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诃责法并解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诃责法并解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诃责并解者,戒见仪命,理须顺奉。今乃倒说,尘坌僧伦。若不举治,中表难净。后若悛革,随从众教,得乞为解。因有二法。」济缘记释云:「已下八种,即四羯磨治罚法。戒见仪命,律名四事;破戒犯前三聚,破见六十二见,破威仪犯下四聚,破正命非法乞求。彼皆破言不破,故云倒说。中表即内外,谓身心也;或可内坌道众,外惑俗流。悛即训改。」(业疏记卷三‧二六‧一四)相关参考
亦名:结受戒小界法并解、受戒小界结法并解,羯磨疏‧集法缘成篇:「结解受戒小界者,僧取六和,不宜乖异。既不许受,恐碍生灵。大圣权机,曲制此法,事成法就,彼此通允。即席便散,不有后缘,当坐便解,判无疑设。
亦名:结说戒小界法并解、说戒小界结法并解,子题:下道,羯磨疏‧集法缘成篇:「结解说戒小界者,言行相因,要在人法,半月常被,其意可见。今至说期,而心不会。若不开结,教不被机。故令下道疾结缓说,事成即解,
亦名:治恶见不舍举法并解、不舍举法并解,羯磨疏‧集法缘成篇:「恶见不舍举并解者,举治之重,勿高此见。污染既多,非举不显。弃之众外,若彼朽遗。后若改心,还依解取。」济缘记释云:「执欲为道,局名恶见。若朽
亦名:师诃责弟子法,子题:弟子恼众师为忏谢法、日三时,行事钞‧师资相摄篇:「明诃责法。(一,叙如非)凡欲责他,先自量己内心喜怒。若有嫌恨,但自抑忍。火从内发,先自焚身。若怀慈济。又量过轻重。又依诃辞进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尼与僧作不礼法者,大僧上位,威重有仪。轻尔自坠,尼中乱节,致亏下敬。制遥作法,令自改过。后若耻悔,还解如前也。」(业疏记卷三‧二一‧一)
诃责犯戒声闻三相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二页云:复次由三种相,应正呵责犯戒声闻。一曰:汝期鄙劣活命。二曰:汝意乐不清净。三曰:汝以活命意乐、行非法行。
亦名:师不得杖打弟子,子题:涅槃三子喻、三百福罚、一子地悲,行事钞‧师资相摄篇:「(一,执涅槃经)(一、叙过斥非)自三世佛教,每诸治罚,但有折伏诃责;本无杖打人法。比见大德众主,内无道分可承。不思无德
行事钞‧僧网大纲篇:「若有一人、三人,随名牒用,不得至四;如上已明,至时量之。」资持记释云:「多少中,准上[斗@斲]诤,应是同过;别过亦通,作法非便。不至四者,律制僧不举僧,恐破别故。指如上者,即羯磨
不调伏有情戒瑜伽四十一卷十八页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不调伏有情戒瑜伽四十一卷十八页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