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第二天道什么意思

Posted 天道

篇首语:你要学会努力奔跑,别被世俗跌得一塌糊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第二天道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天道

此即第二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七页云:复次寻伺灭、内等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寻伺灭者:问:得第二静虑时,总灭初静虑一切法;何故但说寻伺灭耶?答:以寻伺为上首,总灭初静虑;故作是说。复次寻伺、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是故偏说。复次寻伺、多诸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寻伺、离初静虑染时,极为障碍留难系缚,如暴狱卒;故偏说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断寻伺,修第二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恶寻伺,故、总舍初静虑;故偏说之。复次寻伺、上地所无,是故偏说。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但说寻伺灭。内等净者:内、谓心。等净、谓信。由信平等,令内心净;故名内等净。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寻伺躁动,扰乱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净,如波浪息,水则澄清,是故说信、名内等净。复作是说:染喜腾跃、浑浊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净。如离泥浊,水则澄清。是故说信、名内等净。大德法救、作如是说:行者将入第二静虑,心于定境,信向乐住,不流驰散,久住一境,得第二定,斯有是处。此由信力,是故说信、名内等净。心一趣者:谓一门转。非如欲界、心六门转。初静虑中,心四门转。第二静虑、心一门转,故名一趣。即是心行一境界义。无寻无伺者:谓寻伺已灭。定生者:问:初静虑、亦有定;何故唯说第二静虑、名定生耶?答:第二静虑、等持增盛,胜妙清净,过初静虑;是故偏说。复次第二静虑、定所引发,定所长养。初静虑后现在前故;名为定生。非如初静虑、非定所引发,非定所长养。欲界心后现在前故;不名定生。复次初静虑心、有定、不定;有内门转,有外门转;有缘内事,有缘外事。第二静虑、心多在定,多唯内门转;有缘内事,故名定生。复次第二静虑、灭语言本。语言本者:谓寻与伺。如契经说:要寻伺已,能发语言;非不寻伺。第二静虑、寻伺已灭,无语言本,故说定生。复次第二静虑、名圣嘿然;故名定生。如契经说:佛告目连,汝等勿轻第二静虑。此是圣者嘿然法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定生唯在第二静虑。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安乐。复次喜、受蕴摄。乐、行蕴摄。第二静虑具足住者:得获成就第二静虑善五蕴。得获成就、名具足住。

相关参考

佛教 四种天道什么意思

四种天道此即四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四页云:云何名为四种天道?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十七页云:复次,寻伺灭、内等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

佛教 第四天道什么意思

第四天道此即第四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二页云:复次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断乐者:问:得第四静虑时,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何故但说断乐耶?答:以乐为

佛教 第一天道什么意思

第一天道此即初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四页云: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离欲恶不善法者:问:得初静虑时,总离欲界一切法;何故但说离欲恶不善法耶?答:恶不善法以为

佛教 天道什么意思

意思为: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佛教 业天什么意思

 (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楼注曰:「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论云:业天所

佛教 业天什么意思

 (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楼注曰:「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论云:业天所

佛教 业天什么意思

 (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楼注曰:「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论云:业天所

佛教 业天什么意思

 (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楼注曰:「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论云:业天所

文章大全 天道酬早

天道酬“早”我有一个朋友,今年36岁,他的女朋友24岁,两个人没有结婚,分手又分不开,结婚又结不了,非常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朋友至今事业无成,没房没车,没有给女孩子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无法给女孩子

传统文化 王夫之天道观中的五行思想

王夫之天道观中的五行思想  王夫之主张将天道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而《周易》也正因为能够体现此种理念,得以成为他构建其天道观的理论依据。在论及五行时,他一方面清除了前人以“五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