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行事钞‧钵器制听篇:「明失法诸相。(一﹑约穿损明失法)善见,虽先受持,若穿如粟米,失受持。若以铁屑补塞已,更须受。若偏斜破,并不成受。(二﹑约价直辨成否)善见,若买他钵未还直,不成受。其主虽言但受持,亦不成。若过十日不犯长。若买钵度价竟,钵主熏已,报比丘知,不往取,过十日犯舍。若余人知熏竟,传向比丘说,闻语不往,无犯。(三﹑明不漏不失)四分,钵盂孔罅食入中,但洗余不出无犯。准此不漏故不失受。(四﹑明不加非犯)问:『但畜一钵,不加受法,过限犯舍不?』答:『不犯。由是制畜,事同三衣;但犯不受持钵罪。若有长者,准衣说净。』」资持记释云:「次科,初明未度价。主言不言,并判不成。若买下,次辨已度价。主报他报,犯不犯别。他报不犯者,未定实故。三中,初引文。孔罅谓未穿者;罅,呼讶反。准下,义决。四中,前篇所明三衣不加,过日非长;今欲例同一钵,故问释之。不受持罪,即违制吉。」(事钞记卷三五‧八‧五)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