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明輪月刊326期
Posted 君子
篇首语:如果终止了学习,人就结束了成长的进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明輪月刊326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直心護道場 鞭鼓生 正人是直,不曲不斜也是直。道場,就是佛教徒自修或集眾修學菩提大道的場所。道場要 莊嚴,要有道氣,關鍵在人。所以修行人,必須收攝妄心,謹言慎行,以最真誠懇切,正 直不曲的心,在道場中依教奉行。 然而「道場」,除非規矩森嚴的叢林,否則因為是人來人往的場所,很難不流於「香火場 」乃至於「熱鬧場」甚至「是非場」,等而下之的成為「鬥爭場」,更不幸的則陷於「殺 盜淫場」。 如果以局外人身分,用事不關己或嘲諷的心態,來談論道場的種種不是,那絕對起不了振 衰起弊的作用。修道人的天職與本分,正在於以直心來護教護法。而可悲的是,現今是物 慾橫流,是非顛倒,染心易熾,淨德難成的時代。如果再加上主事者立場不堅,私心自用 ,為滿足自己及群眾浮誇的胃口,於是大開權巧方便之門,很快的,道場就因沒有明確的 目標,與堅持的戒規,而雜亂無章,流弊四起。 雪公以「四為三不」的訓條,來為學佛弟子指出處世的目標與堅持。「四為」是:1、為求 學問。2、為求解脫。3、為轉移污俗。4、為宏護正法。「三不」是:1、不以佛法受人利 用。2、不藉佛法貪名圖利。3、不昧佛法同流合污。能夠遵守「四為」,便是上弘下化, 善根福德兼修。能夠遵守「三不」,就不被染緣所轉,個人遠離名利,也避免道場被名利 客所利用。 談到名利,它是求道者的致命傷。是道場變質的導因。雪公云:「求道求名,兩相背馳, 故真實人,必遠名聞利養。此關不破,遑能論道。昔蓮池大師,遠參遍融和尚,膝行再請 ,融僅曰:『守本份,不要去貪名逐利。』數語。退出,同行者大笑曰:『千里遠來,原 來不值半文。』蓮師卻奉若拱璧,一生遵守,故其成就也大。」 總之,師訓言猶在耳,師範典型在夙昔,直心是道場。這是有心人,不論出家、居塵,都 要終身自勉,同修互為箴規的。 讀易散記:否卦彖辭 自 明 坤下 乾上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虞仲翔注:「陰消乾,又反泰也。謂三比坤滅乾。以臣弒其君,子弒其父,故曰匪人。 陰來滅陽,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貞。陰信陽詘,故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 通,與比三同義也。」 據李氏纂疏,以及張編修解釋。否在消息卦中,屬於消卦。否自乾來,自乾初起,以陰消 陽,消至三,而成否,故云陰消乾。否與泰旁通,故云反泰。陰消至三成否,內卦乾滅而 成坤,與比三相同,故云比坤滅乾。坤為臣,乾為君為父,陰消乾至二,成艮,艮為少男 ,故稱子。成艮,內卦乾猶未滅,弒父之象未成。必至三,內乾消滅,始成弒君弒父之象 ,故注云:「以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弒君弒父,並在否三,人道滅絕,故曰匪人。爻 辭「君子」指九五而言。乾為君子,上體三陽,唯九五得正其位,故指九五為君子。五雖 得位,但陰來滅陽,陽道有日漸消滅之勢,是謂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貞。陽詘在外,故 曰大往。陰信在內,故曰小來。否象閉塞,故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比卦六三互體為剝 ,剝四爻辭:「剝床以膚。」弒父弒君。故比三爻辭說:「比之匪人。」否三互體亦是剝 。其中有艮象。艮為膚。故云與比三同義。 孔氏穎達疏:「否之匪人者,言否閉之世,非是人道交通之時,故云匪人。不利君子貞者 ,由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為正也。陽氣往,而陰氣來,故云大往小來。陽主 生息,故稱大。陰主消耗,故稱小。」 彖傳說:「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 ,而天下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 崔憬注:「否,不通也。於不通之時,小人道長,故稱匪人,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貞也 。」 「大往小來。」 蜀才注:「此本乾卦。大往,陽往而消。小來,陰來而息也。」 李氏纂疏:「乾,陽消,而成否,故云此本乾卦。陽稱大,陽往而消,是大往也。陰稱小 ,陰來而息,是小來也。」 「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何妥注:「此明天道否也。」 李氏纂疏:「此以天道言也。乾不降,坤不升,故天地不交。不成既濟,故萬物不通。 乾鑿度曰,天地不變,不能通氣。鄭彼注云,否卦是也。」乾不降,是上體乾,其氣不降 。坤不升,是下體坤,其氣不升。故天地不交。 「上下不交,而天下 邦也。」 何妥注:「此明人事否也。泰中言志同,否中云 邦者,言人志不同,必致離散,而亂邦 國。」 崔憬注:「君臣乖阻,取亂之道,故言邦。」 李氏纂疏:「乾為君,在上。坤為臣,在下。上下不交,則君臣乖阻。賢人在下,輔於上 ,故為取亂之道。乾為人,坤為邦,不交,則坤虛 人,故曰 邦。」 「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 崔憬注:「陰柔,謂坤。陽剛,謂乾也。」 「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崔憬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義也。」 李氏纂疏:「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書大禹謨文。小人謂三,君子謂五。陰消至三,故小 人道長。至五成剝,故君子道消也。」 象傳說:「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營以祿。」 「天地不交,否。」 宋衷注:「天地不交,猶君臣不接。天氣上升,而不下降。地氣沉下,又不上升。二氣特 隔,故云否也。」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營以祿。」 虞仲翔注:「君子,謂乾。坤,為營。乾,為祿。難,謂坤,為弒君。故以儉德辟難。巽 為入,伏乾為遠,艮為山,體遯象,謂辟難遠遁入山,故不可營以祿。營,或作榮。儉, 或作險。」 據張編修及李氏纂疏解釋。乾為陽,陽為君子,故君子謂為乾。營,作求字講。營求,是 坤陰之道,故坤為營。禮記曲禮謂士死曰「不祿。」不祿之意是死,祿則是生,乾陽為生 ,故以乾為祿。陰消至否,坤臣弒君,故「難」即指坤而言,即是弒君之意。儉義為約, 艮為慎,乾為敬畏,故曰儉德。論語泰伯篇記孔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故以儉 德辟難。巽為入,三互體巽,故為入。坤下有伏乾,乾為天,天道遠,故以伏乾為遠。下 互為艮,艮為山。自二爻至上爻,象天山遯。故為辟難當遠遯入山。坤消乾祿,故不營以 祿。營,或作榮。今王弼本即是。儉,或作險。釋文亦未詳。又:張編修說:「坤來營乾 ,乾若入坤,則成未濟,故不可營以祿。」 孔氏穎達正義:「言君子於此否時,以節儉為德,辟其危難,不可榮華其身,以居祿位。 若據諸侯公卿而言,是辟時群小之難,不可重受官爵也。若據王者言之,謂節儉為德,辟 陰陽厄運之難,不可自重榮貴而驕逸也。」 在否卦時代,天氣不肯下降,地氣不肯上升。比之人事,則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持自己 的利益。堅持到極處,便發生弒父弒君的慘禍。爻辭「否之匪人」就是在否的時代弒父弒 君之人。匪字在此處作非字講。匪人即是非人。孔子在彖傳,稱非人為小人。否時,小 人道長,則不利於君子正道的行為。故在否時的君子必須講求避難之道。象傳說,君子以 儉德避難。儉德是以儉為德,寡言慎行,一切儉約,可避小人陷害。又須不營以祿。祿中 有名有利,不求名利,人品自高,可以保持人格,為一般人示範,使其不隨小人墮落,如 此可望反否為泰。這是否時君子避難之道。非為一己避難而言。卦爻中的遠遯入山避難之 象,是其比喻。 困而知之 濯 生 明代來知德先生,研究易經,自成一家之言。來氏在易經來注圖解自序說道,因父母生病 ,在家奉養雙親,沒有出外做官。於是在「釜山草堂」讀易經,六年下來,一絲一髮的易 理也未窺得。於是遠到四川萬縣,客居深山之中,反復研讀周易,沈潛到易理之中,到了 廢寢忘食的地步,這樣長達好幾年。 古人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數年後,來知德終於領悟了伏犧、周文王、周公、 孔子四位聖人所闡發的易經卦象義理,完成了易經來注圖解一書,前後歷經了二十九年, 正是「困而知之」啊! 唯識三十頌研究(八十六) 智 果 ◎分別由何難(續三) 《牒前生後》 上回解釋「種現為緣能生分別」已竟,今當續說「現種為緣能生種子」。 故成唯識論卷八云:「既現分別,緣種現生;種亦理應緣現種起。」既然現起「分別」( 指心王、心所之自體及見相二分等)是藉由其種子及現行而生;則「種子」按理說,亦應 藉由其現行及種子而起。 此中說明兩點: 1、論文中之「緣」字,是「緣藉」義,非「緣慮」義。 2、現種為緣而生之「種子」,亦是「分別所攝」。何以故?以種子是種種虛妄分別所依止 處故。故瑜伽師地論卷二云:「種子」有多種異名,或名為「因」,或名為「戲論」,或 名為「薩迦耶見所依止處」,或名為「我慢所依止處」等。 《正辨生種》 略表如下: (甲)總 說 問:「現種於種,能作幾緣?」能生之現行、種子,對於所生之種子,能作為幾種緣 ? 答:「種必不由中二緣起,待心、心所,立彼二故。」種子必定不從四緣之中,位居中間 之「等無間緣」及「所緣緣」二緣而生起,何以故?因為中間二緣,必須對心、心所之生 起,方建立故,今乃辨別「種子」之生緣故。易言之:能生之現行、種子,對於所生之種 子,容作二緣(即四緣之中,初後二緣「因緣」及「增上緣」也)。 (乙)別 明 (子)辨「現熏種」 論云:「現於親種,具作二緣;與非親種,但為增上」上文說明兩點: (一)親所熏種─如前七轉識及彼心所,皆能熏故,彼等對於「親所熏種」,能作二緣( 因緣、增上緣)。 (二)非親熏種─如第八識及前六識之極劣無記,非能熏故,除對自種外,對於「非親所 熏種」,但一增上緣耳。 (丑)辨「種生種」 論云:「種望親種,亦具二緣;於非親種,亦但增上」上文亦說明兩點: (一)自親種─於一切位,種子望「自親種」,亦具足二緣(因緣、增上緣)。 (二)非親種─種子望「異性非親種」,亦但一增上緣耳。上來論述染現行及染種子,望 於所生之染種,具緣多少已訖。至於淨現行及淨種子,望於所生之淨種,具緣多少,論文 略之,准前可知故。 (寅)總結釋 (一)結 斥 成唯識論卷八云:「依斯內識,互為緣起,分別因果,理教皆成!所執外緣,設有無用, 況違理教,何固執為?」 前外人問曰:「假若如汝唯識家所言,唯有內識之心,心識之外,皆無實我實法可得,請 問:種種的虛妄分別心(指八識心王、心所及其所變之見相二分等)由何而生?」 今唯識論主斥云:「依此內識之種子與現行,互為緣起(展轉相依,互為因果),則一切 染、淨分別,或因或果,能生所生,皆悉成立,不論約聖者之言教(如華嚴經、解深密經 、楞伽經、維摩經等)或約聖教中所說之道理,以因明論理之法則,建立三支比量來論辯 ,此四句偈頌,一定成立。汝等小乘家所執著之心外境者,莫說沒有,即便是有,也是無 用!更何況汝等所執,是違背教理!汝等何必如此固執不化耶?」 (二)指 廣 論云:「雖分別言,總顯三界心及心所,而隨勝者,諸聖教中,多門顯示,或說為二、三 、四、五等,如餘論中,具廣分別。」謂頌文第四句「彼彼分別生」(謂以「種子」為因 ,「現行」為緣故,種種分別,亦得生起。)「彼彼分別」四字,雖是總顯三界有漏之心 、心所,然而隨其偏勝,在一切「聖教」(聖者所說之教法)中,有多門顯示: 或說為二,謂染分別、淨分別,或「真識」(即淨分之第八阿賴耶識)、「現識」(即染 分之第八阿賴耶識)等。 或說為三,謂「業識」(當阿賴耶識自體分也。依無明力,不覺心動故),「轉識」(當阿 賴耶識見分也。即依前「業識」之動,轉成能見故),「現識」(當阿賴耶識相分也。即依 前「轉識」之見,境界妄現故)。 或說為四,如上更加「智識」(屬「意識」,即不了前心所現境界故,妄起染淨微細分別 )。 或說為五,如上更加「相續識」(亦屬「意識」,即依前「智識」,起粗分別,念慮三世 ,相續不斷:於過去事,追念不忘;於未來事,逆慮而起;於現在事,緣持不斷!) 除此之外,在楞伽經第五卷,瑜伽師地論三十八、七十三、七十四卷及顯揚聖教論,都 有詳細的說明,需者祈往見之。 上來第十八首頌,釋「分別由何難」已竟。 諸佛互讚 勸念彌陀(下) 常 隨 (三)單持名號 七日為期 「單持名號」,意指修行淨土法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是「阿彌陀佛」四 字,便能出三界、了生死。有人或許會問:「這樣夠嗎?」且看淨宗歷代祖師如是說、如 是行、如是成就者比比皆是,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現代人大多好高鶩遠,總認為單持佛 號就委屈了自己的根性,其實這是沒有自知之明啊!其他修行法門如參禪、持咒、修觀等 ,必須要上等利根之人去修才容易得利,中下等根性之人若稍有不慎,往往就著魔了。而 淨土法門不同,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人人都可修,再加上有佛力加被,所以修行過程 也較不易著魔。 再者,這個法門下手簡易,在任何時地均可善巧修持,受時間空間的障礙較小,因此對於 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最方便行持的了。 「阿彌陀佛」這個佛名,是佛用果地上的全體功德所立,因為名能召德,所以一心執持的 時候,便與佛果全體功德相應。只要往生的信願堅定,並念念持名不輟,在世時必能在一 日乃至七日間伏滅煩惱、由凡入聖,而臨終時亦必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這樣殊勝的修行 法門,也同樣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而釋迦佛稱讚阿彌陀佛的原因亦在於斯。 (四)不俟斷惑 臨終佛接 這也是釋迦佛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原因。修行一般法門欲了生脫死,必得先斷惑 ,但是淨土念佛法門卻不用斷惑,只要伏惑就能了生死。「斷惑」和「伏惑」差別很大。 「斷惑」就好比將一只充滿污泥的杯子徹底洗淨;「伏惑」則像在杯口蓋上杯蓋,一蓋上 去以後,杯中的污泥就漏不出來了。杯蓋就如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而杯的髒污就好 像我們的惑業煩惱。如果我們能時時用佛號將內心的煩惱蓋住、伏住,如此日久天長,工 夫純熟,臨終之時,必能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佛及聖眾必定現在其前,接引吾人往生極 樂。 能夠臨終無礙,安詳往生的人,一定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自身願力和佛願相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臨終接引願」,眾生命盡之時,往 生之心如果仍然堅定,則「頻率」便與佛同,就能感應彌陀現前。 第二,心繫佛號,不動不移。臨終時,心中的佛號如果還能歷歷分明,佛力便會加被,助 我們伏住煩惱,煩惱種子不起現行,便能和彌陀慈父接上,一剎那間就能離開五濁,往生 安養。 所以,如果想往生無礙,第一就是要時時發願,第二就是要將佛號念熟。臨終之際,一旦 能以佛念伏住妄念,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便會現前接引,而我們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斷一切的生死煩惱。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實在不可思議,難怪釋迦世尊一再讚歎。 (丙)釋迦讚諸佛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除了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外,也稱讚諸佛不可思議 功德。諸佛到底有那些不可思議的功德呢?以下分四點說明: (一)證明此經 勸信修持 淨土法門超出八萬四千法門之外,被稱為「門餘大道」,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奧、微妙,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既然唯佛能知其所以然,故佛若不說,眾生便不得受用。六方諸佛眼見 此法門如此殊勝、超絕,釋迦佛又慈悲,無問自說,所以也主動出來為此經作證,表示釋 迦佛所言不虛。由此可知,阿彌陀經有諸佛為之作證、流通,對於經中所弘揚的持名念佛 法門,我們若不信受執持,還有什麼是可以依憑的呢? (二)護念此經 使法普及 釋迦佛在娑婆世界宣講阿彌陀經、弘揚持名念佛法門,六方佛也「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可見六方諸佛也在他們的國土宣說此經。雖然娑婆世 界有滅法之時,但因六方佛各於其國宣揚淨土法門,所以此法門無有滅法。淨土法門的殊 特,還有什麼法門能與之相提並論呢? (三)護念眾生 使不退轉 諸佛護念阿彌陀經,同時也護念念佛的眾生。雪公說,念佛的時候,因為諸佛就會在我們 四周,所以我們就不敢隨便打妄想。正因佛力的加被,所以就容易得「一心」。再者,諸 佛的護念也能讓眾生遠離魔羅的干擾。十往生經上說,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求願往 生極樂世界,則日夜便有二十五位菩薩在旁護持,不使鬼神擾亂。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 不會著魔,且常處吉祥的境地中,在諸佛護念下,道業自然精進不退。 (四)顯名使聞 厚培善根 「名」指六方佛的名號,當我們誦彌陀經時,也能聽到六方佛的名號,這樣有什麼利益呢 ?當眾生聽聞諸佛名號時,即種下善根,並和諸佛結下善緣。他日,當六方佛中的任一尊 向我們宣說彌陀經時,我們便能深信、趨入。所以,顯揚六方諸佛的名號,是為了和眾生 結緣,將來諸佛為眾生講說淨土法門時,眾生便能信受。此亦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丁)諸佛讚釋迦 前面釋迦佛稱讚六方佛後,現在六方佛又回過頭來稱讚釋迦佛。為什麼六方佛要稱讚釋迦 佛呢?因為釋迦佛做了兩件甚難希有之事: 第一,祂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圓滿佛果。試想,在這 樣的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成就都已是「甚難希有」,吾人根器和佛相去十萬八千里,若想 依通途法門斷惑證果,恐怕比登天還難。所以,在這個濁惡的時節,若想修行有成,唯有 依靠淨土法門。 第二件難事就是「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此「難信之法」即淨土法門。為什麼淨土 法門是「難信之法」呢?因為修行淨土念佛法門,不用斷惑,即能超出三界輪迴生死,例 登一生補處之位,這相信的人不多。既然信的人少,釋迦佛就必須下很大的工夫,費很長 時間,先和眾生結深厚的緣,為眾生厚培善根,等時機成熟,佛再開演此法,眾生才會相 信。 這兩件甚難之事,釋迦佛都辦到了,這是祂的不可思議功德,也是六方佛讚歎祂的原因。 (戊)佛佛互讚為勸一切眾生念彌陀生西方 佛的用意、苦心,唯有其他諸佛能深刻體會、了解。為何諸佛要讚彌陀?因為阿彌陀佛所 成就的極樂世界,對眾生有莫大的利益,但眾生不了解,所以諸佛就一再稱讚,眾生才知 道要發心念佛,求生西方。又釋迦佛為何要稱讚六方佛?因為稱讚六方佛,眾生才能體會 六方佛證明、流通此經的苦心,才會發心修持念佛法門。又諸佛為何要稱讚釋迦佛?因為 要讓眾生明瞭本師的難行能行。所謂「如來所以興出世,為說彌陀本願海」,稱讚釋迦佛 ,眾生才會以全副身心靠倒彌陀,信願求生西方。 總而言之,諸佛互讚是為了勸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吾輩凡夫若還不 能死心信受,就枉入佛門了。 結 語 雪廬老人有一首偈頌,頗能道出諸佛勸念彌陀的苦心:「斷臂捨身求法難,不求自得莫輕 看,橫超巧度群生苦,知佛嘔心血未乾。」吾人不必經歷慧可大師(禪宗二祖)的「斷臂 」和雪山童子(釋迦前身)的「捨身」求法之苦,便能聽聞佛法,修行淨土念佛法門,這 是何等的福報啊!要知道,淨土法門不用斷惑,單持一句萬德洪名,便能橫超三界、橫生 四土、當生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善巧度生。淨業學人唯有珍重此法、奮勇精 進,方不負諸佛的嘔心瀝血啊!(下) 淨業三福 觀無量壽經 欲生極樂淨土者,當修三福。 一者世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戒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蓮池餘馨之一─倓虛大師 智 展 前 言 雪廬老人云:「時際末法,專修淨土,是最聰明。」佛教眾生成佛之法,有八萬四千種, 而淨土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圓頓中第一圓頓,宋代以來,淨土一宗就成了大乘共宗。 近代佛門大德一片悲心,口宣筆著,闡示淨土殊勝,力勸求生極樂,而自身更是念珠一串 孜孜矻矻的日課佛號。除了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專弘淨土之外,餘如諦閑、虛雲、倓虛、 太虛、慈舟、道源、廣欽等高僧大德,也以自身所修力弘淨土。本刊謹以「蓮池餘馨」為 題,依出生月分,每期呈現一位近代大德的淨土知見,供讀者大眾儲備淨業資糧之用。編 者謹案。 農曆六月初一,是倓虛大師一百二十七歲冥誕。這位民初的高僧,終身以「弘法」、「建 寺」、「安僧」為職志,為當時佛法凋蔽的中國北方帶來了興隆的氣象。雖然倓老教研天 臺,繼承天臺宗的法脈,但是他卻行宗淨土,勸人念佛往生西方。綜觀他老一生所建的十 方叢林(九處)、弘法支院(十七處)和佛學院(十三處),莫不以此為修行指歸。或問 :一代天臺尊宿,為何在解脫路上獨宣淨土呢?茲將倓老在淨土法門方面的論文、開示加 以整理,吾人或能於其中明白大師用心: 想離苦必須念佛 大師在〈想離苦必須念佛〉一文中說道,人道眾生受八苦交煎,人人都欲求離苦得樂,但 首先應知,這一切的苦難、災禍,都是由人心所造。人心既然能造苦厄,必定亦能消之, 而消災之法,則有緩急不同。師云:「急在當時至誠祈求,緩在平時未雨綢繆。」又補充 說:「蓋吾人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造業甚多。善則獲福,惡則成災;福來不知,禍至 方覺。若於急難中,誠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聖號,災禍可能立即消除。若於平時常念 佛菩薩聖號,則災禍自然不侵。」 倓老云:「修習淨土法門,撮其樞要,總不出古德所讚信、願、行之三大法要。再按佛經 所說,信者,『十善菩薩發大心,常別三界苦輪海』。願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包括無 餘。行者,普賢菩薩行願品。又如『十大願王』常常觀念。如是於任何境界,無不是消災 延壽,超生了死,增福增慧之機會矣。」若吾人於行住坐臥中,不忘萬德洪名,則現世即 得常樂我淨,當來必定圓證菩提。 一句彌陀縱括禪教律密 倓虛大師晚年駐錫在香港。有一回,大師在東林念佛堂(住持為定西法師)所舉辦的五個 佛七中開示說:「淨土法門廣大無外,為末法時代最契機之法門,即以一句阿彌陀佛而論 ,即能綜括禪教律密四大宗旨而無遺。所以者何?此一句佛號,即能超過最上禪宗,何須 證末後一著?以虔修淨土,能一生取辦故(此即「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之 謂)。又此一句佛號,超過一切經教,信解行證,何須再證妙覺果海(因直下流入佛果地 功德海)?以淨土圓具四土,已到含元殿,何須問長安?又此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律儀, 本自清淨,何須再證清淨法身?以修淨土者,因淨果淨,依正二報具清淨故。又此一句佛 號,超過一切陀羅尼,何須多世持咒,方得即身成佛?以修淨土者,一生淨土,永不退轉 (一生成佛),託質寶蓮,相好自然具足故。」 大師表示,「禪、教、律、密」是佛依眾生根性不同的應機施教,屬於權實兼施的方便法 門。然而淨土念佛法門,卻是「三根普被,九界齊收」,賅羅、圓攝了佛陀一代時教,所 以佛稱之為「異方便法門」。今生能值遇信受者,都是宿植德本之人,應善自勇猛精進, 方不負此殊勝因緣。 法華即彌陀 彌陀即法華 法華經是天臺宗的本經,但身為臺宗繼承人的倓虛大師,卻經常對人說︰「法華經是廣說 的彌陀經,彌陀經是略說的法華經。」 他在念佛論當中說道:「法華經和彌陀經說的都是全理即事的話,並沒像其他諸經,說很 多法相名詞讓人悟理修行等事。」至於兩經文義得以會通之處,大師亦舉例說明:「例如 在彌陀經裡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 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法華經第二十三藥 王本事品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 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意義都相同。其他在阿彌陀經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 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相、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 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和法華經的『開權顯實』、『開近顯遠』 一樣,都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 倓虛大師云:「所謂佛法,目的無非在淨心,而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異。取其最易者 ,莫若誦經念佛。」或許正因為淨土念佛法門下手簡易,故多被「好奇騖怪」、「崇尚虛 玄」者所輕忽。事實上,如大師所言,「念佛」這個修持法所含藏的義理,實可與法華的 究竟極談相通,這樣說來,並不是這個法門太簡,而是吾人沒有「識貨」的眼力啊!倓老 一生在教下鑽研、沉潛,但在行門上卻大力弘揚淨土法門,這若不是深體如來一代時教之 旨趣,怎會有如此的作略呢?欣逢大師誕辰紀念日,特將其於淨土法門方面的論述加以彙 整,期望大眾善體祖意,同入彌陀本願海。 臨終難做假 印祖云:「人子之心,總願親常在世。而世間相,本系生滅不住,豈能常存。今既去矣, 不宜過為悲哀,宜認真念佛。俾吾親之靈,得其實益。未往生,則祈得往生。已往生,則 增高品位。切勿隨順劣俗,以喪事作戲事,瞎鋪排,胡張羅,得罪於親於天。 汝父於未終前潔淨,終後仍潔淨,此實身心清淨之表示。有業力者,此時不但不能潔淨, 尚有自食其糞者,乃表示墮落之相。人生一切事都可偽為,惟臨死及死後所現之相,均不 能偽為。」(復朱仲華居士書) 項 氏 梁氏女 呂富枝 項 氏 項氏名妙智,宋朝四明鄞(今浙江省鄞縣)人,丈夫早年去世後,堅志守節,感念人命無 常,從此信奉佛法,非常精勤恭敬,平日經常持念阿彌陀佛聖號。 項氏有兩個女兒,後來都讓她們出家為比丘尼,母女一起住在楊氏庵堂,一心一意精勤 用功念佛,求願往生西方淨土,見到人就勸人念阿彌陀佛。 項氏曾經預先訂做了一個棺木,到了晚年,有一次偶然生了病,她告訴女兒說:「有很多 僧尼等待我往生西方。」於是就請人來助念,等到即將往生時,項氏忽然告訴女兒說:「 我想要坐化往生,那預做的棺木,怎樣能坐化往生呢?」女兒告訴她說:「佛陀要入涅槃 時,也用金棺木,吉祥臥而往生的,臥著往生也沒有什麼不好啊!」項氏聽了很歡喜,於 是誦念觀無量壽經上品往生章,不多時,微妙香氣,充滿了屋內,這時項氏轉身面向西方 ,兩手結印,面帶微笑,就安詳往生了。這件事跡發生於宋理宗紹定六年。 梁 氏 女 梁氏女,宋朝汾陽(今山西省汾陽縣)人,年輕時,不幸兩個眼睛就失明看不見了。 後來遇到一位僧人,勸導她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梁氏女就遵照僧人的指示,每天虔誠念佛 ,經過了三年,她的眼睛忽然復原重見光明。 從此梁氏女更加用功念佛,從來不曾一天間斷懈怠。有一天,她見到幢旛寶蓋從空中降臨 ,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聖眾,同來接引,這時梁氏女很快地就安詳往生了。 發現雲棲(上) 希 蓮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西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印光祖師這 首詩偈,不知牽動了多少淨業遊子依戀不捨的夢魂。在千盼萬盼中,一群蓮友終於踏上了 朝聖的旅程。於西湖南面大慈山下虎跑寺,頂禮過弘一大師舍利塔之後,十來個人坐上計 程車直奔翠竹幽深的新西湖十景之一:「雲棲竹徑」。 中國淨土宗道場,在歷史風雨的沖刷下,現今所存,只有寥寥幾處而已,如初祖慧遠大師 永駐的廬山東林寺、曇鸞與道綽大師弘法的石壁玄中寺、善導大師涉足的西安香積寺、印 光大師重興的姑蘇靈巖山寺等道場。其他如蓮池大師棲心的梵村雲棲寺等等,多已湮沒無 聞。然寺以僧而出名,僧以寺而流傳,蓮池大師與雲棲寺雖歷古而彌新,足供我們佇立尋 思不已。 湖山第一奧區 西湖自古多竹景,新西湖十景之一的「雲棲竹徑」,堪稱西湖竹景之冠。杭州西湖風景區 西南隅十四公里循著山麓西折進入五雲山下的雲棲塢,山深林密,竹篁繞徑,修竹成林, 拔地參天,溪流澄澈,向來以清涼幽靜著稱。相傳山之顛有五色祥雲盤旋其上,經久不散 ,號為「雲棲塢」。四周山巒連綿合攏於此,在西湖諸勝景中最為荒僻幽遠,塵囂不入, 人跡罕至,因此贏得了「湖山第一奧區」的美名。古人有詩云:「萬千竿竹濃蔭密,流水 青山如畫圖」。 宋乾德五年有僧人志逢曾建茅庵居住於此,雲棲塢多虎,僧到此地,能降伏猛虎,所以世 稱伏虎禪師。吳越王錢俶又為師建了寺廟,這就是雲棲創始的因緣。雲棲之上的五雲山頂 ,為杭州諸山的最高峰,據說是伏虎禪師最初創建寺院的遺址;可惜時間匆促,無緣上山 一窺究竟。天僖中,御賜「真濟院」額,後毀於山洪暴發,且苦於虎患,久無人居。到了 明代萬曆年間,淨土宗高僧蓮池大師才重振山門,復興為湖山第一道場。 清初康熙皇帝幾番來遊,「雲棲梵徑」入選為西湖十八景之一。此處現已闢為「市總工會 工人休養院」,成了高級幹部的休養處所,外人難得其門而入。 雲棲竹徑古道風 一行人下了車,只見正在興建中的收費亭,此處想必有寶藏。果然,撲面迎來的是一處白 石牌樓屹立路中,牌樓中央橫刻著「雲棲」二字,兩旁石柱有一副對聯:「一徑萬竿綠參 天,幾曲山溪咽細泉」,道盡了雲棲竹徑的天然景色。眾人一見喜出望外,莫不感謝佛菩 薩的冥佑。當初雖知此地已成為工人休養院的訊息,然而一直未得到的證實,一行人卻抱 定眼見為憑,憑的是一股對蓮池大師的景仰之心。 透過牌樓引領而望,只見一片直指雲天的毛竹夾道而生,茂密挺拔,像盛情的老友列隊迎 客。全山儼然竹之王國,綠蔭覆蓋幽谷,曲徑蜿蜒,踏著專供康熙、乾隆遊雲棲所鋪的御 道,寬廣平坦而雅淨。一路只見修篁蔽天,古木成蔭,空氣中透著一股山野獨有的清香, 西湖樹齡名列前茅的古樹,泰半全集中在這裡;仰望著那聳入雲霄的軀幹,彷彿凝聚了數 千年的湖光山色,蔽蔭了古往今來無盡的遊人。兩旁翠竹成蔭,密密層層不知所終,一派 清涼世界。山峰起處,陽光從竹葉梢頭的空隙處灑落,如薄紗飄逸,聲聲蟬鳴。竹林下, 溪泉叮咚,人云:「寒生六月」,煩熱全消,這是「雲棲竹徑」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清 人許承祖有云:「夾徑蕭蕭十萬枝,雲深岩壑媚幽姿:一天翠靄含山寺,春盡陽晴人不知 。」把雲棲竹徑寫得古媚生姿,道氣盎然。 來到一處岔路,順著走去,就在清森的幽篁深處,一座墓碑橫在眼前,定睛一看,竟是蓮 祖的陵墓。再仔細一瞧,新墓碑還是來自臺灣嘉義的一對夫婦於八十三年六月間所立,墓 前爐台插著供完的香腳,碑後一座古樸渾圓的墓墩,正是蓮祖靈骨所在。眾人當下頂禮念 佛。在一旁草叢中,赫然見到豎立的舊碑,雖飽受歲月的滄桑,斑駁磨損,然正中「蓮池 大師之墓」幾個大字依然清晰。 見著了蓮祖的陵墓,信心倍增。往前行,見到一處飛簷涼亭,矗立一塊古樸的大理石碑, 書著「雲棲竹徑」四個大字,為陳雲所題,可見中国政府的重視。 往上續行,不遠處露出一角紅亭,亭下有澄碧清涼的泉水,溢滿一池,亭名「洗心」,又 名洗心池。再行幾步路,四周山勢合攏如塢,雲棲寺也隨即映入了眼簾。雲棲塢的後背, 突兀聳著一屏像刀削似的百丈高峰,名為壁觀峰。峰下有終年長流的水源,地脈靈通,山 水幽勝,因此能得蓮祖選為修行終老之處。清人沈德潛有「雲棲梵徑」詩云:「長松萬壑 蛟龍吟,引我入山深復深,老僧修行惟贊佛,客子訪道還洗心;巖前白雲有來去,池裡青 蓮無古今,誰能此地結茅屋?壁觀峰頂常幽尋。」寫盡了蓮池大師棲心雲棲的道風。 五欲六塵七筆勾 蓮池大師,浙江杭州人,俗姓沈,早年親近儒家經典,以孝行聞名,卻性好清淨。鄰居有 一位老婦人,每天念阿彌陀佛數千聲,就好奇的詢問原因,她說:「老伴在世的時候就天 天念佛,臨命終時,沒有絲毫的病苦,向人告別之後,就安詳的往生了;所以我深信念佛 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因此發願求生極樂淨土。」蓮祖此後就棲心淨土,書寫「生死事大 」四字,隨時自我警策。居家戒殺生,祭祀拜素筵,嘆息說:「人命就像白駒過隙而已, 人生虛浮不定,還有多少日子好活呢?」出世之志,隱然可見。 二十七歲後,四年中遭受了喪父、失兒、亡妻、喪母等一連串不幸的打擊,頓時萬念俱非 ,看破了人生的無常。一日閱慧燈集,續絃夫人湯氏捧茶,忽然失手打碎了茶具,蓮祖猛 然有所悟的笑道:「人生因緣,沒有不散的道理。」於是作「七筆勾」以明志,從心底深 處把五色封章、魚水夫妻、桂子蘭孫、富貴功名、家舍田園、蓋世文章、風月情懷等七種 人世間縈繞心懷的俗事,一筆一筆勾銷,徹底的看破紅塵,一心一意事佛。次年,他和妻 子湯氏訣別說:「夫妻恩愛是不長久的,生死大事誰也無法替代。我決定出家修道去了, 今後妳好好的為自己打算吧!」 蓮祖帶著母親的神主牌位,出家為僧,在杭州昭慶寺無塵律師處受具足大戒。剛出家時, 即發願「願居學地,自我鍛鍊」,每天將此語佩帶於胸襟上。蓮祖出家受戒後,隨即雲遊 四海,四處參訪善知識。於母喪三年期間,每餐必供,每居必奉,有一首偈說:「親得離 塵垢,子道方成就。」體現了蓮祖令親解脫,報答親恩的一片大孝之心。 蓮祖曾到京師祈求當時著名的辯融禪師開示,禪師說:「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逐名利, 不要去攀緣,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同行其他人大笑,以為不遠千里而來,只得了 這幾句話,真是不值半文錢。蓮祖卻如獲珍寶,盡其一生,信受奉行,將它奉作真正的心 地功夫,絕不在架子場面上作假。 蓮祖在參訪途中,忽有所悟,有詩說:「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執戟渾 如夢,魔佛空爭事與非。」外出行腳,雖然可以增長識見,但是跋山涉水,餐風露宿,畢 竟是件辛苦的事。這一路歷經風霜雨雪,由南而北,再由北而南,由於身體虛弱貧乏至極 ,在金陵瓦官寺生了一場大病,竟至氣息奄奄,差點被火化了。(上) 韓愈酬贈僧侶詩平議(二) 希 仁 (二)崇儒闢佛、提倡古文,自始至終,一貫主張。 韓愈生平,好儒者之道,已昌明儒者自任。推崇周孔,佐佑六經,著〈原道〉、〈原性〉 等文,以彰孔子之道。其為文章,力倡秦漢古文,力掃六朝綺靡之習,已成一家之言。 其文學與思想上之傑出貢獻,為文化史上之共識,自不待言;而其所以力排釋老之主張, 實有其本身及社會之因素,表現出為儒家關於政治與社會之衛道精神,及「繼往開來」「 以道自任」之抱負,自始至終,未曾改變。 其本身之因素:在汪淳《韓歐詩文比較研究》中說:「韓愈出身寒微,境遇不佳;自小即 有傾向現實之人生觀,故不喜虛浮浪漫之神仙色彩。此種思想,自與佛老不合。」除此之 外,根據羅克典《論韓愈》,之研究,認為: 韓愈自七歲開始讀書,便跟在他大哥古文家韓會身邊,耳濡目染都是先王之道,先聖之學 ;十二歲時,其兄逝世,即跟隨兄嫂鄭氏護喪回河陽,不久又隨嫂避亂至江南宣城,在家 勤讀兄遺各種古文書籍;十九歲到長安,又因急於應付進士及宏辭考試,且因貧窮,在長 安七八年間均由他人資助生活費,未有機會如其他文人雅士般遊名山寶剎,所以難得接觸 到才華超特高僧;尤其是自少就抱定非先王先賢之書不敢讀,那對有關佛道讀物定不願深 加研讀;到他分教東都任內,對於眾多品質良莠不齊的僧尼,沿門扥缽,不耕不織,消耗 國家人民財力,更將這種惡劣印象,記在浮屠賬上,因此他反佛。此段分析,應是符合實 情的。 至於,社會因素:汪淳《韓歐詩文比較研究》引韓愈〈與孟尚書書〉,而加以評論說:「 唐承南北朝之遺弊,除統治階級外,僧尼、道士、女冠等宗教徒,亦多享免徵國家直接稅 及服勞役之特權,而佛教徒之人數又佔最多數,因此對國家之財政、經濟、國防、社會等 方面,損害極大。……遂使護衛儒道之韓愈,深惡而痛絕之!」 由此可見,韓愈立於「匡救政俗之弊害,申明夷夏之大防」而排斥佛老,主要是基於政治 與經濟因素;易言之,其所排斥者,概屬與儒家倫理觀念及人生態度相牴觸之佛教儀式, 所謂「教跡」而已;至於佛教所根據之哲學義理,初固不知反,後亦未嘗反,且嘗欲與高 僧往還,以解除其現實之煩擾也。 此可從最初於元和五年,見好友柳宗元與浮圖同遊且讚美浮圖之言,遂作書嚴責,致被宗 元譏為「忿其外而遺其中,知石而不知韞玉」;(見柳宗元〈送僧浩初序〉)次於元和十 四年,見憲宗遣人迎鳳翔法門寺護國真身塔之釋迦佛指骨,遂上〈諫迎佛骨表〉力爭,致 後人有「昌黎所闢,檀施供養佛也,為愚夫愚婦言之也。」(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 聽之卷四》)及昌黎「道淺無實」之譏。(張楨《康南海傳》)後貶謫潮州,身心兩遭打 擊,待親近當地靈山寺高僧大顛、寶通,似頗有領悟,觀其〈與孟尚書書〉論大顛云:「 頗聰明,識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胸中無滯礙」等言,以 及〈與大顛三書〉(註)陳善評謂:「韓愈深得佛旨」,朱熹則以為「所言深回廣大,安 得無崇信其言之意」。由是可略知其對佛教了解之改變歷程。 至其仍然故意隱瞞自己再三要求與大顛結交之經過,反倒謂「故自山召至州郭」,以及辯 護並非真正信順佛教,曰:「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 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此蓋文人矜持,亦人情之常,無足怪者;且由此可知韓愈表 面為維護道統,其崇儒排佛,始終未曾改變也。 (待續) 註:案韓愈〈與大顛書〉三通,可知昌黎於未會晤大顛前,已聞其語而喜其道,而?禮之恭 ,與往日慢僧之態度大殊;乃後之文士,至有所謂此書為學佛者所杜撰。於此,歐?脩評之 於前,曰「實退之語,他意不及也。」朱熹斷之於後,曰「絕為韓公之文,而非他?之所能 作,無疑矣!」並將此三書,刊入《朱子大全》中,定為昌黎所作。 暗 中 寶 三 省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經上說:如果佛法是隱藏在黑暗中的寶藏,那麼開演佛法實義的善知識,就像可以讓 我們得見寶藏的那一盞明燈。試想,寶藏隱藏在黑暗中,若無明燈照耀、指引,縱然價值 連城,吾人亦不得受用。同理,佛法雖能滅眾生的煩惱焰,開眾生本具的智慧,可是若無 善知識的善巧引導、解惑,縱然自身有些小聰明,也難以摸索出一條清楚的理路,得到佛 法的利益啊! 佛法不同於一般世俗學問之處,在於講求「解行並進」,意即研理與實修並行。所以如果 只是把佛學當成一門學術來探究,自己埋頭鑽研,卻沒有好老師從旁適時指導,想在菩提 道上有所成,是歧路之中多歧路,千難萬難的。善知識是吾人學佛路上最大的助緣,必得 時時虛心請益,領受教誨,解行二門方能日進有功。 至於怎樣的人才堪稱善知識,在經論中有「外護」、「同行」、「教授」三種分別。最簡 單的判別法,可視其是否於佛門「戒」、「教」深深講求;如果只是沽名釣譽,一味自我 宣傳,而無真實行持者,便不在效法之列了。 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 勘誤表及說明(上) 藏 頭 前 言 大佛頂首楞嚴經,自唐中宗神龍元年(西紀七○五)譯成中文,流傳自今。已千數百年, 作疏註而釋之者,無慮數十百家;而近代圓瑛老法師所著之講義,半世紀來,流通最廣, 印行最多:一九五一(民四十)年,上海出版;流傳至民國六十年,臺北十普寺編印「圓 瑛法彙」,講義排在第一,用新標點,此後印行者即據此本。至民國八十五年,大乘精舍 重排印行,精裝一厚冊,一七○五頁。筆者存有此三種版本。 細校三種版本,經文之字,有些錯誤,茲列表如下: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初版經文勘誤說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一九五一年(民四十)初版,約二千一百五十部(據功德芳名)。 其次:佛曆二五○七年(民五十二),香港據初版本影印一千二百部。內容全同初版,其 正誤,例初版可知。 民國六十年,臺北市十普寺「重印」一千二百部,用新標點,經文點在傍,註解點在中, 但初版之誤仍舊。如一二五頁末行「此之心體」,亦誤作「此心之體」。 所謂「民國二十七年初版」,「二十七」應是筆誤,據「圓瑛老法師事略」謂:「辛卯四 月」才完畢。辛卯,是民國四十年。 事略原文:「三十八年春,法師整理舊稿,將一吼堂文集、住持禪宗語錄、弘化紀念冊、 盂蘭盆經講義,付印流通,廣宣法益。更有楞嚴經講義,已編十六卷,尚餘三分之一,大 願未償,遂從事續編,閉門謝客,專一其心,於是編至辛卯四月,佛誕前三日編畢,全部 共廿四卷,裝成五冊。」 而卷末亦說明是「辛卯五月初版」,可知「二十七」是筆誤。 (一)103頁末行誤作「此心之體」,據大正藏、古本楞嚴經應作「此之心體」。 (二)503頁4行「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據古本楞嚴經(以下簡稱古本)「非阿羅訶三耶三 菩」,多一「非」字。 看古本,可知「訶」下無「非」字。此誤,一直延續至今,所有講義版本,皆同此誤。 (三)599頁6行13字「汝今聲不」,據古本應作「爾今聲不」。 經文「聞」中三「汝」,「聲」中三「爾」。 (四)654頁8行「紫金光」,據古本「以紫光金塗佛形像」,應作「紫光金」。 金之光,無質,怎麼能塗?應是紫光金。 (五)899頁1行14字「攝授親因」,據古本應作「攝受親因」。 諸本皆作「攝受」,惟講義作「授」。 (六)1180頁9行「其人原不覺知魔著」之「原」,據古本應作「元」。 (七)1186頁9行「十方賢聖,潛匿之處。」之「賢聖」,據古本應作「聖賢」。 (八)1188頁11行「越牖透牆曾無障礙」之「牆」,據古本應作「垣」。 (九)1265頁8行之「未蒙如來,微妙開示。」之「妙」,據古本應作「細」。 (十)1266頁末行「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之「生死」,據古本應作「死生」。生死、死生 ,內含不同。 (十一)1267頁10行「斯元本覺。妙明精真」之「精真」,據古本應作「真精」。精真、真 精,內含亦然不同。 (十二)1267頁10行「演若達多」,據古本應作「演若多」。 演若達多,意雖無誤,但經文成為四字一句,所以略去「達」字。 (十三)1285頁1行「佛土充滿。」第18字「滿」,據古本應作「 」。 二、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民國六十年版)經文勘誤表: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民國六十年版經文勘誤說明: 版權頁仍作「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初版」,初版是民國四十年,「二十七」誤。 (一)110頁12行誤作「不眼對」,應作「不對眼」。 民四十年初版作「不對眼」,初版沒錯。六十年版開始錯誤,凡依此本影印者,同此 錯誤。乃至依此排印之經文,亦同此誤。 如臺中瑞成書局印的,亦誤作「不眼對」。瑞成書局印行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後 文不載印行年月。 另有高雄市隆峰寺印十六開本,國語注音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同有此誤。 (二)125頁末行「此心之體」,據楞嚴正脈(以下簡稱正脈)應作「此之心體」。初版亦同此 誤,在一O三頁。 (三)601頁12行「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 ,「訶」下「三上」,多一「非」字。據正脈 經文無此「非」字。 (四)715頁末行13字「汝」,據楞嚴文句、易解疏應作「爾」。 經文原是:「聞」中三汝,「聲」中三爾。講義則「聲」中一汝二爾。雖是「汝」「 爾」互通,不算錯誤,但與諸本不同,作此說明耳。 (五)754頁「此結若存」的「若」,誤作「無」。據正脈應作「若」。 初版沒錯。「此結若存」誤作「此結無存」,是從六十年版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六)757頁末行「偏牽其左」,應作「偏掣其左」。 初版沒錯,作「偏掣其左」。 (七)781頁「紫光金」,誤作「紫金光」。如初版654頁中說。 (八)965頁「聲無既無滅」,「既」誤作「即」。 初版作「聲無既無滅」,沒錯。 (九)1071頁「攝授」,應作「攝受」,如初版899頁中說。 (十)1099頁「天子,雨師」,「「子」下「雨」上,脫「風師」二字。 初版作「天子。風師。雨師。」沒錯。 (十一)1353頁「子細」作「仔細」。 初版本,原作「子細」,講義引用正脈,正脈亦作「子細」,看來是六十年本排印者 改「子」作「仔」,連正脈都改,未知何意? 初版、正脈原文、大正藏皆作「子細」。 (十二)1392頁「則有憶魔」的「有」,誤作「眾」。 初版作「若作聖解,則有憶魔。」。 (十三)1428頁,原、元,如初版1180中說。 (十四)1436頁,賢聖、聖賢,如初版1186中說。 (十五)1439頁4行9字,垣,誤作牆,如初版1188中說。 (十六)1536頁7行「微妙」,應作「微細」。 (十七)1538頁「生死」,應作「死生」。 (十八)1539頁「精真」,應作「真精」。 (十九)1539頁「如寅若達多」,應作「如演若多」。 (二十)1561頁「充滿」,應作「充 」。 皆如初版說。(待續) 案:(一)「大佛頂首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的勘誤及說明,作者在每條勘誤下,引用 多種版本說明,並以各版影本呈現,可資對照,本刊已另行編印成書。 (二)為使讀者皆得勘誤校正,一睹楞嚴正文,本文謹將原書引用各版影本處改以文字 敘述,分期刊出。 (三)另有意索取「大佛頂首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勘誤表及說明」一書者,歡迎來 函索取,並請隨函附上十元郵票。 從電玩世界醒來 施明宏 一 高麗元曉法師來中國參學,夜宿墳塚間,渴甚,見明月之下清水一汪,以手掬水而飲之, 覺味道香美。次日清晨才發現,其水為墓中流出者,遂噁心大吐,因此而悟「萬法唯心」 。 二 末學於十六年前開始親近佛法,雖資質愚劣,但五戒還算守得住,尤其「殺」戒最為小心 持守。直到二、三年前電腦遊戲大為興盛時,末學亦沉迷其中,積習日久,本不殺生的我 ,卻在不知不覺間,殺蟲劑、螞蟻藥都買了,不但買,還自己噴殺,忘了自己持五戒之事 ,直到三個月前一場大病,才自驚醒! 三 印光大師曾說:「昔見賣蝦者叫一聲『賣蝦』即具足身、口、意三惡業。此為『身』擔蝦 擔、『口』叫賣蝦、『意』欲賣蝦,故三業具足。」如今的電玩世界多數也具足了身口意 三惡業:當眼睛看螢幕,心中觀想螢幕中的我該如何如何,手指按滑鼠下『打』、『殺』 的指令,口中叫著各種惡口言語。雖是虛擬,卻具殺心、殺意,惡業已然具足! 網路電玩世界有無數「苦惱修羅世界」,想要投生(或云參加)者,不必發大願,不必念 任何佛菩薩或諸神等名號,只須到附近網咖上網,或於自己家中電腦上網註冊,即可當下 受生彼電玩世界,在遊戲中就有了代號、化身。有如佛法所說的「意生身」,循業所見, 此有故彼有。 在電玩的虛擬世界裡,眾生生者皆「無明緣行」。彼國眾生相見時,若話不投機,或看不 順眼,或欲取其寶物,即拔刀互砍,猶如娑婆國土減劫人壽十歲時的刀兵劫一般。更有沉 迷眾生,不知虛擬電玩的虛妄不實,卻執假為真,把電玩世界累積的「瞋心」、「殺心」 ,在現實世界也來輾轉相鬥。他的世界,也成了充滿苦惱的「修羅」境界。 萬法唯心!雖然電玩只是虛擬,並無殺害任何人、物,但習染、習慣是逐漸養成的,即使 持不殺生戒的人,也會因每天「觀」遊戲,「想」如何搏殺取得勝利,久之就不把「殺心 」當一回事了,好像理所當然之事,甚至「義無反顧」,買起殺蟲劑等(或刀兵武器)大 殺特殺,毫無慈悲懺悔之意!在電玩裡,這實在不算錯,因為蟑螂、螞蟻侵害到我的權益 啊! 十年、二十年這般下來,殺生習氣就堅實不可破了。一有不如意,殺心、瞋心就發作起來 ,例如父母罵我,想作是電玩中侵害我自尊的權益,而武器又方便取得,當種種因緣際會 ,親朋好友勢必被這股「嗜殺」習氣所傷。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心中的善好功德, 已被一場一場的電玩大戰燒毀殆盡。所以對於沉迷電玩已久的人,想帶他去寺廟拜佛或參 加放生等活動,往往被笑為迷信、愚昧、浪費錢。何以故?心中已了無「慈悲喜捨」的感 覺了。 四 古人有一位畫家想畫馬,因天天「觀想」馬,有一次作畫時,畫家夫人進門一看,畫家不 見了,只見一匹馬,後來畫家就改畫觀音菩薩。如今有許多青年學子們每天在打打殺殺肢 離破碎、血肉模糊的遊戲中「觀想」,引為樂趣,年齡不斷下降並有擴大之趨勢。佛經說 :眾人之業名為共業,個人之業名為別業。當惡共業不斷擴大,強過一般人的不善不惡及 善人的善業等諸別業時,恐怕劫減十壽的刀兵劫將提早來臨。 五 雜阿含經,有一段「摩訶男問世尊的故事」: 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毘迦羅衛國,安穩豐樂,人民 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 死,忘於念佛、念法、念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佛告摩訶男:「莫恐莫 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言:「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長夜修習念佛 、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 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如果你或你的親朋好友「長夜修習」打打殺殺的Game,他的心意識長久被殺、盜、淫、誑 等十惡業所熏習,試想:這樣的神識,未來將向何處去呢? 六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倘電腦科技夢想儘是打殺世界,使人心的貪、瞋、癡更加醜惡不堪, 如此夢想有何偉大?電玩業者或許會說:「那是Game業者製作的問題,非我之罪。」但人 真只喜歡打打殺殺嗎?難道只有殺、盜、淫、誑的世界才有人生樂趣?人性真是如此惡劣 頑愚嗎?而在網咖場所裡,集結了殺、盜、淫(色情媒戒)誑(騙財、騙色、騙筆友)等 諸多惡心,萬法唯心造,惡心集合的場所,當然打鬥滋事不斷! 電玩業者恐怕誰也禁不了,但可以少玩或不玩。正信的佛教徒會勸人不殺生、不做屠夫, 但至今我仍未見有法師、大德或任何勸人為善的善書,勸人少玩以「殺」為主的Game。 罪福追人 進 蓮 從前,有一個人走在路上,看見路旁有一個死人,被鬼神用鞭子鞭打,他覺得很奇怪,就 問說:「這個人已經死了,你為什麼還要打他呢?」鬼神說:「這個人是我的前輩子,他 在世的時候,對父母不孝,對國家不忠,也不恭敬佛、法、僧三寶,對比丘僧所說的佛法 也不聽信;因為他做了不少壞事,害得我現在被拖累,成為餓鬼道眾生,痛苦不堪,我心 裡很恨他,所以才打他來出氣。」 這個人聽了這番話,若有所悟,便繼續向前走。過了一會兒,他又看見另一個死人躺在路 邊,可是卻有天人從空中灑下鮮花在死屍身上,而且天人還用手撫摸死屍。這個人看到這 種情景,大為驚異,便問說:「你看起來應該是天人,怎麼會撫摸死屍呢?」天人說:「 這是我的前生,因為他在世時,孝順父母、忠君愛國、恭敬三寶,堅信比丘僧的教誨,所 以我如今才能在天界享福,這一切都是我前生的功勞,所以我特地前來報答他啊!」 又向前走了一會兒,這人又看見一位天人,相貌端正,身著華美的服飾,可是卻在路旁摘 酸棗吃,他覺得很奇怪,就問說:「你應該是一位天人,為什麼不享受天廚妙味,卻在這 裡吃酸棗呢?」天人回答說:「我在世時,孝順父母、忠君愛國、恭敬三寶,盡心盡力做 善事,因此死後得以生天成為天人。但是,因為我一向不喜歡拿出自己擁有的食物來招待 別人,小氣吝嗇,以致於現在即使成為天人,卻沒有充裕的食物可吃,這才吃酸棗來解除 饑餓啊!」 這人一天之內,看到了三件真實的因果報應之事,使他堅信因果輪迴的真理。回家後,他 便受持五戒、修行十善,並將自己親身經歷的這些事紀錄下來,希望讓後世的人明白:我 們造作的事,不論是善是惡,到頭來都會報應在自己身上,所以人生是福是禍,端賴我們 自身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來決定啊! (出自諸經中要事) 誰 之 過 企 西 蕅益大師在梵室偶談,對「過錯」作了透闢的分析。 把自己的過錯,認為是別人的過錯,經常怨天尤人,便是小人行徑。把別人的過錯,看成 是自己的過錯,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要求自己進德修業,這是君子風範。 君子不把過錯推諉給別人,而能看清是自己的過錯,有四種觀法: 一、如果我們看到不好的境界,聽到不好的聲音,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自身業力招感來的, 與別人無關。 二、我們接觸到不好的境界,其實也都是我們的心識變現出惡的境界,而自己又去攀緣這 些境界,是自心「自變自緣」虛幻不實的結果。 三、眾生有無量的煩惱,度化他們,幫助他們斷惑,是我們分內之事。 四、眾生為惡,就是眾生的心惡,而我們的心廣大無邊,一切眾生都涵蓋在我們的心內, 所以眾生心惡,就是我們自己心惡的緣故啊! 當過失造成了,追究是誰之過?所謂:「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 大悲。」 一片丹心起風雷 三 學 雪公在世時,任奉祀官府主任秘書,老人家接觸到的報紙,就是公務機關訂閱的中央日報 。公務之餘,雪公在課堂講席上,演繹孔聖智慧,倡導儒佛文化,偶而也會提及中央副刊 連載的文章,尤其是玉翎燕的武俠小說。玉翎燕筆下的小說主角,都是有德有學、義勇雙 全的俠士,在優游於高超的武功劍術之外,更有一分憂國憂民的仁者胸懷,老人家著眼之 處在此。 當時中副正連載玉翎燕的「九扣連環」武俠鉅著,這部小說敘述的是宋朝末年,一群忠義 之士捨身保護力抗元朝的文天祥,這群志士憑著一片保衛華夏文化的赤誠丹心,不顧自身 力量多麼微不足道,一心深信但憑丹心,定可激起大地風雷,喚醒世道人心,影響天下人 風起雲湧地來抵抗蒙古人,不使華夏文化被遊牧民族蹂躪。 九扣連環中的俠士,個個具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氣概,這也正應了雪公一生的 精神,不管環境如何敗壞惡劣,凡事從自我做起,依著聖賢大道行去,義無反顧。民國十 六年至二十年間,雪公時任山東莒縣監獄官,在軍閥內戰之際,莒城為亂軍所困,全城陷 入絕境,雪公率領軍警巡邏,並從城頭縋繩而下,與亂軍談判,勸退亂軍,解了圍城之危 。抗戰時,隨衍聖公到四川避日禍,在日軍空襲下,遷入歌樂山區的「猗蘭別墅」,在歌 樂山頂有座寺廟,名雲頂寺,沒有僧眾,寺旁卻掛著太虛大師所書「佛學講演會」,後來 得知此會就是太虛大師所設。雪公喜歡雲頂寺的山林清淨,每天清晨必登山入寺禮誦,並 請太虛大師答應,自願擔任「佛學講演會」的講席。數年之後,聽眾日多,雲頂寺得以重 新翻修。 三十八年,雪公渡海來臺,見臺灣還保有中國傳統的淳厚民風,較之已被五四運動洋化的 中国,此地尚有儒佛弘化的機緣,在稍加安頓之後,便思「食其毛,踐其土,有以報之! 」,不管聽講者多寡,也不怕聽者能否接受山東口音,各地只要有人來禮請,雪公便前往 宣揚孔聖經典,弘揚淨土念佛法門,期望寶島早日遍栽上品蓮。起初,雪公孤身弘化,有 如一波小小的漣漪,日久之後,果然起了風雷變化,海內外都蒙受了儒佛文化的薰修。一 片丹心起風雷,不就是雪公的精神? 雪公往生後,十多年來,全島變形易貌好幾回了。經濟從榮景變成蕭條,金錢利益取代了 人格的價值;很多人為了利益,不惜妄語說謊;為了金錢,不惜偷盜淫亂。有志於修齊治 平之士,處斯境,懷斯情,不得不憂心,斯土斯人長此下去,將沈淪敗壞伊於胡底?回想 一下,當初雪公渡海來臺所為何事?心中閃過杜甫「江漲」的詩句:「輕帆好去便,吾道 付滄州。」雪公因避戰亂而來臺灣,古聖文化因此幸存於海外一角。如今雪公已逝,誰來 守護古聖文化於不墜?在憤世疾俗,慨歎不知所措之餘,不禁要捫心自問:「我們能為斯 土斯人做什麼?」 我們不必等候那些已經沈淪的人物改過遷善,改變社會的機制就從自己開始─當別人誨淫 誨盜時,我們潔身自愛,慈憫不染。 當別人貪著流行時,我們以法自娛,歡愛不捨。 當別人拋棄人格時,我們堅持志行,不捨大道。 當別人爭權奪利時,我們深信因果,居易俟命。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暗夜星稀,孤月格外清暉。千年暗室,一燈即能復明。週遭多一位 自重君子,世上便多一股清流。五十多年來,這塊土地經過雪公等許多中国來臺大德的栽 培耕耘,德不孤,必有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士,只是散在各個角落默默盡心而已。有 一天,當群山萬壑的清流匯集一塊,任他濁浪滔天也要沈澱下去,斯土斯人就有從沈淪中 提升上來的希望。這塊土地未來的生機,捨此夫復何求?一片丹心,不信風雷不起。 人有實德 天有奇報 治 煩 乾隆辛巳年間,河南省發生黃河水患,陸地的水深有一丈(十尺)高,百姓的房子大部分 都被水淹沒了。陳留縣有一位姓曹的人家,居住的屋子也被大水吞噬,經過了三天三夜, 大家都斷定:這一家不可能有任何人畜生還了。 等到水退了以後,曹姓一家人所居住的房子,牆壁居然沒有倒塌,而且家人也都平平安安 。鄉里的生還者紛紛過來慰問。 鄉人好奇地問:「你們如何在水中存活下來的?」 曹姓人家說:「幾天來,只覺得週遭霧氣彌漫,不見天日,根本不知在水中啊!」 當地的縣官,看相关参考
退轉容易發心難語云:「破壞容易建設難,退轉容易發心難。」說到「破壞容易建設難」,世間任何事情,在開創之初,無不是困難重重,胼手胝足,從無生有。但要破壞,何其容易啊!只要不再用心維護與經營,開創之初的心
純善人鞭鼓生憨山大師說:「十一(善)法者,信、精進、慚、愧、不貪、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此十一法全具,為純善人。但少一法,即為缺德。汝等但能依教持此善法,各各究明,時時觀察提撕,於何法
小溝渠上的思瓜棚鞭鼓生臺灣經過五十來年的長治久安,也算是史上少見的安和樂利。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一談起幼年時期政治的紛亂,物資的匱乏,都一臉的驚恐與滿腹的辛酸。「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是多少人血淋淋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證嚴上人「學道悟之為難」,求道者要真正體會道理的精義,並且全心全意恪守真理,實在難啊!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若能聽聞一句真理,深加體悟,而且心行合一,則即使晚上已撒手塵
問罪●鞭鼓生地藏經如來讚嘆品云:「……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有學生很不以為然地問:「如果我們守五戒十善,也有業嗎?也有罪嗎?」「這麼說我們一下生,就是宇宙間的有罪公民,那活
春者•蠢鞭鼓生經過數月的苦寒,節氣到了清明,春天的腳步才真正近了。古人以「春露秋霜」來形容後人因感時而致祭先人的恩澤。《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春,雨露既濡,君
造業與轉業鞭鼓生徹悟大師說:「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
宿世虛緣鞭鼓生蓮池大師示在家二眾說:「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虛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迴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
退轉容易發鞭鼓生語云:「破壞容易建設難,退轉容易發心難。」說到「破壞容易建設難」,世間任何事情,在開創之初,無不是困難重重,胼手胝足,從無生有。但要破壞,何其容易啊!只要不再用心維護與經營,開創之初的
難逃鏡前影鞭鼓生印祖云:「近世殺劫之慘,千古未聞。況復水火、疾疫、風吹、地震、旱潦等災,不時見告。總因殺業以為緣起,致令世道人心愈趨愈下。由是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如立鏡前,不能逃影。」這雖是祖師在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