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尊教律別禪之淨和奪禪超教律之淨

Posted 佛教

篇首语: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尊教律別禪之淨和奪禪超教律之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自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佛 法 總 學第四章 禪台賢流歸淨土行 第二節 尊教律別禪之淨 從不立文字不拘律儀專以無相無名悟心為要的達摩禪風行以後,禪者不尊重教義與律儀, 而修淨土(此下皆約彌陀淨土言)者則皆流為尊教律而別異於禪的淨土行了。此時的淨土 行,已與慧遠法師者異。慧遠法師等認念佛為最高禪觀,故此念佛即修禪;而此期所修淨 土,則別異於禪,不但力斥禪宗之禪,即其餘依教律所修諸禪觀,亦皆簡別為仗自力的難 行道,而獨以淨土法門為依他力的易行道。總之,此尊教律別禪之淨之‘別禪’,不僅反 對達摩禪,而又示別于其餘的諸禪定。 關於這一類淨土法門流下來的著作,以曇鸞法師的‘略論安樂淨土義’為最早。論明西方 淨土非三界攝,淨土二十七種莊嚴,九品往生,解釋‘胎生’疑義及十念往生等,皆系依 三經一論而立義者。 其次有道綽法師的‘安樂集’。綽師比天臺智者稍遲,後曇師數十年。原是講經的,後因 慕曇師之風,轉歸淨土。他特別注重持名念佛,教人用豆記數以念佛名。他在安樂集中分 十二門,第三門即根據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而辨難行道和易行道,確立淨土教義的宗 本。西方淨土離娑婆世界十萬億土,且又是極樂淨土,娑婆人欲生西方,豈非很難?道綽 在安樂集中,很巧妙的解釋,袪除這樣的疑惑,他以為娑婆世界是穢土中的最後,而極樂 世界是淨土中的最初,後初相接,所以往生不難。我在北京講普賢行願品時依華嚴所說娑 婆一劫為極樂一日夜義,說極樂為淨土之初。等到閱道綽法師的安樂集,始知不期而一分 相合。綽師在安樂集,又引大阿彌陀經偈,多有非今無量壽佛經所有,似另有別本。又 第十二門中,引十念往生經甚詳,而這些經文都是現在所不傳的。智者的觀經疏,淨影慧 遠的無量壽經疏,亦出於此時。 唐時,與懷輝同為善導門人的懷感法師著「釋淨土群疑論’,共有七卷。立說廣而細密, 且常涉及相宗教義。與懷師同時的迦才法師,著有‘淨土論’,亦多依相宗立義。這幾種 書,對於淨土教義,講的都很深細。懷感法師宗本道綽、善導,如說西方淨土非三界攝等 。迦才法師卻隨自意發揮,如謂西方淨土亦容是三界所攝。這因為若就佛果講,雖是無漏 非三界攝,而就所攝眾生講,則可是欲界攝。── 二師同用相宗義,主張亦略有差異。 上來就教義的順次講,故先說到懷感、迦才;若就時間上講,善導為早(日本以曇鸞、道 綽、善導、懷感、少康為支那五祖),是唐高宗時人,故中國以善導為二祖,繼 有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皆以感應神異著於世。 善導為淨土宗之光大者,為中國最推崇之祖師;即在日本,亦以其為淨土宗之主要人物。 據僧傳所記,善師見綽師的淨土九品道場,喜雲:‘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 超生死’!遂勤篤精修,晝夜禮誦。後至京師(即西安),激發四眾,長跪朗誦佛名, 非力竭不休。不念佛時,即為人宣揚淨土法義。他教人專持佛名,不須作觀。他以為‘眾 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直勸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 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後來專持名號之念佛法門,即 奠基於此。他又教人臨命終時相助念佛往生法,叮嚀懇切。故善導法師實為中國淨土宗風 範之確立者。所著‘念佛鏡’,為宋楊傑及明蓮池等所推重,以於淨土教義,確有精要的 發揮!善導法師的著作,除念佛鏡外,還有‘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觀念阿彌陀佛相 好功德法門’等,說到觀想念佛的修法。可知他亦兼觀想,不過提倡時偏重持名罷了。( 斑竹按:念佛鏡作者之一善道不是善導大師) 從曇鸞法師以後,即有淨土三經一論疏,道綽、善導等承之,便為淨土宗的根本教典。而 日本淨土宗真宗等大學,莫不尊為淨土宗學。尤其是善導法師的四帖疏等著述之於淨土, 猶智者著述之于天臺。 與善導同時,還有窺基法師,著有‘西方要決’與‘彌陀通贊’。西方要決與‘彌勒上生 經疏’義,每有不同,故有人懷疑此書不是窺基作的。 其時,高麗的元曉法師,到中國來,雖專弘賢首宗,而於淨土法門亦曾著「游心安樂道’ 以讚揚之。 日本所傳淨土宗的中國祖師,曇鸞為初祖,道綽為二祖,善導為三祖,懷感為四祖,少康 為五祖。少康為五祖,與中國淨土宗同,但前面的幾祖,卻與中國的所傳不同。 少康法師是善導法師後一百餘年的人。在洛陽白馬寺見有經函放光,檢視之即善導的‘淨 土發願文’,因之就往西安禮善導法師的祖堂,感得善導法師現身空中勸導,遂專修淨土 。並遵示至浙江新定。初以錢誘小兒念佛;後以念佛一聲即現一佛之靈異,受化導者甚眾 。臨終時,口中念佛出光──見光者為真弟子,必得往生。後人多謂其為善導法師的再來 。少康本系直接遙承善導者,也在中國後代的推尊上,卻於善導二祖之下,繼以承遠三祖 ,法照四祖。 承遠法師,由宋石芝宗曉法師的‘樂邦文類’,敘列為淨土宗第三祖。承遠與善導,本無 如何淵源,而列之為第三祖者,蓋以其苦行念佛,精誠感通,從化者極眾之故。教義方面 ,無可稽考,但知其為南嶽祝聖寺的開山。 法照法師本為修禪定者,因在定中見到西方佛座前有一襤褸僧人,詢知為南嶽承遠法師, 因至南嶽禮以為師,轉修淨土。後代宗皇帝奉法照為國師,遂推遵承遠,封南嶽為般舟道 場,故後人禮祖師時稱為三祖般舟承遠法師。 此善導稍後,有一位慈湣法師。宋高僧傳謂:‘釋慧日,唐高宗永隆二年生。出家後,見 義淨回國而有感,遂至印度。開元十年返長安,為玄宗說法,賜號慈湣。善導、少康,異 時同化’。可知慈湣實為唐時淨宗之重要人物,第以著作遺失,故後人對之不甚明瞭。日 僧小野玄妙在所著‘慈湣三藏之淨土教’中雲:‘然我慈湣三藏,為偉大之淨土祖師,而 後世一部分淨土教徒,舉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五人,稱為支那淨土五祖而不列 慈湣三藏之名,蓋以同一淨土宗,而慈湣三藏之淨土教,與善導一流之淨土教不相容耳’ 。此舉日本淨土五祖,不以慧遠法師為初祖,又無承遠、法照;而中國則並曇鸞、道綽、 懷感皆未列入。蓋中國淨土祖師,是依宋朝宗曉法師所推定的。宗曉以慧遠為初祖,以善 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繼為五祖。淨土指歸集則以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 、省常、宗賾為七繼祖。然明朝蕅益等,亦有議其未周者。要之、淨土宗之被列為祖師者 ,大抵依其弘化之功為標準,非前祖後祖之有何傳承關係。元朝大佑法師依宗曉所傳,以 宗賾為八祖;則易宗賾而以蓮池為八祖者,殆又出之明清之際。茲因小野之論,乃附述淨 宗諸祖之所傳有異如是。 慈湣法師留學印度時,曾感觀音菩薩現身說法雲:‘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莫過西方極樂世 界彌陀佛國。乃勸令念佛誦經發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 門勝過諸行’。因之即決定專修淨土,回國後,唯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不過慈湣法師並 非但持名號者,雖認念佛為諸三昧之最易修者,亦兼綜教律禪行。故于偏執金剛經‘若以 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等義者,曾有 詳晰之評論。且持論多依唯識教義,故謂無相是依理言,事上則有因果;果位上無相,因 位中有相;聖證無相,凡心有相:金剛經之說,乃遣遍計執耳。此可見慈師之深明唯識義 故見解與善導法師稍有不同。在他的‘慈悲集’,大斥離教律之禪,而讚揚依教律之禪 ,並謂依教律之禪與淨土一致。故慈師為禪教一致、禪淨合行、淨律雙修者。淨土固為仗 他力之易行,但念佛並非廢除餘行。故慈湣在‘慈悲集’中,曾謂:‘聖教所說,正禪定 智,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於惛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勤念佛、誦經、禮佛 、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回嚮往生西方淨土。若能如是修習禪 定者,是佛禪定,與聖教合,是眾生眼目,諸佛印可。一切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 最正覺’。此所說義,與善導所倡專持名號異,頗同後來之永明。但此仍是尊教律別禪之 淨,而未是永明透禪之淨,蓋尚在力斥宗門禪也。 法照法師比慈湣稍遲,亦以靈異化眾為淨宗祖師。未專修淨土前,已於教義禪定有根柢; 後又嘗苦修般舟行。至五臺山感得文殊、普賢為現身說法:‘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 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故知念佛諸法之王! ……此世界西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此感通中,教 以福慧雙修,念佛求生淨土,頗近慈湣所行。且慈湣於印度,法照於五台,同感得觀音與 文殊、普賢說法,後人亦聯稱為三聖開示之淨土法語雲。 還要講到的,就是在此一時期中,如道綽、善導、懷感、慈湣等祖師,對於離教律而別傳 的宗門禪,莫不痛加駁斥。在唐初又盛行三階教。此教主要之理論,謂佛所 說的一切法門,皆已不能適於此時之根機,唯有學法華經中所說的常不輕菩薩的苦行,方 能成佛。此種理論,善導、懷感二師均辟之,懷感駁斥尤詳。唐時的僧寺中,往往分設有 三階院、禪院,可想見其流行之盛。但不久息滅,宋時已鮮有知者。宋明後盛傳之‘念佛 寶王三昧論’,系唐飛錫法師所作。上卷說念未來佛,中卷說念現在佛,下卷說念過去佛 。上卷的理論全與三階教同,中卷所說則為淨土,足見此論系調和淨土與三階教而作。但 宋明以後的人,不知三階教,故亦尊為淨土宗的要典,把它收入淨土十要中。 還有兩位居士,也應該說及:第一是與韓愈同時文起八代之衰的柳子厚,他著「東海若一 文,久為淨土宗奉為重要文獻。其次為白樂天,他是晚唐的大詩人。老年專修淨土,有一 首關於念佛的詩: ‘餘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 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 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由這首詩,可見他對於淨土法門是如何誠信而篤行了。白居 易曾參禪有悟,本可入於透禪融教律之淨,但因他是在透禪之淨的時代還未開始之間的人 物,故仍歸此期末尾。 第四節 奪禪超教律之淨 宗門禪乃超教律的。別禪、透禪之淨,對教律均尊之融之而與宗門禪抗。至此期,乘禪之 衰,轉由淨土宗承襲其超教律且倚透禪之勢而奪禪,而成為僅存孤零的念彌陀名號之勢。 幻人(印光法師曾與爭辯)法師以‘昔玄奘攜所取經,過河落水,曬河岸石上,被一龜食 盡,今只存阿彌陀佛四字’譏之。然履霜堅冰至,非一朝一夕之故,乃溯源竟委,略為分 敘。 一 泛源 善導承道綽,高唱一切佛法皆自力難行,唯淨土他力易行。並於釋眾疑惑門,對三階、對 彌勒、對坐禪、對講經、對持戒、對六度,並雲念佛勝百千萬億;又排雜修,以持名記數 為專修,已開厥端。後永明亦重記數持名,四偈料揀之無禪有淨與有禪無淨相別天淵 徑中徑又徑載宋丞相鄭清之曰:‘人皆謂修淨土不及禪教律,吾則謂修禪教律法門莫及修 淨土。……以禪教律假設方便,使從門而入,俱得超悟;唯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修淨土 。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截,一念之專,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其實 則成佛至捷之徑。……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之一門乎?……不施棒喝而悟 圓頓機,不閱大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儀而得大自在。……當是時也,孰為戒定慧?孰 為禪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此修淨土極致也’。他若優曇、妙?、天如、蓮池、蕅益、 行策、徹悟等,亦時有此類提倡。徹悟之‘淨土一門,最初不待悟門,末後不待發慧 不須懺業!一句彌陀不雜異緣,十念成功,頓超多劫,于此不修,真同木石!舍此別修, 非狂即癡’!語更激切。然以上諸德,不過教學者決疑定信,非必令盡廢其餘也。   二 切因  蕅益學人成時堅密法師,于十要序,出持名三大要:‘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 足,如出獄囚奔托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愁莫回。高置身 于蓮華,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壤,可煞驚慚!二者、參禪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寧不 寒心!淨土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若夫余宗,在昔之時不必改行,但加善巧 回向;在今之世,祗可助行,必須淨業專修。冷暖自知,何容強諍!三者、一句彌陀,非 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欠少,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 稀解悟’!依此自行化他,一、廢萬行,二、廢參禪 三、廢學解矣。 清同、光間玉峰古昆法師(建杭州彌陀佛寺,刻彌陀經于石。光緒十年,由汶溪西方寺淨 果禮請為師終老。余於光緒三十三年始於西方寺閱藏),專奉堅密三要。與其學者妙能、 照瑩等。集淨土隨學、淨土必來、蓮宗必讀、淨土神珠、淨業痛策等書。力主信深願切, 專重記數持名;謂不記數持名,即非信深願切。石刻彌陀經、書字之沈善登居士,亦持其 說。 沈善登學問通博,集報恩論二卷,答問雜說各二十五則,護教宏淨殊精闢。主儒佛二教, 謂道非教;已涉西學,並致書楊文會居士,研求日文、英文、梵文佛典。其集中附有修改 之‘玉峰一法治四病說’,亦名‘念佛四大要訣’。謂念佛有貪靜境、參是誰、離妄想、 求一心四病,治以一法曰出聲記數。每日定數,開口散念,終身不改,即是信深願切。謂 靜境是四禪八定,偈曰:‘稱名為動,坐禪為靜,舍動取靜,墮坑落井’。參誰是騎驢覓 驢,偈曰:“念佛為直,參誰是曲,舍直取曲,瞎人天目。”妄想不須斷,只須散念有恆 ,偈曰:‘帶惑超橫,斷妄出豎,舍橫取豎,彌陀叫苦’。一心不亂,只是出聲散念佛名 無間無休,偈曰:‘散念為易,一心為難,舍易取難過頭狂談’。依此則一、不可修定, 二、不可參禪,三、不可伏斷妄想,四、不可攝散歸一;於深信切願下,但長時記數持名 ,並特重晨朝十念而已。 三 碩果 綜上源因而充盈成熟為碩果,則成蓮宗十三代靈岩印光祖師之淨土(依悟開法師所訂者應 為十二祖,以印師在九祖後加行策為十祖,命終後其學人依次遞推,遂居十三)。印師在 民初五六年間,吾固時挹清話。功潛清季,化著民初。他本習儒書,且嘗辟佛,後皈佛出 家,博通教義,兼達宗門,誠為一大通家也。本身雖是一大通家,而卻教人不學通家。但 他對人說話,亦應變而不錮,非玉峰堪及。就其對一般人之宣導,以告李天桂‘力敦倫常 ,精修淨業’之八字,已盡範圍。其淨土決疑論云:‘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 契機者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 ,知識希少,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又致大興善寺體安書云:‘教理行果,乃佛法之 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法皆備;即今之世,若舍淨土 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 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澈底之悲心,示眾生本來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 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 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以後,盡 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一切著述,末後俱歸 向蓮邦’。又每示人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盡己分,主敬存誠,克己 復禮,明因識果,期免輪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要之,則‘ 敦倫善世,念佛往生’而已。 核其關隘,在‘今世人根陋劣’一言,不然,何以以一大通家而專切如是耶?昔 三階教亦嘗以末法根劣,致廢所餘一切禪教律。然非不知‘法若當機,皆可成佛’,則他 人不能斥其無知矣。然限以今世當機,則除淨土,餘皆可廢。而於世善,複崇儒術,則佛 之律儀戒善亦不須弘,而佛法僅存真信切願念彌陀佛矣。又力阻男女出家,雖有鑒僧弊 ,消極止濫,主由崇儒家倫常為善,但須信願念佛,帶業往生,更不須增上戒定慧也。故 充其類而一轉,大可成為在家淨土行之日本真宗。 四 轉流 承印師之化,而確信彌陀淨土,切願命終往生,定課每日念佛(或僅十念)之士女,雖惑 業熾然,在臨終有往生征驗者,聞已有多人。然願為無行之空願,行僅稱名之散念,獲征 驗者又多屬在家士女,則依印師所言能起確信,實全恃信任彌陀他力而致此;則日本本願 寺所謂‘祗信他力’之真宗,躍然欲出。真宗教義以解行證信為次,信立則心身已全倚任 彌陀、安住極樂,更不須願行矣。故彼宗純在乎信,願則屬於彌陀本願,正為信任之他力 ,非在人邊,往生不在命終而在信決心安之?那。此?那信心常續,即為已生淨土。行則乃 已生淨土而再應化於人間之所行,只隨人群所宜以學以教而已。在中國儒化中可習行儒學 ,在今科學哲學藝術化中,亦可習行科哲文藝學術,故日本僧徒皆在家化。其大學于宗學 教學之外,又能博綜科哲文藝之學術者也。 日本之淨土宗,傳自中國之善導系。其後分流出之時宗、融通念佛宗,也不越中國台賢之 淨。而一至於從淨土宗演出之真宗,則迥然大異。故楊仁山居士力斥之,然演變至奪禪超 教律之淨,世善遵儒行,而出世僅存信願念佛,其空願散念,只賴純信,殊有進為‘純信 彌陀他力’之真宗可能。然尚期命終往生,而無真宗‘信成已生,還化利他’之行,則所 短遠矣! (光宗、性覺、弘悲、向上合記) 原載《中國淨土宗大全》

相关参考

佛教 二尊教什么意思

指弥陀与释迦二尊之教。净土宗称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摄有二尊之教义。善导对此曾有说明,以其鉴于自来慧远、智顗、吉藏等师,皆以一尊教释观经,故特显二尊教之深义,以楷定古今。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玄义分归三宝偈

佛教 律之二部什么意思

 (名数)窟内部(上座部),窟外部(大众部)即小乘根本之二部也。

佛教 律之二部什么意思

 (名数)窟内部(上座部),窟外部(大众部)即小乘根本之二部也。

佛教 上品持律之最什么意思

亦名:教相所诠四字斯尽,子题:犯不犯轻重、善解一字名为律师、一字、律师,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教相所诠,四字斯尽。何者是耶?谓犯、不犯、轻与重也。若解四字,通决无疑,是则上品持律之最。故涅槃云,善解一

佛教 顺瑜伽什么意思

顺瑜伽瑜伽八十三卷十三页云:顺瑜伽者:谓随尊教、若等若胜、而修加行,终不减劣。

佛教 正念修习什么意思

正念修习杂集论十卷二页云:正念修习者:谓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恼。

佛教 正念修习什么意思

正念修习杂集论十卷二页云:正念修习者:谓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恼。

佛教 明孔什么意思

 (杂语)开放三衣之条而不相缝合之处也。四分律之衣有明孔,有部律之衣无明孔。释氏要览上曰:「三衣叶上不刺合处,谓之明孔。有云:若田畦入水之窦。按根本百一羯磨,净三藏云:西国三衣并皆刺合,唯东夏开而不缝

佛教 明孔什么意思

 (杂语)开放三衣之条而不相缝合之处也。四分律之衣有明孔,有部律之衣无明孔。释氏要览上曰:「三衣叶上不刺合处,谓之明孔。有云:若田畦入水之窦。按根本百一羯磨,净三藏云:西国三衣并皆刺合,唯东夏开而不缝

佛教 明孔什么意思

 (杂语)开放三衣之条而不相缝合之处也。四分律之衣有明孔,有部律之衣无明孔。释氏要览上曰:「三衣叶上不刺合处,谓之明孔。有云:若田畦入水之窦。按根本百一羯磨,净三藏云:西国三衣并皆刺合,唯东夏开而不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