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余语触恼戒释名什么意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余语触恼戒释名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亦名:身口绮戒释名, 子题:口业绮、异语、身业绮、 触恼、绮语,戒本疏‧九十单提法:「口业绮者,名作异语。身业绮者,名作触恼。两缘未白,随作犯吉。白制后犯,违制故提。同违制故,两戒合制。成实云,虽是实语,以非时故,无利益故,言义无本,烦恼心说,皆名绮语。」(戒疏记卷一三‧五四‧一○),资持记‧释释相篇:「身口二业,邪曲恼僧,喻如文绮。此据僧法,故犯提罪;余非义语,止犯吉罗。戒本云,妄作余语恼他。删定戒作异语恼憎。余语即口绮,恼他即身绮,即二戒同制也。」(事钞记卷二二‧三九‧一五)相关参考
亦名:身口绮戒开缘,资持记释云:「不犯中,初开口绮。重听谓己疾不闻。参错谓他言不了。若欲下,次开身绮。初约非法羯磨,明来不来;若一下,次约头陀病难,明起不起;若恶下,约非问非法,明语不语。如上三位,一
亦名:余语法、触恼法,羯磨疏‧集法缘成篇:「余语法,掉戏邪绮,躁扰乱僧。语默乖常,法义失度。故制白断,改前余语。后作违法,重增堕罪。故曰也。」济缘记释云:「即九十绮语戒。阐陀犯罪,众僧问之,乃云汝向谁
增语触瑜伽五十三卷十八页云:由分别境故;建立增语触。二解 俱舍论十卷四页云:第六意触,说名增语。所以然者?增语谓名。名是意触所缘长境。故偏就此,名增语触。如说眼识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识了青亦了是青。
增语触瑜伽五十三卷十八页云:由分别境故;建立增语触。二解 俱舍论十卷四页云:第六意触,说名增语。所以然者?增语谓名。名是意触所缘长境。故偏就此,名增语触。如说眼识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识了青亦了是青。
为「有对触」之对称。指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意触。意触乃缘物之「名」而予以分别,故称增语触。增语,有语增上之意,语,乃无诠表之声,其声殊胜者谓之名,故称此名为增语。缘此增语之故,依所缘而称为增语触。〔俱舍论
为「有对触」之对称。指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意触。意触乃缘物之「名」而予以分别,故称增语触。增语,有语增上之意,语,乃无诠表之声,其声殊胜者谓之名,故称此名为增语。缘此增语之故,依所缘而称为增语触。〔俱舍论
为「有对触」之对称。指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意触。意触乃缘物之「名」而予以分别,故称增语触。增语,有语增上之意,语,乃无诠表之声,其声殊胜者谓之名,故称此名为增语。缘此增语之故,依所缘而称为增语触。〔俱舍论
为「有对触」之对称。指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意触。意触乃缘物之「名」而予以分别,故称增语触。增语,有语增上之意,语,乃无诠表之声,其声殊胜者谓之名,故称此名为增语。缘此增语之故,依所缘而称为增语触。〔俱舍论
即解释名目之意义。古来注释家以释名、出体、义相等同为解释上之一科目。智顗于经典之解释立五重玄义,其第一即为释名,即解释经典题目之名义。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记载印度之释名有二种:(一)有义名,依其义而立
即解释名目之意义。古来注释家以释名、出体、义相等同为解释上之一科目。智顗于经典之解释立五重玄义,其第一即为释名,即解释经典题目之名义。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记载印度之释名有二种:(一)有义名,依其义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