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命運》釋迦牟尼佛的觀點
Posted 佛教
篇首语:爱情不是终点,陪伴才是归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命運》釋迦牟尼佛的觀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udn./NEWS/READING/REAS1/2301766.sl 空與有的實踐—釋迦牟尼佛的觀點 佛法認為「業性本空」,一切的業、命運都是沒有永恆不變自性的,是空的,無常 的,隨時在改變的。真正讓我們無法改變命運的,是我們認為「我們被命運所控 制」。(引言) 文╱洪啟嵩 談到命運,很多人都有算命的經驗,無論是基於好奇,還是在迷茫時的指點迷 津,對於命運,都是感到如此無法掌握。加上中國人對命運的看法,又常和「因 果」、「宿命」、「業障」等交織糾纏,令人更加無奈。 在民間流傳著許多似是而非的因果觀念,看似警世為善,事實上卻常誤把宿命 論當成因果論,以為命運是注定好的,只能無奈的接受。 宿命論的迷思 很多所謂「相信因果」的人,面對一切事情時,常說:「這一切都是命!」尤 其是傳統的中國婦女,當先生對她施以暴力時,最常聽見的說法就是:「這是我欠 他的。」不斷的壓抑與隱忍。 這種對宿命論的觀點其實是充滿漏洞的,看似相信因果,實際上卻是違背因 果。怎麼說呢?如果她這輩子被老公打是因為上輩子她打他,那上上輩子呢?上上 上輩子呢?……照這樣子推算回去,真是很難釐清到底是誰欠了誰。如果現在的果是 過去的因,那麼現在的互動,是否正在造成未來的另一個果呢?如果忍耐沒有慈悲 與寬容做為基礎,那麼反而是不斷地蓄積著另一股怨恨的能量,冤冤相報,輪迴糾 纏了。 到底什麼是命運呢?命運能不能改變?什麼樣的命才是真正的好命?釋迦牟尼 佛對命運的看法如何?以下我們逐一來探討。 印度「業」的輪迴思想和命運極為類似。「業」(Karman),是指「行為」之 義。業的思想原來是印度獨特的思想,印度人認為業是招致輪迴轉生的一種動力。 後來被佛教融攝之後,謂以此「業」為因,能招感苦樂果報,投生於六道之中,這 種會牽引至六道的業力,稱為「引業」。而以同樣生於人道而言,又有富貴貧賤、 高矮美醜等種種差別,這種圓滿程度的業力,稱之為「滿業」。而我們所共同生活 的這個世間美好清淨與否,也是這個世界眾生共同感得的果報,可以說是居住在此 地眾生共同的命運,有的國家富足,有的國家動亂,這是某個國家人民的共同的命 運,也就是所謂的「共業」。 佛法的因緣觀 命運、業是怎麼來的? 在佛法的觀察中,認為無論是命運、業,乃至宇宙中的一切現象,都是由 「因」、「緣」所產生的,也就是所謂的「因緣觀」。「因」可以說是主體條件, 「緣」則是輔助條件。釋迦牟尼佛體悟了這個因緣的道理,而說出「有因有緣世間 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有因有緣滅世間。」這四句話總攝了佛法 的因緣觀,也是佛法的根本。 「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這兩句是講「理」、是講宇宙一切生 成的道理,「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滅世間。」這兩句是講「事」、是講宇宙 萬物生成的現象。只要因緣條件具足,則一定可以產生某種結果。 因此,預知未來是否可能呢?在佛法認為,只要條件夠,而且觀察的方法正 確,預測未來的命運絕對是可能的。在佛教中有所謂的「天眼通」,就是可以看到 未來的命運,只是佛法並不強調這種能力,也不認為這樣能對未來有什麼幫助。 我們常聽人說:運不好,要去給人改運,卻不知道這樣的改運有改等於沒有 改,其實這個「運」還是他自己的。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為你增加什麼或減少什 麼。這些「運」絕對是自己的福報,俗稱的「改運」,只不過是將自己的「負債程 序」或「賺錢程序」調換一下,讓自己先將福報借貸出來用而已,總體資產債務還 是一樣的。這種「改運」只是在不得己的狀況下做的緊急處置,讓生命苦迫的狀況 稍得紓緩一下,得以有機會行善、積福、修行,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命運的本質與超越 命運能不能改變呢? 佛教有一個著名改變命運的例子,就是了凡居士的故事。袁了凡年少時,偶 然認識了高人孔先生,他精通推算天數、命理、事情的吉凶,無論大事小事都很靈 驗。孔先生為袁了凡詳細地推算了仕途、子嗣,乃至某年命終,皆一一記錄下來。 袁了凡逐年比對,幾乎無一不準,從此他更相信命中一切都是天數注定,對事情也 就抱著澹然無求的態度,凡事盡本分就好。 一直到某年,他在南京棲霞山遇見雲谷禪師,使他的人生產生了極大的轉變。 他和雲谷禪師靜默對坐了三天三夜,沒有一絲妄念。雲谷禪師讚歎的說:「先生靜 坐了三日,沒有一絲妄念,真是不簡單!」 了凡回答:「實不相暪,我的命已經被孔先生算定了,一切榮辱、生死都是早 已注定,妄想改變也是無能為力的,所以也沒什麼好妄想的。」 沒想到雲谷禪師笑著說:「本來以為先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原來也是一介凡 夫。」 袁了凡楞住了,「難道順命而行也錯了嗎?難道還有更高的生命境界 嗎?」他幾十年來一如止水的心境,忽然生起一股湧動的力量。 「丈夫自有沖天志!一般人當然是被命所定,但是對極善和極惡的人來講,運 數就作不了主。你這二十年來被算得準準的,難道不是凡夫嗎?」 「你被孔先生算定的一切,都是命中本來的果報,但是如果你從今以後躬自內 省,長養德行,力行善事,廣積福德,這是你自己造就的福德啊!」 禪師的一席話點醒了袁了凡,於是他在佛前懺悔,發願作三千件善事,每日以 功過格詳細的記錄實踐,並每日持誦準提咒作為專修之法。 袁了凡起初的號為「學海」,自從受教於雲谷禪師時,就改號為「了凡」,意 思是他明了立命的道理,不再同一般凡夫一樣隨波逐流。從此他時時刻刻力行善 事、善念,自己感覺到生命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如此過了兩年,他去參加科舉,原本孔先生算他是考第三名的,他卻考了第一 名,且又中了舉人。孔先生算的命已經不準了,從此袁了凡更加精進,在行善的量 和品質上繼續不斷的提升。孔先生原本算他命中並無子嗣的,最後也生得一子。原 本孔先生算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但是他自述其一生經歷時,年已六十九。 所謂的「宿命」、這輩子的「業報」、「禍福」,都是我們過去所作,其中力 量最強、而現今浮在表面的業。如果我們所引進的力量,超乎這個結構,那麼就掌 握了改變命運的關鍵;或者是我們引進了智慧,明白了:「原來這個結構不是固定 的。」,於是我們將這個結構改換的話,那麼也就超越了命運。 什麼是命運的結構呢?佛法認為「業性本空」,一切的業、命運都是沒有永恆 不變自性的,是空的,無常的,隨時在改變的。因為,連「我」都沒有自性,何況 是「我的命運」、「我的業障」?既然「我」都是由因緣所生,那麼「我的業障」 怎麼會有真實呢?真正障礙我們的,不是「業障」;而是我們認為「我們的業障無 法改變」;真正讓我們無法改變命運的,是我們認為「我們被命運所控制」。 因果三階,取回生命自主權 我將佛法中面對命運、因果的態度,歸納成三點,稱之為「因果三階」: 一、 堅信因果: 要改變命運的第一個要件,就是「堅信因果」,對因果有正確的認識。如果認為一 切都是無因由而來,是隨機產生的,或是操縱在命運之神手中,隨著其喜惡而賜予 人不同的命運,或是認為命運是固定不可變的,這樣的一切努力就沒有意義了。因 果是最合乎科學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在何種條件下得到何種結果,如果我們想要 獲得何種收穫,也要如是播種、耕耘。 因此,超越命運的第一步,就是要堅信因果。 二、接受事實: 堅信因果之後,對於目前所發生的一切,心中沒有不平與怨懟,不管是可知的 近因,還是不可知的遠因,我們都能了解事出必有因,即使是以目前自己的智慧無 法清楚的了解,還是能坦然接受目前的狀況,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走。 無法接受事實的人,不是充滿衝突與不滿,就是常做出不切實際的空想,作白 日夢。 只有面對事實,接受事實,才能如實觀察自身目前的條件,進一步從這 樣的基礎下,找出自己的優勢與弱勢,作出最佳的決斷。 三、永不認命: 在結果發生之前,永遠有改變的可能,這是永不認命的精神。在任何事情尚未 發生之前,我們都要努力注入正面的條件,讓事情往最好的方面發展。 在經典,常可看到佛陀的授記、預言,這是佛陀根據目前的因緣條件,在沒 有太大的改變之下所作的觀察預測,他並沒有預測未來的興趣,反而很歡喜大家進 度超前,提早成佛,讓他的預言不準,這就是佛法的「精進波羅蜜」。 當我們了解了命運的結構,正確認識因果,取回生命自主權時,實際上已經開 始啟動新命了,只不過是我們的努力夠不夠、條件夠不夠而已。 倘若我們努力了十天條件還不夠,那麼第十一天條件可能會夠;倘若第十一天 條件還不夠,那麼第廿一天條件可能會夠;我們所作的努力,絕對會造成某種程度 的改變,正如同佛經中所說的「功不唐捐」,而我們的人生,也不再是等待幸運眷 顧的可憐傢伙,而能自主掌握命運、再造新命! 本文作者為作家相关参考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larong./Sakyamuni 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堪布索達吉譯--確定生命的無限相續,則人生種種現象,方有可能得到合理解答,人類行為價值,也有了切身的依託標準。在生命無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欲要瞭解達摩心法,就得瞭解「如來藏」(that`agata-garbha)的思想,然而要瞭解「如來藏」,得回到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將其最早以前的思想發展一一瞭解,這樣才能夠比較
有人把禪修形容作跟自己約會。開始的時候,是有這麼一點味道在裡面。但是,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禪修的目的是要達到無我、無相的境域,當然也就無所謂跟自我約會不約會了。 日本禪師鈴木俊隆寫過一本英文書,書
當我們向內觀察自己的內心時,常會發現我們的心不在內而在外,那麼內在與外在是否成對立的呢?站在佛教的觀點來看,內在與外在是統一而非對立的,只要內心安寧清淨,所見的外在也是安寧清淨的。然而一般人因為內心與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因为从那时起,佛教就开始建立起来了。从那时起,佛教开始具备了组成宗教团体的三个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这三个要素佛教称为三宝:佛陀
前言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刹那间,我已七十五岁了。回顾六十多年来的出家生活,遵照先师圆瑛大师的教导,对自己要求:严净毗尼,如法修行,研习经论,弘法利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求福求慧,求生净
當我們遇到各種困難,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時候,如果懂得佛法、相信因果,就不會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聖嚴師父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是要我們得到兩種利益,第一種叫做「現法樂」,也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我們身在哪
20世紀的藏傳佛教歷史研究綜述索南才讓一、歷史的回顧藏傳佛教是藏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比較一致的觀點,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高僧大德致力於佛教史的研究從未綴止,撰
今天地的寺,稍加用心的人都,佛不止一尊,阿陀佛、迦牟尼佛、佛、阿佛,等等。而像佛的,有“河沙等佛”,也就是在佛的多了。 不,然佛有千千,但“本”只有一位,那便是迦牟尼佛。什呢? 所“本”,地解
今天地的寺,稍加用心的人都,佛不止一尊,阿陀佛、迦牟尼佛、佛、阿佛,等等。而像佛的,有“河沙等佛”,也就是在佛的多了。 不,然佛有千千,但“本”只有一位,那便是迦牟尼佛。什呢? 所“本”,地解