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Posted 舍利

篇首语: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解 每部經有別名及通名。別名,是一個特別獨有的名字。通名,是普通共有的名字。何謂別 名?如「佛說阿彌陀」即是,這是獨有的,只有這一部經稱此名,其他經則無。「經」字 則是通名,共有的名字,每一部經均有此通名。 「通」是通於諸經,「別」是別於此經。 不要看輕這部經,它是叢林裡晚課時必誦的經,尤其這部經是佛說的。 有五種人可以說經,但其中四種人所說的經典,則須經佛印證後,方能稱為經,否則不能 稱為經。這五種人是:(一)佛。(二)佛的弟子。(三)天上的人。(四)一切之天人 。(五)化人,化者變化的人。 此部經是佛金口所講、不問自說的妙經。其他的經典,則是請問而說的。唯獨彌陀經是佛 不問自說的。為什麼呢?因為此經的道理太玄妙了,一般聲聞的智慧達不到,一切菩薩也 不明白,故無人請問淨土法門的因緣,但此法應該說,故佛看機緣成熟便說此經。這部經 在佛教裡非常重要。 這部經為什麼重要呢?佛法將滅時,最先滅的是楞嚴經,因為一切魔王最怕楞嚴咒,而楞 嚴經是為楞嚴咒而說的。楞嚴經滅後,接著其他經典亦相繼消滅了。那時雖有紙,但紙上 沒有字。最後只剩阿彌陀經,在世上多停留一百年,會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然後阿彌陀經 亦滅了,只剩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在這個世界上多待一百年,以此六字洪名又度了 很多人,有無量無邊那樣多。以後六字洪名中,「南無」兩字又沒有了,就剩「阿彌陀佛 」,再下去一百年,佛法就沒有了。故此部經是最後才滅的,故非常重要。 何謂佛?佛是大覺者,所有一切都覺悟了,絲毫的迷惑也沒有。 佛是業盡情空,業障沒有了,情感也空了。凡夫則是業重情迷,盡著到情愛上,這就是眾 生。佛有三覺,所以又叫大覺者。三覺是1、本覺—根本他就是覺者。2、始覺—才開始覺 悟。3、究竟覺—就是覺到極點,這是三覺。三覺又可以說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我們凡夫是不覺,一天到晚自以為聰明,其實是愚癡的不得了。總以為自己好像賭錢似的 可以贏,但卻輸了。為什麼這樣顛倒呢?因為迷,明明知道錯的事,卻要去做,這就是迷 。越迷越深,越深越迷,怎麼辦呢?就要覺。佛也是眾生面的一份子,也是眾生之一, 但他不迷。自己覺悟了,這叫自覺。自覺者和凡夫不同,也就是聲聞、緣覺、二乘人。二 乘人是自了漢,自覺而不覺他,所以叫聲聞乘。覺他就是菩薩,菩薩不是為自己,不像二 乘人是自了漢,自己覺悟就可以了,不想再叫其他人也覺悟。菩薩發心就不同,菩薩發心 要利益一切眾生,而不須眾生來利益自己,這是以自己覺悟的方法,去教化眾生,令所有 的眾生,也都覺悟而不迷,這就是行菩薩道。 二乘人所修的是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什麼是十二因緣?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死。這十二因緣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從無明來的。你要是沒有無明,這十二因緣也就不發 生作用,因為你有無明,就一個挨著一個來了,二乘人就是修這個。菩薩則超出這個階段 ,他們修六度萬行,即是1、布施度慳貪,人要是盡貪,那就要行布施,捨不得也要捨。 不捨,這貪就捨不了,所以說布施度慳貪。2、持戒度毀犯。3、忍辱度瞋恚,若你脾氣太 大,就應該修忍辱行,凡事忍耐點,不要一天到晚阿修羅的樣子,和誰也不講話,一講話 眼睛就瞪起來,像牛眼似的,這都是阿修羅的境界。4、精進度懈怠,懶惰就要修精進, 就把懶惰度過去。5、禪定度散亂,你如果東想西想盡打妄想,則要修禪定,若沒有妄想, 散亂也去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智慧。6、智慧度愚癡,有智慧就不愚癡,若愚癡則無智慧 。我本來沒有智慧,但現在生出智慧來,就把愚癡度了,就如光明將黑暗度了。光明就是 智慧,黑暗就是愚癡。菩薩修六度萬行,自覺覺他,這是和二乘人不同之處。 覺滿就是妙覺,這是佛。佛是自覺,也覺他人,所以佛是覺行圓滿,覺也圓滿,行也圓滿 。佛具足說起來,叫佛陀耶,因為中國人歡喜簡略,所以簡稱為彿。目前西方人稱BUDDHA 亦是佛陀耶之簡稱。講來講去,有人說:「我不懂。」我告訴你:「你就是佛。」你說: 「我怎麼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佛,但你這佛,非已成之佛,而是未成之佛。講到這個 地方,你應該懂了:「啊!原來佛是人成的,人人可以修行成佛。」人要是覺悟了,就是 佛;反之,就是眾生。 佛還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們眾生雖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因未證得佛果,所以無三 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是從凡夫修行到佛的果位上,才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有 的人說自己就是佛,這真是愚癡到極點,他還沒有成佛,就說自己是佛,這簡直是自欺欺 人,這真是世界的大愚癡人。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人人都要修行,你有三身四智,才 可以成佛,非僅僅有五眼,或一些神通,就是佛了。 什麼叫三身?1、法身。2、報身。3、化身。四智是1、大圓鏡智。2、妙觀察智。3、成所 作智。4、平等性智。六通即:1、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見天人一切的動作。2、天 耳通:可以聽見天上的人,所說的話和聲音。3、他心通:能知道你心裡所想的話。4、宿 命通:不單是知道現在,連過去的也知道。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這個通是不可思議, 妙的境界。6、漏盡通:不是說這好像瓶子下面有一個窟窿,水都從窟窿漏出去了,叫漏盡 。而是本來你沒有漏,現在把漏補上了,叫漏盡。什麼叫漏盡?即沒有淫欲心,就是沒有 漏;沒有貪心,也就是沒有漏;沒有癡心,也是沒有漏。總而言之,八萬四千毛病都沒有 ,這就叫無漏。這是六通。 五眼是:1、天眼。2、肉眼。3、慧眼。4、法眼。5、佛眼。談到五眼,有首偈頌這麼說: 1、「天眼通非礙」:天眼通達無礙,所以叫通非礙,他能看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但看不 見八萬大劫以外的事。 2、「肉眼礙非通」:肉眼可以看見有所障礙的景象,天眼能看沒有障礙的景象。 3、「法眼唯觀俗」:法眼是觀俗諦,觀察世間一切俗諦,世俗的道理。 4、「慧眼了真空」:慧眼又叫智慧眼,能明瞭真空。 5、「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佛眼不是只有在佛的面上才有,每個人都有佛眼,可是 有的開,有的沒開。開佛眼就像千日太陽的光度,能照萬事萬物,但本體還是相同的。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要說你成佛了,則須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 以說是成佛,不然還是凡夫,還是好好做人比較好,不要欺騙人。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說的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為教主,其國土莊嚴, 黃金為地。 什麼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叫堪忍。意思是娑婆世界如此的苦,難為 眾生也堪忍受這種苦。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世界,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釋迦是 佛的姓,牟尼是名字。此姓此名都是梵文,釋迦譯成中文是能仁之意。什麼叫能仁?就是 能以仁愛人的心,來教化眾生,也就是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苦,而 給眾生快樂。悲有三種:1、愛見悲: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是一種同情心,這叫愛 見同情。 什麼叫愛見悲呢?那些和你親近的人,你就愛他、憐憫他;和你遠的,你就不愛他、不憐 憫他。所謂親戚朋友,你都可以幫助他們,看見他們有痛苦,你會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們 ,這叫愛見悲。但是和你遠的,或和你不相干的,你就是見到他受苦,也不管他。為什麼 ?因為你對他沒有一種愛心。你有愛心,才能有這個悲。還有和你同類的,你就有這種愛 見悲;不同類的,你就沒有愛見悲。例如對於畜生—牛、羊、雞、鴨等等,你不但沒有愛 見悲,你還要吃牠的肉,奪取牠的生命,來滋養你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沒有愛見悲。人類 幸而還不至於吃自己的同類,雖然吃豬、牛、羊、雞、鴨、魚,但沒有人吃人的情形,並 沒有看見一個人,就把他吃了,這比狼、虎、豹還好一點,但虎豹也不吃自己的同類。因 此雖然人不吃人,但對畜生就沒有愛見悲。 2、法緣悲:這是指二乘人。二乘人不單有愛見悲,還有法緣悲。他觀一切法,都是從因 緣生。但因緣無性,當體即空,即因緣本身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二乘人觀法緣空而 生悲心,故他教化眾生,而不著眾生相,因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二乘人的法緣悲。 3、同體悲:諸佛菩薩又有另一種悲,即同體大悲。諸佛菩薩和眾生是同體,因佛的法身 遍滿一切處,佛的心性也是遍滿一切處。所以眾生都是在佛的心性包容著。我們是佛心 的眾生,佛是眾生心的佛。眾生心和佛心都是一樣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佛和眾 生是同體、沒有分別,這叫同體大悲。 釋迦牟尼佛的能仁,具足上面三種意義,若以廣義來講,則是無量無邊,這是釋迦之意。 「牟尼」是佛的名字,這也是梵文,翻成中文是「寂默」。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 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是說法,但說而未 說;雖未說法,亦未說而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寂默,雖寂然不動,卻感而 遂通;雖感而遂通,卻恆然不動。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位佛叫這名字, 別的佛則不叫此名,這就是別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通稱為佛。 現在講「說」字,何謂「說」?又為何要說呢? 中文之「說」字是言旁一兌字,上兩點是個人,中間之「口」是「說」之意,而下面「儿 」是另一人。意思是一個人對另一人講話。講些什麼話呢?說你所願說之話。所謂「說者 悅所懷也」,也就是把你所欲說的話說出來,你就快樂了。反之,說不出來,即不快樂。 也就是「暢所欲言」,暢暢快快把你所想說的話都說出來。「懷」是你所懷念者。 釋迦牟尼佛與十方諸佛都已成佛,所以謂之「先覺者」,即在夢中先醒者。凡夫尚在夢中 睡著而未覺悟。佛不但覺悟,而且是大覺悟者。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以佛知,故無 所不知;以佛見,則無所不見。佛覺悟是因為他自己修行而得正果,是過來人,即他已走 過這條路。他以他修行得果位的修行方法,教導一切眾生,使他們也能證得究竟圓滿的菩 提佛果。因此,佛才要為眾生說法。他所要說之法已說了,故很快樂。佛說什麼呢?現在 他正說阿彌陀佛,即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是梵文,翻成中文為無量壽,或無量光。何謂無量壽?阿彌陀經上說:「彼佛成佛 以來,於今十劫。」十劫是個數目,何以說無量壽呢?無量壽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壽, 其福德無量。何謂無量光?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無量,無量壽及無量光。佛不 僅是福德無量,其神通、辯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無量,所謂無量,即無邊無際 。無量即無邊,即無在而無所不在。無是由一而生,所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有位 教授曾寫了一本書說到數目:「如在數目後面畫一個圈,數目即增大。愈加圈數目愈大。 大到把天地都畫滿圈後,究竟是多少呢?」故數目是無窮無盡的。 阿彌陀佛的壽命、功德、智慧、法力均是無量無邊。你可以儘量畫圈圈,不計多少。因是 無量,沒有數量,在數學上是無可窮盡的,直到太空,但太空中還有太空,但數目仍無盡 。阿彌陀佛的福德、智慧均無量,故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都是由人修行而 成佛的,並非由天而降,或由地生出。因此,阿彌陀經依照佛經之分類,是列為果人,因 他由人修成佛果,故為果人。 通名—經。經為契經。何謂契經?契者合也。即上契諸佛之妙理,下合眾生之機緣,是謂 經。 經有五種意思。一、經為法本意,為法之根本。經乃法之本。佛知一切法之根本,故必須 說教。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之方法說法之根本;悉即普遍,檀即布施,即普遍布施給 一切眾生。(一)世間悉檀:言世間法。(二)對治悉檀:對治一切眾生的毛病。(三) 為人悉檀:為一切眾生而說法。(四)第一義悉檀:以第一義施給一切眾生。法本來不能 說的,因四悉檀的道理,佛才說法。 二、經為微法意。法之微,法之最微細者。一切玄妙深奧之道理均在經中;如不講則無人 知道。故經是發揮微妙的道理。 三、湧泉意。經如湧泉,如地下之泉水滔滔不絕地湧出地面。湧泉是譬喻。 四、繩墨意。古來木匠或石匠以繩為準。在墨斗中放黑墨,將繩一拉,繩上有墨,畫在木 石上,即有一直線現出,亦如圓規一般,即是一種規矩,無規矩則不能成方圓。經亦如是 。 五、結鬘意。以種種花朵結成一花鬘。經典亦如結鬘。 此外也有貫穿意;即貫穿所說經典主要之意。又有攝持意;經典攝持該教化之眾生。又經 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為一種方法。又有常意,經是恆常不 變,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壞者,是為經。又經者徑也,是修行的 一條路徑,任何人往任何處去,均須依路而行。譬如往紐約必須向東行,如果直往西走, 則不能到達。同理,成佛必須依照成佛之路前進,否則走來走去無法走到佛的果位上去。 又經是一種典籍,可依此典去修行。又經可說是世間之法(世事)。又經為一部大字典, 任何道理均可在此大字典中找到,任何字不認得亦可找到。經又是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真正 的氣,若人無氣即近於死亡。經是虛空中真正的空氣,學經即是吸一口新鮮空氣,誰也不 能離開新鮮空氣的。如果說:「我不學佛法及佛經,則就吸不到此氣了?」要知空氣常在 虛空中,你學或不學,空氣常在。且人與人之間常有交流,互相交換空氣。學佛者吸入新 鮮空氣,而與其他人互有連帶關係,使之也間接受惠。此外經也是精神的食糧,當愁悶或 不如意時,一念經即神清氣爽,解散悶氣,而心情舒暢,通達無礙。以上是經的大概意思 。 經是通名。阿彌陀是別名。別名是特別為此經之名,其他經都不是此名。佛經是佛留下的 財產,有無量無邊之多。但總括而言,不超過七種立題,經亦是命名。 如印度人有四種不同之階級,每種各有特別之名稱,如婆羅門、剎帝利、旃陀羅、首陀羅 等族姓;人類亦有黃、白、紅、黑等多種。經可分如下之七種立題: 一、單人立題:單以人為經名者,如『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人,阿彌陀亦是人。果人說 果人,故是單人。用兩位果人為經名。 二、單法立題:單以法為經名者,如『涅槃經』。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以此法代表經名 。 三、單喻立題:單以比喻說明微妙道理之經。若直說無法懂時,便以比喻來說明,就容易 懂,如『梵網經』。梵網是大梵天王之大梵網。網為漁網,但是以最貴重的物質織成者。 羅是大梵天王頭上罩著的羅蓋。中國皇帝的黃羅傘,即是仿照大梵天王之網羅幢。此網之 奇處是網上每一個孔都鑲有一粒寶珠。每一顆寶珠都是夜明珠,比電燈的光更亮。每一顆 寶珠照亮另一顆寶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光互映,不相衝突。光從不討厭另一光亦 亮。不是只許自己發光,不准其他光發亮的。人與人之間,有時會發生意見;但光與光之 間,從不衝突及作戰。此經以梵網為比喻。經中每一條戒律亦如寶珠一般發光。皈依三寶 之出家人持戒清淨,對境無心,能超然物外,而得清淨,就如大梵天王之寶網一般。 四、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位大智者,菩薩中最聰明者。只有最聰明之 菩薩方能問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五、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說法如獅子吼。獅子是獸中之王,牠一吼則百 獸皆懼,故云:「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香象雖屬巨獸,聞法王說法亦披靡奔波而逃,失去其平日的威風。天龍八部聞此法亦 默默寂寂,歡喜讚歎,大生欣悅之心。 六、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個比喻,故言法喻。 七、具足一: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成佛之妙法,佛是個果人,華嚴是比喻 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果德。此題人、法、喻具足。以上是經之十種立題。 「佛說阿彌陀經」,佛即釋迦牟尼佛,而阿彌陀經乃是所說之經。因為眾生不知有阿彌陀 佛發願攝受一切眾生,故釋迦牟尼佛金口說出,乃不請而自說。 佛教的全部藏經,共分為十二部: 第一部是長行部:一本經中間沒有斷,故叫長行。 第二部是重頌部:是重複的把經義說一遍;把長行經文重說,便於記憶,是為重頌。 第三部是授記部:在經典上提及先佛給後佛預先授記,譬如,汝於某某劫,應當成佛,名 號為何?壽命多長?教化眾生有多少?在什麼國土...等等,都預先說明,這叫授記。 第四部是因緣部:由於種種的因緣,而說種種法。 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東西比喻某一件事,來說明佛法的妙處。 第六部是本事部:或者釋迦牟尼佛敘述其前生的事,或講述某位佛、某位菩薩前生的事蹟 。 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說釋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蹟,或者是某位菩薩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廣部:方是四方,廣是寬廣,表示所說的法極廣大精微。 第九部是未曾有部:這是從來沒說過,而現在才說。 第十部是不問自說部:如阿彌陀經,由於此部經太重要了,非一切聲聞所能了解,乃至於 菩薩也未達到此境界,因此佛自己放光動地來開演此部經。 一般人認為念佛法門是老太婆的事,有智者不需要,此是錯誤之想法。你若不念佛,儘打 妄想,想東想西想南想北,雜念紛飛,欲念四起,有何用處呢?念佛可以除此妄想。有一 刻念佛,就有一刻不打妄想,乃至於從朝至暮念念不離佛,則一日無妄想。妄想不起,即 是妙法,故念佛能對治妄想、散亂、貪、瞋、癡等種種毛病。 「一句彌陀萬法王,五時八教盡含藏,行人但能專持念,似入寂光不動場」 這是我在十七歲時所寫的偈頌。念佛可使狂心歇息,故此經是最高之境界,菩薩都不能請 問,乃因他們不了解念佛之妙處,故佛不問自說此妙法。那麼,自問而說是不是也是妙法 ?是的,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 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稱諷誦:在一部經前後文不相連,而孤單獨立的偈頌,或單獨說出 之道理,如金剛經。 第十二部是論議部:是針對某一類佛法的研論博議。 以上共是十二部,有首偈頌:「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 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部」。 此經之本意,乃教人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和十方一切眾生均 有大因緣。阿彌陀佛在因地(未成佛前修行時,叫法藏比丘),他曾發四十八大願,每一 願都要度眾生成佛,並且發宏願云:「所有十方一切眾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 ,皆可成佛。他們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如觀音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世 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彿國 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 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阿彌陀佛以其大慈悲、大願力,如吸鐵石似的,將十方所有一切眾生都攝取到其淨土國內 ,若一眾生未被攝受,阿彌陀佛亦不願成佛。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凡是 稱佛名者,皆有機會可成佛。三根指上、中、下之善根。無論最有善根者、平常者,乃至 於最愚癡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蓮華化生,在蓮 華內托生為人,非如人間由母胎而生。 有人說:「念佛就能成佛?我不信。怎會那麼容易?」念佛而能成佛,乃是仰仗阿彌陀佛 之大願力所致,勿言不信。阿彌陀佛在以前已和我們簽好合約:「我成佛後,你只要念我 的名號,你也成佛。」故念佛的人,皆會作佛。念佛亦是種善根。 從前有一老人,年約九十多歲,老得邁不動步,不知那一天會死,故想早點出家,以為出 家很容易,自己想出家就能出家。但是當他去到祇桓精舍時,剛巧佛不在,應供去了。當 時佛的弟子有很多已成阿羅漢,便以天眼觀察此老人之因緣,知其在八萬大劫內,未曾種 善根,故不准其出家。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提」,勿以為出家很容易, 這不是簡單的事。 此老人出家被拒,心涼了半截:「我以為出家很容易,原來這麼難!」於是心灰意冷,欲 往河跳下去,卻被佛在後一把拉住,並問明原委。老人說:「我活著也沒意思,佛不在 ,佛的弟子又不許我出家,要做工也沒人請,不如早點死算了!」(當時必定沒有養老金 ,若有的話,此老人也不會想自殺。)佛勸慰他說:「你不需要跳河,我收你為徒好了。」 老人說:「你是誰?你有這權利嗎?」佛說:「我就是釋迦牟尼佛,我收你為徒,相信我 的弟子不會反對。」老人聽後,才破涕為笑,跟隨佛回去,並剃度受戒,聽佛開示後,即 刻就證了初果。為什麼他會證初果?因為他本來就想死,把死都克服了。由於當初未能滿 其出家之願,而興起投河自殺之念,但現在他可以出家,不用投河,也算是已死過了,還 有什麼放不下、看不破呢?於是乎得大自在,而證得初果。但是卻引起其他大阿羅漢之疑 惑:「沒有善根,為何能證果?」他們頂禮佛足,向佛請示其中的道理。佛說:「你們阿 羅漢只能見到八萬大劫內,此老人沒有善根;可是超過八萬大劫外的事,你們卻看不見。 此老人在八萬大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日上山砍柴,遇著一隻老虎,於是急忙上樹避虎,老 虎跑得快,但他上樹也不慢,以為上樹後就沒問題了。誰知這一隻是聰明的老虎,牠開始 用其利牙咬樹幹,樹身雖大,但牠左一口、右一口的,幾乎將樹咬斷一半。此人可嚇壞了 ,眼見其命有千鈞一髮之危,突然想起念佛,於是高聲念了一句:『南無佛!』這一聲念 佛,把虎嚇跑了。但此人經過此事後,又忘了念佛,在八萬大劫內,再也沒有種善根。但 以前所種的善因,現在已成熟,故得遇佛,而能出家成果。」此即是此老人之出家因緣, 由此可知出家不是隨便的事。有些人常說:「我要出家!」但是說了一輩子,還是在家, 這就是他們的善根未成熟。今天有一比丘尼來此,她是在馬六甲出家,卻在日本受戒,據 說是受十六戒、十八戒。但是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戒?後來她收了一百多個男徒弟。根據 中國大叢林之規矩,只能皈依男師父,不能以女人為師。 我現在有五位美國籍的比丘及比丘尼,將受具足戒,但我並未觀察他們在八萬劫內有沒有 善根。他們是經過我一番考察後,才讓他們受具足戒。我只見他們今生已將許多習氣毛病 改了,也不再抽煙、喝酒、吃迷幻藥,雖然有的皈依後,仍犯抽煙戒,後又改了,故暫時 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最低限度須有一年、兩年,乃至三年之行為觀察。古來之師父收徒 弟,要觀察徒弟三年,徒弟要訪師三年,共六年後,認為合格方能出家。但現在是原子時 代,一年也就夠了。有人問:「此五位出家人是否在八萬劫內種善根?」他們在一年內, 念楞嚴咒、念佛、拜懺等,已種下了許多善根,為將來成佛之因,故允許他們出家,所以 人種下善根後,必須好好的保留並珍惜,勿再失去。不要像上述那位比丘尼之不如法行為 。其次,講到天台宗的五重玄義: (一)釋名:知其名始可願名思義,進而了解其道理。故學經前必須先知該經之名。如人 都有名,因人都有不同的名字,或叫張三,或李四等。 (二)顯體:知其名後,又要知其人身形如何,是瘦?是胖?是高?是矮?若不認識,就 好像只知人名及形,只見其背而未能見其面,故應先顯其體。 (三)明宗:有了本體,就要明宗。若不明瞭其宗,則不能明白其義理。如人以何為職業 。 (四)論用:用者,利用。 (五)判教:判別經的教相。 阿彌陀經是單人立題,是佛不問自說的,以實相為體,實相即無相,可是又無所不相。因 無相,故真空;又無所不相,即妙有,一切相皆實相,所以實相乃無相,乃無所不相。無 相也就是無所不相,即沒有一個相或無相,兩者皆不執著。此經以實相為本體,實相即真 如,亦即一真法界。其實如來藏性也就是真如實相,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信、願,行乃修行淨土法門之三資糧,如人旅行前,須先預備資費及糧食等。你想去極樂 世界也須準備三資糧,首先要有信心,否則與西方極樂世界無緣。除了對自己有信心,也 要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什麼是信自己?就是信自己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 界,切勿輕視自己說:「我造了許多罪,怎能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想法即是對自己沒 信心。無論你造了什麼惡業,都有機會可以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所帶的是宿(舊 )業,而非新業。宿世(前生)之罪業可以帶去,但是不可以帶將來(新)的惡業。以前 所造種種惡業,現在都必須改了;改惡向善後,方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人念佛後,還 不改過,仍繼續造業,不但不能帶業往生,根本連西方極樂世界也去不了。故念佛、拜佛 是種善因,以便將來能夠成佛,不是說今生就去。所以人信佛後,不要再明知故犯。未皈 依三寶,及信佛前,所造之惡業還情有可原。但信佛及皈依三寶後,還造罪業,乃罪加一 等,因其知法犯法。故應信自己可以改過自新,並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信他,是相信佛所說,確實有個西方極樂世界,離此世界約有十萬億佛國土。此佛國土乃是 當初法藏比丘(即現在的阿彌陀佛)發願而成就的。十方一切眾生,若欲生此淨土,只需念 佛名號,就能如願往生,既不費事、不費錢、不費力、容易又簡單、方便且圓融,只需要專 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故是至高無上之法門。此即信他。 信果、信因。我們亦須相信自己於往昔曾種善因,有善根,所以今生才能遇此念佛法門。 此外,今生必須有信、願、行的栽培,善根才能增長,而成就果位。故信因果,乃自信往 昔曾種下菩提因,而於將來定會成就菩提果。但是都要經過一番栽培及灌溉,方可成長。 有人說:「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善根?」你怎麼知道你自己沒有善根?或者你有呢?常常有 人問我:「你看我有沒有善根?」我就問他:「你看我有沒有善根呢?」那人說:「我不 知道!」我說:「你不知道我有沒有善根,那我又怎麼會知道你有沒有善根?」但是我有 方法可以知道。若你無善根,今生就不會遇到佛法,故應自己明白此道理。不知佛法的人 ,或許是沒有善根,即使遇上,也不會有緣。但是善根是可以種植的。若不種,始終無善 根,所以有沒有種善根是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今生要依法修行,栽培灌溉自己的善根,不 是說佛法教人不要飲酒,你卻拼命去喝,乃至於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罪。信佛後 ,還明知故犯,以為小小毛病不要緊。就因「不要緊」,而使人下地獄、作餓鬼、轉畜生 ,皆因此句「不要緊」所害。故應信自己今生種善因,將來才有善果。 信理、信事。相信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大因緣,將來「更會接引我們成佛,此即事。為什麼 說阿彌陀佛和我們有大因緣?若無因緣,我們今生不會遇著淨土法門。一切眾生即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即一切眾生。阿彌陀佛是因念佛而成,一切眾生若能念佛,亦可成佛,此即 是理。依事理去修行者,如華嚴宗所立,即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 事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和阿彌陀佛的自性,根本是一樣,故眾生都有成佛的資格。何謂事理?舉一 淺顯之道理,凡事相都有其表現,如樹木可以造房子,此即理。造成房子後,即是事。此 即事理之義。我們現在有此成佛之理,亦有成佛之事。我們要有信、願、行、持名,將來 就可達到成佛的事。 阿彌陀佛是眾生心裡的阿彌陀佛,眾生也是阿彌陀佛心裡頭的眾生,因為這種關係,也就 有事有理,但是這個道理,需要有信及實行,不能懶惰。譬如念佛要一天比一天增加,不 是一天比一天減少。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裡,就有 蓮華生出來。念佛念得越多,蓮華就長得越大,但還沒開。等到我們臨命終時,我們的自 性就生到極樂世界蓮華那裡。所以你們要知道自己品位的高下,是上品上生,中品中生, 或是下品下生,就要看你念彿的多少。你念佛念得多,蓮華就長得大。念佛念得少,蓮華 就長得小。若不念或念念又不念呢?那蓮華就乾死了。所以要你自己去爭取自己的果位。 你念得多,持名深信不移。切願實行,就是不能懶惰。不能說今天睡多一點,明天再修行 ,這是不可以的。修行是不能懶惰,要勤精進,這樣才會成功。 什麼叫做願呢?願就是願意,即是意念所趨,心想什麼樣子,就發一個願。願有四種:即 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過去諸佛 和菩薩,現在諸佛和菩薩,未來的諸佛和菩薩,也都依照這四弘誓願而修行證果。這四弘 誓願是依照四諦而發的四弘誓願。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依照苦諦,就發眾生 無邊誓願度的願。依照集諦,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願。依照道諦,就發法門無量誓願學 的願。依照滅諦,就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再者四弘誓願亦是按照眾生的三苦:苦苦、 壞苦、行苦而發的。苦苦就是眾生的貧窮困苦。壞苦就是眾生雖有富貴,可是把富貴壞了 。行苦就是既不是貧窮的困苦,也不是富貴的壞苦,而是無常的行苦。由少而壯,由壯而 老,由老而死,隨其一生念念遷流。所以有三苦。 八苦:生是苦,老是苦,有病的時候是苦,死的時候更苦,生老病死都是苦。釋迦牟尼佛 因看見生老病死苦,而發心出家修道。愛別離苦,對所愛的人,在種種因緣和環境之下, 要和親人分離。愛的分別是一種苦。而不愛的常聚會在一起,也是一種苦,這叫怨憎會苦 。譬如你不喜歡這一個人,在任何地方卻都碰到這種人和你作同事,所以叫怨憎會苦。又 有一種叫求不得苦,所謂不能遂心所欲,想要得而不能得之。未得時患得之,已得時患失 之。但這種患得患失的苦,還不算怎麼厲害,最苦的是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 行、識,這五種像著火似的熾然旺盛。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在我們身體上,時時刻 刻都跟隨著,令受者痛苦不堪。 除了八苦之外,還有無量無邊苦。為什麼有這麼多苦?就因為我們在過去生中儘種苦的因 ,和這苦來做朋友,不想和它離開,所以就種這苦的因緣,而受苦果。所謂「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今生 做什麼,來生就結什麼果。所以你種善因就結善果,你種惡因就結惡果,當果成熟時,就 害怕了。菩薩是畏因不畏果,眾生是畏果不畏因。「畏」就是怕。菩薩是怕因不怕果,故 小心謹慎不種苦因,所以他就沒有苦果。在過去未明白時,他也種了苦因,現在苦果來了 ,他也歡喜的接受苦果。菩薩有時候也受苦果,但他受苦時,是歡喜接受這種苦果。因他 明白,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但眾生是畏果不畏因,在種因時,不管好因壞因,善因 惡因,以為小問題不要緊,故任性去做,一點也不小心謹慎,什麼因都種,當受苦時就受 不了了,而抱怨說:「怎麼遇到這種環境及遭遇呢?」怕接受苦果,那麼當初就不該種苦 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什麼苦都沒有,那裡的人都是清淨, 沒有爭心、貪心、癡心及三惡道。因為沒有貪瞋癡三毒,所以就沒有三惡道。三惡導是由 三毒變現。 佛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發心,令一切人行菩薩道,令一切人離苦得樂 ,令一切人都得到正覺。雖度眾生,可是沒有度眾生的相。度生離相,離相度生,不要著 相,說:「這個眾生是我度的,那個眾生也是我度的,度了一個..十個,我度了十個眾生 。」度眾生要沒有數目,有數目就有所執著,沒數目就無執著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 這才是真正的度眾生。外邊的眾生固然應度,自性的眾生也應度。自性中有八萬四千眾生 ,更要度他們來修行、成佛、入涅槃。度眾生有度眾生的煩惱,不度眾生也有煩惱。而煩 惱也有八萬四千種。二乘人斷了見惑和思惑,但還有塵沙惑。菩薩有無明惑。無明是最壞 的。眾生除了有見思惑、塵沙惑,還有無明惑。等覺菩薩斷了塵沙惑,將要成佛時,還有 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他要破那最後一分生相無明,就好像八萬四千毛孔只剩下一根毛孔 ,只要拿掉這毛孔即是。等覺菩薩斷了生相無明,即登妙覺,即成佛。 什麼叫見惑?見就是對境起貪愛。對境界生起貪心和愛心,看不清這種境界,認為這一切 都是實有,認為是真的,吃飯也是真的,睡覺也認為是真的,沒有朋友也認為是真的,這 就是不明白。見到好的,就生出無窮無盡的貪愛,總是不知足,這就是見惑,對境起貪愛 。什麼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別,對理不明白而起分別。不知這法師講的對不對? 有沒有好處?對自己有沒有利益?沒利益就不願做。所做的事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只看 到眼前三寸的地方,而看不到四寸的地方。只見到眼前而不往遠處看,這都是思惑。思惑 就是思想不清楚,糊糊塗。不對認為對,對的認為不對。方才我說認為吃飯是真的,穿 衣服也是真的,若不是假的,你看什麼是真的?穿衣、吃飯、睡覺,都是人生的一個過程 ,你不要執著得那麼認真。你不執著,就可輕鬆自在。你有所執著,就有痛苦。你若認為 一切都不是真的,那就沒有貪愛,像在夢中做糊塗事。你這麼一想,就把什麼事情都放下 ,事情也就過去了。你放不下,就有所執著,事情就過不去,這是見惑。見惑有八十八品 ,思惑有八十一品。破三界見惑,就證初果阿羅漢。見惑不破,就證不了果。你對一切境 界,是不是有一種愛心?一種貪心?對境起貪愛?對好的境界起貪愛?或對於不好的境界 ,就憎惡?能不能去除貪愛?你若真沒有,則它根本就不存在。怎還知道「我沒有貪愛」 ?就因你還知道有沒有自己,所以你說不貪不愛,這還是有個「我」,尚沒有證初果,沒 有破,這事不是那麼容易一說就可以的。 五利使就是身、邊、邪、見取、戒禁取。什麼叫利?利就是來得快。什麼叫鈍?鈍就是來 得慢。五鈍使是貪、瞋、癡、慢、疑。五利使的第一是身見,執著這是我的身體。我這個 身體瘦了,覺得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得不好,我這身體如何得到安全?一天到晚為我 自己打算。 邊見就是執斷執常。斷見就是人死後認為沒有,歸於虛空,如油盡燈滅。常見以為人死了 ,來生一定做人,狗永遠做狗,貓永遠做貓;人不會變狗貓,永遠做人,這就是邊見,落 於二邊,不合乎中道。今生做人,來生仍做人。草就是草,樹就是樹,人不會做畜生,也 不會做鬼,這就是邊見。 邪見是什麼?什麼叫邪見?邪見就是認為做善沒有善報,做惡也沒有惡報。撥無因果,根 本無因無果。不信作善得福,作惡招罪。 還有戒禁取見。教人持牛戒、狗戒,持牛戒學牛吃草。為什麼?因為他有邪知邪見。他看 見牛升天,所以學牛;看見狗升天,所以學狗。 戒見,這是非因計因,亦是戒取,即出家人持戒有種執著心,執著我能持戒,戒是我持的 戒,有一個能持友所持戒的心。他不懂戒的本體,本來也是空的,不應該有所執著。有執 著就變成戒取。 見取見是非果計果。不是究竟的果,他認為是究竟的果,他以為四禪天和四空處是涅槃了 ,這叫非果計果。四禪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人坐禪到初禪的境界上,能 把呼吸氣斷了,呼吸氣沒有了。在這種境界上,雖然呼吸沒有了,若一動念,一生出此念 頭,呼吸氣又有了,這是初禪。二禪是脈斷了,呼吸氣沒有,脈搏也斷了,就像死人一樣 。雖然脈搏沒有了,但並不是死,這是到二禪境界。三禪打坐坐到連念都捨了。雖然初禪 、二禪的呼吸氣沒有了,脈搏也斷了,但是還有一個念。到了三禪,連念也都沒有了,常 在定中。等到四禪,就只有一個識。三禪是沒有念,沒有粗念,但細念還沒斷。而四禪連 細念也斷了,這種境界只是在修行中所必經之路,並不是證果。不要說四禪,就連四空處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只不過是一個定,並非證果, 若有見取,就會認為這種境界是涅槃,就是證得四果阿羅漢了。如無聞比丘以為四禪就是 四果,這是因為他不懂。以上是五利使,見惑是五利使。 思惑即是五鈍使,鈍即是來得慢。五鈍使走貪、瞋、癡、慢、疑。人為什麼有煩惱?就因 為有無明,無明生出以後,就有塵沙惑。塵沙惑又叫無明惑,即沒有真正的知見。思惑也 可以叫做無見惑。因為生出無明以後,便有一個貪,對你所想要得到的東西,就生出貪心 ,而生出種種煩惱,煩惱一生,就生出瞋心,瞋心一生,就只知道給自己講道理,而不知 有人,只知有己,所以一生瞋恨心,就想把其它的人都打倒,有這種心就變成愚癡,而不 分是非黑白,什麼都不管,根本就不懂道理,連愚癡、是非,曲直、黑白,都分不清。因 為有愚癡,就生出慢心。因為有慢心,以後就生出一種疑,對任何人所講的道理都不相信 ;真的不相信,假的更不相信,生出種種懷疑,這是思惑。由於見惑、思惑、塵沙惑,而 成種種煩惱無明。所以種種煩惱是無窮無盡,沒有了的時候。修道的人看見這種情形,依 四諦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誓願。 法門無量誓願學,修道必須明白種種的法門。種種的法門是無量無邊,也就是修道的一個 方法。你若不明白方法,就不能修道。想要修道,必須明白這方法。這方法是很多,有無 量無邊那麼多,所以要依照道諦而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力。為何說法門無量?無量 法門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所謂「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一切法皆由眾生心生出來。因為眾生心有千差萬別,有種種不同。每一個人的心皆不 同,故法門亦有種種不同。但是總合起來,法有三種:佛法、心法、眾生法三法,這三法 生出四諦、六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種種法。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有 很多,好像我們講經,講完這部經,又講那部經,這是不是無量呢?我們現在講經猶如大 海中一滴水而已,並沒有把大海中所有的水都得到了。我們學佛法有何用處?為什麼要學 佛法?因為學佛法就是想成佛。但成佛是不是妄想?成佛不是妄想,因為這種的果位,是 我們本來應有的,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我們就要走快一步,早一點成佛。所以我們依照滅 諦來發「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願。滅諦就是得到涅槃,得到不生不滅,究竟清淨的果位 ,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對成佛這件事不要懷疑。但你若有這種懷疑心,也會成佛, 不過慢一點。你若是沒有懷疑心,成佛就快一點。因為所有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 可不是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你要修行,才能成佛,若是不修行,一切眾生仍是眾生,談不 到成佛。作佛是個理;有一個成佛之道,但你必須依法修行。你若不依法修行,貪心、瞋 心、癡心、慢心、疑心都不去除,就不會那麼快成佛。所以要發四弘誓願。我們無論做什 麼事,必須先有一個願,然後依願實行,這樣才會達到目的地,所希望的才會得到。 講到此,我想到一個公案,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帶著許多弟子到一個國家去教化眾生,這個 國家的人見到釋迦牟尼佛來了,就把門關起來,沒有人布施,也沒有人恭敬佛。佛已到這 國家,但和這國家的大臣、人民無緣,沒有人來歡迎。可是當摩訶目犍連來時,國王、大 臣,及人民皆向他恭敬頂禮,廣設供養,很多人爭著供養。佛弟子看了這情形,均不明白 ,便請問佛:「為什麼佛到這國家沒有人供養呢?而佛的弟子摩訶目犍連來到這國家,卻 個個爭著供養,這是怎麼回事?」佛答:「這是往昔的因緣。」在無量劫以前,目犍連和 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國家,目犍連在山上打柴,釋迦牟尼佛在山下領路。他最討厭蜂,而目 犍連最喜歡蜂。釋迦牟尼佛那時在因地,常用煙來熏蜂,而目犍連被蜂螫痛了,他也不用 煙來熏蜂。反發願「我將來得道,我要先度蜂,這些修羅性的眾生。」生生世世後,這些 蜂變成這個國家的人。蜂王為國王,工蜂為人民。釋迦牟尼佛因討厭蜂,曾用煙來熏蜂, 所以到這國家,沒有人來歡迎,國王大臣人民也不供養他。而目犍連發願獲道證果後,要 度這些蜂,所以今生遇到一起,這些國王、人民就爭著來供養。由這點我們知道因果之重 要,所以一定要發願。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什麼叫持名?持名就是持阿彌陀佛之名字,就好像「清珠投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念佛號亦好像清水珠投於濁水中,水就清淨了。眾生妄想紛飛,不知 有多少,沒有停止的時候,好像海裡的波浪,沒有停止的時候。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也就 成佛心。因為念一聲佛,心中就有一個佛念。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同給阿彌陀佛打 一個無線電報,這叫感應道交。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以必須要持名。 持名念佛是末法時代最重要的一種法門,故一般人普遍念佛。不要把念佛法門看輕了。永 明壽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當時有五眼六通的人就看見他的口裡出一尊化佛來。所以念佛 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並且你一念佛,頭上就放光,一放光,妖魔鬼怪就跑得遠遠的。所 以念佛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這是持名念佛。持即是支持,也就是受持,也就是在中 庸上所說的「全權服膺」,心心念念記著。持什麼名?持阿彌陀佛名號,念阿彌陀佛的名 字。 念佛的法門有四種念法。就是(一)觀想念佛、(二)觀像念佛、(三)持名念佛、(四 )實相念佛。觀想念佛就是觀想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阿彌陀佛全身放金色 。相好是圓滿功德所成就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他的光明無比。看見阿彌陀 佛兩眉之間的白毫相光,宛轉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有四大海那麼大,所 以你們看阿彌陀佛的身有多大?在阿彌陀佛的光中,化現出許多佛。不但化出佛像,而且 還化出菩薩像。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救度一切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品有上上品、上 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九品在每一品蓮華 又分出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生出八十一品,令一切眾生到彼岸。這是觀想念佛。 又有觀像念佛,就是供養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念佛就觀視阿彌陀佛的像,久而久之就成功 。實相念佛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你想不念佛也不可能了,就像流水似的,自己在裡 邊就念起佛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綿綿密密,這種境界就是得到念佛三昧,這是實相 念佛。還有持名念佛,即是專門念阿彌陀佛,開口閉口都是念阿彌陀佛,口要念得清清楚 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想得清清楚楚,身口意三業清淨念佛,心不打妄想;口不惡 口、綺語、妄言、兩舌,無四惡。身無殺盜淫三惡。以三業清淨來念佛。念清淨,念佛, 念念清淨,念念佛。所謂「心清水現月,意淨天無雲」,念到這種念佛三昧,聽見颳風, 亦是南無阿彌陀佛,聽到下雨亦是南無阿彌陀佛,聽見一切的聲音都是在念佛,所謂「水 流風動演摩訶」,水流的聲音,風動的聲音,都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蘇東坡說:「溪聲 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水流動的聲音盡是廣長舌,無情說法。山和色都是清 淨身。所謂「青山白雲,黃花翠竹」皆是法身所現;這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念無間斷就是 一天到晚都是念佛念彌陀。以前我寫了一首偈頌:「念佛能念無間斷,口念彌陀打成片, 雜念不生得三昧,往生淨土定有盼。終日厭煩娑婆苦,還將紅塵心念斷,求生極樂意念重 ,放下染念歸淨念。」這是念佛的受用,得念佛三昧,你往生西方極樂一定有希望。你已 斷塵世間的心;沒有淫欲的心,也沒有爭名的心,也沒有奪利的心,把這世界的外緣心都 放下,看一切都是假的,放下染念皈淨土,生極樂世界,這首偈頌說明念佛的道理。所以 持名念佛就像拿著東西似的,總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把自己的雜 念趕走。念佛是以毒攻毒的法門,因為妄想是一種毒,故持名念佛也是以妄想止妄想,就 好像國家以兵止兵,以戰止戰。若盡打妄想,能常念佛,就把妄想打跑了,就得到念佛三 昧。第三重的五重玄義是持名為宗。 第四是力用。此部經有什麼力量?即不退。不退有什麼用處?就是往生,得到往生就可以 不退轉。修其他的法門都不甚安全,因為不保險。好像你持咒,持了幾年咒,覺得沒有什 麼成就,便停止不持,就向後退了。或者你念幾年經,覺得沒什麼好處又退了。或者你今 生不退,來生又退了。今生你很精進念經、念咒,等到你沒修成,到來生又不精進而休息 下來。為什麼?因為「羅漢有住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勿說你是一位凡夫,羅漢一 住胎,也會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薩一經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識指點修行之方 法,便可開悟,若是遇不到善知識,今生就退墮下來,來生又更退墮了,就不容易再發菩 提心。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退墮;只有向前精進而不退轉,能得到四不退 :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及究竟不退。 1、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佛位。你到那兒,蓮華化生,華開就見佛,聞法 ,入無生法忍,不會再墮落。此即位不退。 2、行不退。一般人今生修行精進,來生又懶惰了,修行無長遠心。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 不會再懶惰,總是向前勇猛精進。 3、念不退。好像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往前修行,生出精進的念,精進了一個時期, 覺得很辛苦,不如休息來得自在,就不再精進,而生出懶惰的念頭。行雖不退,但念已退 了。在這短短幾十年的過程中,退墮的心比精進之心多,念不得不退。你能生到西方極樂 世界,那兒晝夜六時都在說法,就不會有退菩提心之念頭。 4、究竟不退。生在極樂世界,得到蓮華化生,任何時候也不會再退;不退墮到凡夫或二乘 之果位。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四不退。故第四重玄義即是以往生不退為其力用。 第五重玄義是判教。判就是評判。阿彌陀經是屬於那一藏呢?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經 者常也,恆常不變,這部經在佛法都滅的時候,它在世上多住一百年,度脫無量無邊的眾 生,這是與其他經不同之處。在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言,此經屬菩薩乘,所度的都是 具大乘根性的菩薩。 知道經有五重玄義和七種立題,我們對這部經,該有點認識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姚秦是個時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時 代,苻秦是苻堅時,姚秦是姚興時。在苻秦時,欽天監對符堅說:「現在應有位智慧人到 中國來幫助政治。」符堅說:「以大智者,大概就是鳩摩羅什。」當時,印度的一般人皆 非常崇拜他,因為他有智慧。他怎麼有智慧呢? 鳩摩羅什的父親是鳩摩羅炎,是個丞相的兒子。本來他應繼承丞相位,但他不願繼承,而 到各處去訪道。那時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在家。當他來到龜茲國,這國國王的妹妹看上他 ,她告訴她哥哥,於是國王就把妹妹嫁給鳩摩羅炎。婚後生了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在母胎 中就像舍利弗一樣,幫助其母辯勝一切的人。當時有一位阿羅漢就說:「此女所懷胎兒, 一定是大智慧之人。」他七歲時,有一次隨他母親去寺裡拜佛,羅什雖僅七歲,卻能不加 思索的將佛前的鼎頂在頭上,繼而想:「我這麼一個小孩子,怎麼拿得動這麼重的東西? 」這一想就拿不動了,鼎跌落地上。由此之後,他就開悟了;悟得:「一切唯心造」。隨 後他就跟母親出家了。他母親出家頗費周章。本來他父親,以前是修道的,但因對太太有 深重的愛心,就不想修行了。現在太太想修道,他就阻止她,羅什的母親就絕食,不吃不 喝,如是到了第六天,眼看著她生命有危險了,於是答應她出家,叫她吃飯。她說:「一 定要請法師來為我落髮,我才吃飯。」她出家沒多久,就證果了。鳩摩羅什也跟著他母親 出家,一天能誦許多經及偈頌,且過目不忘。因為如此,當時有很多外道和大論師來和他 辯論。他把三十六旁門,七十二左道都辯服了,故在印度,羅什法師的名氣很大,人人都 佩服他。連苻堅都知道,當時便派大將呂光,帶幾萬人去攻打龜茲國,欲奪羅什法師。羅 什法師就對龜茲國王說:「中國興兵,你不要和他打,他有什麼要求,你都答應他。」殊 不知國王未聽其言,而與呂光開戰,一戰,戰敗了,國王也被呂光所殺,羅什法師亦被搶 了。在回國路上,經過一個地方,晚間即在該處住宿,那是一個山谷下的低窪處。羅什法 師因為有他心通,知道晚上有大水,他就對呂光說:「不要在這兒住,這兒有危險。」呂 光根本對羅什法師不相信,心想:「他懂什麼?」仍在那地方駐紮軍營。當晚山洪暴發, 山中流水沖下山,加上又下大雨,把五萬人馬淹死大半。如此之後,呂光知道羅什法師是 一位不可思議的人。 一隊人馬又繼續往前走,可是苻秦的國內發生政變,苻堅被推翻,姚萇作了皇帝。呂光這 時不回去,在半路獨立了。姚萇做了幾年皇帝又死了,姚興做了皇帝,便派人將羅什法師 請到中國來翻譯經典。當時有八百多位比丘聚會翻譯。 羅什法師在圓寂前,對大家說:「我這一生譯了許多經典,也不知對不對?若譯得對,則 我圓寂後用火燒,舌頭就燒不壞。若不對,就會燒壞了。」說完後就圓寂了。圓寂後火燒 ,果然舌頭沒燒壞,由此證明鳩摩羅什法師所譯之經典是正確的。另一證明:唐朝道宣律 師問天人陸玄剎:「為什麼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人人都歡喜讀?」曰:「羅什師是過去 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 三藏就是經、律、論。經藏屬於定學,律藏屬於戒學,論藏屬於慧學。經、律、論即是戒 、定、慧。法師者,就是以法(佛法)為師。又有一義為以法來布施人。法師有讀誦經典 的法師、受持經典的法師、書寫經典的法師,及講經說法的法師。 鳩摩羅什是梵語,譯為童壽,意即此童子將來一定活很大年紀。又言童子雖然年紀不大, 但他的智慧、德行、辯才都很高超,所以童年而有耆德,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壽。這 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就是童壽法師所翻譯的。 每部經可分出三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敘述經的大概 意思。正宗分是講這個經典的正當的道理。流通分就是希望後人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像 流水一樣,流到任何地方。序分就像人的腦袋一樣。正宗分就譬如人的身體,體內有五臟 六腑。流通分就譬如兩足,可以走路行動。 序分又叫經前序,因為它在經的前面,又叫經後序。為什麼經前序又叫經後序?這是否矛 盾?叫經後序是因為釋迦牟尼佛說經時,並沒有此段文,它是後來阿難和迦葉尊者結集經 藏時,添上去的。又叫發起序,即是發起經的因緣。又叫正信序,由序分證明經文是可信 的。在序分裡,具足六種成就:第一是信成就,「如是」。第二是聞成就,「我聞」是聞 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與大比丘僧千二 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有此六種成就,故經典是可以相信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此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什麼叫「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所以 「如是」是指法之辭。指是指示你佛法,如就是靜,是就是動。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 麼叫是?沒有不是就叫是,絕對不非。什麼叫如?如是寂然不動。「如」就是一個真空。 「是」就是妙有。也就是妙有離不開真空,真空也沒有離開妙有,故叫空有不二。即空即 有,非空非有。這種法是可信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所有佛經一開始皆有此四字 ,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這道理是這樣,故如是之法是可信。 「我聞」是阿難親耳聞的。阿難證果已無我,為什麼還說「我聞」?這我是無我之我,所 以阿難說「我聞」。因為世俗的人,皆有個我,所以阿難雖然無我,但隨順世人而說出此 道理。「如是我聞」,「我聞」是聞成就。有聞才有信,不聞怎會信?「如是我聞」四字 ,佛將入涅槃時才指示,告訴大眾:「我今天於半夜即將入涅槃。」阿難一聽見佛要入涅 槃,就著急得哭起來,就像小孩子找媽媽似的,阿難一邊哭,一邊叫佛,說:「佛您不要 入涅槃,您不要把我們都捨棄了。」阿難的頭腦大概在此已昏了,不清醒,就以為哭是應 該做的事情,這個時候就有一個瞎子(阿那律尊者),此瞎子和一般瞎子不同,他雖無肉 眼,但卻有天眼。因為沒有肉眼,他就不東張西望,沒有這麼多的妄想,於是心水很清, 他說:「尊者,你為什麼哭得如此傷心?」阿難說:「佛要入涅槃,你叫我怎能不哭?」 瞎子說:「你哭又有什麼用?現在還有很多事去請問佛。」阿難說:「有什麼事?佛要涅 槃,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更重要呢?」阿那律尊者說:「有四種事情很重要,你若不問清楚 ,那怎麼可以?」阿那律尊者說:「第一件事是在結集經藏時,在經典的開始應用什麼字 ?」阿難說:「對,這很重要,幸好你提出來,否則我什麼都忘了。第二件呢?」阿那律 尊者說:「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火涅槃,我們將以誰為師。」阿難說:「對,佛 入涅槃,我們找誰為師?」阿那律尊者又說:「佛在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我 們將依什麼而住呢?」「第四件呢?」阿那律尊者說:「佛在世時,惡性比丘(即是不守 規矩者,與眾不和,性中總有爭強論勝,好像阿修羅似的),佛可調伏。佛入涅槃後,這 些惡性比丘和惡性居士總是驕氣凌人,說:『你們不如我,你們不如我發心。』(實際上 ,就是因為你,人才不發心),怎麼辦?」阿難一聽,覺得這問題很重要,應該去問佛, 於是趕緊把眼淚一擦,就到佛的面前說:「世尊!我現有四件事想要問世尊,請世尊慈悲 答覆。」佛說:「好啊!有什麼問題,我來給你解答。」阿難說:「佛一生所說的經典很 多,在結集經藏時,經首應用什麼字呢?」佛說:「所有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 切諸佛,皆是用『如是我聞』四字按在經首。」阿難又問:「佛住世時,我們以佛為師, 佛入涅槃,我們應以誰為師?是不是大迦葉呢?」佛說:「不是。我入涅槃,你們應以波 羅提木叉(戒)為師。」故出家人應受戒。這是依照佛的指示,佛不在時應以戒為師。阿 難又問:「第三個問題,佛住世時,我們這些比丘和佛住在一起,現在佛入涅槃,我們這 些比丘應以什麼為住呢?」佛說:「我入涅槃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應以四念處而住。」 什麼叫四念處?即是念身、受、心、法。第一要觀身不淨:看自己的身體是不清淨的,就 不會對它生出一種愛心;因無愛心,就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自由了。第二是觀受是苦 :你所接受都是苦。苦受、樂受都是苦的因。第三是觀心無常,念念遷變。第四是觀法無 我。 阿難問:「第四個問題是惡性比丘、居士和一般人,又如何處理?」佛說:「這很簡單, 你就用『默擯』二字。」默就是不和他講話,擯就是不理他。此意即遇到惡性比丘,你用 定力,不要被他轉。 佛為何叫阿難用「如是我聞」四字為經首?有幾個原因: 一、異外道。與外道不同。外道所有的經論一開始,即用「有無」二字(梵語是阿(有) 嚘(無))。他們主張一切的法,萬事萬物,均不出此二字;非有即無,非無即有,故以 「阿嚘」兩字開頭。或言無有,本來無,現在有了,其道理與真空妙有有些相似,但未深 入闡明。 二、斷眾疑。佛知道在他入涅槃後,大眾結集經藏,見阿難升座說法,大眾頓起三疑。一 者,他們把阿難當成佛,以為佛又活過來了。又有人會懷疑是他方佛來說法而非釋迦牟尼 佛。再者會有人以為是阿難成佛了。有此三疑,故佛告訴阿難以「如是我聞」四字為經首 。 大家就知道原來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他方佛來,也不是阿難成佛。原來這法,如是之 法是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這叫斷眾疑。 三、息爭論。阿難在諸大比丘中最年輕,佛成佛時他出世,佛入涅槃,他才四十九歲。其 他的比丘均比他年長,論資格以老迦葉的年齡最老,其他如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年 齡均比阿難大。論道德、學問、智慧,其他比丘亦有比阿難尊者高者。那怎麼會選到阿難 結集經藏、說經典呢?諸比丘中有老的、中年的,阿難是最年輕的,如說是他講的經典, 其他的人會不信,均要與他爭第一。這位說:「我聽的經典比你多,我應該說經。」有的 說:「我跟佛一輩子,佛所說的法都在我肚子,應該我說經。」等到阿難說:「『如是 我聞』;像這樣的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說的。」就可以平息爭論了。 四、遵佛囑。遵從佛所咐囑。 「如是我聞」,阿難以四事問佛,前面已講了二種,現在講第三種。第三種是依四念處而 住。四念處就是身處、受處、心處、法處。第一要觀身不淨。我們所有的人,對自己的身 體看得非常的寶貴,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的。所以自私也因這個身體而有,自利也因這個 身體而有。要是沒有這個身體,就沒有

相关参考

佛教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斌宗法師著序文白聖吾人自無始以至今生,迷真認妄,背覺合塵,起諸煩惱,造作惡業,沉淪生死,枉入諸趣,輪迴六道,無有了期,所幸大覺釋尊,垂無緣慈,示同體悲,應現世間,成無上覺,五十說法,化導迷情,從迷向悟

佛教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

佛教 佛說阿彌陀經白話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如是我聞。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宣講的。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

佛教 淨土宗相關文獻目錄

淨土宗大典目錄(一)般舟三昧經三卷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阿?佛國經三卷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大阿彌陀經二卷吳支謙譯佛說阿彌陀經二卷吳支謙譯佛說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一卷曹魏康僧

佛教 佛教各宗大意四輯第二種

—淨土宗大意黃懺華居士編述第一篇緒論此宗以願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故,約其所期,名淨土宗。佛典稱釋迦牟尼佛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在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在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宣示彌陀因位之願行

佛教 讚阿彌陀佛偈

曇鸞法師作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傍經奉讚亦曰安養)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現在西方去此界  十萬億剎安樂土  佛世尊號阿彌陀  我願往生歸命禮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佛教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

比丘善導集記依觀經明觀佛三昧法一觀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圓光徹照端正無比。行者等一切時處晝夜常作此想。行住坐臥亦作此想。每常住意向西。及彼聖眾一切雜寶莊嚴等相。如對目前。應知又行者若欲坐。先須結跏趺坐。左足

佛教 十二禮

龍樹菩薩造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稽首天人所恭敬。阿彌陀佛兩足尊。在彼微妙安樂國。無量佛子眾圍繞。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金色身淨如山王。奢摩他行如象步。兩目淨若青蓮花。故我頂

佛教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善導大師集記觀經玄義分卷第一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道俗時眾等。各發無上心。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願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法性真如海。報化等諸佛一一菩薩身。眷屬

佛教 念佛的功德

佛示『念佛』十種功德:(1)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2)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3)常為諸佛晝夜護念,又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4)一切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