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说戒须问净羯磨不须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说戒须问净羯磨不须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子题:羯磨所为在事、说戒所为 在犯、说戒必取体净有犯不开故须责问、羯磨但取相净便成僧法故不劳问,戒本疏‧释戒经序:「问:『所以说戒须问,羯磨不须问者?』答:『解有多途。(一﹑约所为解)说戒为于行净,有犯不应说仪。羯磨别为前缘,缘成则合事办;故随白问,终为成法,不别举也。(二﹑约僧别解)又解,说戒僧别两举,说听必约清修。羯磨多为别缘,僧成即堪御法。(三﹑约人通局解)又解,两法在僧,俱须行净。说戒制问,为清行染之人。羯磨不制,法通纯杂之士。如僧残行法,开停为他,明知罪未出也。闻戒知犯,必开默露,明知说被净也。(四﹑约事犯解)又解,羯磨所为在事也。说戒所为在犯也。有犯不得闻戒,斯明证也。故说戒之作,为两种人;持者为能清,犯者为所清。若知有犯,即须遮举忏洗令净,方闻后戒。乃至律文见犯不说,经二十年。羯磨不尔,标举时事。三根五法,相圆无染,即成僧用,故不制问。(五﹑约事同解)又人解云,羯磨成不,问僧取晓;事同三问,则无妨也。』行宗记释云:「释问净中,初问,以俱众法,有问不问,必有所以,故问以释之。答中,初句总示。下引五解,前四明异,后一显同。(一﹑)初约所为自他不同。前缘即法所被事。缘成即通十种方便。随白问者,谓单白羯磨并问忍可。意专被事,故云终为成法。无劳检净,故云不别举也。(二﹑)次解,约众法别行单具往分。别即自行。说戒为僧,兼别须问;羯磨为别,单众不须。三﹑约净秽通局不同。初二句通示。说下,别分。如下,引证,初证羯磨通杂。闻下,证说戒局净。四﹑明立教所为罪事差别。初双标。有下,别释,初释为犯有四,初据圣制证。故下,约所为证。若下,引遮举证。乃下,引废说证。即僧祇比丘[斗@斲]诤缘也。羯磨下,次释为事。相圆对五法,无染对三根。五法即五现前。此谓说戒必取体净有犯不开故须责问羯磨但取相净便成僧法故不劳。」(戒疏记卷三‧四○‧一)

相关参考

佛教 出家受十戒须二师什么意思

亦名:沙弥受十戒须二师,子题:出家人必依和尚、出家阇梨,资持记释云:「以出家人必依和尚;不同五八,唯一人故。」(事钞记卷四一‧二七‧一○),羯磨疏‧诸戒受法篇:「行事之时,须具仪法;故列二座,谓和尚、

佛教 狂痴法什么意思

子题:三种狂痴、狂痴三品、三品狂痴,行事钞‧僧网大纲篇:「四分云,有三种狂痴:一﹑众僧说戒,或来不来;二﹑一向不忆不来;三者有忆而来。初人须与羯磨,后二不须。十诵云,若未作法,不得离是人说戒;作法已,

佛教 说戒识疑同犯开白忏什么意思

亦名:说戒须忏净,子题:灭业、无学尚酬往因、定业不转至佛犹偿,戒本疏‧释戒经序:「识疑同犯开白忏者,罪据覆藏,对众陈情,白告悔断,同大忏也。(一﹑明业本难亡)何以得知者?以凡造过,集谛所收;知苦断集,

佛教 说戒布萨缘起什么意思

子题:会座、教迹、布萨羯磨、木叉会坐,羯磨疏‧诸说戒法篇:「(一﹑引二律以示)十诵云,佛未听布萨羯磨说木叉会坐法等,外道讥言我尚有上法,比丘无耶?因开比丘说戒布萨。四分中,王欲令比丘集会说法,如诸外道

佛教 说戒唯制诵不可读什么意思

亦名:诵戒、说戒羯磨不得执读,子题:比丘五夏不诵戒羯磨尽形不得离依止、五夏不诵戒羯磨尽形不得离依止、白读,含注戒本‧戒经序:「若痴比丘,言先不诵,或有忘者,不成说戒,当依能诵戒者。比丘五夏当诵使利,若

佛教 说戒对首法什么意思

亦名:对首说戒法、三语说戒,随机羯磨‧诸说戒法篇:「对首说戒法。佛言,若一比丘住处,于说戒日,当诣说戒堂扫洒令净,敷坐具,办澡水瓶,然镫火,具舍罗。若客比丘来,若四人以上,应白说戒。若有四人,应集白说

佛教 说戒略法什么意思

亦名:略说戒法,子题:略取、僧常闻、略却,随机羯磨‧诸说戒法篇:「略说戒法。佛言,若王、贼、水、火、病、人、非人、恶虫及有余缘者,若床座少、露溼、天雨、布萨多夜已久,或[斗@斲]诤说法等夜久者,略说戒

佛教 欲法不须牒缘什么意思

亦名:说欲不须牒缘,资持记释云:「不牒缘中,古本羯磨欲并称缘;恐后疑执,故此问破。此欲词者,指上义设。人语者,即曹魏僧铠翻译时加。律中转欲则无;前既准律,故云正本。」(事钞记卷五‧六‧一五)

佛教 翻净中缘净不须翻什么意思

亦名:缘净,行事钞‧四药受净篇:「言缘净者,谓釜器倾溢,佐助料理,佛开为缘,此不须翻。」资持记释云:「缘净中,得佐助者,如下十诵开恶触也。」(事钞记卷三四‧一‧二○),羯磨疏‧诸界结解篇:「缘净者,如

佛教 说戒座上告清净法什么意思

亦名:客旧外集告净、告清净法,随机羯磨‧诸说戒法篇:「告清净法。佛言,若说戒日,客来若少者,当告旧比丘清净。应如是告言:『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清净。』若说戒序竟,方陈此言。必有犯者,举过告僧已,余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