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明倫月刊343期

Posted 孔子

篇首语: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明倫月刊343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溝渠上的思瓜棚 鞭鼓生 臺灣經過五十來年的長治久安,也算是史上少見的安和樂利。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一談 起幼年時期政治的紛亂,物資的匱乏,都一臉的驚恐與滿腹的辛酸。「國破家亡,妻離子 散。」是多少人血淋淋的痛。因此老人家一看到政爭,就惶恐地說:「千萬不要再製造混 亂了。」 「平安就是福。」看到年輕人不知愛物惜福,更感慨道:「暴殄天物很快就會淪為臺勞。 」 臺灣能有今日,是許許多多善良、勤奮百姓努力的成果。早年每個家庭的客廳就是加工廠 ,只要有工作,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加班。走到農村,每吋土地都是綠油油的作物,連 小溝渠上都架滿了絲瓜棚,來到這塊土地的人們,憑著旺盛的生機,耐苦的張力,安分守 己,力爭上游。 高樓不是一夕變幻出來的。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為官的如果是貪官,民必是暴民; 官是清官,民才會是順民。雪公曾說道:「民國三十八年,我逃難到臺灣的時候,發現 臺灣民風十分純樸,百姓心地非常淳厚。向人問路,路人個個再三指點,有的乾脆自己帶 路。遇到民間地方拜拜請客,即便是陌生人,也無不熱誠邀宴。」這樣的民風,老人家感 慨地說:「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在這塊土地上,卻保住了中國文化。」 文化的美質,必得深入了民心,才叫經世致用。老百姓受到教化薰陶,表現於行為舉止, 處處先人後己,尊賢禮讓。然而,大地起高樓,是一磚一瓦仔細堆砌而成的,要摧毀卻是 一剎那就可以化成灰燼的。雪公說:「我來臺灣三十多年,受臺灣這塊土地的滋養,食其 毛,踐其土,我比臺灣人還愛臺灣,我愛的不是臺灣的阿里山,或日月潭,而是臺灣老百 姓的民心。」更撰聯云:「寶島有人皆上善,慧心無日不長春。」民心善根的增長,是用 互信、包容、智慧、忍讓、誠敬等美德護養生成的。民主的長河,必以公理、正義為堤防 ,吾等修行人走在佛道上,要善護自己的法,要成為社會安定的力量,慧心才可以長春向 榮。 老來念佛正相當。 去日無多莫暫忘。 南無阿彌陀六字。 是名越苦海慈航。 (中峰禪師 懷淨土詩) 年老來念佛正當時宜,正因為相去命終時日不多,容不得稍有暫忘。別忘了,南無阿彌陀 佛這六字宏名,就是用來渡越生死苦海的大駕慈航啊! 讀易散記:謙卦六爻 自 明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虞仲翔注:「應在震,故曰鳴謙。體師象,震為行,坤為邑國。利五之止,已得從征,故 利用行師征邑國。」 依李氏疏說。上六與九三相應。九三互體是震。說卦傳:「震為善鳴。」故曰鳴謙。二至 上為互體師,上六在互體師中,故體有師象。土應三,互震,又為行。上在外卦坤,坤為 土,又為眾。故為邑國。六五已變正為九五,利用侵伐,則上六得以從征。故利用行師征 邑國。 王輔嗣注:「最處於外,不與內政。故有名而已。志功未得也。處外而履謙順。可以邑一 國而已。」 孔氏正義:「上六最處於外,不與內政,不能於實事而謙,但有虛名聲聞之謙。故云鳴謙 。志欲立功,未能遂事。其志未得。既在外而行謙順,唯利用行師征伐外旁國邑而已,不 能立功在內也。」 象傳說:「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九家易注:「陰陽相應,故鳴謙也。雖應,不承。故志未得。謂下九三可行師來上,坤為 邑國也。三應上,上呼三征,來居五位。故曰利用行師征邑國也。」 李氏鼎祚:「案。六上兌爻。兌為口舌。鳴謙之象也。」 依李氏疏說。九家注。上六與九三,為陰陽正應。又三為互體震,是長男。伏巽,是長女 。同聲相應。故曰鳴謙。三至上,中間隔四五。故雖相應而不承。九三又為互體坎,坎為 心志。不承,故云志未得。「謂下九三可行師來上」者,以上體坤為邑國,國中虛而?君 。九三與上六正應,上即呼三,三即征居於五,得中得正。故曰利用行師征邑國。案。兌 卦 上六自坤卦來,所以說謙上六是兌爻。說卦傳:「兌為口舌。」口舌有聲,故為鳴謙。 李疏又以案語:「愚案。謙主禮,五上位尊,以軍禮同邦國者也。故以侵伐行師言謙。」 王輔嗣注:「夫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動之所起,興於利者也。故飲食必有訟,訟必有眾 起。未有居眾人之所惡,而(不)為動者所害。處不競之地,而為爭者所奪。是以六爻雖 有失位,?應、乘剛,而皆 凶咎悔吝者,以謙為主也。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信矣哉。 」 孔氏正義:「志未得者,釋鳴謙之義也。所以但有聲鳴之謙,不能實爭(一作事)立功者 ,以其居在於外,其內立功之志,猶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者,釋行師征邑國之意。經 言利用,象改利為可者,言內志雖未得,猶可在外與行軍師征邑國也。」 謙六二與上六,皆是鳴謙。象傳之義不同。六二居中得正,得其中道,所以象傳說:「忠 得也」。上六偏處於外,鳴謙而不得其中,所以象傳說:「志未得也。」志雖未得,仍有 作用,即可用來行師征邑國。 王輔嗣說,謙卦六爻,雖有失位,?應,乘剛,而皆?凶咎悔吝者,由於六爻皆謙而然。謙 卦要義此說得之。謙者如高山之下於平地,學之,可破傲慢習氣,是為學聖之方。 唯識三十頌研究(一○三) 智 果 ◎釋資糧位 ※前 言 將釋「唯識修道五位」之初「資糧位」前,當先分科,方明來意也。 如上科表可知:「唯識修道五位」下又分二科,第一「略標五位」,前已釋竟;第二「廣 釋頌文」下有五首頌,又分五科,今先釋第一「資糧位」之頌文。   甲、論主設問   「初資糧位,其相云何?」唯識修道五位中最初之資糧位,其「義相」如何?   乙、舉本頌答   頌曰:「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茲試句解 丙、以論釋成 (一)明位   ▲釋頌(上二句)   成唯識論卷九云:「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 是資糧位攝。」以上一段論文,乃在解釋「初位」(即「資糧位」)之始終分齊也。 即行者從發起深遠堅固廣大之菩提心,所謂「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 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之心,一直到十回向修滿,再修四加行,生起「順決擇 識」之前,於其中間所經歷之菩薩行位有「四十心」(十信心、十住心、十行心、十回向 心;然唯識宗則將「十信」包含於「十住」中之「初住」,而成三十心),此等菩薩,心 心念念趣向無上菩提,希求冀望安住在「唯識真勝義性」(述記意:此簡前三種勝義,專 指聖智內證之「勝義勝義」,亦即是「離言真如」也),皆是「資糧位」所攝。   故心要卷九云:「此明發心以後,加行以前,皆名為資糧位,即住、行、向三賢位也。」   何謂「深固大菩提心」?僅舉古德二種注釋說明之:   (1)慈恩大師述記卷九末,引攝大乘論本卷下頌云: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頌意謂:修菩薩行者,何時方進入初阿僧祇大劫?(按:「阿僧祇」,梵語,此翻「無數 」)   曰:須具足四種力,何等為四?茲參考無性菩薩之攝論釋卷七解釋之。   1 、 清淨力 ──即善根力(因),有善根力故,能降伏所治之不善法。(述曰:「善根 」是「大菩提心」之自體也) 2 、 增上力 ──即大願力(緣),有大願力故,常值善知識。 3 、 堅固心 ──即堅強意志力,謂雖遇惡友方便破壞,終不棄捨大菩提心。 4 、 昇進 ──即精進力,謂現世、當來所修善法,運運增長,終無退減。 慈恩大師云:「深者,即清淨增上力;固者,即堅固心昇進;深固者(即具足『四力』) ,即是大菩提心。」 由上述可知:具足「四力」者,方可名為「深固大菩提心」,且方是進入初阿僧祇大劫之 三賢菩薩也。 (2)蕅益大師心要卷九云: 緣於唯識真勝義性,觀察法空,故稱為「深」; 能以三事練磨其心,誓無退轉,故稱為「固」(「三事練磨其心」者,謂資糧位菩薩,在 積集福智資糧時,或有三種退屈之心,即「菩提廣大屈」,「萬行難修屈」及「轉依難證 屈」,對治此三退屈,稱為「三練磨」,詳見成唯識論卷九,或無性之攝論釋卷六) ;遍欲度脫法界有情,不單自利,故稱為「大菩提」,「大」簡聲聞、緣覺菩提也。 上來「深固大菩提心」已釋竟。 又論文中之「順決擇識」者,至「加行位」中再解釋之。 上來釋上二句頌文訖。   (1)釋資糧名 成唯識論卷九云:「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菩薩為要趣向無上佛果, 必先修習積集種種福智資糧(如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方能剋期證果;如人遠行,必 先籌備川資糧食,方能抵達目標,故此一菩薩階位,名為「資糧位」。述曰:「此即依自 利釋名,為出生死,得大智故,求菩提也。」開蒙亦云:「資糧,自利之名。」 又唐濮陽智周大師演秘卷七本云:「資糧位者,位中有此資糧之法,名資糧位,即有財釋 。」此義云何? 慈恩大師法苑義林章卷一總料簡章云:「財謂財物,自從他財,而立己稱,名為『有財』 。」即不舉出自己之名,而以自己所有之財物,建立自己之名稱,在梵文中,此種解釋複 合詞之方法,名為「有財釋」。今「資糧位」者,原指修集福智資糧之三賢菩薩行位也, 今從其所有之財(法財)而立其名故,屬「有財釋」也(「六離合釋」之一)。 (2)釋順解脫分名 論卷九又云:「為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述曰:「涅槃名解脫」即論 文中之「解脫」,即指「涅槃」,菩薩為利益有情眾生故,精勤希求究竟大解脫之涅槃果 ,以自未解脫,不能令眾生解脫故,由此亦名「順解脫分」。「順」是「不違」義,「分 」是「因」義,即此一階位之菩薩,行行不違涅槃,是涅槃之修因,故得此名。 述曰:「此依利他為因,為度有情,乃求解脫。」開蒙亦云:「順分,利他之號。」 剋實言之,論文解釋「資糧」名,於「自利」中自含有「利他」之義;又解釋「順分」之 名,於「利他」中亦含「自利」之義,所謂「文影於此,義貫於彼」(述記卷九語)此處 所略之義,由他處顯明故。 上來「明位」一科已釋竟。 (全文未完待續) 念佛取和暢 雪廬老人 不高(恐傷氣) 不低(恐昏沈) 不急(恐浮躁生病) 不緩(恐失連續) 宜如流水(勻停長流,清泠可聽) 念阿彌陀佛的大利益(中) 常 隨 (二)不退補佛 往生西方的眾生,皆得不退轉,而且都是一生補處。 「生皆不退」,有什麼可貴?試想人生什麼最可貴?有人以為是金錢,有人以為是親情, 也有人認為生命最可貴,然而學佛之人道業才是最可貴!依靠道業,才可以了生死度眾生 ,失去道業就只有六道輪迴。所以學佛最可悲者,就是退了道心! 如何才能不退道心?經上說要到八地菩薩才不退轉。俗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 佛兩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化為雲煙!」經上說:「菩薩初發心,魚子菴摩羅。」眾 生煩惑未除,難免輪迴,縱有修行,一經隔陰,旋又造業,而業海茫茫,從昇至昇的少, 由迷轉迷的多!不信請看:五祖戒禪師投生為東坡居士,雁蕩山僧轉世做奸臣秦檜,「何 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深心思之,不亦悲哉!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記載,有某僧戲披虎皮走在山徑間。人看見誤以為是老虎,驚嚇而逃走 !倉皇中遺落了包袱,某僧一起貪念,屈身拾取,虎皮忽然著身,於是變成了老虎。驚慌 失措,不敢回寺,心中歷然分明是個人,但身體卻成了老虎,只好徘徊在郊野山間。此時 漸覺飢餓難耐,不得已便抓野兔來吃;野兔吃完,只好吃羊;羊也吃完了,便捕野狗。一 日捕得食物將吃之時,仔細一看,竟然是僧人!不禁悲從中來,懊悔無極!雖然身披虎皮 ,內心卻仍然清楚,自己曾經是清淨莊嚴、人人尊敬的僧人,而今卻淪落到要吃僧人的地 步,一念貪心,竟然墮落如此,悔恨交加、恨極悲號!於是舉身自擲,以頭撞樹!忽然, 虎皮墮地,竟變回原來的僧相。經過如此慘痛的經驗,便不再回寺,於是披著衲衣,行乞 四方,遍參知識,最後終於成為一位了不起的高僧大德。 一念貪心,竟然當世退轉成老虎,幾乎要捕食僧人,真是令人感嘆!然而九界當中,不只 凡夫會退轉,甚至大菩薩也難免退轉。 舍利弗過去世修菩薩道時,天人為了考驗他的道心,變成小孩在路邊哭泣。舍利弗問說: 「為何在此哭泣?」小孩說:「因為母親生病,醫生說必須要修行人的眼睛才能醫治,我 要到哪裡找修行人的眼睛呢?」舍利弗心想,我今修行菩薩道,若不布施如何成為菩薩? 便說:「我將眼睛布施給你行嗎?」小孩一看,是出家比丘,就說:「可以!」舍利弗說 :「那你來挖吧!」小孩說:「我不敢,你自己挖!」舍利弗就將右眼挖給小孩。小孩說 :「等等!醫生說要左眼才可以!」右眼已經挖下才說要左眼,舍利弗只好好人做到底, 再挖下左眼交給小弟弟。小孩拿來一嗅說:「好臭!修行人的眼睛怎麼可能這麼臭!」便 往地上一丟,又用腳一踏,走掉了!舍利弗搖搖頭嘆息說:「眾生難度!」起了一念退轉 之心,卻因此感得百年無法聽聞佛法的果報。所以連菩薩都有可能退轉! 但是如果往生西方,無論斷惑與否,都得不退轉,而且都是一生補處。補處就是再一生就 能補佛位。在教理上等覺菩薩才是補處菩薩,才可以一生補佛位,現在我們一品惑都未斷 ,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一生補處,這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所成就。既然往生西方利益 殊勝,然而往生的方法是否很麻煩、很困難呢? (三)單持名號 往生西方只要單持阿彌陀佛名號,不必再假藉其他禪觀等等法門。修其他法門,都需要修 禪定與觀想。淨土宗一句佛號,具足三學六度,止觀定慧法門都融攝在當中,因此不必再 另修其他止觀法門。 或問:是否可以念佛兼參禪、修觀?不必如此!這樣就如同雙腳踩踏兩條船,船若一開, 就噗通一聲掉落水裡! 不是有禪淨雙修嗎?禪淨雙修不是一邊參禪一邊念佛,而是參禪開悟後,知道還要斷惑才 能了生死,但是斷惑卻不簡單,所以才念佛求生淨土。歷代淨土宗祖師,除了印光祖師一 下手就修念佛法門外,其他十二代祖師,都是參禪開悟後,才修淨土念佛,這才是禪淨雙 修。然而我們不必如此,只要學印祖,專心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單持名號,不假禪觀 」方法簡單,很容易成就。而這也是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之所成就。 方法這麼簡單,是否要修很久才會成功呢﹖ (四)七日為期 只要七天為期限,不必多生多劫,若修其他法門,成羅漢要八萬大劫,成佛要三大阿僧祇 劫,但是念佛只要七天,例如打佛七,若能在七天當中證得一心不亂,往生就有把握。或 有人根器較利不需要七天,只要三天、兩天甚或一天,就可以一心不亂。 或說:我沒時間打佛七!那也無妨,在家中早晚二課認真念佛,也是可以往生。甚至臨命 終時,聽聞善知識開示,能至心信樂,乃至十念,阿彌陀佛也會大慈大悲,接引往生。 臺北蓮友邱蕃薯老居士,從他知道要念佛到往生,只有三天。當時他八十二歲,中風後左 腳因缺氧而腐爛,住在馬偕醫院,醫生將他的腳截肢,兩天後卻嚴重胃出血,醫生看情況 不妙必須開刀,但年紀大了,成功機率不大。老居士清醒過來表示,不願意再住院開刀。 老居士的外孫女是蓮社蓮友,就勸家人將爺爺帶回家。 第一天每三個鐘頭便血一次,家屬、蓮友開始幫他念佛,剛開始念佛時,並無反應,因為 以前沒聽過淨土法門,對佛法完全不了解,只是耳聽不排斥,但還不會念。眷屬及蓮友二 十四小時念佛,並時時開導他念佛的道理。到了第二天,胃出血竟然止住了,老人家的精 神清爽許多,便跟著大眾念佛。家屬勸他說:「爺爺你要發願求往生!」他點點頭,拿佛 像給他看,他就微笑看著,此時他身體的痛苦已經減除了!到了第三天早上,他要求換衣 服,跟眷屬說:「莎喲哪啦,再見!」眷屬也回應說:「阿公!莎喲哪啦,再見!」眷屬 再拿佛像,他看了好幾分鐘,就說:「阿彌陀佛!趕快來接我,我等你很久了!」這樣講 了兩次,清楚念了五、六句佛號,又繼續說:「阿彌陀佛,我很喜歡聽!」再念幾聲佛就 往生了!三天往生,事蹟記載在明倫月刊上。七日為期,不假多劫,釋迦所言,真實不虛 。 或有人說:「既是十念往生,何不臨終時才念?」能臨終念佛,必是宿世善根深厚。有平 時學佛,到了臨終卻不喜歡聽佛號,甚至還有將念珠丟到地上的!為什麼有此現象?因為 宿世業障現前,再者平常佛號不熟,沒聽習慣,臨終病苦纏身,精神耗弱,佛號非但提不 起來,反而認為是負擔!所以平常要信願真切,將佛號念熟、聽習慣,以免到時病重,工 夫全然用不上,蓮友來助念,卻心生疲倦、排斥,甚至將人趕走! 以上:「不俟斷惑,佛接往生」,「生皆不退,一生補處」,「單持名號,不假禪觀」, 「七日為期,不經多劫」,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所成就,只要信願持名,就可得 到如此殊勝利益。(待續) 自利與利他 三 省 若自成己利,乃能利於彼。自捨欲利他,失利後憂悔。(摘自十住毘婆沙論) 「自利利他」是菩薩成就佛道的必要條件,因為若要圓滿佛果,不但要自求覺悟、解脫, 更要發廣大心,讓眾生也能普受法益。只不過,在意欲大行度生事業之前,自身的修行根 柢必須紮實、穩固,這樣才有資格和能力承當度化眾生出離生死的重擔。如果自己沒有下 過一番苦功,在學佛修行上獲得實益,只是一味大談如何利益他人,這樣就是本末倒置。 當無常猝不及防地降臨,而自己又手足無措的時候,後悔、懊惱就太遲了。 現今佛教的發展,表面看來十分興盛,因為大眾喜歡追求形式的轟轟烈烈,都把焦點集中 在行善救濟上,認為這就是佛法的全部。行善積德當然是佛法所提倡的,但別忘了佛陀的 教法,畢竟是要引導眾生息慮靜緣、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如果自身不在「戒定慧」上反 復用功、熏修,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因此,唯有真正自得修行實益,才能徹底做到拔眾 生苦、與眾生樂,如果對自己的生死大事毫無把握,就認為已和菩薩境界等同,那就真是 「高攀」了。 熟 讀 印祖云: 「後生稍聰明,得一部經書,廢寢忘食的看。一遍看過,第二遍便無興看,即看,亦若喪 氣失魂之相。此種人,均無成就,當力戒之。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 自知。』孔子乃生知之聖,讀易尚至韋編三絕。以孔子之資格,當過目成誦,何必又要看 文而讀?故知看文,有大好處。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 當取以為法,切不可顯自己聰明,專尚背誦也。 (續編〈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典型夙昔之四── 律航法師 智 展 律航法師(一八八七 ── 一九六○),是臺灣近代在修持、弘揚淨土法門上成就非凡的 高僧。他老人家從二十五歲至六十歲,都在軍中度過,曾參與北伐、剿匪、抗日諸役,歷 任團、旅、師長、防空司令、及最高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謀等職,是位文武全才的將官。律 老在五十一歲時,因眼疾之故,在朋友引介下開始接觸佛法。皈依佛門後,即發願吃六齋 、不殺生,並以念佛萬聲為日課。在當時抗戰的炮火中,能作如是堅持,可見其心之赤誠 。民國三十七年,律老因為人主婚而來到臺灣,當時正好有機緣親近慈航法師,由於慈老 的殷勤勸示,遂於隔年佛誕節剃度出家,從此擺脫俗緣,專志修行。位居中將,而能作如 是抉擇,亦可見其出離生死之心切。 律老出家時雖然已經六十三歲,但卻未減損他上弘下化的精進和勇猛。這位臺灣佛教界的 第一位中將和尚,何以在後人心中留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力?且讓我們透過幾則他老的小故 事,來體會其特出與不凡。 救國保民 清廉高風 廣元法師在敘述律老生平時,曾提及老人家在軍旅生涯間的種種作略:「……師於民國二 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任山西省防空司令,對太原防空工事之建設,以及太原城郊避難 工程之修築,堅固精巧,費少功倍,堪稱全國之冠,中央及其他各省,雖派員觀摩,終不 能相與倫匹。詢其故則云:『此為山西人善挖煤,以挖煤技能,運之以挖防空洞,故事半 而功倍也。』己之善籌勤督不居功,其遜讓類如此。迨七七事變後,日機濫施轟炸百餘次 ,全省傷亡僅三十餘人,而太原城內卻沒有一個人死傷,其救國保民的功勞,誠屬不可磨 滅。而師亦以此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工作』。 抗戰開始以後,當時幣值日貶,一般經管財政的人,多從中囤積居奇,假公濟私。而師每 月代領全戰區經費,動輒數十億元,如領到之後,稍事拖延,足以致富。而師毫不苟且, 款一領到,即刻分發各單位裝車,派憲兵看守,命令一到,即行起運,每次都親臨監督, 至為認真。而師自己的生活,卻十分窮困,這種清廉高風、公忠體國的德行,誠令人欽佩 。我聞師之秘書丁俊生說:『律老子女眾多,買不起布料,當時所穿衣服,都是用繳回的 破軍裝洗染縫補成的』。」 由律老的敬事和廉明可知,他在修行上的成就,實奠基於高超卓絕的品格和節操。 尊師重道 善體師心 道源老法師在回憶律老時曾說道:「慈航老法師是他(律老)的剃度恩師,他的歲數卻比 慈老大。然而他並不以老人自居,在慈老面前,卻是畢恭畢敬的執弟子禮。慈老穿的是南 洋僧裝,律航法師出家後,也穿這種服裝。有人問他:『我們中國是『青衣僧』,你為什 麼要披黃袈裟呢?』他答說:『這是我師父教我披的,我焉敢不披!』三十八年六月間, 圓光寺的佛學院已告結束,慈航老法師率領一班學僧,遷往新竹靈隱寺,繼續講學。不幸 遭受誤會,全體師生皆被政府傳訊拘留!是時律航法師適由臺北來探視慈老,因亦隨從慈 老飽嘗鐵窗風味!有人怪他,不該去喫這一場冤枉官司,因為當局傳訊的是住在靈隱寺的 中国僧人,律航法師沒有住在靈隱寺,是可以不被傳訊的。他的回答是:『我的師父遭難 了,為弟子的焉敢逃離!』即此二事,已可見其尊師重道之心了。 至於慈航老法師圓寂之後,慈老遺著的出版、遺體的出缸裝金;以及紀念堂的破土興工、 慈航中學的籌備建築,無不竭盡心力以期其成。說者謂:『慈航老法師晚年收這位老徒弟 ,如是克盡孝道,亦是慈老之福德所感召。』這是很恰當的評論。所謂有是師必有是徒啊 !律航法師生西之後,我到臺中慈善寺,參加他的追思會,看見他的經案上,尚供著印光 老法師的德相。據說他每日於誦經念佛之前,必先向印老焚香致敬。噫!在現時代中,像 這樣尊師重道的人,恐怕不可多得吧!」 不為己安 但求法弘 蕭楚英居士在敘述親近律老的經驗時說道:「記得,四十四年彌陀聖誕,律公在慈善寺主 持結七念佛,我前往參加。佛七期中,休息時間甚少,老人每支香必參加,一句也不含糊 。下殿稍休息,即由侍者傳話,命我到方丈室聽開示法要,一天總在三四次以上,……老 人聲如宏鐘,僧相堂堂,說話時慈顏和藹,活像一個年老母親對一個年輕孩子,溫存教誨 。每次給我開示,頭上頂一塊濕手巾,當時,我頗覺奇怪!私下問侍者:『老和尚何以將 手巾頂在頭上?』侍者告我:『他老人家血壓高,講話時為防止血液上升。』以後為使老 人能多休息,我總躲開避免與老人見面。佛七圓滿後,老人留我小住,每日總要說上幾個 鐘頭的話,啊!恩師提攜後學,可謂用心良苦。」 又說道:「從去年(民國四十八年)起,老人體力漸衰,時為小病所纏,但對弘法利生事 ,從未放過,只要有地方請他講經或主持佛事,決不以病辭。醫囑不能勞累,弟子們勸其 休養,老人說:『死在大殿上或死在講堂上,一定上品上生。』老人為法精神,類皆如此 。一次,我相機勸老人說:『您老年事已高,度生事,隨緣就好了,何必自找苦吃呢?』 老人正色說:『你這不是愛人以德的說話,你想我雖然有點小病,亦不能因此以葫蘆瓢自 居,掛著看而不吃。人家十方施主,頂禮磕頭,把吃用送上,為一點小病,就飽食終日, 而不動彈,我心能無內疚?況佛明明說:若不說法度眾生,究竟無能報佛恩。』我聽過老 人這番教訓以後,再不敢進微詞,溯思當時情景,老人當已知世緣將盡,特為末法學人垂 範耳!」 俗家時身為軍中高階將領,能於晚年摒除萬緣,一心念佛修行,為弘法利生鞠躬盡瘁,律 航法師在近代佛教史上,確實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僧人。或許是身為軍人的豪氣,他老人家 曾告訴弟子:「軍人當死在戰場,以效國家;僧人應死在法堂,以報四恩。我若能講經念 佛累死,才心滿意足,庶不負己願與眾恩矣!」這樣激昂的勉語,給無數在菩提道上覺得 疲厭的人,增添多少信心和勇氣啊!律老雖已神歸安養,但他那為佛法、為眾生、為了生 死的堅毅道心,將永遠激勵後人,繼續向光明、解脫之路前進。 不啟殺機 藏 密 新聞背景 南投市及草屯鎮在春節前後,有四處養雞場陸續發現雞隻異常死亡。防治所立即派員前往 採樣送驗,並針對養雞場進行移動管制,其中三場被檢出H5N2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 這三場養雞場包括草屯一場,規模十二萬多隻,死亡八萬多隻。其中一處養雞場係九二一 地震受災戶所經營,本想以養雞維生,脫離貧困,這次受到禽流感波及,所養雞隻要全數 撲殺,殘酷的重擊,讓他欲哭無淚!(九十三年二月五日中廣新聞) 歷史現場 民國十四年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反抗日本工廠廠主,學生支持工人,在租界內遊行講演 。當天下午,一部分學生被捕,其餘學生及群眾共千餘人,徒手隨至捕房門口,要求釋放 被捕者。英國捕頭愛伏生竟下令開槍向群眾射擊,當場殺死學生四人,重傷三十人。租界 當局更調集軍隊,宣佈戒嚴,任意槍擊,這就是「五卅慘案」。 杭州各界群情激憤,有人以西湖的魚太多、太大,污濁湖水,危害遊人,提議標售西湖的 魚,做為援助上海五卅慘案的費用,救濟被槍殺的學生和民眾。 修學觀點 賣魚救災,不必另籌捐款,又能讓西湖的水變清,減少湖中大魚,保護行船安全,看來真 是一舉數得。但是,諦閑法師得悉這個消息之後,立即寫信給杭州的省長、督辦,給省長 的信名:「為西湖水族乞命致杭省長署函」,法師在信中說道: 「查援助滬案,本出愛護同胞熱忱,理合作道德之補救。今意欲使湖中悠游之水族,因此 同受宰割之慘苦,施此大不仁之手段,不惟違反千餘年慈善之宏功,適足以加重惡因,滋 長禍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夙仰鈞座,慈悲惻隱,胞與為懷。尚祈為億萬生靈 ,全其軀命,則浙省夙號安全佛化之地,不致啟殺機而種惡果。倘蒙慈光普照,功德之大 ,非筆舌所能盡述也。」 救助受災民眾,理應謀求合乎道德的方法。杭州當局竟以西湖的魚多水濁為由,提議標售 湖中魚兒,將賣魚款項救濟災民。以為這樣可以抒解災民的痛苦,卻完全忽略了魚兒被烹 煮的悽慘,這豈是釜底抽薪的辦法?魚群慘遭殺戮,這分因果不僅記在那些提案賣魚的人 ,而接受賣魚捐助的慘案受難民眾,更是怨恨叢聚之所在,難保還不會有更慘烈的果報。 從事牛羊雞鴨的畜養,本是合法的致富之道,無可厚非,但是依佛法觀點卻不是解決貧窮 的根本方法。世人僅僅以人的觀點看待萬物,為了解除自身的痛苦,不惜將痛苦強加在其 他動物身上,例如為了擺脫貧窮,便以殺生賣肉為業,天天賺進大把鈔票,獲取「刀頭富 」,一時之間增加了可觀的財富,改善了生活品質,卻也埋下了明日的殺機。願雲禪師有 一首詩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手裡托的碗,裝著肉羹、雞塊、紅燒豬腳……,每塊肉都含著似海深的怨恨,從古到今戰 爭何其多,只要在半夜聽聽屠宰場傳來的慘叫聲,就知道戰爭是怎麼來的了。戰爭之外, 天天發生的凶殺、車禍、火災……等死亡事故,那一樁不是怨怨相報?只是肉眼凡夫不知 其所以然,當作是一般的意外事故而已。 九二一震災毀了賴以維生的家園,不得已轉而投資養雞場,未料又遇上禽流感,一番心血 化為烏有,處境實在堪憐。遠離貧窮,發財致富,法子有無量無邊,除了殺生就沒有別的 行業可以選擇嗎?以前有人問:「自小至今有三十餘年做賣魚一種事業,所以要改做其他 事業實為困難,不知有何辦法補救而且還要能維持生活?」雪廬老人答說:「學佛人應以 清淨財,維持生命,魚為畜生,自屬六道眾生之一,害他之身,養我之身,財即不淨矣。 雖非我直接殺害,但我為殺者銷售,是鼓勵殺者,豈能不分罪過,尚是改業為佳。」(見佛 學問答類編〈持戒類〉) 殺生以求活命,任誰都會良心不安,只要聽其聲,就不忍食其肉,故孔聖人說:「志士仁 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篇)有志的仁人,不會為了求個人生存 而違背仁道殺害眾生,有時還寧可犧牲身家性命,不使仁道有虧。佛法更將殺生視為「邪 業」,屬於不正當的行業。與其用眾生性命換得眼前利益,不如死守佛法的「正命」,堅 持不以殺生、偷盜、邪淫為行業,發的是「清淨財」,可以杜絕殺機,永離後患,這是智 慧的抉擇。 只爭來早與來遲 吉 光 《朝野僉載》一書是唐代張鷟所見所聞的社會札記,內容十分廣泛,記述了唐代之前的朝 野遺事軼聞。因為是時人記錄的時事,所記載的內容,多為第一手資料,所以頗有參考價 值。宋代的《太平廣記》與《資治通鑑》以及後世研究唐代歷史者,往往廣為引用。 書中有一則故事說,梁武帝時有一位人稱榼頭的僧人,學佛極其精進,梁武帝對榼頭師非 常尊敬信任。後來下一道詔書,派使臣去禮請榼頭師進宮。當時武帝正和別人下棋,剛好 要殺一段棋,於是就高聲說道:「殺卻。」使臣聽到武帝的命令,迅速地就把榼頭師推出 去斬首了。 武帝下完棋就說:「禮請榼頭師進殿。」 使臣回答說:「剛才陛下命人殺了他,微臣已經把他斬首了。」 武帝歎息的說:「榼頭師臨死的時候,有沒有說什麼?」 使臣說:「榼頭師說:『貧僧沒有罪,多生多劫前做和尚的時候,曾用鐵鍬鏟地,不慎斷 送了一條蚯蚓的小命,當今皇上就是那條蚯蚓。今日貧僧正是該受這報應了!』」 梁武帝聽後難過得流下淚來,悔恨有加,但是也已經來不及了。 佛法依造業受報,分為三類:現生造業,現世受果報,叫「現報」。今生造業,下一生受 苦樂報的,名「生報」。今生造業,到了第三生、四生乃至百千生後,才受業報的,名為 「後報」。眾生造的業如影隨形,何時開花結果,只爭來早與來遲而已。 走過人間 淨 名 過去的一年,香港影歌巨星張國榮先生和梅艷芳小姐,因自殺及子官頸癌併發肺衰竭,而 相繼往生。除了帶給世人的是一聲聲嘆息與思念外,也不禁令人想起佛陀那段「人命呼吸 間」的無常告誡啊! 末學曾經服務過的公司,老闆姓曾,於日前得知他罹患了「攝護腺癌」,而且是病情惡化 分級十期中的第九期,也就是末期了。曾老闆正值中壯年,他的學經歷,說出來真會令人 嚇一跳,留學多國;在紡織「染色印花」業界中,頗有名氣。他的勤學精神,也著實令人 感佩,厚厚的原文化學書,全部用字典一個單字一個單字的查,而且將全文看懂而背起來 ……。創業至今,幾乎可用夙夜匪懈、焚膏繼晷來形容而不為過,每天睡不到三小時,而 且是利用早上員工接手的空檔時間,以及出差在車上打個盹。雖然中間經歷過許多危機— — 例如一位了解公司重要機密的員工,另外自組公司,與原公司競爭搶客戶;原公司面 臨破產,而變賣房產還債等等。直到兩年多前,曾老闆重新再站起來後,好不容易整個公 司的營運及架構,開始有了起色,而將要出頭的時刻,本想一併討回過去失敗所造成的缺 憾與損失,怎料此時卻又面臨了更殘酷的事實——癌細胞巳擴散開來。終至無法接繼這個 得來不易的成果,達到心中預期的理想。 人生的本質,究竟為何?這些早逝的人,曾經是如此地風光而叱吒一時,卻是在生命最璀 燦亮麗的時刻,「無常」卻毫不留情地,帶走一切成就。隨著生命的消逝,而少有留下一 絲絲,可供身後用得上的盤纏! 世間擁有的一切,死後卻帶不走一絲一毫。在「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一書 中,作者是一位專門面對臨終病人的西方醫者,她曾經在接觸了無數個案之後,獨自一人 走進幾無人煙的小木屋中,進行面臨死亡的親身體驗。當進入到深層的感應時,眼前呈現 一片蓮花花海,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朵巨大無比的蓮花,花後是一片光明。當她走入花 後融合的光團中,彷彿聽到一句「善提。尼拉雅」(梵語,意指「最後的安寧家園」),自 空中傳來。若以佛教的《阿彌陀經》中所說的,這般境界與「西方極樂世界」極為相似。 事後,作者受到印度一位僧人指點,告知「我們將來都會回到那去」。 臺灣空前的九二一大地震,給了人們一次強烈的警訊:「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伊朗大 地震,造成約五萬人喪生,再次示現了「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人生的本質,本 來就是苦空無常無我,而日子卻總是要過,所以在「隨緣度時光」的當兒,不如找些歡喜 的事,例如孟子的「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花些時間 陪陪健在的父母,和兄弟共話兒時光景,提攜幾位可造的英才,這樣可以讓生活好過一些 。與其難過而苦苦地過,倒不如敞開心胸,不要想太多,開朗一點,反而快樂自在。「船 到橋頭自然直」,許多事情有了最好的準備,臨頭自會迎刃而解。 在世間變化多端的假相中,看清許多虛幻不實的現像後,再借假修真,求得心靈的真相。 等待臨終的那一刻,願將此生種種善行,謹以一句佛號,求生最後的安寧家園——西方 「極樂世界」! 百歲晉三呂蕭嬌老居士往生事略 呂富枝 先慈諱呂蕭嬌老居士彰化縣社頭鄉人,法名心真,生於民前十年,往生於民國九十三年一 月二十一日(農曆十二月三十日),享年一百零三歲。 重視倫常 視病如親 秉性善良,天資聰慧,自幼就喜好聽聞孝悌忠信,忠孝節義的感人事蹟;一經聽聞,就明 記心中,無形中薰陶培養成具有中 國傳統典型的婦女美德。一生重視倫理道德,深信因果,從小就懂得孝親敬長,慈愛幼輩 ,深得七位兄長和兄嫂的疼惜愛護,對她的婚姻特別關心慎重選擇。二十六歲于歸,與臺 中縣三角村望族──呂日新醫師(先父)結為連理。夫婦同心同德,相敬如賓,孝順公婆 ,恭敬長輩,與妯娌小姑,融洽無間,和樂相處,頗得公婆親族鄰里所稱讚。 婚後九年才生育,育有一男四女,勤儉持家,相夫教子,使子女都受高等教育,個個都有 成就。 先父出身臺大醫科,仁心仁術,一生志願在鄉下奉獻行醫,鄉下不少貧病患者,無錢就醫 ,老人家夫婦同心,請區公所提供貧戶名單,一律免費施醫濟藥。平時遇有急病患者,臨 時經濟困難的,也施療救助,先慈對待患者,總是軟言安慰,勸他們不要心懷歉意,不要 延誤病情最為要緊。三更半夜,常有危急病患來求醫,先慈必定隨即起身,參與服務病患 、安撫病患的工作,如此視病如親的行誼,歷經五十年,救人無數,造福鄉里。 幸聞佛法 全身靠倒 民國四十六年,先父與先母得殊勝機緣,幸遇李老師炳南老居士,初次拜見聞法,就生歡 喜心,深深敬仰。並於次年,偕同先父皈依上懺下雲法師,從此篤信佛法,恭敬三寶,更 加誠信待人,樂於助人。平素每聞策勵修行的法語,往往感動,生歡喜慶幸心,每聞念佛 往生事蹟,總是敬仰欣慕不已。於是發心修持念佛法門,發願往生極樂淨土。 老人家日課萬聲佛號,白天不論再怎麼忙,即使深夜也必定當日完成,數十年來對定課念 佛,始終有這種恆持力。 心中深信至誠恭敬念佛、拜佛,身心自然會健康,不會得老人癡呆症,並常在適當時機, 引自己做證,善巧勸人要念佛、要拜佛。 每當外出,必定焚香稟報佛菩薩說:「弟子今天要外出某某地方,祈求佛菩薩加被,出外 坐車走路平安順利。」晚上回到家中,也必定焚香說:「感謝佛菩薩加被弟子平安歸來」 。 平時在家,行走或上下樓梯,總是輕步慢行,每天早晚,定要上三樓佛堂禮佛和敬拜祖先 ,年過百歲,上下樓梯無需家人扶持,秉持自己一步一佛號的原則,穩重踏實。 求佛化解 準備往生 每天早晚課念佛回向後,一定祈求佛菩薩加被身體平安健康,不要讓子孫麻煩。接著懺悔 發願說:「弟子某某法名心真,這一生念佛求生西方,如果生生世世有什麼業障,有什麼 冤業,弟子在佛前懺悔,祈求阿彌陀佛來化解,來消除,使弟子臨命終時,沒有障礙,正 念分明,自在往生。」這是先慈發自內心的懺悔發願文。 現在回想起來,老人家的善願果真應驗了,果然活到了一百零三歲高齡,從來沒有給子孫 添任何一點麻煩,平時生活起居包括放水洗澡,全然自己處理。就連身後要穿的壽衣鞋襪 等,也早在七十歲時,就已經親自縫做,準備妥當,交代清楚了。乃至選在除夕全家子孫 團聚時刻,安詳捨報,莊嚴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刻,連人生最後時段,也沒有讓子孫盡 心服侍的機會。如今留給子孫的是無限的懷念和不捨。 當下慈悲 惜福修福 平素遇孤苦貧弱或遭遇困難的人,必定伸出援手,盡心盡力幫助,其中曾經也有數件感人 的事蹟。平時有登門求助的,或遇路邊行乞的,扥缽化緣的,總是適時隨緣資助救濟。有 晚輩對老人家說:「其中往往有欺騙或不真實的。」老人家總是慈悲地說:「真布施不怕 假和尚。」可見老人家心中善於培養清淨心、慈悲心。 平生教育勉勵子女要敦倫盡分,要懂得惜福、修福、造福,並以身作則,例如衛生紙每次 使用半張,毛巾剪成兩半,分次使用,所用化妝品是目前一盒十元的新竹凸粉。這種「節 儉以待己,寬厚以待人」的風範,常令後生晚輩敬佩,慚愧不已。所謂「惜福福常在」, 老人家一生福壽雙全,想來這也是其中的要因之一。 永結善緣 護持正法 老人家常說:「我一生都碰到好人。」這句話不只是生平口頭禪而已,更是她一生實際的 寫照。凡事都往好的一面看,對人都看人家的光明面,和親友聊天常說:「我某子女媳婦 、某孫子,或某親友,如何如何好,如何孝敬。」心理總是記憶著別人的恩惠及長處,口 裡總是說人家的優點和好處,時時刻刻心平氣和,生活在感恩的心境當中。 回顧老人家一生善良、仁厚、慈悲,無論任何人,任何時間,看到她總是慈祥和藹,端莊 安詳,一生一百零三年的歲月中,待人上敬下和,與一切人都永結善緣。 先慈早年護持正覺寺開山祖師創建道場,希望普利地方鄉親及子子孫孫,多少年來也默默 隨喜贊助護持弘法利生的道場。每當外出經過寺廟,必定入內上香禮佛,行五體投地之禮 ,並隨緣樂捐,可見老人家對寺廟道場的禮敬和護持。 除夕團圓 話別生西 先慈身體一向健朗,沒有什麼病痛,飲食起居正常。往生前三天,家堂兄來探望,往生前 二日,家姊舍妹回娘家歡聚一堂,先慈談笑自在,神色清爽,一切正常。當晚略微不適, 但精神良好,言談一如平日。到除夕中午,還與相差百歲的小曾孫女開心談笑,言談間似 乎暗示將要往生,末學竟然沒有警覺。 下午,末學陪在身邊念佛,老人家神智清楚,將近四點時,對末學說:「妳不要離開。」 末學說:「我在此陪您念佛,不會離開,您安心要一心念阿彌陀佛!」老人家點頭示意, 然後以慈祥的眼神看著末學,神態安然,沒有異樣。沒想到幾分鐘後,忽然闔上眼睛,末 學高聲念佛,家人聞之,隨即全家圍在身邊,一齊至誠懇切念佛,在念佛聲中,安詳捨報 往生。 不多時,數位師父趕來護持助念,接著眾多蓮友及慈濟道友,也一班班前來助念,氣氛殊 勝莊嚴。八小時後,晚上十二點回向,此時面容慈祥安然,見者歎為希有,甚感安慰。家 屬繼續助念,到次日元旦八點半以後,眾多蓮友和道友,又陸續前來助念。直到二十四小 時後,下午四點,更衣時,全身潔淨乾爽,頗為罕見。 綜觀先慈一生,累積深厚的因緣和資糧,而得福壽雙全,身無病苦,捨報安詳,從往生後 的諸多感應,及火化後頂骨潔白呈現祥瑞彩色種種瑞相,相信一定得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 西方淨土。 道並行而不相悖 三 學 處在對立的時代,誰能全對?誰是全錯?任何一方總有對的部分,貴在執兩用中而已。孔 子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若偏執一端,其餘全盤否定,於己於人,造成的傷害可 不小啊!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固有的封建體制搖搖欲墜,所謂「天下之無道也久矣」(論語儀封人 語),天下無道則民無所措手足,人人身心不安。處斯境,懷斯情,有良知者莫不深思熟慮 ,紛紛提出各種弭平世亂之道。一時之間,各家學派異峰突起,如百花齊放。面對如此局 面,孔子的態度為何?孔子又如何在眾說紛紜中提出最符合人們需要的妙藥良方?謹舉兩 章經文以為參考。 簡與敬的交集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 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雍也篇) 子桑伯子,釋文說他姓桑,名雽,是一位隱人。上一「子」是弟子尊他為師的稱呼,下一 「子」則是男子的美稱。王逸的楚辭注提到他的行為「去衣裸裎,效夷狄也。」不穿衣裳 ,跟夷狄一般。總之子桑伯子是提倡質樸自然的學者,有一群弟子跟著他學。仲弓很想瞭 解孔夫子對這位不同學派的宗師有何看法?孔子說:子桑伯子,主張凡事簡略,可以啊! 這番話聽在久已親炙於孔子的仲弓耳裡,有些不解,子桑伯子與夫子兩人的學說差異甚大 ,為何夫子對子桑伯子非但沒有批評,甚且有點贊同的意思?所以仲弓提出他的觀點:自 身威儀端正,謹慎籌畫,然後以簡要的方法治理百姓,如此不是較合適嗎?若不能居敬而 事先周密籌備,卻以鬆散、疏略、草率,行之於民,這樣只怕太簡略了吧! 仲弓將兩種學說並呈,一是居敬行簡,一是居簡行簡,在政務的實際應用上,兩套辦法就 有兩般結果。一往而言,「居敬行簡」的政務比起「居簡行簡」,要謹慎精密多了,所以 孔子說,冉雍說的是。 孔子以「可也簡」評論子桑伯子,簡略的生活,正符合孔子講的「以約失之者鮮矣」,簡 約往往能掌握禮的本質仁。如樂府詩集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古代堯王時代,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歲的老 人敲擊土塊而歌唱:人們生活作息正常規律,人人安居樂業,感受不到堯帝的政治力。這 是堯王實行仁政,政簡刑輕,天下太平無事,人們不覺得有政府的存在。靠「居簡行簡」 達到天下太平,並不容易,所以孔子主張要靠君子德治,在簡約之中注入恭敬謹慎的功夫 ,更符合中庸之道。基於此,子桑伯子的簡略,不能說不好,故孔子以「可也」表示贊同 並不排斥。仲弓說的則更貼近孔子的思想,所以孔子說「雍之言然」。 質與文的相融 在孔子的心中,只要是濟世的道理主張,都有他的價值,不會輕視毀謗,如中庸所云:「 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正道並行於世上,互不違悖,小德者不妨如川 流滋潤群生,大德者則可以厚生萬物。孔子與道不同者,雖是不相為謀,不必一起共事, 但並不意謂就要視對方為寇讎而絕情捨棄,例如對原壤便是一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憲問 篇) 原壤,姓原,名壤,魯國人,古注說他是孔子的故舊,視世俗規矩為繁文縟節,不拘禮儀 。這一天,孔子往訪原壤,依禮節原壤應該出門迎接,不料他不但不出門相迎,還大刺刺 地蹲踞在地上等候,看在孔子眼裡那真是無禮之至了。孔子以故舊知交的身分輕輕斥責他 說:你這個人從小就對長上不恭順,年長以後不能闡述聖人之學,如今年紀大了,身體還 健壯不死,於人無益,反而有害。孔子說完話,便以手杖敲打原壤的腳脛,叫他起來。近 人程樹德認為原壤「習為吐故納新之術」,修吐納養生術,所以孔子說他是健康長壽「老 而不死」。 原壤簡而無禮的作風,與孔子文質彬彬的禮儀,大異其趣。孔子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志在推行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原壤則「外示驚俗之貌,內藏達人之度」(見唐釋皎然〈 詩式〉) 表現在外的相貌是驚世駭俗,如本章以「夷俟」對待孔子,或是禮記檀弓篇提到 原壤母親過世時,不但沒有哀戚感傷,反而叩棺高歌等,在原壤索隱行怪的背後,其實內 裡蘊藏著不俗的闊達大度。孔子與原壤,修道設教的方式或有不同,淑世本意並無二致, 都是有心為亂世找出一條出路來。即使原壤的行徑與孔子之教大相逕庭,孔子始終視他為 故舊,時有往來不相捨棄。 隱與仕的共識 子桑伯子、原壤之外,論語中也不乏異於儒家學說的人物,如與子貢爭論「重質不重文」 的棘子成,也是傾向儉約無為的一派宗師。另外還有幾位選擇隱居,以「耕田、賤役」為 生的有識之士,如耦耕的長沮、桀溺,衛國的荷蕢、子路遇見的丈人,以及晨門、儀封人 等。這些人都和孔子一樣悲天憫人,滿懷濟世之志,只不過孔子是積極教化,兼善天下, 隱士則是「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在天下無道時選擇獨善其身,不顧君臣的倫理關係。 孔子學優則仕與隱者的藏器於身,處世態度縱有差別,而解天下於倒懸的共識卻是共通的 ,孔子對他們只有尊重,不曾毀譽。後世儒者視不同學派為異端,闢老、闢佛、闢楊朱, 種種偏激排斥,這那裡是孔子的初衷? 處在對立的時代,誰能全對?誰是全錯?任何一方總有對的部分,貴在執兩用中而已。孔 子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若偏執一端,其餘全盤否定,於己於人,造成的傷害可 不小啊!中庸云:「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治理方法,就像春夏秋冬日月交替,有時應簡約儉樸,有時要文質 彬彬,全是經世濟民的大道,怎能執一而毀他呢?唯有掌握「時中」懂得權變的聖人,才 能兼容並蓄,因時制宜。 惜 花 瑜 揚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花〉 看著階前盛開的紅牡丹,心裡竟忍不住一陣惆悵。晚春時節,雖然正是牡丹盛放得最為美 麗的時候,但是花叢中的兩株殘枝,卻透露了大好春光即將遠去的消息。明天倘若大風一 吹,這些嬌豔欲滴的花蕊恐怕都將散落殆盡吧?為了珍惜花兒衰敗前的紅豔,我擎起了燭 火,在火光中對著它們再三端詳。 面對韶光易逝,詩人的感受總是比一般人敏銳;牡丹花雖然開得正好,但卻因為幾株枯枝 ,而興起深深的感嘆。表面上,詩人雖然憐惜花兒的即將凋萎,但在盈盈火光中,詩人心 裡其實是對光陰的似水東流而鬱鬱寡歡。「惜花」之中,實已含有「惜時」之意。既然懂 得「惜時」,那麼該把握時機去做些什麼呢?從這首詩的字面上看,詩人似乎傳達了「及 時行樂」的訊息,認為既然無法挽回美好的逝去,那就好好沉浸在眼前的美好,讓短暫化 為永恆。這是詩人真正的人生觀,或是純粹從文學角度而塑造的意境,我們無從得知。但 可以體會的是,「把火看衰紅」之時,雖然好像掌握了什麼,但卻仍然覺得十分虛幻,內 心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 佛經中曾提到,六道中隨時有香花綴身的,是生於天道的眾生。在他們壽命未盡之前,頭 上、身上永遠都有芬芳馥郁的花蕊裝飾著,而且恆常鮮豔,沒有萎落之相。在擁有了莊嚴 的色身,並享受著衣食無缺、飛行自在種種天樂之後,天人們無憂無慮地耽溺在享樂之中 ,全然不覺生死逼迫、無常到來。直到臨命終前,身上的花朵開始枯萎、發臭了,心中才 生起大恐怖,為著即將失去生命而驚慌失措。在花兒尚未凋謝之前,為什麼不積極面對人 生最棘手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呢?在花兒盛開的時候,一味沉醉在歡娛之中,這種「及 時行樂」的消極態度,終究無法排遣「苦苦」、「壞苦」降臨時所帶來的不堪啊! 春天的逝去、花兒的凋零,在情感上或許令人神傷,但我們若能從中理解「把握有限生命 ,經營無價慧命」的迫切性,飄落的花瓣也可以是充滿啟發的開示。 論語簡說(五十) 子 圓 八佾第三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有人請問孔子禘祭的道理。孔子回答說:「不知道啊!」孔子接著伸出手掌,繼續回答說 :「如果有人知道禘祭的道理,那麼他對於天下複雜的事情,就像把天下複雜的事情指示 在這手掌上,那麼容易了解!」孔子回答的同時,用另外一隻手,指著伸出的手掌。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或問」有人來請問。孔子雖然懂得禘祭的道理 ,那為何他回答「不知也」?因為魯國舉行禘祭時, 長幼尊卑亂了次序,孔子不忍明說自己國君違禮。另外,禘祭的意義非常深遠,並不是一 般人所能了解,所以回答「不知也」。   「『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諸」是「之乎」的連讀,這個 「之」字,就代表天下複雜的事情。「斯」,「此」的意思,也就是手掌。最後一句「指 其掌」,是記錄《論語》的人,特別用來補充孔子當時的動作。孔子既然回答不知道,怎 麼肯定懂得禘禮的人,對於天下複雜的事,能夠了如指掌呢?這是孔子教化的善巧方便, 一方面是孔子有難言之隱,另一方面卻希望為後來研究禘禮的人引導出正確的方向,恢宏 禘禮的真正精神。   祭祀是五禮中首要的「吉禮」,至於禮器如何使用,應該用多少分量,以及代表什麼意義 ,都有一定,不能亂了分寸。今日之下,我們遵循至聖先師孔子的教導,如何學習禮節, 掌握待人處事的分寸,首先要在五倫十義上落實,認真做好自己的角色:為人子女的,守 住「孝」道;為人父母的,講究「慈」道;夫婦貞良、有恩有義;兄弟怡怡、相洽和融; 朋友有信、規過勸善;主管仁厚待下、部屬忠心盡職,共同樹立篤行守禮的五倫世間。這 也正是今日紛擾不安的社會,愈病的良方。   孔子曾說過:「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家中力行五倫的措施,正是政治的 精髓所在,何必一定要在朝為官,才算推展政治呢?能以禮約身正是個人身心安頓的真實 落腳處! 人人心中都有個小叮噹 慕 如 二月二十八日,是這學期國學啟蒙班開學的日子,這一天對我們全班而言,不只是孩子們 的開學日,也是班上所有老師們,在「教育」這門功課上的再啟蒙日。 自從誠惶誠恐地接下這分工作,就一直在心中籌量著,「能為孩子做些什麼?他們欠缺什 麼?他們需要什麼?」一連串的準備下來,在與其他老師商定後,決定把修身課提前到第 一堂,先和孩子們分享一些新的想法與做法。就在進行的當中,孩子們的反應給了我相當 大的心靈震撼,「以孩子為師」真是一句金玉良言啊! 當問到︰「有誰記得前年暑假,在大禮堂裡面,大導師所說的大雄與小叮噹的故事?」習 慣性地先將眼光拋向女生,卻意外地沒有人舉手,突然前排有男生叫道︰「老師我記得﹗ 」這個原本公認調皮、叛逆色彩濃厚的小男生,正高高地舉著他的右手。「請你說說看」 ,「小叮噹壞掉了,但是全日本沒有人能夠修得好。大雄為了修好小叮噹,就用功讀書, 後來不但把小叮噹修好了,還成為一流的科學家。」聽到這一連串流暢的敘述,不禁拍起 手來,讚嘆了他一番。我想,這並非是記性好之故,而是他潛意識當中,真正在意這故事 背後的涵義啊! 男孩展現了他從未有過的笑容,他閃亮的眼神,給了我很大的靈感,於是我問︰「你們羨 慕大雄嗎?」孩子們使勁地點頭,還露出一點點自己沒有小叮噹的悲哀感,微微地從角落 裡傳來一句︰「好想要有個小叮噹喔!」,「真的想要有個小叮噹的人舉手。」一問之下 ,全班都露出微笑高舉了手。或許他們以為,今天老師們準備了許多小叮噹要送給他們吧 !他們沒有想到,所聽到的回答竟然是︰「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個小 叮噹喔!」全部的孩子瞪大了眼睛,有的還張著口,專注諦聽著這對他們來說很特別的一 句話。 小叮噹很棒,是個仁慈又萬能的好幫手,法寶無數,能穿越過去與未來,無所不能,幫大 雄實現了許多的願望。所以當軟弱又不用功的大雄一旦失去他,就完全沒有辦法正常地生 活。求助無門的大雄,這時才發現到,就算是父母也有幫不上忙的時候,「要解決自己的 事情,只能夠靠自己」!為了拯救小叮噹,他認真地立下志願,並且下定決心確實地去實 行,後來他果真辦到了!並且他還發現,在修好小叮噹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他也修好了 自己原本懶惰、不負責任、任性、不知用功、::有著種種壞毛病的心。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本來就具有像小叮噹一樣,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超能力, 在佛法當中就叫做「真如本性」。更棒的是,他永遠不會壞掉,不管我們知不知道他的存 在,他永遠對我們不離不棄。從遙遠的過去就一直跟隨著我們,直到現在與無止盡的未來 。為什麼他要那樣忠心耿耿的呢?因為,他並不是老天賞賜的禮物,或是無處可去,和其 他種種的原因而跟著我們,他根本就是我們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潛力,如影隨形。不同之 處在於,有人已經開發了潛力,有人正在努力開發,而大多數的人尚且還不知道他的存在 。 大多數的人,就像那個小男孩一樣,都不能很肯定自己的社會價值,於是一天又一天得過 且過。一直到在偶然的因緣下,向某人說出內心長久以來的渴望時,因緣成熟而接觸了佛 法,才知道原來所有的美好願望,都是心力造成的,佛法叫做「唯識所變」,這股偉大的 力量,大到無法形容,真正不可心思、不可語議。 朋友,或許您從小就參加啟蒙班,也或許和我一樣沒有因緣參加,但是這都無妨。任何學 佛的因緣,都無妨於我們致力拯救「自心小叮噹」的志向,只要我們老實地「信、願、行 」,總有一天所有美好的願望都會實現。下回再見到小叮噹時,可要認得這位化身為機器 貓,現身說法的菩薩喔! 日課好處 蕅益大師以梵網經為日課,早先看蓮池大師戒疏發隱有所闕疑之處,從此就像冰塊遇熱消 融流散了。梵網上卷文古義幽,從前以為不能句讀的部分,如今也能體悟箇中妙旨,如在 目前。 (見蕅祖梵網合註自序) 放在心中 宋太祖為整飭吏治,摘後蜀孟昶「戒諭詞」中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 難欺」四句,令州縣刻石立於公堂前,稱為「戒石銘」。爾後南宋高宗,又令州縣將「戒 石銘」置於座右;到了明成祖時,更飭令州縣於府衙的甬道上建一牌坊,將戒石銘刻於其 上。「戒石銘」自宋至清,從座右到牌坊。其實,不論放在何處,都不如放在公務員心中 的好!(臺北市政府政風處〈廉政考古〉) 游於藝 音樂可以增加對抗感染及癌症的抗體,克利夫蘭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指出。不管喜歡哪一 種音樂,聆聽時都能刺激健康的生理反應。瑞典的研究也顯示,經常參加藝文活動的人, 比起待在家裡的同儕,壽命通常較長。這些維持健康的方法,輕鬆愉快又不需要花大錢! (美國《預防》雜誌) 勤 勞 雪公云:凡有道的人,都應戒奢而講勤勞,禮記禮運篇云:「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 己」。自己不要也必須幹,義務奉獻,拿出來給大家用。又說:「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 必為己」。不是你要用到才去用,社會上需要,就須去幹。 體高氣厚納萬物──「牛暉墓誌」 隋大業十年(614)三月刻。隸書,九行,行十一字。 隋人作隸有如此絕妙的,實在不多見。這方墓誌深得東晉碑版三昧,奇情密致,結體用筆 生動有趣;也頗獲漢人風神,體高氣厚,有納萬物於筆下的氣度。從整體的氣息看,本墓 誌和南北朝碑刻有更多的血緣關係。 墓誌中以細線界格,線淺而多有間斷。這並不是風化所致,應當是刻工有意為之。通篇章 法橫密縱疏,採取東漢隸書謀篇佈局的常法。結體上,平正中出以險絕,險絕處納於平正 。線條不以流暢通達為其追求目的,而以「拙」、「扭」、「澀」表現出獨特的意趣。 彩陶盆舞蹈紋── 新石器時代 此器為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之陶盆,高一四•一厘米、口徑二九厘米,紅陶 泥質,平底腹鼓。器壁內側畫有三組舞蹈圖,每組五人,手拉手面向右方,服裝頭飾相同 且動作齊整,場景歡愉而富節奏感,是發現年代最早的原始舞蹈圖。舞者下方繪有四條水 紋,若盆中滿水,則人似水中起舞;若水盛半盆,則舞姿倒映水中,有如湖邊歌舞,頗具 巧思。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中。   古籍中多有先民樂教之記載。尚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 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樂音和諧則心趨良善,中 國向以禮樂之邦自稱,足見樂教之重要。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 佛法求助哇啦啦 - 您的問題就是大家的問題! BudaHelp ◆ 修改: 05/09/15 0:09:41 <218.162.49.35>

相关参考

佛教 明倫月刊323期

問罪●鞭鼓生地藏經如來讚嘆品云:「……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有學生很不以為然地問:「如果我們守五戒十善,也有業嗎?也有罪嗎?」「這麼說我們一下生,就是宇宙間的有罪公民,那活

佛教 明倫月刊353期

春者•蠢鞭鼓生經過數月的苦寒,節氣到了清明,春天的腳步才真正近了。古人以「春露秋霜」來形容後人因感時而致祭先人的恩澤。《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春,雨露既濡,君

佛教 明倫月刊348期

造業與轉業鞭鼓生徹悟大師說:「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

佛教 明倫月刊341期

宿世虛緣鞭鼓生蓮池大師示在家二眾說:「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虛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迴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

佛教 明倫月刊354期

退轉容易發鞭鼓生語云:「破壞容易建設難,退轉容易發心難。」說到「破壞容易建設難」,世間任何事情,在開創之初,無不是困難重重,胼手胝足,從無生有。但要破壞,何其容易啊!只要不再用心維護與經營,開創之初的

佛教 明倫月刊334期

難逃鏡前影鞭鼓生印祖云:「近世殺劫之慘,千古未聞。況復水火、疾疫、風吹、地震、旱潦等災,不時見告。總因殺業以為緣起,致令世道人心愈趨愈下。由是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如立鏡前,不能逃影。」這雖是祖師在五十

佛教 明倫月刊338期

走出戲樣人生鞭鼓生我們常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自從有了電視,人們也終日看戲,從古裝到時裝,從連續劇到單元劇,從國片到洋片、加上日劇、韓劇、港劇,古今中外,應有盡有。老一輩的人常說:「戲棚下有什

佛教 明倫月刊336期

還有多少力道鞭鼓生在世間,對年輕人來說,還沒走過的歲月,美名是前程似錦。「似錦」是鼓勵話。對已走過三十歲到六十歲這段歲月的人來說,多半人是「不堪回首」,而被人生折磨得「柔腸寸斷」「灰頭土臉」「頭破血流

佛教 明倫月刊335期

橫逆來磨鞭鼓生古人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修行人平日勤於守戒護法,養德植節,這是本分工夫。至於功力深淺,若沒有煩惱境界發生,則完全無法論斷。印祖云:「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

佛教 明倫月刊322期

再談實修●鞭鼓生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依什麼標準修正呢?佛教徒就是依佛陀所立的戒法來修正。能夠依教實修,了生脫死才有希望。或者有人會問:「法華經不是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