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明倫月刊329期

Posted 比丘

篇首语: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学习——以更换学习内容作为你的休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明倫月刊329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世事如桑千萬樹 鞭鼓生 雪公詠詩云:「鼓刀磨劍不平氣,鬱塞胸中化作詩。世事如桑千萬樹,春蠶才吐一行絲。 」 「世事如桑千萬樹,春蠶才吐一行絲。」人生世間,除非隱居山林,離群索居,否則總離 不開許許多多的人與林林總總的事。事情可以順利化解倒還好,若是因人為的明爭暗鬥與 情緒引發的曲曲折折、是是非非,而衍生了煩惱,那就令人胸懷鬱塞了。世事缺少了正氣 與道義,自然會教人心生不平。這股折磨人的不平氣,世間人大多以身、以言語、或以懷 恨心加以報復,或藉酒澆愁,來作紓解。雪公則化作詩篇,雖然「春蠶才吐一行絲」,也 足以盪滌胸臆,化濁為清。 走在修行的路上,如何實踐古大德所云:「行住坐臥、揚眉瞬目,無不是用功之處呢?」 面對煩惱、鬱氣填膺時,怎麼用功呢? 阿含經上這麼說,瞋恨心會增長出許許多多的惡念與惡事,這就會助長鬼的威勢。而慈悲 是善的活水源頭,它可以消減鬼的魔力。因此,眾生如果心中積存了很多的瞋恚,那就是 與惡鬼共同創造發展事業。反之,如果讓慈悲常駐心頭,這就是與佛菩薩同進共出在一個 地處了。 徹悟大師也說,應當要很綿密的自我檢點,究竟平日所用的念頭,跟那一界相應的最多? 跟那一界相應的最猛?這樣自我反省,那麼來日,將會安身立命在那個地處,心中自然有 譜,也就不須請教別人了。 既然對世間有所覺悟,決定背塵合覺,了脫生死,當然要遠離鬼魅的心行,追隨佛菩薩的 步履。難行也要行,難忍也要忍。雪公說:「覺悟了,還要證,忍不過,如何證?」春蠶 吃盡了千萬樹的桑葉,就好比吃盡了世間數不盡的委屈與煩惱。而最後卻內化出一絲可以 讓人織成綺羅,作成衣裳的蠶絲。詩是溫柔敦厚的,修行的你我,慢慢體味吧! 讀易散記:否卦六爻 自 明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包桑。 「休否,大人吉。」 九家易注:「否者,消卦。陰欲消陽,故五處和居正,以否絕之。乾坤異體,升降殊隔, 卑不犯尊,故大人吉也。」 據李氏疏說。在消息卦中,否是消卦,故陰欲消陽。九五以九居五,處於中和,居於正位 ,故云:「五處和居正,以否絕之。」即阻絕陰欲消陽之意。爻辭休否,休是止息之意, 否是閉隔之意。故「以否絕之」謂之休否。「乾坤異體」猶言分體。即是彖傳「天地不交 」之意。「升降殊隔」猶言乾上升,坤下降。即是彖傳「上下不交」之意。此是否絕之象 。十二月消息,否是七月卦。此時萬物已成熟,乾坤定居其位,卑不犯尊。九五處和居正 ,即得此象。故九五大人吉。 孔氏穎達依王注解釋:「休否者。休、美也。謂能行休美之事於否塞之時,能施此否閉之 道遏絕小人,則是否之休美者也,故云休否。大人吉者,唯大人乃能如此而得吉也。」 「其亡其亡,繫于包桑。」 荀慈明注:「陰欲消陽,由四及五。故曰其亡其亡。謂坤性順從,不能消乾使亡。包者, 乾坤相包也。桑者,上玄下黃,以象乾坤也。乾職在上,坤體在下。雖欲消乾,繫其本體 ,不能亡也。」 京房注:「桑有衣食人之功,聖人亦有天覆地載之德。故以喻。」 陸績注:「包,本也。言其堅固不亡,如以巽繩繫也。」 李氏鼎祚注:「案。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其與幾同。幾,近也。九五居否之時,下包 六二。二互坤艮。艮山,坤地。地上即田也。五互巽木。田上有木,莫過於桑。故曰,其 亡其亡,繫于包桑。言五二包繫,根深蔕固,若山之堅,如地之厚者也,雖遭危亂,物莫 能害矣。」 鄭康成注:「猶紂囚文王于羑里之獄,四臣獻珍異之物,而終免於難。繫于包桑之謂。」 以上各注,今依李氏纂疏大意解釋如下。 荀注。陰欲消陽,有由九四消及九五之勢,故曰:「其亡其亡。」意謂陰雖善消,而坤性 順從,不能消乾使亡。「乾坤相包。」是參同契文。荀氏引以解釋包義,謂陰包陽,陽亦 包陰。坤文言傳:「天玄而地黃。」周禮冬官考工記:「天謂之玄,地謂之黃。」桑本上 玄下黃。玄黃同在一體,故取其色,以象乾坤陰陽相包,亦是一體。繫辭上傳:「天尊地 卑,乾坤定矣。」故云「乾職在上,坤體在下。」坤陰雖欲消乾,然而陰陽繫于一體,猶 繫于玄黃之桑,何能消亡。 京注。本草綱目李時珍引典術云:「桑乃箕星之精。」桑乃蠶所食葉之神木。京氏謂桑有 衣食人之功,聖人亦有天覆地載之德。天覆象玄,地載象黃。故取桑之上玄下黃,而衣食 于人者,以喻之。 陸注。說文:「包象人懷妊,巳在中。」包是生人之本,故云:「包,本也。」意謂根本 堅固,自不能亡。說卦傳:「巽為繩。」五與四三互體為巽,故云:「如以巽繩繫也。」 李注。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故云:「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史記酈 生傳注:「酈食其讀歷異幾。」是「其」有「幾」音,亦有「幾」義。故云:「其與幾同 。」爾雅釋詁:「幾,近也。」故云:「幾者近也。」九居否五,與二正應,故云:「下 包六二。」二為體坤,又互艮。艮為山,坤為地。地上為田。故云:「地上即田也。」五 互巽為木。詩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說于桑田。」故云:「田上有木,莫過于桑。 」「其亡其亡,繫于包桑」者,此說五與二相包繫,得位正應,根深蔕固,猶若艮山之堅 ,坤地之厚。「雖遭危亂,物莫能害」者,猶繫辭下傳說:「亡者,保其存者也。」崔憬 注:「有亡之慮,則能保其存。」 鄭注。引文王囚于羑里之事,以明雖處于難,終能獲免。有合繫于包桑之義。 象傳說:「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崔憬注:「得位居中也。」 李氏疏:「九為得位,五為居中。得位居中,則陰不能消。故大人吉也。」 否閉時代,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九五唯有居中守正,方能遏止小人之道,然後可以轉否 為泰,所以大人吉。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侯果注:「傾為覆也。否窮則傾矣。傾猶否,故先否也。傾畢則通,故後喜也。」 據李氏疏說。禮記中庸篇說:「傾者覆之。」故此注將傾字作覆字講。禮記月令季春之月 :「五覆五反。」覆,就是反覆之意。傾否即是覆否。覆否,即是反否為泰。否極則泰來 。陰消陽,至上九則窮,窮則傾覆。故云:「否窮則傾矣。」否在傾時,其體猶是否,故 謂「先否。」傾畢,則反為泰,由否塞而為泰通矣,所以「後喜。」 孔氏穎達說:「處否之極,否道已終。此上九能傾毀其否。故曰傾否也。先否後喜者。否 道未傾之時,是先否之道。否道已傾之後,其事得通,故曰後有喜也。」 象傳說:「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虞仲翔注:「否終必傾,盈不可久,故先否。下反于初,成益體震,民說?疆,故後喜。 以陰剝陽,故不可久也。」 據惠氏李氏之說解釋。高誘淮南子注,傾作下字講。上反初為傾否。故象傳說:「否終則 傾。」虞氏據傳解釋:「否終必傾。」謙彖傳說:「地道變盈而流謙。」故云:「盈不可 久。」卦體,在下者為先,在上者為後。否卦以陰消陽,消至三而成否。三在下體,上與 三相應。故上九爻辭曰先否。益自否來,故云「下反于初,成益體震。」下反于初,即是 張編修所解釋,由九五使上九反至初六之下。也就是益卦彖傳所說的「損上益下。」上九 反至初六之下,則初至五順序往上提升為二至上,於是由天地否而為風雷益。益的下體是 震。故云「成益體震。」益卦彖傳:「民說?疆。」虞氏彼注:「震為喜笑。」故此注: 「民說?疆,故後喜。」以上是解釋爻辭先否後喜之義。虞氏此義,損上益下,可以使否成 益。成益之後,再以三上易位,即成既濟。此與侯氏之注異。「以陰剝陽,故不可久也。 」此釋象傳「何可長也」之義。此處是說,不能損上益下,便不能由否成益,則任陰消陽 ,消至上九,而成山地剝。最後上九則以一陽復於下,而為地雷復。剝極必復,故不可久 。 象傳說:「何可長。」即萬事?常之意,否泰皆然。惟其?常,乃可轉變。泰時可以延長, 否時可以速去。可轉變者是事象,不可轉變者是理體。明體達用,則可轉變一切事象。所 以聖人說:「何可長也。」 唯識三十頌研究(八十九) 智 果 ◎生死相續難(續二) ※前 言 無漏業為因,所知障為緣,所感得之殊勝異熟果,在經論中,略有三名: 第一名為不思議變易生死身(楞伽經) 第二名為意成身(楞伽經、勝鬘經、佛性論) 第三名為變化身(顯揚聖教論) 上回略釋第一名已訖,今當略釋餘名。 ▲釋第二名─意成身  1、釋 名 成唯識論卷八云:「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謂變易生死身,亦可名為意成身,何以 故?以諸聖者之生死身,乃隨其濟度眾生之大悲意願所成就故。 譬如瑜伽論卷四十八載:菩薩以大悲願,「於諸饑饉,厄難曠野,正現前時,為令眾生, 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形廣大,隨所生處,以自身肉,普給一切饑 饉眾生,皆令飽滿。」即是一例,若廣宣說,菩薩以大悲意願,哀愍為先,受種種意成身 ,當知無量。  2、引 證 勝鬘經云:「譬如以取(煩惱障)為緣,以有漏業為因,續後有者,而生三有(上來舉「 分段」因果,以況下文之「變易」)如是以無明習地(所知障)為緣,以無漏業為因,有 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按:已得自在菩薩者,舊云:「大力菩 薩」,即是第八地,於相及土,得大力故,謂彼為濟度眾生故,能隨欲變現金銀珠寶等相 ,又能隨欲變現大小淨穢等土故。 佛性論卷二亦載:「無明住地為緣,及微細妄想所起無漏業為因,得起三種意生身。」 (按:「意生身」即「意成身」,乃初地以上菩薩,為濟度眾生,依意所化生之身,非父母 所生之身也。)何等為三?十卷楞伽之第五卷載: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 一者「得三昧樂三摩跋提意生身」(「三摩跋提」,梵語,意譯「正受」)。 二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 三者「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 ▲釋第三名─變化身  1、釋 名 成唯識論卷八云:「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化故。」謂變易生死身,亦 可名為變化身。何以故?以諸聖者,能以無漏定力,轉變原來之生死肉身,成為清淨微妙 、廣大光潔之身,無而忽有,猶如變化,故名「變化身」。  2、引 證 顯揚聖教論第十六載頌曰: 「聲聞有二種,趣寂趣菩提, 依止變化身,趣無上正覺。」 頌意謂聲聞轉依(轉捨染劣法之所依,轉得勝淨法之所依)有二種: 一者趣寂滅。 二者趣菩提。 或問:「聲聞無學,永盡後有(已盡分段生死惑業,不受後世苦果),云何能證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答曰:「依變化身,能證菩提,非業報身。」 上來正解二種生死已訖。 ◎釋本頌文 ▲正 解 論卷八云:「頌中所言:『諸業習氣』,即前所說二業種子;『二取習氣』,即前所說二 障種子,俱執著故(皆說名『取』),『俱』等餘文,義如前釋。」意即前面頌文中所謂 「諸業習氣,即指有漏、無漏二業之種子(「習氣」即「種子」之異名,乃現行熏習之氣 分故);又前面頌文中所謂「二取習氣」,即指煩惱、所知二障之種子,因為此二障,皆 有執著之意義故,名「二障」為「二取」。至於頌文中之「俱」字等餘文之意義,皆如同 前面最初之解釋。 ▲逐難釋 (1)解變易難 問:分段生死,捨生趣生,可言異熟前盡後續;變易生死,既無趣捨之義,寧得前盡,餘 復生耶? 答:變易生死,雖無如分段生死之前後異熟,別盡別生之義,卻以無漏定願數數資助故, 改去前惡者,轉生後勝者,令後身命,展轉勝前,亦有「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之義 也。 (2)釋頌中不說現行所以 問:亦容有「現業」,及「現二取」故,能令生死相續無窮。云何但言由「二習氣」(即 諸業習氣、二取習氣)? 答:理由一:雖實亦由諸法現行(即諸業現行、二取現行)令生死相續,而種子相續, 一切時有,非如現行,多間斷故,頌中偏說種子,云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也。 理由二:為顯示真異熟因,即是本識所執持之業種子;真異熟果,即是本識,因果皆不離 本識,故不說「現行」。雖然善惡等法之現行,亦是異熟因,但不能即時「與果」(正與 彼力也,即正給予產生結果之力用也),須待熏種子已,要於後時,方「與果」故,頌文 但說「種子」也。 問:六識之中,亦有異熟果,何故頌中不說前盡後生? 答:無記轉識,多間斷故,非真異熟,不過只是「異熟生」耳,所以頌中偏說第八識真異 熟,正是生死相續之法也。 按:窺基大師之樞要卷上末云:「真異熟,具三義,一、業果(善惡、漏無漏業因所感者 ),二、不斷,三、遍三界。」又云:「第七具後二義,非初。第六報心(異熟生心)具 初、後義,非中;非報心(善惡一分)具後一義,非初二。五識報心,具初,非後二;非報 心,三義俱無。」 故唯第八,獨得「真異熟」之名,正是本頌文中所指二種生死相續之法也。 上來(丑一)正解頌文,依「染法(有漏法)相續」訖。(頌言「異熟」故非無漏) (丑二)例明淨法(無漏法)相續 問:有情之生死輪迴,相續不斷,既是不待外緣,但由內識,諸佛菩薩淨法相續,為復亦 由內識?為復別有淨體? 答:淨法相續,應知亦然!何以故?無始以來,依附本識第八中之無漏種子,以為其因; 由其轉識等,數數熏發,以為其緣,因緣和合,漸漸增勝,乃至究竟,得成佛時,便轉捨 本來有漏雜染識種,轉得始起無漏清淨識種,任持一切功德種子,由佛本因之大誓願力, 盡未來際,起一切利他之妙用,相續無窮! (寅)總結上文 論卷八云:「由此應知,唯有內識」即由上來所說染淨道理,應知諸法相續,唯有內識也 。 上來「廣釋外難」中第一「釋違理難」已略釋竟。 自守其道 印祖云: 現在邪魔出世之時,吾人只可自守其道,決不可與彼相校。一經校量,彼必更加黷謗。爾 為爾,我為我,汝不來找我,我決不找汝。否則必定更要妄造謠言。(印祖文鈔三編復周 善昌居士書四) 庚戌年靈山寺佛七講話(上) 雪廬老人 說與修持三種巧 念佛不得一心,有原因:一是善根少,一是福德少。善根尚可自修,福德要往何處作,不 易選擇。 打佛七發願要得一心,在此道場念佛就能得一心。一次佛七道場花錢很多,千人之中有一 人得一心不亂,成就一人,這場佛七就不算空結七了。所謂千人吃飯,一人還債,即是一 人供養大眾。諸位可發此大願,觀想此一道場是我請來的,一切負擔要以我所得之一心回 饋,如此念佛,善根、福德兼而有之矣,此念佛方法一也。 臨終心生顛倒,乃因修行人臨終不能作主,故不得已要請人助念,今臺中已無助念團,全 賴自己平時念佛得一心。時時心存現在就是命終,彌陀即將來接引,看自己如同坐化,佛 七大眾都是來為我助念的蓮友,諦聽眾人念的六字洪名,如一字聽不清,心即亂。若一直 聽得清清楚楚,就是自己的福報,如此念佛可得一心。此念佛方法二也。 經典說一個比喻,有人行路失足落井,手抓住樹枝,未落下,亦不得出,井底有火,旁邊 有刀,四下滴臭血,忽來黑白二鼠,啃咬所抓的樹枝,眼看樹枝將斷了。此時,井邊來了 阿彌陀佛,只要一念佛,佛就聽聞得到,佛即伸手施救,但必須念得佛能聽聞,聲聲送入 佛的耳中。如打電話時,別無他心,專心與對方說話。念佛也須如此,必須至誠一念將此 聲音送入佛耳,當下就得救出。此念佛方法三也。 以上三種念佛方法,可任選其一,不能同時用,用二法以上則亂,只許選擇適合自己的一 法修持。最後說一首偈: 一心不得年復年,大願彌陀也枉然; 說與修持三種巧,能開極樂寶池蓮。 大家放下萬緣,照此方法,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 蓮邦建設為君忙 應知娑婆世界是眾苦逼迫的世界,一時一刻無一點好處,都在起惑、造業、受苦,循環不 斷。可惜一般眾生迷而不悟,以苦為樂,實在可悲! 佛菩薩太慈悲,製造一個好地方,使眾生去得了。在未去之前,已先行布施,須知布施之 中,有「世界悉檀」,令眾生得歡喜「。在受苦時,給予眾生短時間的歡喜、安慰,便變 現一個境界,讓眾生在此境界得一時安穩。今佛七道場,雖然只是娑婆的一小範圍,卻是娑 婆境內的安樂世界,七天為時雖短,也很了不起。今日能來參加佛七者就是有福,不來打 佛七者在外儘是起惑、造業、受苦,而來此則安穩清淨,不起惑造業,此福即不小。那些 在外頭常起的三種障礙:惑、業、苦,有人在佛七之中同時都沒有了。 極樂如何去法?彌陀知眾生不易去,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說,眾生臨終只要念佛 ,彌陀就聽聞得到,無量無邊的化佛菩薩來到頭頂,壽命終了就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如 何念佛能令佛得聞?念者與佛之間,必得無障礙,念佛不胡思亂想,就與佛沒有障礙。念 佛時,一心專注不亂攀緣,彌陀就聽聞得到,這就是一心不亂的境界。最後說一首偈: 作繭纏身落沸湯,蓮邦建設為君忙; 如何不肯真心去,只在娑婆受禍殃? 娑婆眾生如同蠶兒作繭自縛,最後都入了滾沸湯裡,慘遭煮死。極樂世界乃為接引眾生而 設,吾人不去,如何對得起佛呢?打佛七時,雖想去極樂,而心不真,心不真便是甘願在 娑婆受災禍。(上) 臨終須防三愛 釋氏要覽 若愛欲未斷,則命欲盡時,心生愁惱,眾苦相逼,必生此三愛,此即潤未來生之緣。 一、境界愛,臨終時,於眷屬、家財等起愛著心。 二、自體愛,臨終時,愛惜自己身體。 三、當生愛,臨終時,於當來生處有愛著之心。 蓮池餘馨之四─廣欽老和尚 智 展 農曆十月二十六日,是廣欽老和尚一百一十一歲冥誕。這位近代淨宗高僧,雖不曾升座講 經,也沒有成篇累牘的文字著述流傳後世,但他老人家「苦行念佛」的行持、風範,至今 卻仍為佛弟子們津津樂道。廣老在世時,經常告誡弟子,修行就是要學吃苦、習忍辱(無 我),藉以銷融無始劫來的業障。而如果有人來求開示,老和尚也總以「念佛最要緊」回 應,不談玄說妙、舞文弄墨,可是語默動靜卻流露凜凜道風。翻閱老和尚開示錄,沒有深 奧的教理名相,只有一句句自性地流出,切合聖言的真實語。欣逢廣老誕辰,茲將老人家 在淨土法門方面的開示略作摘錄,供養讀者諸君。普願見聞者,以淨土為歸,同生極樂國 : 念佛是了生死之行 某日,有佛學院比丘一行三四人上山請老和尚開示,老和尚對比丘們說: 「看經書僅是尋一入道門戶,而念佛才是切實了生死之行。念佛要具信、願、行三力,要 能引聲念佛,大地一音,即各種聲音入耳,即轉成念佛音,而無分別,不被轉去,方名一 心不亂。」 居士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某居士問老和尚:「我們在家人應修持那一法門?」 老和尚說:「在家居士想要修得如何,那是不可能的事,還是捨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帶 業往生,不要再墮娑婆,才是最穩當的。我們出家人,有的為了度眾生,發願還要再來這 娑婆世界,但這個願,也要本身達到菩薩的境界才有把握,否則一來很容易就迷失掉,又 被牽入輪迴中,這是很危險的。現在人學佛,自度尚未成,自身還是一團泥沼,就想度自 己的親眷,結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學佛人自度無暇,還去牽絆掛礙親眷,這樣世 俗念頭不易轉過來,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為難了。」 在家學佛以念佛為根本 某法師與信眾十多人,上山請老和尚開示學佛門路。 老和尚說:「念佛。」 「諸位在家居士,如要你們粗衣淡飯,學做佛,那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是走文字般若、 參研經典的路,所以,諸位在家學佛,還是以念佛為根本。不要看念佛很簡單,業感重的 人,會念得索然無味,而起煩惱念不下去。所以,各位如果能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那也 是不簡單的事。」 修持淨業 超越輪迴 老和尚說:「我們是由業感而生,卻往往帶著更多的業而去,如果不知入佛門修淨業,在 茫茫紅塵中,為聲色所役,為物質等欲樂所縛,貪瞋癡業造得越多,命終後就墮得越深。 現在既然進佛門,聽了佛法,便當多念佛、拜佛、布施,將來才有個好去處。學佛人念佛 ,便是要在紛紛擾擾的六根塵中,尋出一條超越生死輪迴的路,佛念得越多,善根、正念 增長,才不會隨妄念業障流轉,才有辦法了生死。」 廣欽老和尚在近代淨宗高僧中,可說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老人家雖然目不識丁,但是以 苦行莊嚴身心,將性命交付彌陀的結果,卻使他智慧大開。細細玩味廣老和弟子、信眾之 間的問答、對話,均能發現其旨不離內典,句句契合究竟解脫之道。由此可知,學佛不能 僅在文字上打轉,必須配合老實修行,方能斷惑證真。老人家九十五歲往生,由於預知時 至,故已先將寺院大小事務交代妥貼;往生前二日,還打小木魚教寺內住眾念佛。臨終之 時,端坐念佛,無礙往生,其自在可知矣。廣老最後遺言是「無來無去無代誌」(閩南語 ),吾人若想超生死、出苦輪,便應以廣老為模範,謹遵其教誨,行住坐臥不離彌陀,則 娑婆毒焰必可化為極樂清風。 諸法因緣生 三 省 若見緣生,即能見法。若能見法,即見如來。 (摘自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許多因緣條件聚合而成;因為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都沒有自體 ,當下即是「空」。眾生若能如實明白並體證這個道理,就能看到諸法的真實相貌,不會 在虛幻的因緣聚散中,生起種種執著、煩惱。而煩惱不起,迷惑不生,便能契入諸佛的大 智大覺中。 諸佛境界,深妙難測,非凡夫虛妄分別心所能了知。若欲體證,親嘗法味,觀「諸法因緣 生」乃是首要入門。試想,平日與吾人常相左右的貪瞋癡種種煩惱,不正是六根在對六塵 時,無法運用「空觀」智慧加以察照,因而隨順逆境迷轉而起的嗎?在遇境逢緣當下,若 能即時覺察「諸法因緣所生,空無實體」,境界的遷變,自然就如過眼雲煙,無法勾起妄 心的躁動;而如能時常練習,成為一種自然反應,即可逐漸壓伏「我執」,進而斷其根株 。 世間的紛紛擾擾,是由於眾生的我執堅固;欲消弭我執,觀「諸法因緣生」乃是究竟下手 處。然而,道理說來容易,情境來試煉時,是否只是「看得破,忍不過」,端看個人修行 功夫了。 白 居 易 呂富枝 白居易,字樂天,唐朝山西太原人。從小聰慧過人,幼兒時,就能認識「之」「無」兩個 字。通達儒家經典,善能作文章,尤其擅長作詩。貞觀年間中進士,唐憲宗時,官任左拾 遺(諫正官),立志以儒家道理,辦理政治,福國利民,但因為人正直,招人嫉妒,又因 直言,得罪宰相,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 到了唐文宗時,又召入朝,為刑部侍郎,後來累次升遷,做到太子少傅。 白居易中年皈依佛門,親近高僧,跟隨高僧受持淨戒,修習佛法,施捨自己屋宅,建香山 寺,自號香山居士。 白居易最初,曾經勸一百四十八人結「上生會」,行住坐臥念彌勒菩薩,想彌勒菩薩,發 願來世,要生到兜率天的彌勒內院。 到了晚年,辭官專心修行,身體患了瘋痺病(手足活動不靈活),於是就轉修淨土念佛法 門,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東都結蓮社,精進念佛,發願極力宏揚淨土法門,勸人發 願求生西方淨土。提出俸錢三萬,繪畫一軸「西方極樂世界變相圖」,圖中極樂世界依報 清淨莊嚴,正報佛菩薩聖眾,相好莊嚴,完全依照無量壽經內容所說的描繪,畫得深入逼 真。 極樂圖完成後,白居易恭敬頂禮發願,並在極樂圖上題偈稱贊說: 「極樂世界清淨圖,無諸惡道及眾苦; 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 曾經作一篇「白樂天念佛偈」: 余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 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日夕清淨心, 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 彌陀。 唐武宗會昌六年,有一天晚上,白居易坐在榻上念佛時,突然間就往生了。享年七十五歲 。著有白氏長慶集流通於世。 ※蓮池大師贊語說:東海的蓬萊仙島(仙人所住的地方),有白樂天的名字,白樂天以偈 推辭說:「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須歸兜率天。」意思是說:仙山東海不是我的歸處,歸 就必須歸兜率天彌勒內院。如今白樂天又捨去兜率天,而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這不就是所 謂的「披砂換金」嗎?披開砂石,從中揀出純金,愈選擇愈精純愈完美。 富海仁山─福慧雙修的周大德 周榮富老居士治喪委員會敬撰 明倫的大護法,周大德世緣已盡,安詳往生了。自民國六十五年以來,到民國八十五年為 止,長達二十年之久,周大德就像撫育嬰孩一樣,每個月定期捐助明倫二萬到四萬不等的 印刷費。明倫因有這筆道糧,可以無後顧之憂的發刊、贈閱。也因有周大德的發心,而得 以成長、茁壯。周大德默默護持的功德,明倫同人永銘於心,不敢相忘。今特刊載大德生 平事蹟,以表永懷追思。 周榮富老居士,臺中蓮友都尊稱他為周大德,他是臺北縣新莊海山里人,生於民國前三年 二月一日,卒於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享壽九十五歲。 一、天公仔子─賣油條的童年 周大德在家排行老三,長兄三十五歲就夫妻相繼亡故,二兄亦早夭。在他出生沒多久,算 命先生就告訴他父親金水老先生,說:「你靠這孩子,一輩子都吃不完,他是武狀元的命 格。」話雖如此,童年的家境,卻十分困窘,父親又患有氣喘病。懂事的周大德,七歲時 就開始幫忙家計,沿街叫賣油條。這天公仔子(周大德生日在農曆正月初九,正好是民俗 的天公生日),賣了五年的油條,卻沒有時間去上學。十一歲時,自覺不讀書不行,於是 向父親請求要上學讀書,並願意繼續負擔家計及自己的學費,多病的父親才勉強答應。 上學後,他更加努力地賣油條,不管颳風下雨,一大早,就雙手捧著竹籃,沿街叫賣,很 多鄉親同學都稱讚他乖巧,紛紛向他買油條。但也因賣油條,而經常上學遲到,被老師罰 站。 而他卻不敢將實情告訴老師,直到老師再三盤問才據實相稟,這時,老師也感動得掉下眼 淚,老師知道後,不但不責罵,反而透過全校老師,聯絡家長們,多買他的油條,於是他 就每天早上從海仙頭到公館口沿路照門牌號碼放油條,並約定一星期收一次油條錢。就像 現在送報紙一樣。後來老師還將這位貧苦優秀學生的事蹟向校長報告,校長就在六月十七日 這天賞賜給他一頂遮陽帽。 周大德為感念這位疼惜後進的好老師─徐曜棠老師,退休後,每年就借六月十七日這天, 留在家中,特別追思恩師,充分表現尊師重道、知恩報本的心意。 二、腳踏車經理─勤儉盡忠的銀行家 周大德小時候,邊賣油條邊讀書,到十七歲才小學畢業,畢業後順利考取臺北商工銀行(後 改稱第一銀行)當練習生,月薪十五元。同時晚上他又一邊到成淵中學繼續進修,一直到高 中畢業。他因勤奮好學,均名列第一,求學時,不但不必付學費,銀行還每個月另給二元 五角的獎勵金。從此一輩子在第一銀行服務,一路從練習生、一直升到儲蓄部經理及第一 銀行監察人。 數十年的銀行生涯,工作地點歷經臺北、臺中、屏東、花蓮等地,因為奉公守法且小心謹 慎,不但從沒發生過呆帳,也從未被處分過,反而累積無數的獎狀與獎勵。贏得「模範經 理」、「第一名經理」的雅號。尤其任職於臺中分行經理時,公家雖有三輪車,周大德卻 經常自己騎腳踏車出外推展業務,連后里等地都騎車前往,正因他如此的勤奮認真,銀行 的業績突飛猛進,深受同仁的敬重與愛戴。並戲稱「腳踏車經理」。 三、積財致富─理財有方推祖德 由於出身貧寒,周大德一生當中的每一分錢都由自己清白辛苦賺得,也捨不得任意花用。 他進銀行的時候,靠賣油條已存有一百五十元,同事見他錢多,就邀他參加互助會,每一 會三元,他參加了十會共三十元,當時因為日本人愛吃、愛漂亮、愛花用,平均每次標一 元五角,所以三十元的會只要交十五元,每月就輕易地多了十五元的儲蓄。另外當政府實 施三七五減租的時候,發行很多水泥股、工礦股、農林股股票,別人不想要,他立刻大量 購買。 此外,也買證券、買土地,而且所有財產只有入、沒有出,一直累積到退休,成就了數以 億計的資產。 周大德說,能夠白手成家,理財致富,實在也是祖上積德。他父親金水老先生,雖然家境 清貧,但對救人急難很有慈悲心,尤其研發出「雷公散」之中藥粉,凡有拉、吐、瀉等腸 胃不適的,只要吃一點「雷公散」就可痊癒,而周老先生常以「雷公散」,與貧病者結緣 ,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幫助別人解除病苦。 四、找到歸宿─放下布袋 提起葫蘆 周大德稟性仁慈忠厚,人情世故也非常練達,眼見天災人禍、人心不古,心想雖生財有道 ,總該找個宗教信仰及人生歸宿,正巧民國四十年,由花蓮調任臺中分行經理之際,乃經 友人簡國垣經理介紹,而認識臺中市佛教蓮社創辦人李炳南教授,即對李老師的學養、德 望佩服得五體投地。 深慶茫茫人海中,終於找到一位通佛通儒的大善知識,從此全心向佛。在臺中服務期間, 經常與夫人到蓮社、靈山寺,聽經聞法。又經李老師介紹,皈依南亭法師。 民國六十三年,周大德退休後,開始整理家業,並於每週三,偕夫人由臺北到臺中,聽李 老師宣講華嚴經。平時除聽經、念佛之外,於布施擁護道場,更是不遺餘力。聽經之餘, 也經常向李老師私下請益,或緊隨李老師及諸位師長蓮友四處弘法。李老師曾向周大德說 :「你我均已耄耋之年,你要學佛,必須跟隨在我身邊。」民國七十四年,周大德毅然決 然將臺北陽明山別墅全數變賣,偕同夫人在李老師的安排下,住進臺中縣菩提仁愛之家裡 面的靈巖書樓樓下,深居簡出,過著處士生活。 五、樂善興學─飲水思源 回饋社會 周大德有感於自身幼年貧困失學的痛苦,退休後立志將財富用於興學辦教育、獎勵後進。 在故鄉新莊:早年就曾捐款一百萬元給母校新莊國小興建運動場和司令臺,又捐建「孫鳳 堂」活動中心,以紀念慈母,並捐建新莊國中「金水堂」以紀念父親。民國七十七年元月 九日慨捐新臺幣五千萬元給臺北縣政府,請縣長林豐正先生轉交協建中信國小,該校旋於 同月廿六日改名為「榮富國小」,以感念周大德的慷慨捐輸。後又於民國七十九年捐資新 臺幣二仟五百萬元創設「財團法人周榮富獎學金文教基金會」,以獎勵各界清寒優秀子弟 。周大德也捐華梵大學壹仟伍佰萬,以助建校興學。 在臺中:民國七十二年獨自捐資四百七十萬元興建臺中蓮社六吉樓,作為國學啟蒙班、社 教科及明倫廣播社之場所。民國七十三年捐新臺幣二千一百萬元創設「財團法人臺中縣私 立榮富慈益基金會」,長期按月護持臺中蓮社、慈光圖書館、慈光育幼院、菩提救濟院、 安老所、明倫廣播社、明倫月刊社、國學啟蒙班、榮富助念團以及臺中論語講習班……等 文教、慈善機構。平時對全省地區,凡遭逢天災地變意外事故的家庭,如海山煤礦災難等 ,也都急急給予雪中送炭。數十年來,可以說是臺中市佛教蓮社聯體機構的大護法。「大 德」之稱,當之無愧! 六、福祿壽子─賢妻孝子 獲福無量 周大德對自己在世間享有福、祿、壽、子的福報,懷著十分慶幸與感恩的心。其實,他樂 善好施、積福無量,當然感應無量福報,所以不但本身壽近期頤,家庭亦和樂興隆。夫人 周陳更解女士系出名門,秀外慧中,相夫教子之餘,亦隨同潛心學佛,於民國七十七年在 莊嚴佛號助念聲中安詳往生西方。育有五子二女,總計有十五個孫子,全都品學兼優、事 業有成。 五位公子雖全都住在海外,自周大德八十大壽以後,有十五年之久,他們都按月輪值,返 回臺灣照顧年邁的老父親,晨昏定省、親侍湯藥,未曾懈廢,堪稱現代孝子典範。周大德 除育子有成外,又代兄撫孤,二位姪兒與叔父之情,猶如父子一般。這全是周大德厚德載 福,善因感報。 七、一心念佛─瓜熟蒂落 安詳往生 周大德退休以後,有三十年的光景,都在厚培善根與福德,雖然財力雄厚,卻自奉儉約, 身心全投入彌陀大願海中。尤其在民國七十五年李老師生西之後,他仍早晚禮拜老師法相 、重複聆聽開示錄音帶,一如往昔。晚年蟄居靈巖書樓,行住坐臥不離佛號,不但早晚課 精進念佛,其他散步、休閒時也念念不斷佛號,客廳臥室沒有精美的裝飾,只有佛菩薩、 老師法相及念佛錄音機,耳濡目染,皆是極樂。 一年多來,臺中論語班學員及蓮友們,有感於周大德體力漸衰,便排班約定每天上午十時 至十時半,陪伴他念佛。周大德雖體弱不堪久坐,每日仍必在九時五十分,即整裝坐定佛 前,等待蓮友前來。每次念完佛,他都滿心歡喜回向。往生前兩星期,蓮友們更每天播放 李老師開示錄影帶,以提振他的道心。周大德面睹師容,法喜滿溢。十月十五日,二公子 弘義先生已照顧老父一個月,行將返回澳洲,周大德竟不尋常地告訴他說:「我走的日期 將到,可能在二十三、二十四日。」因此弘義先生,不敢返澳。二十四日大女兒返回,送 老父一件獨鈷法器,並為誦解心經,周大德喜樂萬分,終日緊執獨鈷不放。兒女云:「當 日父親的笑容就像嬰兒一般,純真而滿足,終日緊執獨鈷不放。」臨終前數日,似有預知 ,凡見親舊乃至傭人,都一再點頭致謝,甚至感激得涕淚縱橫。 周大德在十月二十六日早上,九點二十分安詳往生。臺中蓮社蓮友們馬上排班助念二十四 小時。二十七日上午十時小殮,容貌平和,如入禪定,更衣時,手足柔軟更勝於生前,實 為往生極樂的瑞相。 綜觀周大德生平,早年出身寒微、勤儉致富,晚年樂善興學、潛心念佛,可說是當代福慧 雙修、悲智雙運的最佳楷模。想必早已蒙佛授記、龍天護持,證諸種種瑞相,理應蒙佛接 引、圓證菩提!阿彌陀佛! 山客問答 進 蓮 靈峰山屬於天目山支脈,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縣城西南六公里處。靈峰寺因山而建, 靈峰山因寺而傳。山頂的「北天目」池,水深而廣,終年不枯。蕅益大師二十五歲來到「 徑山」坐禪,徑山因有徑通往北天目山而得名。蕅祖晚年在此息隱,以至往生,現在靈峰 寺的院牆西邊還有蕅益大師墓。靈峰的美,靈峰的惡,在道人眼中是如何景相呢? 靈峰山有五大優點,四個缺點。五大優點是什麼呢?第 一,泉水甘美,而且流量很多。第 二,耳根清靜,官場上的進退褒貶的俗事,不會擾亂於心。第三,夏天雖有暑氣,卻不酷 熱。第四,冬天雖冷,燒上柴火便足以禦寒。第五,蚊蟲很少。 四個缺點是什麼呢?第一,醫藥不發達,病痛時就醫困難。第二,貧困時想向人借錢很困 難。第三,起大風時,風勢往往大到可以刮起屋瓦。第四,土質磽薄又多砂礫,以致所生 長出來的五榖蔬菜,味道都不佳。 客人說:「請問四個缺點有辦法除去嗎?」山人說:「可以。」客人說:「請問其中的方 法?」山人說:「節制口腹的慾望,多留心氣候寒暑的變化,則病痛自然減少,這就可以 除去醫藥困難的缺點了。減少心中的貪念,知足常樂,就不至於貧困,這就可以除去借錢 難的缺點了。起大風時,將茅草覆蓋得緊密些,牆壁塗上泥土,窗戶糊上米漿,大門緊閉 ,就可以避免因風勢太大而毀損房屋了。持守佛教戒律,對於飲食的好壞不妄加分別,明 白飲食是藥石,用來長養身體以幫助修行,就不會貪圖美味,這就可以除去飲食味道不佳 的缺點。」客人聽聞這一番話,十分嘆服,不禁向山人拜謝說:「妙啊!使我受惠良多, 希望這輩子就和您一起長住在這靈峰山上啊!」(蕅益大師「山客問答病起偶書」) 開慧楞嚴 虛雲老和尚 楞嚴一經,由阿難發起,作我們的模範。經中著重說「淫」字,由這「淫」字,說出很多 文章來。 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 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 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 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耆域藥王與槃特比丘 企 西 有一天,耆域藥王邀請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到家裡作客,不過,卻唯獨不邀請槃特比丘。 槃特比丘是佛的弟子,在眾弟子中,他的資質較為駑鈍。佛陀教他的偈頌,他都記不住, 後來佛只好教他一邊掃地,一邊默誦「掃帚」二字,做為修行的入門。但他努力了四個月 ,仍是念了「掃」就忘了「帚」,念了「帚」就忘了「掃」。雖然自知資質愚魯,但他對 於修行卻也絲毫不敢偷懶、懈怠。 由於耆域藥王誠摯的邀請,佛陀及諸弟子便前往作客。來到耆域藥王家中,耆域藥王特別 用清淨水供養佛陀,但佛陀卻婉拒。耆域藥王覺得很奇怪,便問佛陀說:「佛陀,您為什 麼不接受弟子誠心供養的這一碗清淨水呢?」佛陀說:「非常感謝國王您邀請我們到府上 來作客,但我發現槃特比丘沒跟我們一起來,少了一個弟子,總覺得有點掛心,所以才沒 心情飲用清淨水。」耆域藥王明白原因後便說:「佛陀,弟子因為覺得槃特比丘愚笨駑鈍 ,連牧羊人都不如,所以才不想請他來。」佛陀知道耆域藥王起了分別心,便想藉這件事 情來警惕耆域藥王及大眾。他說:「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要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如果你還 是堅持不想請槃特比丘來作客,那就請原諒我不接受這一碗清淨水。」耆域藥王聽了佛陀 的話,便立刻命人去請槃特比丘到家中來。 這時佛陀告訴弟子阿難尊者說:「你用神通,將這個缽送到槃特手上,讓他不用起身,就 從所在之處把這個缽再拿回來給我。」阿難照辦。此時,耆域藥王親眼看到了槃特比丘高 妙的神通,瞠目結舌之外,心中真是後悔不已,連連責備自己:「唉!我實在是大錯特錯 !竟然看不起聖僧,又出言毀謗,真是罪過!」他面帶羞愧,心中油然生起恭敬之心,不 斷向槃特比丘陪罪,並懺悔自己的愚昧無知。 接著,佛陀便向大眾述說耆域藥王和槃特比丘兩人從前的一段故事: 過去世時,耆域藥王是一位馬商,從事馬匹販賣交易的工作。有一次,他驅趕一千匹馬, 前往別的國家販售,路途中,碰巧遇到有一匹母馬產下了小馬。小馬主人看到馬商路過, 便請託他將小馬一起帶走,馬商看了看這匹小馬,覺得不像是什麼名駒,便一口回絕了。 到了他國,面見國王,國王告訴他說:「你這次帶來的一千匹馬,都只是一般普通的馬, 我聽說最近有一匹馬在道路旁產下小馬,生產前發出悲鳴,聲音十分特異。據說,母馬發出 這類奇特的聲音,一定會產下千里名駒,等這匹小馬長大了,牠的價值絕對可以抵得上一 千匹馬呢!如果你能幫我找到這匹千里馬,你這次帶來的所有馬匹,我就通通買下,要不 然,你就把你的馬全部帶回去吧!」馬商聞言,連忙快馬加鞭,趕到前幾天巧遇小馬之處 。 那匹小馬果然並非普通的馬,才出生不到十天,居然能說人話。牠知道馬商會再來,便告 訴主人說:「如果馬商再來,一定是想購買我,你就要他用五百匹馬來換。」不久,馬商 果然來了,並且想要購買小馬,主人便依照小馬的話,說:「我當然可以把小馬賣給你, 不過,我就靠辛辛苦苦養馬來維持生活,既然你這麼想要買,就用五百匹馬來換吧!」馬 商本來還想討價還價,但是因為馬主人十分堅持,也只好答應了。馬商如願將名駒小馬送到 國王面前後,國王十分高興,就依約定買下了馬商手邊剩下的所有馬匹。 佛陀說完這段故事,便向大眾說:「耆域藥王前世輕視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馬,這一世又瞧 不起資質較愚魯的槃特比丘,他從沒想過,其實他們都是值得尊重、珍視的。而從這段因 緣我們也可以知道,槃特比丘外表魯鈍,受人輕視,其實不是今天才如此,其中是有長久 淵源的啊!」 「分別心」是眾生的煩惱之一,我們總是時時刻刻在作人我、賢愚、美醜、優劣等等的分 別,並因此生起好惡,犯下身、口、意的惡業。對我們修持淨業之人而言,就是要時時用 一句佛號來對治分別心,學習用平等、恭敬、謙虛的態度,去看待一切眾生。印光祖師曾 經開示:「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看一切人都是 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吾人唯有如此用功,道業成就才有指望啊!(出自請槃特比丘 經) 愛 書 人 吉 光 宋代司馬光為人正直,歷朝歷代的人對他印象都很好。除了他幼年時聰明機智打破水缸救 同伴的故事外,他編的資治通鑑,氣勢恢宏,更令人景仰萬分。 宋英宗委任他修一部「歷代君臣事蹟」的書,在眾臣協助下,他花費了十九年的功夫,完 成這部巨著。當宋神宗聽完他進讀這部大作之後,神宗認為這部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 道」,就把書名定為資治通鑑。司馬光將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專挑有關國家興亡的 歷史,供皇帝閱讀,其對史書、年譜、野史、文集、傳記等相關資料的掌握整理,令人嘆 服。 其實,司馬光平時就是一位愛書惜書的讀書人,對於書籍資料的保存格外重視。在南宋費 袞的梁溪漫志一書,記載一則司馬光的愛書故事: 在司馬光家中的花園裡,有一座「獨樂園」,建有讀書堂,其中珍藏著萬餘卷文史方面的 書籍。司馬光早晚所經常閱讀的書籍,雖然已長達數十年了,仍然都像從未用手觸摸過的 新書一樣。司馬光曾經對他的兒子司馬公休說: 「商人們珍藏珠寶財貨,而讀書的人家只有這些書而已。然而,對於這些書,應當知道怎 樣珍惜愛護它。每年在夏季最熱的前十天「初伏」,到九月九日重陽節之間,有鑑於天氣 炎熱,空氣潮濕,我都要選擇天氣晴朗的日子,在花園排上几案,將書側立著放在上面 ,讓陽光曬一曬書的脊背。所以,年月雖很長久了,這些書總是完好無損。 想打開書卷閱讀的時候,必定先看一看几案上是否清潔,並且在上面鋪上平整柔軟的墊子 ,然後才端正身體坐下來閱讀。有時要走著看書,就用一個方形的版片托著書,從來不敢 用手捧著。這不僅是怕手上的汗水把書浸沾了,也是擔心碰壞了書的脊背。 每當看完了一頁,就用右手的拇指沿著書頁的邊沿,將書頁輕輕掀起,再用食指將書頁捻 起翻過去,才不至於將書搓揉壞了。每當看到你們用手指甲抓起書頁時,就覺得很不合我 的心意。如今佛門的僧眾、道觀的道士們,尚且知道愛惜書籍,難道我們這些熟讀經書的 人反而不如他們嗎?你們應當牢記我的這些教導啊!」 現代電腦網路盛行,閱讀平面書籍的人,愈來愈少了。書冊有香有味,讀來如見知交故舊 ,這是機器電腦沒法比的。有人喜歡在廁所裡讀書,當陣陣屎尿撲鼻而來,那裡還能嗅到 一絲書香之氣?有多少恭敬,就有多少實益,能如司馬光這般惜書讀書,何愁不能讀好書 ? 你能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否 李子琦 日本於明治卅八年五月廿日,由東鄉平八郎元帥(註一)率領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於日本 海海戰一役中,幾乎殲滅了強大的舊俄國巴爾蒂克艦隊(註二),瓦解俄國陸軍在中國東 北的勢力。後來,俄軍連戰連敗,企圖挽回頹勢而全面反攻(註三)。 獲得大勝利的東鄉,人們將他媲美為英海軍提督納爾遜(註四),戰後回到日本,媒體界 以「對海戰大捷的感想如何?」訪問他,篤信佛教的東鄉平靜且肅然地說了廿四字偈語: 自處超然,處人靄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世事無常,猶如海浪有起有落。大部分的人一逢得意,便躊躇滿志,在欣喜昂然之餘,往 往會鬆弛心理防備。就這麼一鬆弛,在命運、健康、事業上,便引發出不容忽視的敗局。 但是當局者不但毫無自覺,寧可認為「這是必然」,自己無任何反省檢討。所以,鬆弛自 我的心理防備,就是忽視自己的自律性統御。 譬如在事業上,昨天還展現旭日東升,氣勢磅礡的企業家,突然於一夕之間,急轉直下應 聲倒閉。究其原因,在世界普遍不景氣下,還能處在唯一例外的好景況,自己被這高度的 成長所眩惑,得意忘形而不知反省,在毫無警覺的溫床裡,於是孕育出一切惡果。 就人的健康而言,也是如此。平素健壯如牛感到得意洋洋,於是暴飲暴食,忽略了攝生調 養之道,甚至懶於健身運動。在健康無問題的得意感下,腐蝕了反省能力,作息不上軌道 ,飲食漫無節制,把自己丟在毫無自覺的生活中,得意地過日子,結果猝不及防地招來一 場險些要命的大病,或從此罹患絕症而遺憾終身。 近兩年來,臺灣經濟沉淪,許多公司及工廠,紛紛倒閉關廠,造成諸多失業者。無法對此 處以泰然者,或自殺,或淪為作姦犯科的歹徒。對此能處以淡然者,則改頭換面,找其他 較卑微的工作,諸如當小販、大飯店的僕役、工人等。不少大學出身的失業者,不因自我 的優越感,挺起胸膛來做什麼像什麼,不會為侘傺晦暗的遭遇而憤激嗟怨,唉聲嘆氣,反 而「處以淡然」勇敢地向現實挑戰。 唐朝兼具福、祿、壽的郭子儀,一生宦途得意失意參半。得意時他並無飛揚驕狂之態,當 累次被魚朝恩等奸臣讒言陷害丟官回鄉「吃自己」時,也無一副落魄潦倒之相,完全與平 常一樣開朗逸曠,坦蕩又平易近人,融融洩洩,一點兒看不出委屈、怨懟、侘傺等失意疲 態。能夠做到郭子儀那樣「得意時處以淡然,失意時處以泰然」的畢竟不多啊! 俗語說:「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佛門經典也指出,娑婆世界有諸多不圓滿、無可 奈何、不得志、令人受不了、非常難忍的境界,所以娑婆世界稱為「堪忍的世界」。在苦 多樂少的堪忍世界學習佛法,尤須要有「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心境,方能不斷激發熱 誠,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正助工夫,從中發生解脫智慧,決 志盡此一報身,離苦得樂! 註一:原為海軍上將,後因戰功晉升為元帥。 註二:原駐守蘇俄境內波羅的海的精銳艦隊。 註三:當時俄國於中國滿州租借的旅順失陷,繼爾瀋陽大戰又被日軍大敗。 註四:拿破崙侵英時,納爾遜率英艦迎擊法國及西班牙兩國的聯合艦隊,雖然重創敵方 艦隊,但自己也中彈陣亡。 道德勇氣 瑜 揚 小學的時候,我們都曾作過考試卷上的是非題,面對非「○」即「×」的抉擇,我們往往 能夠毫不考慮地作出決定。長大以後,書讀得不少了,可是是非判斷的能力卻不若當初犀 利;在許多紛擾人事的糾結及個人利益的考量下,我們經常顯得遲疑,不知要站在天秤的 左側或右端才好。於是,不置可否的情形出現了。在人情上,為了不願得罪;在個人利益 上,則是不願犧牲。黑與白之間有了灰色地帶,純真美好、公平正義的世界,只好寫進童 話故事裡,供人憑弔。 是非黑白中間之所以出現模糊的區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缺乏「道德勇氣」。很多事情 如果純以理性來衡量,「該」與「不該」,答案其實非常明顯。偏偏我們為了諸多理由, 常常在畫「○」或畫「×」的當下猶豫不決或自欺欺人。最無法令人茍同的,當然是為了 自身的利益,枉顧良心的譴責,做了損人利己的事;這樣的作為,即使眼前不遭惡報,也 是令眾人唾棄、不齒的。其次,最令人感覺煎熬的,是不管做出怎樣的決定,終究會使人 受到傷害。這時候,是應該為公理而「大義滅親」?抑或默許自家人去任意胡為?「天人 交戰」莫過於此吧!人不可能永遠都是理性在做主,而毫無任何情感因素在作用,但是站 在長遠的角度思量,只有維護公義,才不至於開啟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即時做出清醒的決 定,才是真正保護自家人,並讓許多人免於遭殃的辦法。 「道德勇氣」說來容易,不過在面對「人生是非題」的時候,我們往往就缺了這個「臨門 一腳」。今日社會之所以亂象叢生,惡人為惡竟然明目張膽、氣焰囂張,有很大一部分責 任,我們要歸咎於自己長期以來不自覺的「姑息養奸」。試想,社會上若多一些是非分明 的人,週遭若多一點仗義執言的聲音,縱然惡勢力無法被連根拔除,起碼不肖分子有任何 舉措亦不敢輕舉妄動吧!今日的臺灣,雖然大多數人都受過高等教育,但是擁有辨別是非 能力和高道德標準的人,恐怕仍然屬於弱勢。別的不提,光看看整天出現在檯面(電視) 上的那些所謂「專家」、「資深媒體工作者」,乃至為民喉舌的代議士們,其荒腔走板的 變調言行,就令人不敢恭維了。知識分子是受過文化薰陶的人,道德勇氣應該要比任何人 都要強烈才是,倘若高學歷的背後,只是躲著一群私心自用、魚目混珠的權謀之士,國家 社會的前景就真的堪憂了。 現在的世界已經進入e化時代,任何資訊都可以透過網路取得,人們也可以隨意地在其中發 表自己的看法。表面上,這叫做「資訊自由」、「言論自由」,可是細細深思,許多是非 黑白在各路人馬的雜音干擾下,已經被攪得莫衷一是了。面對價值觀念的混淆、顛倒,我 們當然不用矯枉過正地走回「言論一元化」的老路,但是面對末流當道的局勢,我們應當 深自期許,善養充沛的道德勇氣。冀望在逢遇正邪、黑白對決的關鍵時刻,吾人均能在光 明這邊畫下一個「○」,給公理一點掌聲,給奸佞迎面痛擊。 有祖輩照顧的孩子 濯 生 祝 心理學家瑪莉.派佛,訪談許多祖孫後發現,有祖輩的關注,能給孩子安全感及歸屬感 ,彼此傾向溫馨接納,有時更能無話不談。而老人家較慢的生活步調,則讓孩子以自己的 節奏學習並分享過程,尤其在道德價值觀及處世的智慧上,由歷練豐富的長輩以身作則, 往往比書本更深植人心。在成年禮的意義與價值一書,提到日本的建築法改變,顯示祖輩 對孩子有正面的影響。 日本在三十年前規劃建築法的時候,規定新蓋的房子不准超過十六坪,所以東京等地房子 都小小的。那個地方,只是讓你睡覺用的,各人各忙各的活,逼得大家全部的心力投入工 作,對日本工商發展有相當大的貢獻。把年輕人趕到公司,趕去工作,家不過是個旅館而 已。 幾十年以後,他們發現不對勁了,現在他們已經覺悟了。建築法又改變了,新蓋的房子規 定不得低於三十坪,希望祖孫三代能夠住在一起。因為做父母的都處在壯年時候,必須外 出工作,而祖父母已經年老了,也沒人招呼,若能有個小孩子陪他們,生活會較愉快、有 責任感,他們的生命力可以振作起來,而小孩子的教育,由長輩在生活裡面慢慢教他,父 母也可以在外面放心工作。 日本近年來建築法的改變,是一種生活觀念的改變,也是因為他們已經感受到青少年的問 題非常嚴重。 三代同堂不僅節省開銷,且人力資源充沛,上下兩代可隨時互相照應。如或三代難以同堂 ,至少祖孫常來往,有助於孩子學習多樣的人際關係。子女對父母的「奉養」,又可提供 下一代最好的「孝親示範」,一舉數得。 不邪淫 愛河千尺浪,美色當前勤掌舵; 輪迴三惡道,淫念陡起莫種因。 孩子們: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後,公園裡處處都是溫馨的畫面,全家扶老攜幼,或聊天散步,或騎 車放風箏,喧騰的笑語瀰漫在濃濃的空氣裡。突然一聲淒切的哭喊「媽─媽─」劃破了祥 和的氣氛,只見一個小女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叫媽媽,惹來不少關懷的眼光。有人馬上 問道:「小妹妹別哭,媽媽到哪裡去了?」女孩哭道:「我才一轉身,媽媽就不見了!」 「媽媽長得什麼樣子呢?」「嗯!我媽媽長得很漂亮,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大家聽 了以後,開始在人群中尋找又年輕又漂亮的婦女,可是一問之下卻都不是這個女孩的母親 。過了不久,遠處走來一個披頭散髮、其貌不揚的女子,怎麼看都不像小妹妹說的「漂亮 媽媽」,可是小女孩一見到她竟雀躍地飛奔而去,一路「媽媽!媽媽!」地喊著,讓在場 的群眾看傻了眼,心中滿是不解的疑問。 為什麼大家眼中的醜女會是孩子心中無可替代的美麗代言人呢?理由無他:「愛」字而已 。母親的慈愛盈滿子女的心田,溫暖的眼神、柔和的撫慰就像是天使的化身,那絕對不是 長相的美麗可以涵蓋的。人間至情可以長長久久,它超越了膚淺的外貌,昇華了人們的情 感,因為這樣才能讓我們深深感動,親情如此,夫妻之情也是這般。 宋朝有個叫劉庭式的人,年輕時家裡很貧窮,曾經與同鄉一名女子約定婚期,可是在尚未 訂婚之前這名女子卻因病瞎了眼睛,劉庭式則考上進士。因為貴賤懸殊太大,女方又覺得 自己五官不全,因此不敢再提這門親事。有人建議庭式該娶個門當戶對、年輕漂亮的女紅 妝才搭配,他聽了笑著說:「她未盲時我就已經答應娶她,怎麼可以因為外貌的改變就換 了心呢?」最後劉庭式還是娶了那位盲女。蘇軾曾經問他:「一般人都是因為美色而生愛 ,不知道您對妻子的愛由何而生?」劉庭式說道:「我只為了她是我的妻子就應該好好疼 惜她,假使因色而產生情愛,那麼色衰則愛弛,夫妻之間還有什麼情分可言,那些倚門賣 笑的女子是不是都可以為妻了呢?」蘇軾聽了更加敬重他的為人。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一世的夫妻、難得的因緣並不只是建立在情愛上 ,它應該包含彼此心靈的共振、生命的延展,以及因為對方的存在而過得更美好才對。婚 前彼此尊重保持正當的關係,一旦走入婚姻就必須為所做的決定信守承諾,夫妻一倫穩固 了,五倫社會就有了良好的開端,這是人倫之本,實在不能任意毀棄啊!要是沒有正確的 婚姻觀念,任憑再動人的美貌、再偉大的誓言,也不過像海灘沙丘、葉間朝露一樣,是經 不起考驗的。畢竟人性的弱點、社會的誘惑往往使得許多人意志崩盤,美滿的家庭因此全 走了樣,所以我們一定要潔身自持、謹慎提防: 第一、觀身不淨少欲自在:淫亂之始總是逃不過貪戀美色,殊不知此身九孔流出皆是不淨 之物,就像漂亮的花瓶盛著一堆臭糞,若是年老了、生病了,樣子更是醜陋難看,百年之 後也只不過是骷髏一堆,再也不是原來那個好樣,看清楚事實就不會沉溺在淫欲之中而傷 身喪志,即使是結髮夫妻也要知道有所節制,常讀經書開啟智慧,才能撥開迷霧歡喜自在 。 第二、知禮守分檢點言行:在廣州府有一個叫井泉生的人,幼時即奮志讀書聞名鄉里。上 有兩兄長都已娶妻,可是二哥卻不幸早亡,由於二嫂年輕美麗又無子女,雙方長輩覺得與 小叔泉生年齡才貌都十分匹配,有意撮和兩個,所以分別問問他們的意願。二嫂說:「我 雖命苦丈夫早亡,也無子女可依靠,但我早已決定堅守夫家,既不轉房也不可能改嫁。」 泉生則回答:「嫂嫂果然知書達禮,本來倫常有序不可紊亂,哪有弟弟娶兄妻之理,將來 又有何面目見二哥於九泉之下。」有一天午後,泉生讀書疲倦倚桌假寐,見一長者對他說 :「你重義知恥其德可欽,將來必能迎娶才德兼備的賢妻並榮登科甲,福壽彌高、子孫顯 貴。」後來果然一一應驗。安士全書上說:「同胞兄弟不入彼寢室,出嫁姊妹不至其臥室 ,叔嫂不私見。男女於暑月尤當注重衣著,不袒裼相見。」果能於禮法尺度用心遵行,才 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糾纏,陷入罪惡的情欲之中。親如家人要守禮!在外的來往朋友不論 交情深淺,更得檢點言行勿逾越了本分! 第三、酒色種因修行無門:「酒易亂性,邪淫害人」,兩個同屬修行殺手,往往酒色一沾 ,隨之意志消沉,於修行最是傷害。信得因果越深,越是把持得住,此理千萬不可小看。 從前有個叫鄭齊心的,曾經在一次遠行中找不到夜宿之處,忽然遠遠看見樹林中有燈光, 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所大宅院,主人十分好客,剛喝完了茶又獻上酒,他趕忙辭道:「我已 受過五戒,斷然不敢飲酒。」主人撚著鬍子笑道:「你才年紀輕輕,何苦耽誤大好青春, 只要你願意,妻妾、田園隨你取用。」鄭齊心拱手辭道:「我是夢醒之人,不願再度迷惑 啊!」主人見狀,只得送到西廂房住下。 到了夜半,忽然聽到敲門聲,鄭問道:「是誰?」有人答道:「我是主人的女兒,因刺繡 碰巧燈滅了,特來討火。」鄭堅決不讓她進來,她就在外面吟詩挑逗。鄭說:「男女授受 不親,我寧死也不敢越禮,您快請回吧!」女子百般慫恿,他只好閉口睡覺不予理會。 第二天醒來,原本的莊院不見了,抬頭只看見樹上黏著一張紙:酒色不侵,財氣無著,諸 惡消除,從此解縛。後來鄭齊心果然在修行上有很大的成就,這就是不邪淫的最好典範。 孩子們:六道輪迴的因緣皆因一念之淫心而起,所以生生世世吃苦受罪無有已時,吃苦、 知苦總要了苦,才算是智者。我們在家佛弟子允許有正當的夫妻生活,卻更應該謹守不邪 淫戒,潔身自愛、擇善固執,千萬別讓愛欲橫流給淹沒,一步踏錯步步錯,要付出的代價 是你我都無法想像的,小心呀! 論語簡說(三十七) 子 圓 為 政 第 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一個人假使沒有信用,就不知道他還有什麼可以取法的了。這好比大車缺了連 接車和牛的『輗』,小車缺了連接車和馬的『軏』,怎麼能行動無礙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位於傳統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 的中間,具有關鍵的地位。之前,學而篇也曾提到「主忠信」,可見孔子對「信」相當重 視。但是,一般人卻忽略它,常常犯了失信於人的毛病。要知道,有了這種缺失,即使自 己具備許多優點,別人也不會注意到的。關於這一點,在社會上辦過事的人,相信一定能 夠領略。在明白守信的重要性之後,實踐時一定要

相关参考

佛教 明倫月刊323期

問罪●鞭鼓生地藏經如來讚嘆品云:「……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有學生很不以為然地問:「如果我們守五戒十善,也有業嗎?也有罪嗎?」「這麼說我們一下生,就是宇宙間的有罪公民,那活

佛教 明倫月刊353期

春者•蠢鞭鼓生經過數月的苦寒,節氣到了清明,春天的腳步才真正近了。古人以「春露秋霜」來形容後人因感時而致祭先人的恩澤。《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春,雨露既濡,君

佛教 明倫月刊348期

造業與轉業鞭鼓生徹悟大師說:「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

佛教 明倫月刊341期

宿世虛緣鞭鼓生蓮池大師示在家二眾說:「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虛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迴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

佛教 明倫月刊354期

退轉容易發鞭鼓生語云:「破壞容易建設難,退轉容易發心難。」說到「破壞容易建設難」,世間任何事情,在開創之初,無不是困難重重,胼手胝足,從無生有。但要破壞,何其容易啊!只要不再用心維護與經營,開創之初的

佛教 明倫月刊334期

難逃鏡前影鞭鼓生印祖云:「近世殺劫之慘,千古未聞。況復水火、疾疫、風吹、地震、旱潦等災,不時見告。總因殺業以為緣起,致令世道人心愈趨愈下。由是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如立鏡前,不能逃影。」這雖是祖師在五十

佛教 明倫月刊343期

小溝渠上的思瓜棚鞭鼓生臺灣經過五十來年的長治久安,也算是史上少見的安和樂利。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一談起幼年時期政治的紛亂,物資的匱乏,都一臉的驚恐與滿腹的辛酸。「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是多少人血淋淋的

佛教 明倫月刊338期

走出戲樣人生鞭鼓生我們常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自從有了電視,人們也終日看戲,從古裝到時裝,從連續劇到單元劇,從國片到洋片、加上日劇、韓劇、港劇,古今中外,應有盡有。老一輩的人常說:「戲棚下有什

佛教 明倫月刊336期

還有多少力道鞭鼓生在世間,對年輕人來說,還沒走過的歲月,美名是前程似錦。「似錦」是鼓勵話。對已走過三十歲到六十歲這段歲月的人來說,多半人是「不堪回首」,而被人生折磨得「柔腸寸斷」「灰頭土臉」「頭破血流

佛教 明倫月刊335期

橫逆來磨鞭鼓生古人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修行人平日勤於守戒護法,養德植節,這是本分工夫。至於功力深淺,若沒有煩惱境界發生,則完全無法論斷。印祖云:「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