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行事钞用诸部文意什么意思

Posted 行事

篇首语:哪有什么四季,遇见你,四季如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行事钞用诸部文意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亦名:用诸部文意, 子题:持律六师、六师 ,行事钞‧序:「第四,用诸部文意。(一,叙律分宗)(一、本同计异)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二、随计分宗)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釆大众之文,用集一家之典。(三、别异之相)故有轻重异势,持犯分涂,有无递出,废兴互显。(二,明今取用)(一、正取诸部)(一﹑立宗标示)今立四分为本。若行事之时,必须用诸部者,不可不用。……(三﹑正明取意)然行藏之务实难,取舍之义非易。且述其大诠,以程无惑。谓此宗中文义俱圆,约事无缺者,当部自足,何假外求?余有律文不了,事在废前,有义无文,无文有事。如斯众例,并取外宗成此一部。又所引部类,必取义势相关者,可用证成,必缓急重轻,是非条别者,准论不取。故文列四说,令勘得失;十诵墨印,义亦同之。若此以明,则心境相照,动合规猷。繁略取中,理何晦没?若不镜览诸部,偏执一隅。涉事,事则不周;校文,文无可据。遂师心臆见,各竞是非。互指为迷,诚由无教。若四分判文有限,则事不可通行,还用他部之文以成他部之事或二律之内,文义双明,则无由取舍。便俱出正法,随意釆用。(四﹑检阅无滥)然行用正教,亲自披阅,恐传闻滥真故也。(二、兼用六师)(一﹑列示诸见)又世中持律,略有六焉:一﹑唯执四分一部,不用外宗。如持衣说药之例,文无,止但手持而已。二﹑当部缺文,取外引用。即用十诵持衣加药之类。三﹑当宗有义,文非明了。谓狂颠足数睡聋之类。四﹑此部文意具明,而是异宗所废。如舍净地直言说戒之类。五﹑兼取五藏,通会律宗。如长含中不令更试外道。六﹑终穷所归,大乘至极。如楞伽涅槃,僧坊无烟,禁断酒肉五辛、八不净财之类。此等六师,各执正言,无非圣旨。但由通局两见,故有用解参差。(二﹑显今此宗)此钞所宗,意存第三、第六。余亦参取,得失随机,知时故也。」资持记释云:「第四门,上明考体专用一宗。然或被事不周,须通他部,故此明之。欲晓此门文相大意,须以三问,前以激之。问:『受体既从四分,秖合专依本宗,何以今钞备引诸部?约体明随,其义安在?』问:『三藏所诠,事理两异,既宗律藏,何以下引阿含等经及余小论,岂非化制不分耶?』问:『律是小乘,教限须别,安得辄用华严涅槃地持智论,岂非大小滥耶?』若不明示,学者俱疑。故此决之,寻文可见。问:『今钞通用三藏,何以但标诸部?』答:『诸律体相既殊,须明引用分齐。是故此门正明诸律。至后六师,方通经论。有云诸部通收经论非也。』」(事钞记卷二‧七‧一)

相关参考

佛教 欲法诸部通塞什么意思

亦名:与欲诸部通塞,行事钞‧诸部别行篇:「僧祇,不听与欲人多,坐僧少者不成。五分,听多人集,少持欲来。僧祇,转欲即失。」资持记释云:「与欲中,僧祇五分,不许欲多;四分约缘,不可抑塞;十诵多处展转与欲,

佛教 心境想疑诸部不同什么意思

行事钞‧诸部别行篇:「心境不同:(一、本宗)四分,心境想疑,如持犯方轨中。(二、他部)(一﹑五分约无疑心)五分,无疑心;以疑通是非,故有犯结正;彼律云,是女疑、虫疑、草木疑,皆随犯残提。想是决彻,若境

佛教 受具戒三遮外余遮事诸部杂相什么意思

亦名:遮事诸部杂相、轻遮诸部杂相,子题:哑、躄、尻、鞭瘢、印瘢、侏儒,行事钞‧受戒缘集篇:「(一、五分)五分,诸比丘度截手脚耳鼻,截男根头,挑眼出,极老无威仪,极丑,一切毁辱僧者,皆不得度。若已度,得

佛教 大悲咒句文意

南(皈依)喝怛那哆夜(三)耶().南(皈依)阿耶(),婆羯帝()耶(自在).菩提婆耶(有情).摩诃婆耶(大有情).摩诃迦尼迦耶(有大悲者).(皈命),皤曳(一切尊).怛那怛(救於一切恐怖者).南(皈命

佛教 大悲咒句文意

南(皈依)喝怛那哆夜(三)耶().南(皈依)阿耶(),婆羯帝()耶(自在).菩提婆耶(有情).摩诃婆耶(大有情).摩诃迦尼迦耶(有大悲者).(皈命),皤曳(一切尊).怛那怛(救於一切恐怖者).南(皈命

佛教 诸部要目什么意思

 (书名)陀罗尼门诸部要目之略名。

佛教 诸部要目什么意思

 (书名)陀罗尼门诸部要目之略名。

佛教 鬼神村什么意思

子题:村、蚊、蛱蝶、村有五种、覆罗种,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四分云,坏鬼神村者,波逸提。鬼者非人是;村者一切草木是。言草木为非人所依。故具引诸部通解,恐无知者滥用。十诵云。村者,蚊蚊、蛱蝶、蚁子诸虫以

佛教 众学篇诸部同异什么意思

亦名:突吉罗篇诸部同异,戒本疏‧百众学法:「僧祇六十六戒,有十八戒四分无。十诵中一百七戒,四十七戒四分无。五分一百戒,四十四戒四分无。解脱九十六戒,五十三戒四分无。」(戒疏记卷一六‧一四‧五)

佛教 受具戒法诸部异同什么意思

亦名:诸部受戒法通局、百一受戒通局,子题:十诵十种受具、自然无师戒、自誓受具、得道受具、论义受具、僧祇八种受具、自具足受具、五分十二种受具、一语受具、二语受具、十一众受具、破恶见实受具、第一受具、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